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共和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Poblacht na hÉireann 爱尔兰共和国 |
|||||
|
|||||
国家格言:Éire go deo 爱尔兰语:“永远的爱尔兰” |
|||||
国歌:Amhrán na bhFiann 爱尔兰语:《战士之歌》 |
|||||
自然地理 (实际管辖区) |
|||||
![]() |
|||||
首都 | 都柏林 | ||||
最大城市 | 都柏林 | ||||
面积
|
|||||
时区 | UTC至UTC +1 | ||||
人民生活 | |||||
官方语言 | 爱尔兰蓋爾语 | ||||
人口 | |||||
政治文化 | |||||
政治体制 | 共和制 | ||||
国家领导人 | |||||
经济实力 | |||||
GDP(PPP) | 16.775亿美元(2005年估计),第49位 | ||||
人均GDP(PPP) | $39,611美元(第4位) | ||||
货币单位 | 欧元;爱尔兰欧元硬币(1999年之前:爱尔兰镑) | ||||
国家资料 | |||||
国际域名缩写 | .ie | ||||
国际电话区号 | +353 | ||||
爱尔兰共和国(爱尔兰语:Poblacht na hÉireann)是一个欧洲国家,欧盟成员国之一,位于欧洲西北海岸的爱尔兰岛,约占该岛南部的5/6面积。剩餘东北部的1/6面积属于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即英国),称为北爱尔兰。
爱尔兰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名为Éire,直译汉语即“爱尔兰”,但是这个名字在外交上有时候有争议。1948年通过的爱尔兰共和国法案规定“爱尔兰共和国”为国家的官方全称。
目录 |
[编辑] 历史
以下只介绍爱尔兰共和国史。另请参看:爱尔兰历史,爱尔兰共和国历史
爱尔兰在1922年之前为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一个组成部分。1919年,大多数于1918年大选中当选的爱尔兰议员拒绝在英国下议院任职,他们自行组成了爱尔兰议会(爱尔兰语:Dáil Éireann),并于1919年1月以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的名义发布了单方独立宣言。当时,爱尔兰没有得到国际上的承认,但在英爱战争(亦称爱尔兰独立战争)后,英爱双方代表达成英爱条约,给予爱尔兰合法的自治权,即自治领地位。爱尔兰成立爱尔兰自由邦,领土包括爱尔兰全岛,但条约允许北方六郡(即北爱尔兰)不参加爱尔兰自由邦。爱尔兰自由邦宪法同时规定,爱尔兰为君主立宪制,爱尔兰国王由英国国王兼任,同时设立总督职位,议会实行两院制,成立“行政委员会”(即内阁),设立行政委员会主席职务。
1937年12月29日,爱尔兰采用了新的爱尔兰宪法(Bunreacht na hÉireann),将国名正式定为“爱尔兰”(Éire),设立爱尔兰总统(Uachtaráin na hÉireann)职位,但国王继续根据成文法在国际上为爱尔兰国的象征。1949年4月1日通过的爱尔兰共和国法案最终废除君主制,将国王职权全部交予总统,爱尔兰成为共和国。
根据爱尔兰宪法第4条,“爱尔兰(Éire)”为国家名称,同时第2、3条宣称爱尔兰对北爱尔兰也享有主权(此文已于1999年废除),所以爱尔兰共和国在外交领域一般也自称“Éire”(如爱尔兰宪法、爱尔兰总统)。但由于英国对北方六郡实际行使主权,许多国家都避免直接使用“Éire”字眼,以照顾北爱尔兰的立场,避免偏袒之嫌。
爱尔兰于1949年4月宣布成立共和国之后,自动退出了英联邦。(英联邦于1950年才更改规则,允许印度以共和国的身份留在英联邦之内。)虽然爱尔兰并没有重新申请加入英联邦,但是它保留了许多成员国的权利,如:爱尔兰公民在英国享有所有英国公民权利,包括参选英国国内选举和参加英国军队的权利。
爱尔兰于1955年加入联合国,1973年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即现在的欧洲联盟)。爱尔兰历届政府一直致力于爱尔兰和平统一,同时与英国合作解决北爱尔兰暴力冲突问题。爱尔兰与北爱尔兰选民于1998年所通过的贝尔法斯特协议(Belfast Agreement)正在实施中。
[编辑] 政治
愛爾蘭為共和國,實行議會共和制。愛爾蘭總統(愛爾蘭語:Uachtaráin na hÉireann)為國家元首,任期為7年,可以連任一屆。總統沒有實際行政權,但在愛爾蘭國務院的建議下有一定的權力和職務。愛爾蘭總理(Taoiseach)由國會提名,總統任命,一般上由第一大黨黨魁或聯合政府首領擔任。
愛爾蘭國會(Oireachtas)為兩院制,分為愛爾蘭上議院(Seanad Éireann)和愛爾蘭下議院(Dáil Éireann)。上議院實權很小,由60名議員組成,其中11名由總理提名,3名由愛爾蘭國立大學畢業生選出,3名由都柏林大學畢業生選出,43名從五個特殊職業領域(文化、農漁、勞工、工商、社會)選出。下議院實權較大,由166名議員組成,每個選區選出三到五名代表,選舉按比例代表制用單一可轉換票(Single Transferable Vote)系統進行。按照愛爾蘭憲法(Bunreacht na hÉireann),議會選舉至少每7年舉行一次,具體間隔通過立法決定。現今議會選舉間隔為5年一次。
憲法規定內閣人數不超過15人,其中上議院議員不得超過2人,同時總理、副總理(Tánaiste)、財政部長必須是下議院議員。愛爾蘭執政黨現為總理伯蒂·埃亨(Bertie Ahern)所領導的愛爾蘭共和黨(Fianna Fáil)和副總理瑪麗·哈尼(Mary Harney)所領導的愛爾蘭進步民主黨。主要在野黨為愛爾蘭統一黨(Fine Gael)和愛爾蘭工黨。其他小黨如新芬黨(Sinn Féin)和愛爾蘭綠黨也持有下議院席位。
[编辑] 行政区域
爱尔兰共和国传统分为二十六个郡(英:county,不含北爱尔兰六郡),其中都柏林郡已分为三个郡和一个郡级市(英:county borough),蒂珀雷里郡分为南北两个行政郡,其他地区又设立了四个郡级市,所以实际上是三十四个郡级行政区:
|
[编辑] 地理
爱尔兰岛总面积为84421平方公里,其中爱尔兰共和国约占70273平方公里,其余部分为英国所辖的北爱尔兰。爱尔兰岛西临大西洋,东北隔北海峡与苏格兰相望,东临爱尔兰海,东南隔圣乔治海峡与威尔士相望,南临凯尔特海。爱尔兰西海岸多为悬崖、丘陵等(最高点为卡朗图厄尔山(Carrauntoohil),海拔1041米)。岛内地形比较平缓,多为农田,香农河(River Shannon)为主要河流,同时也有几个大湖泊。岛中央河谷地区沼泽众多,盛产泥煤。地形特徵 愛爾蘭的外形像馬鈴薯狀(包含北愛爾蘭),主要為丘陵地形及原野,遍佈著森林及湖泊。
爱尔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冬暖夏凉。雨水非常充沛,一些地区一年有275个降水日。主要城市有位于东岸的首都都柏林、西南的科克、西岸的利默里克和高维、和东南岸的沃特福德。(参见爱尔兰城市)
[编辑] 经济
爱尔兰经济总量较小,但非常发达,主要依赖出口贸易。1995年至2000年之间,爱尔兰取得了10%的经济增长率,在欧洲名列前茅,2003年已成为世界上人均GDP排名第二的国家(仅次于卢森堡),因而赢得了凯尔特之虎的美誉。农业的主导地位已被工业所取代,而工业占GDP的38%,总出口量的80%,以及劳动力资源的28%。虽然出口贸易依然是爱尔兰经济的主要支柱,但近年来国内消费额的提高以及建筑业和投资方面的复苏也带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近十年来,爱尔兰政府以控制通货膨胀、减少租税负担、减少政府开支、提高劳动力素质、鼓励外国投资为目的,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1999年1月,爱尔兰与其他11国参加了欧元区。2001年的全球经济放缓,对爱尔兰也有一定影响,其中高科技出口增长率下降了一半。GDP增长率仍然较高,2001年与2002年均为6%,但2003年预计下跌至2%。GNP增长率并不理想,2001年下降了三倍,2002年继续低迷,2003年预计会复苏。
[编辑] 人口
爱尔兰全国98.7%的人口为世居的爱尔兰民族(属凯尔特人),只有极少数的英格兰人(3万)、苏格兰人(5千)、犹太人(4千)等外来血统。官方语言为爱尔兰语(即本土凯尔特语),英语为第二官方语言。英语为绝大多数人的母语,爱尔兰语通行范围限于西海岸的一些地区,人口只有几万。爱尔兰语为学校必修科目。大多数公共标示都用两种语言书写,国家广播用两种语言进行。
近年来,爱尔兰出现了一些移民,其中来自欧盟以内的主要是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罗马尼亚人、波蘭人,来自欧盟以外的主要是美国人、尼日利亚人及華人。
[编辑] 宗教及文化
天主教为爱尔兰主要宗教,约占人口92%。爱尔兰是欧洲少有的几个虔诚信仰宗教的国家之一,1973年时定期弥撒出席率超过90%。天主教教义是爱尔兰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基点,离婚和堕胎的情况少见。但近年来宗教有衰落的趋势。1996年至2001年之间,定期弥撒出席率已由60%降至48%,但是仍然远高于大多数欧洲国家。1990年代,天主教会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性丑闻。1995年,爱尔兰公民投票以50.28%的得票率决定废止一项延续了58年的禁离婚法。
爱尔兰教会(爱尔兰圣公会,为基督教新教的一派)为第二大教,20世纪期间一直衰落,最近又有反弹的趋势,同时一些基督教的小教派以及伊斯兰教信徒也有增长的趋势。但爱尔兰的犹太教社区人口有下降趋势。
[编辑] 文化
- 文化成就有
- 凯尔斯书(Book of Kells)
- 健力士啤酒
- 爱尔兰民乐
- 愛爾蘭舞
- 作家
- 向達倫/达伦·山(Darren Shan )代表作:《吸血侠达伦·山系列》
- 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代表作:《涉及人类知识的原则的理论书》《许拉斯和菲洛努斯的对话三篇》
-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代表作:《尤利西斯》《芬宁根守灵记》
- 乔治·伯纳·肖(George Bernard Shaw)代表作:《卡舍尔·拜隆的职业》
- 里查得·布林斯里·谢立丹(Richard Brinsley Sheridan)代表作:《对手》《圣帕特里克日》
- 奥利佛·哥尔德史密斯(Oliver Goldsmith)代表作:《韦克菲尔德的神父》《荒芜的村落》
-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代表作:《道林·格雷的画像》《快乐王子和其他故事》
- 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代表作:《爱尔兰乡村的神话和民间故事集》等
- 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代表作:《等待戈多》
- 谢默斯·希尼(Séamus Heaney)代表作:《自然主义者之死》
- 道格拉斯·海德Dubhghlas de hÍde代表作:《解除安格鲁化之必要》
- 奥古斯塔·格雷戈里夫人Lady Augusta Gregory, Isabella Augusta Persse代表作:《散布流言》
- 威廉·费和弗兰克·费兄弟William George Fay agus Frank Fay曾创立爱尔兰民族戏剧剧团
- 约翰·米灵顿·兴langlen|John Millington Synge代表作:《在山峦的阴影中》
- 肖恩·奥·凯西langlen|Seán O'Casey代表作:《枪手的影子》
- (其中肖伯纳、叶芝、贝克特、希尼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 圣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的厄内斯特·瓦尔顿(Ernest Walton)为1951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之一[1]。
- 20世纪末爱尔兰的文化成就
-
- 著名演员,1989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丹尼尔·戴-刘易斯(Daniel Day-Lewis)
- 皮爾斯·布魯斯南Pierce Brosnan
- 科林·法雷爾Colin Fearghaíl
- 舞蹈演出大河之舞(Riverdance)
- 其他名人有
[编辑] 外部链接
- 爱尔兰驻中国大使馆网站
- 爱尔兰网站索引
- 爱尔兰政府网站
- 官方总统网站
- 议会网站
- 总理网站
- 共和党 Fianna Fáil – 官方网站
- 统一党 Fine Gael – 官方网站
- 工党 – 官方网站
- 爱尔兰故事 – 历史、地理和当前事件
- WWW.XZQH 爱尔兰行政区划(中文)
![]() |
![]() |
![]() |
||
北大西洋 | ![]() |
愛爾蘭海 ‧ ![]() |
||
![]() ![]() ![]() |
||||
![]() |
||||
凱爾特海 |
欧洲 | |
---|---|
西欧 | 奥地利 - 比利时 - 法国 - 德国 - 爱尔兰 - 列支敦斯登 - 卢森堡 - 摩纳哥 - 荷兰 - 瑞士 - 英国 |
北欧 | 丹麦 - 芬兰 - 冰岛 - 挪威 - 瑞典 |
东欧 | 白俄罗斯 - 捷克 - 爱沙尼亚 - 匈牙利 - 拉脫維亞 - 立陶宛 - 摩尔多瓦 - 波兰 - 斯洛伐克 - 乌克兰 |
南欧 | 阿尔巴尼亚 - 安道尔 -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 保加利亚 - 克罗地亚 - 希腊 - 意大利 - 科索沃 - 馬其頓 - 马耳他 - 黑山 - 葡萄牙 - 羅馬尼亞 - 圣马力诺 - 塞尔维亚 - 斯洛文尼亚 - 西班牙 - 梵蒂冈 |
歐亞交界 | 亞美尼亞 - 亞塞拜然 - 塞浦路斯 - 喬治亞 - 俄罗斯 - 土耳其 |
海外屬地與 其他特殊政區 |
法罗群岛(丹麥) - 直布罗陀(英國) - 根西岛(英國) - 马恩岛(英國) - 揚馬延島(挪威) - 澤西島(英國) - 斯瓦尔巴群岛(挪威) |
世界地理索引 - 非洲 - 美洲 - 南极洲 - 亞洲 - 大洋洲 - 各国首都列表 |
欧洲联盟成員國家 | ||
---|---|---|
奥地利 - 比利时 - 保加利亚 - 塞浦路斯 - 捷克 - 丹麦 - 爱沙尼亚 - 芬兰 - 法国 - 德国 - 希腊 - 匈牙利 - 意大利 - 爱尔兰 拉脱维亚 - 立陶宛 - 卢森堡 - 马耳他 - 荷兰 - 波兰 - 葡萄牙 - 羅馬尼亞 - 斯洛伐克 - 斯洛文尼亚 - 西班牙 - 瑞典 - 英国 |
![]() |
|
获得承认的候选国 | 克罗地亚 - 馬其頓共和國 - 土耳其 |
凱爾特國家或地區 |
---|
![]() ![]() ![]() ![]() ![]() ![]() ![]() |
|
||||||
---|---|---|---|---|---|---|
用語 | ||||||
政治 | ||||||
|
||||||
地理 | ||||||
|
||||||
歷史 | ||||||
|
||||||
社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