ebooksgratis.com

See also ebooksgratis.com: no banners, no cookies, totally FREE.

CLASSICISTRANIERI HOME PAGE - YOUTUBE CHANNEL
Privacy Policy Cookie Policy Terms and Conditions
美國 - Wikipedia

美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美利坚合众国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通称:‎美国
‎美国国旗 ‎美国国徽
国旗 国徽
格言:E Pluribus Unum
(拉丁文:合众为一,1776年 ─ 现在)
In God We Trust
(英文:我们信仰上帝,1956年 ─ 现在)
国歌星条旗之歌
国家象征:白頭海雕
‎美国地理位置
首都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最大城市 纽约市
官方语言 英语(非法定)
政治体制 联邦共和制
自由民主制
 - 总统 乔治·沃克·布什
独立 大不列顛王國英国) 
 - 宣布独立 1776年7月4日 
 - 承认独立[1] 1783年9月3日 
面积  
 - 总计 9,626,630 km²(第3/第4名
 - 水域率 6.76%
人口  
 - 2007年估计 301,610,970人(第3名
 - 人口密度 32/km²(第140名
GDPPPP 2007年估计
 - 总计 13.675129万亿美元 [2](第1名)
 - 人均 43,444美元(第4名)
GDP(国际汇率) 2006年估计
 - 总计 13.05万亿美元(第1名)
 - 人均 43,555 美元(第3名)
HDI2004年 0.948(第8名)— 高
货币 美元($)
时区 UTC-5 至 -10
 - 夏时制 UTC-4 至 -10
国家代码 USA
国际域名缩写 .us .gov .edu .mil .um
国际电话区号 +1

美利堅合眾國英语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SA),简稱美國,旧称花旗国,是位於北美洲聯邦共和制國家,也是世界上最為悠久的共和立憲制國家。美國本土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靠加拿大,南接墨西哥墨西哥湾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美國源自於1776年脫離英國統治的北美殖民地,13州的殖民地代表一同發表了《美國獨立宣言》,在經歷艱苦的獨立戰爭後,於1783年英國簽訂了巴黎協約,從此受到世界各國的承認。

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美国国土不断拓展,37個州陸續加入聯邦旗下。目前有50个州,1个联邦直辖特区,以及若干海外领地。國土面積超過962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位居世界第三或第四名。美國人口約3亿人,其数量為世界第三。美国国旗上的50颗白色星星代表50个州;每當新州加入联邦,會在次年的7月4日在国旗增加一颗星。[3]國旗上红色及白色横条各7及6条,共13条,纪念最初的13个州。[4]

建國200多年以來,美國曾經歷過南北战争186165年)和經濟大恐慌1930年代)兩次嚴酷考驗[5],仍堅守自由民主制政治制度,成為憲法民主和公民自由的代表性國家。美國龐大的經濟、文化、科技、和軍事影響力贯穿了整個20世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和同盟國其他國家一同獲得勝利,並經歷數十年的冷戰後終於拖垮蘇聯,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6]。當今美國在全世界的經濟、政治、軍事等眾多領域的龐大影響力都是無他國能比的[7][8][9][10][11][12][13][14][15][16][17]

目录

[编辑] 歷史

主条目:美国历史
1620年,一百餘名英國清教徒乘五月花号來到新大陸。这幅画由William Halsall于1882年创作。
1620年,一百餘名英國清教徒乘五月花号來到新大陸。这幅画由William Halsall于1882年创作。

美洲原住民在这块土地上居住了15,000餘年。歐洲從15世紀末開始殖民美洲1607年,第一個英格蘭人殖民區成功地在維吉尼亞州建立。接下來二十年裡,一些荷蘭殖民區也陆续建立,包括位於新阿姆斯特丹(今紐約市)和新澤西州的殖民區。在17世紀18世紀裡,英國逐漸佔領荷蘭人和其他歐洲殖民者的地區,並在美國東岸廣泛開墾殖民,建立更多的殖民地區。除今天的加拿大外,英國在北美洲共建立了13個殖民地。

各殖民地的代表簽訂獨立宣言時的場景。
各殖民地的代表簽訂獨立宣言時的場景。

在1760年代和1770年代,13個美洲殖民地與英國之間的緊張關係最終引發了革命戰爭,殖民地的代表們在1776年7月4日簽下了《美國獨立宣言》。在独立戰爭(1775年-1783年)中,喬治·華盛頓領導13個殖民地組成的大陸軍團對抗英軍。殖民地在76年的大會中創立了大陸軍團,但未授權他們徵收稅賦和制定聯邦法律。1777年,独立的殖民地正式採納邦聯條例,建立了一個聯邦的主權國家、以及行使管理权的聯邦政府,並批准了美國憲法。經歷艱苦的獨立戰爭後,大陸軍團終於擊敗英軍,英國於1783年簽下了巴黎條約,正式承認美國的独立。

地圖顯示了特定區域被佔據的時間。俄勒冈州和其他地區尚未包含在內。
地圖顯示了特定區域被佔據的時間。俄勒冈州和其他地區尚未包含在內。

1803年1848年,成立的美國的面積幾乎擴大了三倍,殖民者們胸怀新的共和國註定擴展至整個大陸」的理想,朝廣闊無際的原野拓展,甚至在「路易西安納購地」之前便已深入內陸[18]。這種擴展在1812年战争時遭到了短暫的阻撓,但很快隨著戰爭的勝利而繼續進行。1848年美國贏得了美墨戰爭,更增強了殖民者們擴展國土的理想。

蓋茨堡之役是美國內戰的主要轉淚點之一。
蓋茨堡之役美國內戰的主要轉淚點之一。

隨著國家的不斷擴展和發展,一個新的問題也逐漸浮現,北方掌控的聯邦政府與南方的州政府在蓄奴問題和州權上產生分歧:北方州反對奴隸制度的擴展;而南方州反對北方州干涉其生活方式,因為他們的棉花經濟產業是全盤依賴於奴隸制度的。在亞伯拉罕·林肯1860年當選總統後,衝突徹底爆發[19]南卡罗来纳州成為第一個宣布脱离聯邦的州,六個南部州也相繼分離,于1861年成立美利堅聯盟國以對抗聯邦政府。美國內戰以聯邦在1865年取得勝利告終,同時終結了奴隸制度、以及州是否有權脫離联邦的爭議。這場內戰成為美國歷史的主要分水嶺,聯邦政府的權力從此大為增加[20]

內戰期間的科技發展,加上來自歐洲的大量移民潮,为美國的新興產業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以前無人開發的區域開創了許多社區和城市,加速了美國的工業發展以及邁向國際強權的进程。接著,美國在海外進行了許多帝國主義的冒險,包括在美西战争[21]勝利後吞併了波多黎各菲律宾,使美國成為世界主要的列強之一。

移民者乘船抵達美國,1902年。大量的移民促成了美國的經濟繁榮。
移民者乘船抵達美國,1902年。大量的移民促成了美國的經濟繁榮。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爆發,美國最初保持中立;由於德國發動的無限制潛艇戰擊沉在大西洋航行的美國船隻,造成許多美國平民的無辜死傷,激怒了美國大眾。在战争最後阶段美国加入协约国以對抗同盟國。由於歷史原因,美國大眾对於英國和法國較为同情,雖然有部分德裔和愛爾蘭裔反對介入[22]。為了保護美國投資者和聯邦政府在歐洲的大量投資也是美國參戰的主因之一。在美國於1917年參戰後,戰局隨即扭轉,使協約國在1918年獲勝。戰後,擔心过度捲入歐洲事務,美國參議院并未批准協約國制裁同盟國的凡尔赛条约;相反,美國採取了孤立主義政策。

在經濟大恐慌中一處被拋棄的農場,南達科他州,1936年。
經濟大恐慌中一處被拋棄的農場,南達科他州,1936年。

戰爭使歐洲國家元氣大傷,卻帶給美國带来大量財富和聲望。在幾乎整個1920年代,農產品價格不断降低,工業利潤大幅增長,美國經濟發展得異常繁榮。這波經濟成長還被信贷上升和股票市場的興盛推波助澜,终于令股市在1929年大崩盤,隨之而來的是經濟大恐慌。為了復甦經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政府實行新政,大幅增加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然而新政卻沒有完全生效,美國經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徹底復甦。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加入反法西斯同盟以對抗軸心國。接下來的戰爭成為美國歷史上代價最高昂的一場戰爭,然而前線和大後方创造的大量工作機會、以及軍工產業帶動的生產復甦,使美國經濟完全走出了大恐慌的陰霾。美國婦女也因此大规模踏入工作職場[23]

在戰爭勝利後,美國和蘇聯的衝突逐漸浮現,美國代表的是資本主義自由民主制,而蘇聯則代表共產主義计划经济,蘇聯的崛起和意識形態的衝突造成了1940年代末期開始的冷戰。兩國在許多地區和國家進行一連串代理人戰爭,包括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几乎触发核大戰的古巴导弹危机、以及阿富汗战争

美國太空人巴兹·奥尔德林在月球上豎起國旗
美國太空人巴兹·奥尔德林在月球上豎起國旗

1969年。由於警覺到與蘇聯太空競賽上的落後,美國政府開始大力培養數學和科學的精英人才[24],在美國太空總署的努力下,於1969年第一次成功派人登上月球

1987年6月12日,罗纳德·里根访问西柏林时在柏林墙的勃兰登堡门前发表演说:“戈尔巴乔夫先生,推倒这堵墙!”
1987年6月12日罗纳德·里根访问西柏林时在柏林墙勃兰登堡门前发表演说:“戈尔巴乔夫先生,推倒这堵墙!”

在美國國內,城市化的發展逐漸完成,美國社會經歷了一段時期的持續經濟擴展。同時,美國社會的種族歧視現象逐漸受到重視,尤其是在南方。從1950年代開始,這些歧視受到马丁·路德·金等人领导的民權運動的挑戰,最後終於廢除了南方各州的種族隔離法律[25]

經歷1970年代石油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後,美國經濟於1980年代開始茁壯的復甦。蘇聯在1991年徹底垮台,使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國依然繼續派兵參與海外的戰爭,例如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在1990年代,拜數字化革命以及網際網路製造的大量工作機會和技術變革之賜,美國經濟展開了史無前例的繁榮成長,新興的矽谷成為世界資訊產業的龍頭重鎮。

在21世紀開端發生的九一一袭击事件,使美國的外交政策集中於對付恐怖主義威脅。美國政府開始了反恐戰爭和行動,在2001年10月推翻阿富汗塔利班專制政权後,又在2003年發動了伊拉克战争,並推翻了海珊獨裁政權,建立了民選的伊拉克政府

[编辑] 政府与政治

主条目:美国政治
美國國會開會時的場景。國會由100名參議員和435名眾議員組成,都是由人民選出。
美國國會開會時的場景。國會由100名參議員和435名眾議員組成,都是由人民選出。
美國國會大廈。國會扮演的是聯邦政府裡的立法部門角色。
美國國會大廈。國會扮演的是聯邦政府裡的立法部門角色。

美国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宪政立憲共和国,有世界上最早并仍在运作的成文《宪法》,并經立法机构批准产生。在某些州,司法系统官员也通过多数制选举产生。

联邦政府本身有三个分支,互相监督和制衡

  • 立法机关:即国会,由众议院参议院两部分组成。拥有联邦立法权,宣战权,条约批准权,政府采购权和很少行使的弹劾权;
  • 行政机关:即总统,总统提名和参议院批准的内阁官员及其下属,负责行使基于联邦法律的治理权;
  • 司法机关:即最高法院和较低级别的联邦法院,法官由总统提名并参议院批准;拥有释法权和推翻违宪的法律的权力。

美国国会实行两院立法体制。众议院设435个席位代表各自的国会选区,任期2年。众议院席位根据人口分布,每10年重新划分一次,每個州最少都會分配到1個眾議院席位:目前有7個州只有1個議席,人口最多的加利福尼亞州則有高達53個議席。而无论人口众寡,每个州在参议院都有2个席位,加起來共一百席,任期6年;每隔2年,三分之一的参议员必须重选。

在联邦体制内,州与联邦政府的关系很复杂。根据美国法律,各州是主权实体。然而,在美国内战和“德克萨斯对怀特案”建立的规则是,州无权脱离联邦;根据宪法,也无外交权。美国联邦法律在經過憲法授權的領域要高于各州所制订的不同的法律,但是联邦政府的权力只能在宪法规定的范围之内行使;所有未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由州政府和人民自行保留。

美国宪法以及权利法案等一系列修正案致力维护公民自由:包括言论、宗教信仰和出版自由;接受公正审判的权利;拥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选举和财产权。虽然美国所珍视的西方意识形态追求人权,在具体实践中也有争议:直到1964年《民权法案》才立法禁止种族歧视

一般而言,州内事务的主导权完全在各州政府手中。这包括了内部通讯;关于财产、工业、商业以及公共设施的法规;州的相关法律,诸如死刑;以及州内部的工作情况。很多州立的法律在各州之间都十分相似。在还有一些领域中州的管辖权与联邦政府的管辖权有重叠。

最近几年,联邦政府在医疗、教育、福利、交通、住宅以及城市发展等领域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各州的宪法与联邦宪法基本相符,除了在一些细节上有所不同,其中包括了人权和政府组织。而在商业、金融、公共服务和福利机构等方面,州宪法往往比联邦宪法更为详细。

美国的联邦和州政府主要有两个政党竞争:共和党民主党。一些小党的参选人有时也有可能当选。中間偏右的共和黨通常在社會議題上屬於社會保守派、在經濟議題上屬於古典自由主義。中間偏左的民主黨通常在社會議題上屬於自由派、在經濟議題上屬於進步主義。美國人一般會傾向支持兩黨中的其中一個,不過一些人也會支持獨立的小政黨和候選人,包括了自由黨、綠黨、改革黨等。除了2001至2002年由民主黨在參議院暫時佔多數外[26],共和黨自從1994年以來一直保持在兩院的多數優勢直到2007年1月,目前的總統乔治·沃克·布什屬於共和黨籍。

[编辑] 行政劃分

主条目:美国行政区划
美國地圖,顯示出了各州的分布。
美國地圖,顯示出了各州的分布。

夏威夷阿拉斯加两个州外,其余48個州位於美洲大陸,并彼此相連,這些州又稱美國本土。一些人將阿拉斯加也視為「本土」州,因為雖然它和「下方的48州」之間被加拿大隔离,地理上它仍是北美大陸的一部分。所有這些用詞通常都包括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第五十個州夏威夷州則位於太平洋的群島上。

美國也佔有其他土地、地區、和佔領區,最特别的是美國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但本身卻沒有州的地位。其他的海外島嶼領土包括美屬薩摩亞關島北马里亚纳群岛波多黎各、和美屬維爾京群島帕邁拉環礁是美國唯一的合併領土,但目前並無人居住。美国本土外小岛屿則由加勒比海和太平洋的許多無人居住的島嶼組成。此外,自1898年始,美國在古巴关塔纳摩湾擁有一個龐大的海軍基地。

之前由美國佔領的地區包括巴拿馬運河區域,自1903年1979年一直屬於美國領土。另外,菲律賓群島1898年1935年間也屬於美國領土,美國在那裡建立了菲律賓國協作為轉型至完全獨立的國家前的過渡形式,最後在1946年菲律賓正式獨立。

除了美國的實際州和領土外,有數個國家自願加入為美國的聯合邦(Associated States),包括了密克罗尼西亚联邦(1986年以來)、帛琉(1994年以來)、以及馬紹爾群島(1986年以來),這些國家都保有國際法的主權以及對於國土的最高控制權力。不過,這些國家的政府都允許美國提供防衛和金融協助,美國也給予這些國家特殊待遇,提供許多加入美國國內政策計畫的機會,包括災害防治、救災、和重建等計畫。這些自由聯合邦都依賴美國提供的金融協助以维持政府運作和資金需求。

[编辑] 外交

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什。
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什

美國具有全球性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影響力,其外交政策走向一直是世界關注和討論的焦點。美國的外交關係規模是全世界最為龐大的。幾乎所有的國家在華盛頓特區都設有大使館和派駐大使。以色列英國加拿大澳洲日本[27]被視為是美國最親密的盟友。只有少數國家沒有與美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包括古巴不丹伊朗北韓苏丹索馬利亞中華民國[28]

美國革命期間,美國與一些歐洲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說服了法國、西班牙、和荷蘭協助對抗英國。在接下來的開墾年代裡,美國一直在親法或親英兩個選擇間搖擺不定。當時美國對歐洲事務不願插手,專注於北美的疆土開拓。後來以門羅主義削弱歐洲在拉丁美洲的影響力,以確保在美洲地區事務的支配權。美國的擴張政策陸續引發了與墨西哥西班牙的戰爭,兩戰均以美國的勝利告終。在南北戰争中,美國指責英國和法國支援南部分裂的美利堅聯盟國、並試圖入侵墨西哥,但在內戰結束後,美國在北美洲的主導地位就再未受過挑戰。

隨著國力漸增,美國開始將注意力轉向海外,尤其是對外貿易的開拓。為此,美國佔領了太平洋的許多領土,包括夏威夷菲律賓,迫使日本開放貿易,並與歐洲列強競爭在中國的影響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在聯合國的創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並且成為安全理事會的五名永久會員之一。

冷戰期間,美國最初試圖限制蘇聯於世界各地的影響力。為了蘇聯,美國、加拿大和10個西歐國家共同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組織,以聯合盟國對抗任何向北美和歐洲的軍事行動,後來又有14個歐洲國家陸續加入了這一共同防禦聯盟,包括土耳其和一些前華沙條约成員國以及部分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出于政治上的現實考量,美國也與共産主義陣營中部分社會主義國家結成戰略夥伴,例如中蘇分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近年來,美國專注於自身邊界安全,防止非法移民和非法販毒進入國內—尤其是針對墨西哥加勒比海國家[29]。美國也致力於以所謂恐怖主義和避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為名,但其主要目標仍為國家利益。不過這些外交政策在實踐上遭到不少國家和聯合國的批評,批評都認為美國於執行該外交政策時,不尊重人權和法制。 [30]

[编辑] 軍事

主条目:美國軍事
像尼米茲號這樣的超級航空母艦是美國航艦戰鬥群的中心組成部分。
尼米茲號這樣的超級航空母艦是美國航艦戰鬥群的中心組成部分。

美國軍隊分為四個軍種:陸軍空軍海軍海軍陸戰隊,全都由國防部管理。海岸警衛隊在和平時期由國土安全部管轄,戰争期間歸海軍部。

美軍雖然在20世紀到今天這100多年來經歷過了一戰二戰韓戰越戰科索沃戰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戰争等大小戰争,多次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如在海灣戰争中將入侵科威特伊拉克軍隊趕出科威特,但美軍因為這些戰争、維和行動陣亡的士兵人數加起來的總和也不足50萬人,而美國本土除911外幾乎没幾個美國平民在1900年以來因戰争原因死亡,可見美軍對内的保護和對外的科技軍事實力。

在蘇聯垮台後,美軍的軍事力量之強大,在全球沒有任何國家能比。美軍的特殊之處在於它能迅速將軍事力量投射至全球。雖然法國英國也有一定的軍事投射力量,但美軍是唯一一支能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角落進行大規模區域戰爭的軍隊。美國也擁有世界上能够使用的最龐大的核武器庫,并且是世界上唯一曾經在實戰中使用過核武器的國家,二戰末期在日本廣島市長崎市投下兩枚原子彈

美軍的軍事潛力也表現在物流管理上,在這方面的龐大優勢使美軍能夠迅速集結部隊應付戰爭。美國空軍有C-5C-17等巨型空運載具,並且裝備世界最先進的F-22猛禽戰鬥機。美國海軍有11艘現役大型航空母艦,配合軍事力量投射的原則,使美軍能對大部分可能的威脅作出迅速反應。美國在1949年4月4日加入地區性軍事防衛組織北大西洋公约組織,也使美國本土有了一層除美軍外的軍事保護屏障。

F/A-22猛禽戰鬥機是美國空軍的新一代戰鬥機。
F/A-22猛禽戰鬥機是美國空軍的新一代戰鬥機。

美國軍隊目前有現役軍人140萬,另有幾十萬預備役部隊和國民警衛隊兵員[31]。美國實行志願兵役制度,在戰時曾實施過義務兵役。美國的軍事開支名列世界第一,2005年的軍費超過緊隨其後的14個國家的總和。[32]然而,美國的軍事預算僅占其GDP的4%[33] 。目前美國在全球有七百多個軍事基地,包括在和美國没有外交關系的古巴也有軍事基地,遍及除南極洲外的各大洲,大致分為歐洲亞太印度洋中東以及美洲五大戰略區。美國在歐洲擁有190多個軍事基地,駐軍總數约10萬人。其在亞太和印度洋地區擁有80多個軍事基地駐軍總數也有10萬人左右其中主要駐扎在日本韓國。在中東地區的軍事基地主要分布在伊拉克土耳其科威特等國,其中,美在伊拉克约有13萬駐軍。美在拉美地區建有16個軍事基地,主要集中在波多黎各,駐有少量軍事人員 [34]

比起冷戰期間,由于政治制度內部的軍事思想變化,美國對軍事上的開支和態度已經改變許多。單純以物質資源衡量,美軍目前的開銷小於20年前的規模。然而,美軍依然被世界視為訓練有素、裝備最為先進的部隊。與潜在的敵手相比,美軍在科技上擁有相對優勢,這種優勢是經過常年的大量研究投資所累積的。與國防相關的研究促成了許多技術突破,包括太空探險、電腦網際網路超文本系統、核能源、全球定位系統低可偵測性防彈背心、甚至是微波爐,以及近來致力開發的雷射武器。對美軍而言,這些在科技研究經費通常高於戰鬥人員開支。軍事技術與民間經濟保持了緊密的連結,促成了美國的科技和經濟發展,經由技術轉移,民間經濟往往也因此受益。

[编辑] 經濟

[编辑] 总体要览

纵观美国经济史,是一个从成功的殖民地经济于20世纪过渡到世界最大的工业国的历程。

纽约华尔街代表了美國強大的金融力量。
纽约华尔街代表了美國強大的金融力量。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系,國民擁有很高的生活水平,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四萬美元,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经济体系兼有资本主义混合经济的特征。在这个体系内,企业和私营机构做主要的微观经济决策,政府在国内经济生活中的角色较为次要;然而,各级政府的总和却占GDP的36%;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的社会福利网相对较小,政府对商业的管制也低於其他已開發國家[35]

在全国各地区,经济活动重心不一。例如:纽约市金融航運出版广播广告等行业的中心,也是世界數一數二的經濟中心;洛杉矶唱片电影电视节目制作中心,也是北美洲西岸以至亞太區的經濟中心;舊金山灣區和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区是技术开发中心,矽谷更是全球高科技和科研中心;美國中西部重工业中心,底特律是著名的汽车城,芝加哥是该地区的金融和商业中心;东南部以医药研究、旅遊业和建造业为主要产业,並且由於其薪資成本低於其他地區,因此持續的吸引製造業的投資。

一座位於賓夕法尼亞州的農場。农业在美國只佔了不到1%的GDP,但仍是重要的經濟活動。
一座位於賓夕法尼亞州的農場。农业在美國只佔了不到1%的GDP,但仍是重要的經濟活動。

美国的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業、航運業、保险业以及商业服务业占GDP占最大比重,全国四分之三的劳力从事服务业[36],而且處於世界領導地位,紐約市不僅是全國第一大城市和經濟中心,更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金融、航運和服務中心。教育是美國最重要的經濟產業之一,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慕名前來升學,也為吸納不少人才。美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了黄金石油,然而許多能源的供应都依赖於外国進口。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业出口国之一,主要农产品包括了玉米小麦烟草,中西部大平原地区驚人的農業產量使其被誉为“世界粮仓”[37]。美国工业产品主要包括了汽车飞机和电子产品。美国也有發達的旅游业,排名世界第三[38]。美國也是飛機鋼鐵軍火電子器材的主要輸出國。

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毗邻的加拿大(19%),中国(12%)、墨西哥(11%)和日本(8%)紧随其后,每天大約有價值高達11億美元的產品流經美加的國界。美国经济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经济体。美国经济高度发达,全球多个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而美国的证券市场被认为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

自從1980年代隆納·雷根的總統任期以來,美國增加了對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運用,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並減少福利制度的規模,拋棄了自經濟大恐慌以來長期實行的、偏向干涉主義的凱恩斯派經濟政策。也因此,美國政府在社會福利方面提供的服務比其他工業化國家都要少,降低國內的稅賦,並更依賴於自由市場和私營的慈善機構上。

[编辑] 居民收入

虽然美国的人均收入名列世界前矛,但财富相对集中,与西欧相比,40%的人口相对更为贫困,而前20%的人则更富裕[39]。自1975年以来,社會流動程度较低,劳动力市场两极化,经济增长的成果流向收入较高的20%的家庭.[40]美国的居民家庭收入仍保留很高水平,但各州之间也存在显著差距。西弗吉尼亚州的中间家庭收入为33,000美元,而新罕布什尔州则高达57,000美元,[41]全国的平均水平是46,000美元。[42]这些指标接近后工业化国,如瑞士(54,000美元),[43]英国(39,000美元)[44]新西兰(40,000美元)。[45]

中等收入群的长期工资趋势自1970年代一直陷入停滞,而低收入者的总体收入在下降,虽然时均劳动生产率业已大幅提高。[46][47]非法移民所得的低工资使之成为最贫困的10%劳动力,[48]然而肉类包装业和农业之类的产业大量依赖於非法劳工。[49]在2005年的一份来自美国劳工部的报告中说,自1960年代以来,工资占国民GDP的比例之低和企业盈利水平之高同时创了历史纪录。[50]

[编辑] 科學和技术

哥倫比亞號航天飞机发射,执行载人任务。
哥倫比亞號航天飞机发射,执行载人任务。

美国在科学和技术研究,以及技术产品创新方面都是最具影響力的國家之一。人類工業史上許多最重要的發明,包括了軋棉機、通用零件、生產線等都是源自美國,其中工業的生產線尤其重要,它使得工業的大量生產從夢想變為真實。其他重要的發明還包括飛機電燈泡电话。美国还在20世纪策劃了著名的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在二次大战时期,美国最早研制出原子弹,將人類科技帶入原子時代的新紀元。冷战开始后,美国最先在太空科学和技术领域取得成功,在太空竞赛中领跑,从而导致了火箭技术、武器研究、材料科学计算机等领域的重大进步,1969年7月,当尼尔·阿姆斯特朗阿波罗11号飞船中走出,成为踏上月球的第一人时,标志着竞赛达到巅峰。美國为计算机網際網路發展史上貢獻至丰,包括二战中发明的计算机、初期的军事化应用,到今日个人电脑发展与革新,美國国防部創辦的ARPA网是網路技術的先驅。

在科学研究方面,美国学者赢得了大量的诺贝尔奖,特别是在生物医学领域。国家健康研究中心是美国生物医学的聚焦点,业已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使人類对肿瘤阿兹海默病等疾病的治癒研究进入重要階段[51]。航空和航天研究的政府机构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波音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之类的私营企业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编辑] 交通運輸

洛杉矶的一座高速公路交流道系統。美國有著相當複雜而運作良好的道路網絡。
洛杉矶的一座高速公路交流道系統。美國有著相當複雜而運作良好的道路網絡。

由於汽车產業在美國的發展相當早(比較起其他西方國家),美國許多城市的發展都提前顧慮到了將城市和住宅區搭配道路網絡的設計。為了連結廣闊的國土,美國設計並建造了高通行量、高速度的高速公路[來源請求],美国的国家交通系统主要便是依赖這些高速公路网。當中最重要的是州际高速公路系統的建設。這些高速公路在1950年代經由当时的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授權建造。根据2004年的数据,美國的公路总长为6,407,637公里,名列世界第一。

殖民地时代,美国多数地区遵行左驶规则。美國獨立後,受支持其獨立的法國和后来的18世纪欧洲移民的影响[52],逐渐將道路通行方向改為右駛,這個规则在美国内战之后通行于全国,后来亦影響其他國家,例如加拿大中國

美國許多城市均擁有公共交通系统,而纽约市地鐵網路是當中最大的,也是世界上載客量最大的捷運網路之一,而其通勤鐵路公車網路則延伸至長島紐約上州新泽西州康乃狄克州,構成了世界上載客量最大的交通網之一。但是普遍而言,美国城市的公共交通相較於其他发达国家仍算不上發達,除了少數如紐約、芝加哥舊金山等公共運輸較發達的都會區外,人们外出時最常倚賴的運輸模式仍然是以私人汽車為主。

美國建造了橫貫大陸的鐵路網絡,用以在48個州之間運載貨物。美國鐵路公司(Amtrak)所建造的鐵路網也橫貫了48個州中的46個,專門用於客運用途。美国的铁路货运系统是世界最繁忙和先进的,且美国的铁路总长度位居世界第一[53]。然而由於美國高速公路及民航客運十分發達,其機動性及省時性均遠高於鐵路,使得美國的鐵路客运不及西欧和日本那般发达。美國政府的分析便認為空中客運是導致客運鐵路公司在1970年代接連倒閉的主因。

空中運輸是長途旅行的更好選擇。以乘客量而言,在2004年全世界前30個最繁忙的機場中就有17個位於美國,包括了排名第一的亚特兰大哈兹菲尔德-杰克逊国际机场。以運貨量而言,在同一年裡,全世界前30個最繁忙的貨運機場就有12個在美國,包括了排名第一的孟菲斯國際機場(MEM)。

許多世界上主要的港口也位於美國;東岸的紐約港及西岸加州的洛杉磯港—長堤港為美國最繁忙的兩大港口,並全位居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列。五大湖也有許多船運交通,每大湖都與密西西比河的河網絡廣泛連接,河的最下游直通大西洋伊利運河則為第一個連接五大湖與哈德遜河運河,使得美國中西部的產品得以透過紐約港航行至大西洋外銷,不僅促成美國農業和工業快速的發展,同時也使得紐約市成為美國的經濟中心。

[编辑] 地理

主条目:美国地理
阿拉斯加州的麦金利山是北美洲最高的山脈。
阿拉斯加州麦金利山北美洲最高的山脈。

美國的國土面積是世界第三大,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54]。美國國土東至大西洋、西至太平洋、南至墨西哥湾、北至加拿大阿拉斯加州也與加拿大接壤,南至太平洋而北至北冰洋。夏威夷州則處在太平洋的群島上,位於北美大陸的西南方。

大峽谷國家公園。大峽谷是美國最知名的旅遊點之一。
大峽谷國家公園。大峽谷是美國最知名的旅遊點之一。

美国国土地形变化多端,尤其是在西部。東海岸沿岸地區有著海岸平原,在南部較為寬廣,而在北部較為狹窄,海岸平原在新澤西州以北並不存在,不過在長島等地也有一些冰川沉積平原。在海岸平原後方的是地形起伏的山麓地帶,延伸到位於北卡罗莱那州新罕布什尔州、高6,000英尺(1830公尺)的阿巴拉契亚山脉為止。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是美國中西部地帶的內部平原,這裡相對而言較為平坦,五大湖密西西比河-密苏里河流域—世界上第四大的河域[55]也位於這裡。在密西西比河以西,內部平原的地形開始上升,最後進入美國中部面積廣闊而地形特色稀少的大平原(Great Plains)。在大平原西部則有高聳的洛磯山脈,從南至北將美國大陸一分為二,在科羅拉多州的最高峰到達14,000英尺(4,270公尺)[56]。在以前洛磯山脈還有頻繁的火山活動;現在則只剩下一個區域了(怀俄明州黃石國家公園的超級火山—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在洛磯山脈以西和內華達山脈以南的大盆地(Great Basin)地帶有大量的高山、鹽帶平原、和山谷,內華達山脈本身也有崎嶇的峽谷。在大盆地地帶的西南方則有低於海平線的死谷(Death Valley),那裡也是西半球最低矮的地區。大臉盆地帶北方和喀斯喀特山脈(Cascades)東方的則是哥倫比亞河高原,有著一個大規模的火成岩區,是地球上最大的洪流玄武岩地區。由科羅拉多河貫穿的科羅拉多高原則坐落於四角落州正中央,高原的海拔高度平均極高,並且有經過強烈侵蝕的砂岩地帶,這些紅土高原也是數個國家公園坐落的地方,包括了布萊斯大峽谷宰恩等。而在大臉盆地帶西方的內華達山脈則有美國本土海拔最高的惠特尼山(Mount Whitney)。在太平洋沿岸地區旁的是太平洋海岸山脈和火山喀斯喀特山脈,從南至北橫越美國。阿拉斯加州也有許多山脈,包括了北美洲最高、20,320英尺(6,194公尺)的麦金利山,阿拉斯加大陸以西和以南的阿留申群島上也有許多火山。夏威夷群島則是熱帶的火山島群,分布面積超過1,500英哩(2,400公里),由6個大島和其他一打的小島組成。

[编辑] 氣候

夏威夷州有著終年的熱帶氣候,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遊客。
夏威夷州有著終年的熱帶氣候,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遊客。

由於幅員遼闊和廣泛的地理特徵,美國幾乎有著世界上所有的氣候類型。美國相較之下相當理想的氣候也是促成它邁向世界強權的原因之一,在主要農業地帶少有嚴重的乾旱發生、氾濫也並不常見,並且有著溫和而又能取得足夠降雨量的氣溫。

影響美國氣候的主要是北極氣流,每年從太平洋帶來了大規模的低氣壓,這些低氣壓在通過內華達山脈、洛磯山派、和喀斯喀特山脈時夾帶了大量水分,當這些氣壓到達中部大平原時便能進行重組,導致主要的氣團相遇而帶來激烈的大雷雨,尤其是在春季和夏季。有時這些暴雨可能與其他的低氣壓會合,繼續前往東海岸和大西洋,並會演變為更激烈的東北風暴(Nor'easter),在美國東北的中大西洋區域和新英格蘭形成廣泛而沉重的降雪。大平原廣闊無比的草原也形成了許多世界上最極端的氣候轉變現象。

大臉盆地區和哥倫比亞河高原則是乾旱而極少降雨的地區,最乾旱時平均降雨量少於15英吋(38公分)。美國西南部是乾旱的沙漠,夏季時最熱的數個禮拜溫度超過華氏100度(攝氏38度)。西南部和大臉盆地區也會受到來自加利福尼亞灣的季风影響,偶而會帶來少見的大雨。加利福尼亞州大多數區域都屬於地中海式气候,有時會在每年的10月至隔年的4月引發強烈豪雨,而其他月份幾乎全無降雨。瀕臨太平洋的西北方地區則終年豪雨不斷,但在冬季和春季降雨量最大。西部山脈吸收了充足的濕氣,降雨量和降雪都相當沉重。喀斯喀特山脈是世界上降雪量最多的地方之一,但海拔較低的沿海地區降雪不多。

[编辑] 植物和動物

白頭禿鷹是美國的國徽。
白頭禿鷹是美國的國徽

美國有超過17,000種本土的植物和樹種,光是加利福尼亞州就有5,000種,從熱帶地區至北極都有植物分布,美國的植物是世界上最多樣化的,同時,數千種非本土的外來物種有時也會影響到本土的動植物。美國本土有超過400種哺乳類、700種鳥類、500種爬蟲類和兩棲類、以及90,000種已經被發現的昆蟲[57]。許多植物和動物都僅限於它們的分部區域,有些則瀕臨絕種的危險。

美國也是世界上最早開始重視環境保護的國家之一,在1872年聯邦政府建立了黃石國家公園以保護當地環境,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自從那時以來,另外57個國家公園和上百個由聯邦政府管理的公園及樹林也陸續成立[58]。某些地區也成立了荒野保護區,以確保對當地動植物棲息地的長期保護。美國漁業與野生動物局(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負責監控瀕臨絕種和威脅的動植物,並在全國成立了許許多多的動植物棲息保留區。這些動植物保護區域全部加起來高達1,020,779平方英哩(2,643,807平方公里)—佔了全國總面積的28.8%[59]。這些土地都由聯邦政府保護,但有些地區也放寬允許石油的勘查、采矿业、和大農場的經營。

[编辑] 人口

主条目:美国人口
2000年的美國人口密集度分部圖。
2000年的美國人口密集度分部圖。

截止到2006年10月16日,美國人口總計已达到3亿人,是世界上人口仅次于中国印度第三多的国家,人口增長率為0.59%[60]。依據2000年的人口普查,大約有79%的人口居住於都市[61],美國是一個種族差異巨大的多民族國家,全國有31個種族超過了一百萬人,一百萬人以下的種族還有更多[62]

大多數的美國人(在2004年有74.67%)[63]是歐洲白人移民的後代,這些移民當時在首批殖民地安居,許多是在內戰後的“南部重建運動”中來到美國的,由於非白人的移民以及少數族群的高出生率的緣故,非拉美裔人的白人比率正在逐漸下跌[64]。主要的歐洲原籍是德國(15.6%)、愛爾蘭(10.8%)、英格蘭(8.7%)、意大利(5.6%)和斯堪的納維亞(3.7%);很多也來自斯拉夫國家,如波蘭俄羅斯等;其他的移民來自東歐、南歐和加拿大的法語區。美國原住民如印第安人則有440萬人[65],之中約有35%居住在政府規劃的原住民保留區。亞裔美國人(不包括夏威夷人和太平洋島嶼住民)是第三大的少數族裔,2005年普查中佔到5%。大多數亞裔美國人集中在西海岸和夏威夷,亞裔中最大的族群來自菲律賓中國印度越南韓國日本拉美裔人是美國第二大(僅次於德裔)的種族族群,佔總人口的14.1%(2004年),之中自墨西哥移民而來的佔了66%,並且預計在將來幾十年中仍會高速增長。非裔美國人遍佈全美,不過南方的黑人區為最大。主要來自非洲、並且在19世紀之前依然多為奴隸的非裔美国人(或稱黑人)現在則有3,500萬人(12.12%)。

[编辑] 大都市

主条目:美国大都市

目前全美國有大約77%的人口居住於城市地區,其中又有半數以上集中於37座主要的大城市。這些城市也形塑了美國的文化、傳統、和經濟。在2004年,全美有251個超過了100,000人的都市,以及9個超過1,000,000人的大都市,包括了好幾個重要的全球城市,例如紐約市洛杉磯、和芝加哥。此外,若將市中心外的都會區域也算進去的話,美國有50個超過了1,000,000人的大都會。[9] 亦是每年世界最佳居住城市評選中,最多國內城市名列前茅的國家之一。

排行 都市 人口
僅限市內
人口
密集度
每平方英哩
大都會區域 地區
百萬 排名
1 纽约市纽约州 8,143,197 26,402.9 18.7 1 東北部
2 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州 3,844,829 7,876.8 12.9 2 西部
3 芝加哥伊利诺州 2,842,518 12,750.3 9.4 3 中西部
4 休士頓德克萨斯州 2,016,582 3,371.7 5.2 7 南部
5 費城宾夕法尼亚州 1,463,281 11,233.6 5.8 4 東北部
6 鳳凰城亞利桑那州 1,461,575 2,782.0 3.7 14 西部
7 圣安东尼奥德克萨斯州 1,256,509 2,808.5 1.8 29 南部
8 聖地牙哥加利福尼亚州 1,255,540 3,771.9 2.9 17 西部
9 達拉斯, 德克萨斯州 1,213,825 3,469.9 5.7 5 南部
10 聖荷西加利福尼亚州 912,332 5,117.9 1.7 30 西部

[编辑] 語言

虽然美国没有法定官方语言英语是事实上的国家语言。据2003年统计,约2億1480萬(81.6%)的五岁以上人口在家只说英语。英语是最通用的交流语言,掌握一定程度的英语也是移民归化的要求之一。一些美国人呼吁把英语提升为官方语言,有27个州已经通过地方法律确保英语的官方地位;有3个州承认其他语言与英语有平行地位:路易斯安那州法语夏威夷州夏威夷语新墨西哥州西班牙语。除英语外,使用人口超过100万人的语言包括西班牙语(2970万)、汉语(230万)、法语(140万)、塔加洛語(130万)、越南语(110万)、德语(110万)[66]。除了這些主要語言外,還有其他336種語言在美國被使用,其中有176種是當地土產的語言。

[编辑] 教育

主条目:美国教育
麻省理工學院的電腦科學中心。
麻省理工學院的電腦科學中心。

在美国,教育管理是州或地方政府的责任,而非联邦政府。不过,联邦政府教育部可以通过控制教育基金来施加一定程度的影响。学生有法定义务在公立学校接受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教育;通常,18岁才可以毕业,但是许多州允许16岁以上的学生离校。除了上公立学校,家长也可以选择在家教育孩子,或送他们去教会或私立学校高中毕业后,学生们可以选择上公立或私立大学。公立大学从联邦或州政府接受经费,也接受其他管道的资金,但大多數的學生在畢業後仍需償還學生貸款。私立大学的学费通常比公立大學還高。許多學生會在入學大學和學院前進入職場或軍隊以賺取學費,美軍和許多私人企業也會補貼職員的高等教育學費。

[编辑] 高等教育

美国的大学很多,从360多年前移民美国的清教徒创建全美的第一所大学——哈佛大学后,美国的高等教育继承了欧洲古老大学如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的传统。发展到今天已有2600多所颁发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四年制大学。而两年制的社区学院则多达3400所。这些大学没有固定的形式,有大有小,大的如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有近5万名的学生,小的如加利福尼亚州的深春学院只有26个学生。有的大学校园广阔美丽,教学设施齐全,有的大学则设在闹市当中的几所其貌不扬的教学楼里面,校园和周围的市区没有高墙和周围的市区完全融合在一起。美国的大学也有着公立和私立之分,有四年和两年之分,有区域性和全国性之分,有专科学院和综合学院之分等等。这些学校完全独立,与哪个政治、教派都没有关系,每个大学的日程表、教纲、教育宗旨,连发给各个教学员工的工资都不一样。

美國的平均教育水準極高,聯合國的經濟指數調查中[67]將美國的教育水準列為世界第一。目前有7,660萬的美國人正在接受教育(從幼稚園直到大學都包括在內)。美国的许多高等院校也非常有竞争力,無論是公立或私立的。在世界排名前500名大学中,美国占168所,前20名中,美国占17所。[68] 全美有約3600所大學,因此能在全美大學排名擠進前50名的都是名校。而最有名的有六所(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學院史丹佛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因為它們不但是最難申請上的,而且在每次的全美或世界大學排名都能進前10名;超過80%的美國諾貝爾獎得主都曾在這六大名校之一學習或工作。哈佛大學的文科、商科是美國公認最好的;耶魯大學的法科則是連續多年穩居全美第一;醫則是約翰 霍普金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則有「世界理工大學之最」的美名。以上因素使美國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教育樞紐,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慕名前來升學。

[编辑] 宗教

一座位於北卡羅萊那州的浸信會教堂。聖經地帶的新教徒人口極多。
一座位於北卡羅萊那州浸信會教堂。聖經地帶的新教徒人口極多。
主条目:美國宗教

美國政府對於美國人的宗教信仰並沒有作過正式的統計,不過,2001年一次民間進行的調查顯示有76.7%的美國成年人自認為基督徒,52%的的成年人自認為屬於新教的某個特定教派;24.5%則是天主教徒;而即使少如猶太教(1.4%)、摩門教(1.3%)、以及其他各形各色的宗教也都對美國文化有著深刻影響。不過,也有14.2%的人沒有宗教信仰[60]

在所有發達國家中,美國是宗教氣氛最濃厚的一個國家。2004年一項蓋洛普調查顯示,大約41%的美國人都至少每星期參加一次宗教活動(這個比例高于一些發達國家幾倍:法國15%、英國7%、以色列25%)。不過全國分佈的情況很不相同。比如在南方和中西部的聖經地帶,人們參加宗教活動要多一些,在東北和西岸要少一些。南方州中,浸信會是最大的教派,其後是衛理公會;而在東北地區和中西部一大片地區中,天主教是佔主導地位,因為當地的人口很多都是歐洲天主教地區(如德國、愛爾蘭、意大利和波蘭)移民的後裔,或者是北美洲其他地方(如魁北克波多黎各)移民的後裔。美國其他的大部分地區的基督教人口則都是多種教派混合在一起。儘管大多數美國基督徒信奉基督教新教,但因為新教徒往往屬于各個不同的教派,因此天主教教會擁有最多的成員。

美國保障宗教自由的權利,政府實行政教分離制度,不支持也不反對任何一種宗教。但宗教在美國政治中相當活躍。大多數美國總統都自稱是基督教新教信徒,只有建國初期的幾位總統是自然神論者,另有一人是天主教徒

[编辑] 健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医疗保健系统总体表现排名,美国名列第15位。[69]以占国民总产值比例和人均花费指标衡量,美国在健康方面的花费(私人和公共花费共计)远超其他国家。[70]然而,如此高的支出并未提供水准相应的公共健康保障。中央情报局世界概况的资料表明,美国与其他西方工业化国家相比,婴儿死亡率较高,国民平均壽命略低於瑞典,[71] 德国[72]法国[73][74]等国家。美国医生的平均工资是世界最高的。[75]肥胖症仍是公共卫生难题,估计造成的年度医疗开支达数百亿美元。[76]

与其他西方国家不同,美国健保制度不是完全公费,而是公私共同支付。据2004年资料,个人健康花费中私营保险业支付占36%,个人占15%,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占44%。 [77]在2005年,4120万居民(美国总人口的14.2%)至少在该年度的某一段时间没有医疗保险;不过其中三分之一家庭收入超过50,000美元,而这类人口又有一半人收入超过75,000美元。[78]另外,够资格加入公费医疗保险的人有三分之一未加入。医疗保险在美国传统上属于雇员福利。同时,无论病人是否有能力支付费用,医院必须提供急诊服务。在美国,医药费是导致个人破产的最大因素。[79]美国在医疗研究投入了巨额资金,大多数为私人投资。据2000年统计,私营非盈利机构投入占7%,私营企业占57%,税金支持的国家健康研究院占36%。[80]

[编辑] 文化

主条目:美國文化
「貓王」埃爾維斯·普雷斯利,1957年。
「貓王」埃爾維斯·普雷斯利,1957年。
蘋果派、棒球、美國國旗都是美國文化的象徵。
蘋果派棒球美國國旗都是美國文化的象徵。

美國文化根植于英屬殖民地時期,隨著當地的環境發展出獨立而獨特的文化,包括了西班牙-墨西哥牛仔文化和後來的數波殖民潮的強烈影響—包括歐洲非洲亞洲。總體上説,美國文化最顯著的影響來自北歐,特別是德意志英格蘭愛爾蘭[81],以及後來的義大利希臘、和中歐猶太人的文化影響。原為奴隸的非裔美國人也保存了一些自西非帶來的文化。美國的地理名稱往往反映了英格蘭、荷蘭、法國、西班牙、和美國原住民等等的綜合歷史成分。

一個描述美國文化的模型是“大熔爐”:移民帶來自己的文化貢獻,溶入美國文化之中,最終形成一個統一的美國文化。最近常用的模型是“色拉碗”:移民帶來的文化會保持一些自己獨立的文化特徵,而非完全融入原有的美國文化,他們所帶來的文化也會成為美國文化的一部分[82]。現代社會學家對美國文化的目標的認同趨向于多元文化論,而非熔爐,很大程度上放弃了熔爐觀念[64]

20世紀之前的美國文化從模仿歐洲(尤其是英國)逐漸發展到擁有自己的特色,二戰後隨美國經濟軍事政治實力的飛躍,它的文化對全世界、特別是歐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時至今日,美國流行音樂響徹全球,美國電影和電視則在全球播放。

針對美國文化這種客觀上“入侵”全球的現象,批評聲不絕於耳。很多歐洲人認為美國文化天真幼稚,以法國為首的國家對美國文化的進入一直堅決抵制。而東亞、東南亞、南亞和中東地區的文化傳統與美國又大不相同,深受其影響的有日本等國,另一方面部分伊斯蘭國家則對其有很強的抵觸情緒。同時很多加拿大人和澳大利亞人也對美國文化的同化影響十分擔憂。美國文化的全球地位極大程度上促進了英語的傳播,使其幾乎成為實際上的“世界語”,法國等地則有意在自己能夠影響到的範圍内全力抗擊英語文化的影響。

[编辑] 音樂

主条目:美國音樂
路易斯·阿姆斯壯是美國爵士樂的代表人物。
路易斯·阿姆斯壯是美國爵士樂的代表人物。

美國音樂的種類和風格之多,正反映出美國的文化沙拉盤的特色。搖滾樂節奏布魯斯爵士樂、和鄉村音樂等世界聞名的音樂類型都是源自美國。在20世紀初,從美國灌錄、複製的唱片流行音樂逐漸傳播至全世界,一些美國的流行音樂幾乎在世界各地都能聽到[83]

美國音樂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早期美國原住民的傳統宗教音樂,隨著大量歐洲國家移民的到來,替美國音樂增添了基督教合唱、音樂樂譜的的色彩。之後的每波移民潮都帶來了不同地區、不同文化和特色的音樂。大量的非裔美國人也帶來了具有非洲特色的傳統音樂,19世紀後期開始浮現的美國流行音樂很大一部分都是源自這些非裔美國人的布魯斯,以及1920年代開始發展的福音音樂。非裔美國人音樂成為了美國流行音樂的根基,混合了歐洲與土著的音樂成分。美國也有大量的民間音樂以及來自烏克蘭、愛爾蘭、蘇格蘭、波蘭、墨西哥、和猶太人等移民的音樂。許多美國城市和鄉鎮也都發展出獨立的地區音樂。底特律、紐約、芝加哥、洛杉磯等大城市以及數不盡的小城市都發展出自己的音樂風格。

[编辑] 文學

主条目:美國文學
馬克·吐温,1907年。
馬克·吐温,1907年。

如同其他所有國家一般,美國的文學是由其獨特的發展歷史所塑成的。在早期,美國是由東岸的一系列英國殖民地所形成的,因此美國文學的傳統較親近於英國文學。不過,隨著歷史的進展和不斷的移民潮,美國文學的特色和寬廣度都已經超出英國文學的範疇。

在最早的殖民時期,美國文學主要的題材是讚揚新大陸替殖民者和歐洲母國所帶來的利益。宗教信仰上的爭議也是題材之一。隨著革命戰爭的爆發和美國的獨立,本傑明·富蘭克林托馬斯·潘恩等人寫下的政治著作在文學和政治上都有極大影響,也催生了新國家的獨立意識。寫下了獨立宣言並在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托瑪斯·杰弗遜也被認為是美國早期最具天份的作家之一。隨著1812年戰争和對於獨立文學特色的渴望,更多新的、具有美國特色的作家如愛倫·坡等人逐漸嶄露頭角。奴隸制度的衝突和接踵而來的內戰也對美國文學有深刻影響,到了19世紀末,由於工業化的進展和國土開拓時期的結束,美國文學脫離了原先的邊境文學,馬克·吐温成為第一個不在東海岸出生的主要作家,開啟美國本土文學之先河。英國作家毛姆認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的《白鯨記》是世界十大文學名著之一,地位更在馬克吐溫等人之上。

進入了20世紀,工業化帶來的社會轉變使美國文學發展的更為多元和複雜。海明威反映了人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厭惡情緒。1925年費滋傑羅出版《大亨小傳》代表著20年代經濟大恐慌前美國人的迷夢。黑人文學、南部文學、以及現代文學也在同時期興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的世代、和新的種族、地區、社會特徵都與之前的世代大不相同,大量的移民文學和新興的女性主義文學也成為美國文學的一部分了。

[编辑] 影視與戲劇

電影的誕生和發展都源自美國的。英國出生的美國攝影師Eadweard Muybridge拍下了人類史上第一部電影奔跑的馬匹。自從那時開始,美國的電影產業便開始高速發展,加利福尼亞州好萊塢成為電影發展的重鎮,絕大多數電影技術的創新和發展都是源於此,好萊塢電影也成為美國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在1920年代,美國每年平均產出高達800部正規電影,查理·卓彆林的喜劇、依據小說《》改編的亂世佳人、和超人等電影流傳至幾乎每個大陸和國家,成為家喻戶曉的美國象徵。這些電影的出口也使美國獲取了巨大的商業利潤。

美國也是世界上電視技術發展和普及最早的國家之一。在今天,美國有著數千家電視台,電視是美國人文化和生活的一部分,喜愛看電視也是大多數美國人的少數共同特徵之一。美國民眾透過電視得知國內外的新聞時事,觀看電影、比賽、卡通和肥皂劇。99%的美國家庭至少有一部電視機,絕大多數家庭還擁有兩部。

[编辑] 運動

主条目:美國體育
在美國,美式足球是最受歡迎的觀賞運動。
在美國,美式足球是最受歡迎的觀賞運動。[84]

運動是美國全國性的休閒活動,其受歡迎的程度是其他休閒活動都無法相比的。職業運動在美國是商機極大的領域,選擇成為職業運動員的人也獲得極高的報酬。世界上收入最高的運動團隊和運動員絕大多數都是在美國[85]。被稱為「四巨頭」的運動領域包括了棒球美式足球冰上曲棍球、和籃球。其他受歡迎的運動還包括賽車長曲棍球—那是源自於美洲原住民的運動,也是美國最古老的運動。雖然足球也是相當受歡迎的運動,但相較其他國家而言,足球在美國的普及度並不高。

美國也有許多源自歐洲、並在美國廣泛發展的運動,例如賽馬。英式橄欖球也相當受到歡迎。其他的歐洲運動如馬上曲棍球板球雖然並不普及,但也有不少死忠的觀眾。美國也是發展高爾夫球網球等運動的主要國家。美國也是西方國家裡拳擊和職業摔角的發展中心,比賽往往吸引大量群眾觀戰,同時也吸引各種運動賭博的活動,美國也產出了許多世界知名的拳擊冠軍。其他的格鬥運動,例如源自日本的空手道,在美國也相當受歡迎,並且經常進行比賽。

大學體育運動在美國也相當普及,受歡迎程度幾乎與職業領域不相上下,尤其是在美式足球和籃球領域。許多大學和學院都培養了運動團隊,定期舉行校際間的競賽。大學和學院所培養的運動類型相當廣泛,從田徑運動到水球都包含在內。同樣的,美國的高中也有各式各樣的體育活動,有時候這些校際間的比賽還會成為當地的頭條新聞,顯示了美國人民對於運動的喜愛和重視。

[编辑] 飲食

美國烹飪吸收了美國原住民的烹飪法和食材,例如火雞馬鈴薯玉米南瓜,都成了美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蘋果派、比薩餠、漢堡包原先都是來自或改良自歐洲,現在則是美國速食文化的象徵。墨西哥捲(Burritos)和炸玉米餅(tacos)則源自墨西哥。由非裔美國人在身為奴隸時從非洲引入的「心靈食物」(Soul food)也成了大眾的家常菜之一。

美國人的飲食習慣也是一日三餐。早餐時間,一般在早上8點。早餐内容各地自有差別。一頓簡單的早飯,可能為果汁、麥片、烤面包以及咖啡。早餐通常在家裏吃,不過也有時候借早餐之機來討論業務等商業活動,稱為“工作早餐”。午餐的時間基本在中午12點到下午1點或是下午1點到2點。因為時間短且人們離家也比較遠,所以上班或是上學的人很少回家吃飯,而是從家裏帶飯。相比較而言美國人的午餐是三餐中最簡單的,蔬菜和三明治、漢堡或餡餠、熱狗,再來一杯飲料。晚餐在傍晚6點左右開始,一般都比較豐富,所以美語中晚飯(dinner)也有正餐、大餐的意思。在晚飯時一般都會先來一份果汁或是濃湯,然後再上主菜。常擺在餐桌上的主菜有牛排猪排、烤牛腩、炸鷄、炸蝦、火腿和烤羊排等。多數的美國人喜歡在享用完晚飯後再來一些甜食,比如冰淇淋和巧克力。在周末或假日,許多家庭只吃兩頓飯。他們把早飯和午飯和在一起吃叫做早午餐(brunch),由早餐(breakfast)和午餐(lunch)相加而得。一般比較正式。有的家庭星期天不做飯,全家出去吃飯。在一些節假日美國家庭也常常舉行野餐和户外焼烤。

[编辑] 美國夢

在噴射機時代來臨前,數百萬乘船至美國的移民者對美國第一眼的印象,便是紐約港前的自由女神像。
在噴射機時代來臨前,數百萬乘船至美國的移民者對美國第一眼的印象,便是紐約港前的自由女神像

所謂的美國夢(American Dream),是一種相信只要在美國經過努力不懈的奮鬥便能獲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們必須透過自己的工作勤奮、勇氣、創意、和決心邁向繁榮,而非依賴於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通常這代表了人們在經濟上的成功或是企業家的精神[86]。許多歐洲移民都是抱持著美國夢的理想前往美國的。但有些人批評美國夢過度強調了物質財富在衡量勝利和快樂上扮演的角色。因為與其他大多數國家不同的是,在美國擁有的經濟自由相當多,政府扮演的角色相當有限,這使得美國的社會流動性極大。從美國獨立直至19世紀末期,廣大的土地都無人居住和擁有,任何有心人都可以加以佔據並投資和開墾。而到了工業革命時期,美國龐大的自然資源和先進的工業技術則使得快速的社會流動變的可能。

美國夢成為了吸引世界各地人民移民美國的主要原因—無論過去或現在。在今天,每年有超過一百萬的人成為美國公民,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移民地點。

[编辑] 參見

[编辑] 注释

  1. ^ 现有宪法开始适用
  2. ^ Report for Selected Countries and Subjects (180 countries; 6 subjects).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於2007年6月17日查閱.
  3. ^ [1] 联邦法律第四条第一章第二款
  4. ^ [2] 星条旗的历史沿革
  5. ^ Introduction- United States. 20 April 2006. CIA World Factbook. URL accessed 3 May 2006.
  6. ^ "Is it good for the world to have the U.S. as the sole superpower?" by Joe Messerli. 23 February 2006. BalancedPolitics.org. URL accessed 3 May 2006.
  7. ^ 大英百科 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強國
  8. ^ "To Paris, U.S. Looks Like a 'Hyperpower'", Th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9. ^ 無論是以购买力平价或是国际汇率計算,美國都有著世界上最高的GDP、最高的軍事預算,所有數據可以在這裡這裡找到。
  10. ^ History and the Hyperpower.Foreign Affairs.於2006年9月3日查閱.
  11. ^ Alfredo Valladão, Democratic Hegemony and American Hegemony, Cambridg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06.
  12. ^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1/28/content_257426.htm / 美利坚合众国概况(美国概况)].新华网.於2006年9月3日查閱.
  13. ^ Robert S. Litwak, The Imperial Republic After 9/11, The Wilson Quarterly, 2006-09-03資料,
  14. ^ Van Ness, Peter, Hegemony, not anarchy: why China and Japan are not balancing US unipolar power.(2001), Technical Report Working papers 2001/4,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SPAS, ANU.
  15. ^ AMERICAN PRIMACY.Naval War College Review.於2006年9月3日查閱.
  16. ^ Francis McCollum Feeley, Université Stendhal Grenoble 3 DEA Etudes Anglophones, pp. 11-12, dimension.ucsd.edu
  17. ^ Stephen M. Walt, The Ties That Fray: WhyEurope and America Are Drifting Apart, TheNational Interest, no. 54 (Winter 1998/99), pp. 3.
  18. ^ Manifest Destiny- An interpretation of How the West was Won. Crossroads of Earth Resources and Society. URL accessed on 4 May 2006.
  19. ^ Morrison, Michael A Slavery and the American West: The Eclipse of Manifest Destiny and the Coming of the Civil War. Page 176.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ISBN 0-8078-4796-8.
  20. ^ De Rosa, Marshall L. The Politics of Dissolution: The Quest for a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American Civil War. Page 266.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 January 1997. ISBN 1-56000-349-9
  21. ^ Spielvogel, Jackson J. Western Civilization: Volume II: Since 1500. Page 708. Wadsworth Publishing: 10 January 2005. ISBN 0-534-64604-2
  22. ^ Eric Foner and John A. Garraty, The Reader's Companion to American History. Page 576. 21 October 1991. Houghton Mifflin. ISBN 0-395-51372-3.
  23. ^ Walker, John F, and Vatter, Harold G The Rise of Big Govern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Page 63. M.E. Sharpe: May 1997. ISBN 0-7656-0067-6.
  24. ^ Rudolph, John L. Scientists in the Classroom: The Cold War Reconstruction of American Science Education. Page 1. Palgrave Macmillan: 3 May 2002. ISBN 0-312-29571-5.
  25. ^ Klarman, Michael J. From Jim Crow to Civil Rights: The Supreme Court and the Struggle for Racial Equality. Page 552.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4 May 2006. ISBN 0-19-531018-7.
  26. ^ Secretary of the Senate. United States Senate Art & History: Party Divi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enate, 1789—Present. 2006年6月21日
  27. ^ "Britain, Canada, Australia, Israel and Japan Top the List of Countries Seen as Our Closest Allies, According to Harris Poll". 1 September 2004. PR Newswire. Accessed 2 May 2006.
  28. ^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3 October 2005. Art History Club. Accessed 2 May 2006.
  29. ^ "Transnational Issues". 20 April 2006. CIA World factbook. Accessed 30 April 2006.
  30. ^ 新華網,《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批評美國外交政策》,2006年12月12日[3]
  31. ^ "Active Duty Military Personnel Strength Levels". 2002. Accessed 2 May 2006.
  32. ^ Anup Shah, High Military Expenditure in Some Places. 於2006年3月27日最新上傳. globalissues.org. 2006年6月30日更新.
  33. ^ Military. 1 June 2006. CIA Factbook. Retrieved 3 June 2006.
  34. ^ "America's Empire of Bases" by Chalmers Johnson. 15 January 2004. Common Dreams News Center. Accessed 2 May 2006.
  35. ^ 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 2006 by 傳統基金會. URL accessed 13 May 2006.
  36. ^ "Toward a Learning Economy" by Stephen A. Herzenberg, John A. Alic, and Howard Wial. 2006. Toward a Learning Economy. URL accessed 3 May 2006.
  37. ^ Frazier, Ian. Great Plains. Page 9. 4 May 2001. Picador; 1st Picado edition. ISBN 0-312-27850-0
  38. ^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Travel Industry- Key Facts About Inbound Tourism. 8 May 2000. ITA Office of Travel & Tourism Industries. URL accessed 3 May 2006.
  39. ^ Income Distribution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by A B Atkinson. September 1995. Nuffield College in Oxford. URL accessed June 3, 2006.
  40. ^ Economy. June 13, 2006. CIA World Factbook. URL accessed June 15, 2006.
  41. ^ US Census Bureau, median household income by state 2004.於2006年7月1日查閱.
  42. ^ US Census Bureau news release in regards to median income.於2006年6月29日查閱.
  43. ^ Swiss Government, median household income, 2003.於2007年1月19日查閱.
  44. ^ UK parliament discussion showing median household income.於2006年12月31日查閱.
  45. ^ New Zealand income survey showing median household income.於2006年12月31日查閱.
  46. ^ [4]. August 31 2006. Remarks by Chairman Ben S. Bernanke. URL accessed February 2 2007.
  47. ^ "United States."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7.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25 Mar. 2007 http://www.britannica.com/eb/article-256639.
  48. ^ [5]. March 30 2006. NPR: Illegal Immigrants and the U.S. Economy. URL accessed February 2 2007.
  49. ^ [6]. CNN: Social Security campaign costs immigrants their jobs. URL accessed February 2 2007.
  50. ^ [7]. August 28 2006. NY Times: Real Wages Fail to Match a Rise in Productivity. URL accessed February 2 2007.
  51. ^ The 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 2006. 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Accessed May 2, 2006.
  52. ^ The Rule of the Road: An International Guide to History and Practice by Peter Kincaid (Greenwood Press, 1986; 239 pages; ISBN 0-313-25249-1
  53. ^ https://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rankorder/2121rank.html
  54. ^ Rank Order- Area. 20 April 2006. CIA World Factbook. URL accessed 3 May 2006.
  55. ^ Mississippi River. 2004. Visit Bemidji- First City on the Mississippi. URL accessed May 3, 2006.
  56. ^ Peakbagger.com, Colorado 14,000-foot Peaks, URL accessed May 3, 2006.
  57. ^ National Biological Service, Our Living Resources, URL accessed 14 June 2006.
  58. ^ National Park Service, National Park Service Announces Addition of Two New Units, National Park Service News release (28 February 2006), URL accessed 13 June 2006.
  59. ^ Republican Study Committee, Federal Land and Buildings Ownership, (19 May 2005), URL accessed 13 June 2006.
  60. ^ 60.0 60.1 People. 12 June 2006. American Fact Finder. Accessed 13 June 2006.
  61. ^ "United States -- Urban/Rural and Inside/Outside Metropolitan Area". United States Census 2000. URL accessed 29 May 2006.
  62. ^ Table 2. Ancestries With 100,000 or More People in 2000: 1990 and 2000. Ancestry: 2000 - Census 2000 Brief. URL accessed May 29, 2006.
  63. ^ http://quickfacts.census.gov/qfd/states/00000.html
  64. ^ 64.0 64.1 Adams, J.Q.,Pearlie Strother-Adams(2001).Dealing with Diversity.Chicago, IL: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mpany.0-7872-8145-X. 
  65. ^ Native American popu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於2006年7月6日查閱.
  66. ^ Statistical Abstrac of the United States: page 47: Table 47: Languages Spoken at Home by Language: 2003.於2006年7月11日查閱.
  67. ^ United Nations's Education Index
  68. ^ ARWU2005 Statistics 上海交通大学网站数据
  69. ^ "Overall Health system attainment in all Member States 1997.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ccessed 29 November 2006.
  70. ^ OECD Health Data 2000: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29 Countries (Paris: OECD, 2000); see also "The US Healthcare System: The Best in the World or Just the Most Expensive? 2001. The University of Main. Accessed 29 November 2006.
  71. ^ CIA Factbook, Sweden health.於2006年10月31日查閱.
  72. ^ CIA factbook, Germany health.於2006年10月31日查閱.
  73. ^ CIA factbook, France health.於2006年10月31日查閱.
  74. ^ CIA factbook, US health.於2006年10月31日查閱.
  75. ^ [8]
  76. ^ "Obesity cost US $75bn, says study" by Jannat Jalil. 21 January 2004. BBC. Retrieved on 5 October 2006.
  77. ^ Health, United States, 2006.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
  78. ^ Income, Poverty, and Health Insurance Cover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5. U.S. Census Bureau.
  79. ^ "Illness And Injury As Contributors To Bankruptcy", by David U. Himmelstein, Elizabeth Warren, Deborah Thorne, and Steffie Woolhandler, published at Health Affairs journal in 2005, Accessed 05 October 2006.
  80. ^ The Benefits of Medical Research and the Role of the NIH.
  81. ^ Adams, J.Q.; Pearlie Strother-Adams (2001). Dealing with Diversity. Chicago, IL: 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0-7872-8145-X.
  82. ^ Joyce Millet, Understanding American Culture: From Melting Pot to Salad Bowl. culturalsavvy.com. 2006年6月28日
  83. ^ Provine, Rob with Okon Hwang and Andy Kershaw. "Our Life Is Precisely a Song" in the Rough Guide to World Music, Volume 2, pg. 167. ISBN 1-85828-636-0.
  84. ^ Maccambridge, Michael. America's Game : The Epic Story of How Pro Football Captured a Nation. 26 October 2004. Random House. ISBN 0-375-50454-0
  85. ^ "The Best-Paid Athletes". 24 June 2004. Forbes.com. Accessed 2 May 2006.
  86. ^ Boritt, Gabor S. Lincoln and the Economics of the American Dream. Page 1. December 1994.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ISBN 0252064453.

[编辑] 外部連結

美國主題 美國主題首頁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其他语言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n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