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Konungariket Sverige 瑞典王國 |
|||||
|
|||||
国家格言:För Sverige i tiden (瑞典语:为了瑞典,与时俱进) |
|||||
国歌:你古老的光荣的北国山乡 | |||||
自然地理 (实际管辖区) |
|||||
![]() |
|||||
首都 | 斯德哥尔摩 | ||||
最大城市 | 斯德哥尔摩 | ||||
面积
|
|||||
海岸线总长 | 3,218千米 | ||||
时区 | UTC+1 夏時制:UTC+2 |
||||
人民生活 | |||||
官方语言 | 无(瑞典語为事实上的全国语言) | ||||
人口 | |||||
政治文化 | |||||
国家领导人 | |||||
经济实力 | |||||
GDP(PPP) | 2683亿美元(列第34位) | ||||
人均GDP(PPP) | 29,898美元(列第19位) | ||||
HDI | 0.956(高,2007年) | ||||
中央银行 | 瑞典国家银行 | ||||
货币单位 | 瑞典克朗(SEK) | ||||
国家资料 | |||||
国家象征 | 國花:歐洲白蠟 | ||||
国际域名缩写 | .se | ||||
国际电话区号 | +46 | ||||
瑞典王国(瑞典語:Konungariket Sverige發音 文件— 播放)是一个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歐国家,首都为斯德哥尔摩。它西鄰挪威,东北与芬兰接壤,西南濒临斯卡格拉克海峡和卡特加特海峡,東邊為波罗的海與波的尼亞灣。瑞典与丹麦、德国、波兰、俄罗斯、立陶宛、拉脫維亞和爱沙尼亚隔海相望,于西南通过厄勒海峽大桥与丹麦相连。瑞典于1995年加入欧盟。
瑞典面积为449,964 平方公里,为北歐第一大国家。[1]64%的國土由森林覆蓋,人口密度低,只有在都會地區人口密度較高,84%的人口居住在只佔国土面积1.3%的城市里。[2] 瑞典为一个現代且自由、民主的国家,其公民享有高质量的生活标准[3],政府亦非常注重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4][5]
瑞典是传统的铁、铜和木材的出口国,其水资源也很丰富,但是石油和煤矿十分匮乏。隨著運輸及通訊的進步,這些自然資源也能夠更大規模地從各地開採,尤其是木材與鐵礦。經濟自由與教育普及讓瑞典開始歷經快速的工業化,並從1890年代開始發展製造業。20世紀瑞典形成為一個福利國家。今天,瑞典這個國家被視為具有社会自由主义傾向以及極力追求平等,並且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人类发展指数中通常名列前茅。
1397年,瑞典與丹麦和挪威一起組成了卡尔马联盟(芬兰此時還是瑞典王國的一部分)。瑞典於16世纪初離開卡爾瑪聯合,並且與其鄰國進行了多年的戰爭,尤其是與俄羅斯以及當時還處於聯合狀態的丹麥-挪威,後者從未完全承認瑞典已經離開了卡爾瑪聯合。17世纪時瑞典藉由戰爭擴張領土,成為了一個強權國家,其領土面积為目前的兩倍之大。到1814年瑞典已不再具有強權地位,也失去了芬蘭。之后,瑞典沒有再發生過戰爭,並且和平時期採取不结盟运动,戰爭時期採取中立國政策,現時為永久中立國。[6]
目录 |
[编辑] 历史
根據考古学家的研究,隨著冰河時期內陸積雪漸漸溶解,瑞典一帶地區石器時代已有人聚居。他們居住在波羅的海附近,主要以打獵、蒐集、捕魚為生。貿易活動的遺跡顯示瑞典南部青铜器时代人口已頗為稠密。
九至十世紀時,瑞典地區發展出維京文化,以貿易、侵略、殖民等方式向東發展,影響的地區包括波罗的海、俄罗斯及黑海。
公元1397年,挪威、丹麦、瑞典三國共戴共主,唯各國仍維持國家的身分,史稱卡尔马联盟。15世纪起,瑞典人極力抗拒丹麥吞併的企圖。1521年,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一世再次建立王權,瑞典從聯盟中獨立。
17世纪時瑞典在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中躍升成為歐洲強國。18世纪大北方戰爭(1700年-1721年)後俄國取代瑞典在歐洲的地位,1809年芬蘭更從瑞典分裂出來成為俄國的大公國。

瑞典的近代史比較平靜。最近期的一次是1814年與挪威的戰事。該戰後兩國組成由瑞典主導的瑞典-挪威联合,1905年解散。瑞典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保持中立。冷战時期沒有向兩大陣營靠攏。瑞典不是任何軍事組織的成員,但會參與北约的軍事訓練。1995年放弃中立主义,加入欧盟。
1901年,第一屆诺贝尔奖頒獎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音樂學院舉行。1902年開始諾貝爾獎由瑞典國王頒授。
[编辑] 地理
瑞典位于欧洲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东部,东面濒波罗的海和波的尼亚湾,因此有漫长的海岸线。西面为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也是和挪威的分界线。
瑞典国土总面积为449,964平方千米(173,720平方英里),可耕地比率約佔7.0%[1],欧洲國家面積排名第五位,也是北欧最大的国家。瑞典地形狭长,南北长1574公里,东西最宽仅500公里,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1]从地理上分成三个大的地区,北部为诺尔兰高原,山岚起伏,大片辽阔的森林;斯维兰位于中南部,多为平原或丘陵,湖泊约9万个;最南部为约特兰,由斯莫兰高地和肥沃的斯科讷平原组成。大约有15%的瑞典国土位于北極圈以北。[7]哥得兰岛和厄兰岛是瑞典最大的島嶼;维纳恩湖和韦特恩湖是瑞典最大的湖泊。南部的厄勒地区和中部的梅拉伦湖周边则人口密度最高。
由于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瑞典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气候。1月平均温度北部为-14℃,南部为-1℃,7月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为15到17度。年平均降水量500—750毫米。[1]南部地区以阔叶林为主,最常见的是桦树;北部和中部均为针叶林,以松树、雲杉居多。[7]
[编辑] 行政区划
瑞典1997年和1998年进行了2项省份合并,目前划分为21个省(län)和290个市(kommun)。[8][9]省长由国王任命;省议会则由选民选举产生。瑞典省和地方县市相对独立,并无直接隶属关系。[10]
區劃圖 | 代號 | 省 | 首府 | ||
---|---|---|---|---|---|
![]() |
AB | 斯德哥尔摩省 | Stockholm | 斯德哥尔摩 | Stockholm |
C | 乌普萨拉省 | Uppsala län | 乌普萨拉 | Uppsala | |
D | 南曼兰省 | Södermanlands län | 尼雪平 | Nyköping | |
E | 东约特兰省 | Östergötlands län | 林雪平 | Linköping | |
F | 延雪平省 | Jönköpings län | 延雪平 | Jönköping | |
G | 克鲁努贝里省 | Kronobergs län | 韦克舍 | Växjö | |
H | 卡尔马省 | Kalmar län | 卡尔马 | Kalmar | |
I | 哥特兰省 | Gotlands län | 维斯比 | Visby | |
K | 布萊金厄省 | Blekinge län | 卡尔斯克鲁纳 | Karlskrona | |
M | 斯科讷省 | Skåne län | 马尔默 | Malmö | |
N | 哈兰省 | Hallands län | 哈尔姆斯塔德 | Halmstad | |
O | 西约特兰省 | Västra Götalands län | 哥德堡 | Göteborg | |
S | 韦姆兰省 | Värmlands län | 卡尔斯塔德 | Karlstad | |
T | 厄勒布鲁省 | Örebro län | 厄勒布鲁 | Örebro | |
U | 西曼兰省 | Västmanlands län | 韦斯特罗斯 | Västerås | |
W | 达拉纳省 | Dalarna län | 法伦 | Falun | |
X | 耶夫勒堡省 | Gävleborgs län | 耶夫勒 | Gävle | |
Y | 西诺尔兰省 | Västernorrlands län | 海讷桑德 | Härnösand | |
Z | 耶姆特兰省 | Jämtlands län | 厄斯特松德 | Östersund | |
AC | 西博滕省 | Västerbottens län | 于默奥 | Umeå | |
BD | 北博滕省 | Norrbottens län | 吕勒奥 | Luleå |
[编辑] 人口
瑞典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平均寿命最长和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1]全国90%的人口集中在南部和中部地区,斯德哥尔摩、哥德堡和马尔默是瑞典人口最密集的三大城市。
截至2007年4月,瑞典人口为9,131,425人。2004年8月,瑞典人口第一次超过900万。[11]现该国约12%(110万)的人口出生地不在瑞典[12],16.7% (153万)的人口是移民或移民的后代[13],反映了北欧人口流动性高、早期劳工移民及后期的难民潮等现象。
移民多数来自芬兰、土耳其、德国、丹麦、挪威、波兰、伊朗、伊拉克和前南斯拉夫等国家。[12]根据瑞典移民局的资料统计,目前北欧国家的移民还是佔了多数。据2005年资料统计,来自北欧国家移民有20,162人,来自亚洲为16,739人,来自非洲为5,625人,而来自拉丁美洲为2,655人。[12]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有大量波罗的海周边国家(如爱沙尼亚、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的人民来到瑞典,不过其中大部分人在战后回到了自己的国家。[12]
移民的增加也导致瑞典犯罪率的上升,1997年到2001年期间,大约有25%的案件和移民相关,尤其以北非和西亚的移民居多。[14]
[编辑] 语言
瑞典的主要语言是瑞典語,属印欧语系的北日耳曼语支,又称斯堪的那维亚语支[1],与丹麦语及挪威语相近,但发音与写法均相异。瑞典语无疑是瑞典最普遍的语言,但瑞典國會在2005年把瑞典語訂為官方語言的議案沒能通過[15],故从来没有被指定为官方语言。
随着贸易全球化,英语成为瑞典人最普遍的第二语言,对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尤其如此。从1849年开始,英语就是高中的必修课程,在1940年代后期更是成为所有瑞典学生的必修课程。大部分瑞典人还掌握其它一门甚至几门语言,如西班牙语、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等。
[编辑] 政治
瑞典是君主立宪制国家,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是现任瑞典国王,仅履行代表性或礼仪性职责,不干预议会和政府工作。[16]
瑞典实行內閣制,政府首長為首相,由議會選舉所產生。现代瑞典的立法机构是瑞典议会,共有349名议员,选举产生首相。议会选举每四年举行一次,日期为九月的第三个星期天。其主要职能包括制定法律、决定税收和公共资金的使用、监督政府行为和国家行政等。內閣受议会委托管理国家,并对议会负责。法院分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两个法院体系。行政法院与议会督导制度共同监督政府行政,是瑞典政治制度的特点。[16]
[编辑] 军事
瑞典军队(Försvarsmakten)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和平,保卫国家。瑞典军队又分为陆军、空军和海军,作为政府机构,向瑞典国防部负责。[17]哈坎·叙伦上将是现任三军最高指挥官,也是除国王以外最高官员。[18]
瑞典的军队基于徵兵制。近年来,男性军人在逐渐减少,与之同时,女性军人却在轻微增加。征募新兵的条件是看谁更愿意参加军队而不是谁更适合军队的需要,所有士兵都是自愿加入军队。1975年入伍的新兵的数量为45000人,而2003年降为15000人。根据2004年的防御提案,每年接受训练的军人数量将减为5000人到10000人之间。目前所有的军人总数为279,000人,而在80年代苏联解体之前,瑞典的军人总数为800,000人。
瑞典参加了刚果民主共和国、塞浦路斯、波黑、科索沃、黎巴嫩和阿富汗地区的联合国维和部队行动。[19]
[编辑] 经济
19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成长,加上一直在政治上保持中立,瑞典经济发展逐渐加速。到20世纪中叶更是飞速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70 年代开始,瑞典实施了新的产业调整战略,进一步加大科研的力度和投入,积极发展现代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现代化福利社会。
近百年来,农业在瑞典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持续下降,瑞典农业劳动人口只佔全国就业人口的3%左右[10],现有耕地300 万公顷,农产品自给率达80%以上,所产各类食品除满足本国需要外,还可供出口。[7]
瑞典森林资源丰富,林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重要,除木材原料出口外,还建立了庞大的纸浆、造纸、家具、林产化工等配套深度加工工业部门,其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最前列。其中针叶树木产品的出口额居世界第二,纸浆出口居世界第三,纸业出口居世界第四。[20]同时政府注重环境保护,每年的采伐量不超过自然生长量,使得瑞典森林覆盖率长期保持稳定。
瑞典在保留传统的特色同时,优势部门却已转向技术集约度高的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大力发展信息、通讯、生物、医药、环保等新兴产业。目前,瑞典拥有自己的航空业、核工业、汽车制造业、先进的军事工业,以及全球领先的电讯业和医药研究能力。在软件开发、微电子、远程通讯和光子领域,瑞典也居世界领先地位。
瑞典由于只有九百万人口,因此一直支持世界贸易自由化,是经济高度外向型的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为80%左右,出口利潤佔GDP 的45%左右。[21]瑞典拥有很多国际知名的品牌,如沃尔沃汽车、斯堪尼亚商用车、萨博汽车及武器、愛立信、伊莱克斯电器、ABB、利乐包装、哈苏相机、宜家家具和H&M服装、阿斯利康制药、SKF轴承公司、阿法拉伐集团和阿特拉斯科普柯工业集团等等。按人口比例计算,瑞典是世界上拥有跨国公司最多的国家。2006年,瑞典共有6家企业进入《财富杂志》评选的全球500强企业。[22]
[编辑] 福利
瑞典是少数未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家之一,战后瑞典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实行广泛的社会福利政策,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项目从父母带薪长期产假,到医疗保障病假补助,从失业保障和养老金,到义务教育,内容广泛,被称之为“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23]
瑞典是通过高个人所得税率,通过高额的税收,来实现福利保障的资金。瑞典的税种名目繁多,对个人而言,除个人收入所得税外,还有利息税、遗产税等,炒股票基金,买卖房屋等其他经营活动所得同样也要交税。购买商品要交增值税。公司则要付雇主税。每年的四月份到六月期间,瑞典人都要主动向税务局申报自己去年的所有收入。[24]
有学者认为这种斯堪的纳维亚福利模式是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一种模式,是一种混合经济。 瑞典的福利制度也因为欧洲经济衰退而面临困境,人口老龄化,年轻人缺乏就业积极性。这都是高福利国家普遍面对的问题,瑞典正在进行一系列改革,增强经济活力,完善制度。
[编辑] 教育
作为高福利的一部分,瑞典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实行全部免费教育的国家,不仅从小学到大学毕业的各级学校均免收学费。1-5岁的孩子被送到公共幼儿园。6-16岁的孩子则进入综合学校,共分三个阶段九级。毕业后,90%的学生进入高中继续学习,然后通过资格考试进入大学深造。有些瑞典人在高中后直接工作。[25]
新的移民可以免费参加移民局开办的瑞典语课程培训班,以帮助新移民尽快得掌握瑞典语,以融入瑞典社会。
[编辑] 宗教
11世纪之前,瑞典人信仰挪威多神教,信奉阿萨神族的神灵,乌普萨拉神庙是瑞典的宗教中心。随着11世纪的基督教化,国家的法律也做了相应的修改,禁止信奉其它宗教,直到19世纪末期才废止。1530年代宗教改革后,瑞典不再信奉罗马天主教,信義宗取而代之。18世纪后期,信奉犹太教和天主教等其它教派的信徒开始被允许生活和工作在瑞典。1951年,瑞典将宗教自由写入了法律。
现在,大约75%的瑞典人属于瑞典新教教会,不过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减少,并且定期去教堂的人很少。[26]据统计,瑞典人大约有275,000人属于自由教会,在瑞典生活的移民中约有92,000人信奉天主教,100,000人信奉東正教,500,000人是穆斯林[27]。
根据2005年欧盟民意调查机构进行的一份民意调查显示,23%的瑞典人相信有神,53%的人认为有某种形式的精神力或生命力,23%的人不相信任何神、精神力或生命力。[28]
[编辑] 文化
18世纪中期以来,瑞典为西方文明和科学做出了很多贡献。
瑞典有很多推动全球发展的发明和发现。著名人物包括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安德斯·摄尔修斯、卡尔·林奈、巴尔察·冯·普拉敦、卡尔·威廉·舍勒、永斯·贝采利乌斯、约翰·埃里克松、安德斯·埃格斯特朗、拉斯·马格纳斯·埃里克松、阿累尼乌斯、阿尔维德·卡尔森和霍肯·兰斯。
瑞典有大批举世闻名的作家,如贺宁·曼凯尔、伊曼紐·斯威登堡、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塞尔玛·拉格洛夫、哈里·马丁逊和阿斯特丽德·林格伦等。最有名的艺术家包括画家卡尔·拉森、安德斯·左恩、亚历山大·罗斯林和雕刻家托比亚斯·舒吉尔、卡尔·米勒斯。
20世纪以来,瑞典电影业也有出色表现。莫里兹·斯蒂勒与维克多·斯约史特洛姆是瑞典古典电影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20年代至今,导演英格玛·伯格曼和波·维德伯格都夺得过奥斯卡金像奖,演员葛麗泰·嘉寶、英格丽·褒曼、安-玛格丽特、莉娜·欧琳、马克斯·冯·西多和杜夫·朗格更是受全球观众喜爱。
[编辑] 节日
除了传统的圣诞节外,瑞典有很多特殊的节日。如仲夏节庆祝夏至到来;4月30日为五朔节前夜,点燃火把,庆祝春天来临;5月1日劳动节表示社会民主;12月13日是圣露西亚节,期盼黑夜过去,光明到来。6月6日是瑞典的国庆日,但以前并不是正式的假期,直到2005年首次成为正式假期。
命名日是瑞典的颇具特色的传统风俗,每一天都有對應的一至两个传统的瑞典人名,年年固定不变,通常日历上都印有这些名字。如果某日上的名字与你的名字相同时,此日即为你的“命名日”。到了该日,一般都会得到亲朋好友的祝贺,对于孩子们来说又多了一个可以庆祝的节日。[29]
[编辑] 美食
瑞典和其它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国家一样,饮食较简单。鱼、肉、土豆是餐桌上最常见的食品,很少放辣。比较有名的美食包括瑞典肉丸(köttbullar)、薄煎饼(plättar)、碱渍鱼(lutfisk)等。
[编辑] 体育
瑞典最受歡迎的兩項體育活動是足球和冰球。足球明星包括弗雷德里克·永貝里、亨里克·拉爾森、奧洛夫·梅爾博格和兹拉坦·伊布拉希莫維奇。馬術运动是除足球外参与人最多的项目,尤其是女子。高尔夫、田径、手球、福乐球、篮球和曲棍球也有不少爱好者。美国的运动项目棒球在瑞典不太流行。
瑞典曾经诞生很多网球明星,如前单打排名世界第一的比约恩·博格、马茨·维兰德和史蒂芬·埃德伯格,乔纳斯·比约克曼则曾经在双打排名世界第一。滑雪运动也是瑞典传统强项,英格马·史旦马克、佩尼拉·维贝格和安嘉·帕尔森都多次夺得高山滑雪世界冠军;西克斯汀·耶恩贝里、古德·斯万、托格尼·莫根、佩·埃洛弗松和托马斯·瓦斯贝里是越野滑雪的奥运金牌获得者;简·博克勒夫发明了"V"字形跳台滑雪跳法。
瑞典在田径运动也是人才济济。近年来更是佳绩频传。跳高运动员有欧洲记录保持者帕特里克·斯乔伯格、凯萨·博格奎斯特和获得2004年奥运会冠军的斯蒂芬·霍尔姆;获得该届奥运会冠军的还有七項全能运动员卡罗丽娜·克鲁弗特和三级跳远运动员克里斯蒂安·奥尔松。
瑞典其它著名运动员还有重量级拳击冠军英格玛·约翰松,高尔夫运动员杰斯佩·帕尼维克、亨利克·斯滕森、安妮卡·索伦斯坦,五次乒乓球世界冠军瓦尔德内尔,世界摩托车锦标赛冠军托尼·里查德森,获得世纪最佳手球运动员的马格努斯·威士兰德。
瑞典曾举办过191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1958年世界盃足球賽。其它重要比赛还包括1992年欧洲足球锦标赛,1995年女子世界杯足球赛,和冰球、田径、滑雪等项目的世界级比赛。
很受歡迎的運動是定向,在瑞典、北歐很紅的運動。
[编辑] 参考文献
- ^ 1.0 1.1 1.2 1.3 1.4 1.5 《中国对外投资促进国别/地区系列报告-投资瑞典》,第三页 - 于2007年7月10日查阅。
- ^ 瑞典统计局,《2007年房屋建筑统计报告》(Yearbook of Housing and Building Statistics 2007),ISBN 9789161813612,网上连接 pdf格式 - 于2007年7月9日查阅。
- ^ CIA World Factbook: 瑞典经济 - 于2007年7月9日查阅。
- ^ 瑞典环境保护局(2006年)《瑞典环境保护目标 - 相信会有一个更美好的将来》(Sweden's Environmental Objectives – Buying into a better future) 关于瑞典环境保护目标的一个发展报告 - 于2007年7月9日查阅。
- ^ Kristrom, Bengt 和 Soren Wibe (1997年8月27日),《瑞典环境保护政策》(Environmental Policy in Sweden),瑞典农业科技大学森林经济学系,第246页。
- ^ 《美国国务院各国资料:瑞典》(U.S. State Department Background Notes: Sweden) - 于2007年7月9日查阅。
- ^ 7.0 7.1 7.2 瑞典地理概况,外语教育网-瑞典文化 - 于2007年7月10日查阅。
- ^ 瑞典行政管理,瑞典政府官方网站(英文) - 2007年7月10日查阅。
- ^ 《瑞典城市一览》,瑞典统计局,2006年12月28日更新(瑞典文)- 于2007年7月10日查阅。
- ^ 10.0 10.1 《中国对外投资促进国别/地区系列报告-投资瑞典》,第四页 - 于2007年7月10日查阅。
- ^ 《瑞典人口2004年-2007年每月统计数据》 (瑞典文) - 于2007年7月10日查阅。
- ^ 12.0 12.1 12.2 12.3 瑞典移民局,《Pocket Facts: Statistics on Integration》,ISBN 9189609301(英文) - 于2007年7月10日查阅。
- ^ SCB. 《瑞典人口分析》 (瑞典文) - 于2007年7月10日查阅。
- ^ 《瑞典的案件25%与移民相关》(Immigrants behind 25% of Swedish crime)(英文) - 于2007年7月10日查阅。
- ^ 《瑞典語不會成為官方語言》(Svenskan blir inte officiellt språk)(瑞典文),瑞典電視台,2005年12月7日
- ^ 16.0 16.1 《中国对外投资促进国别/地区系列报告-投资瑞典》,第二页 - 于2007年7月10日查阅
- ^ 瑞典国防部组织架构 - 于2007年7月10日查阅。
- ^ 瑞典国防部关于哈坎·叙伦上将介绍 - 于2007年7月10日查阅。
- ^ 瑞典拟派巡逻舰和80名海军士兵加入驻黎维和部队 - 于2007年7月10日查阅。
- ^ 《中国对外投资促进国别/地区系列报告-投资瑞典》,第五页 - 于2007年7月10日查阅。
- ^ 《中国对外投资促进国别/地区系列报告-投资瑞典》,第八页 - 于2007年7月10日查阅。
- ^ 财富杂志-全球最大500家公司榜 - 于2007年7月10日查阅。
- ^ 瑞典概况:瑞典的社会福利制度,留学全球网,- 于2007年7月11日查阅。
- ^ 《瑞典:高税收维持高福利》,人民日报网,,- 于2007年7月11日查阅。
- ^ 瑞典学习费用(英文)- 于2007年7月11日查阅。
- ^ 瑞典新教教会, 《1972年-2006年人数统计表》 - 于2007年7月11日查阅。
- ^ 马尔默的穆斯林(瑞典文) - 于2007年7月11日查阅。
- ^ 《欧盟民意调查机构关于宗教信仰的调查报告》 (PDF格式),(英文) - 于2007年7月11日查阅。
- ^ 瑞典命名日列表(瑞典文) - 于2007年7月11日查阅。
[编辑] 外部链接
- 瑞典驻中国大使馆
- WWW.XZQH 行政区划网 -- 瑞典
- 瑞典皇宫官方网站 (瑞典文)(英文)
- 瑞典官方旅游网站 (瑞典文)(英文)
- 瑞典电台 (英文)
- 瑞典政府官方网站 (英文)(瑞典文)
- 瑞典议会官方网站(瑞典文)
- 在瑞典学习 – 关于在瑞典留学的官方网站(英文)
- 瑞典统计中心官方网站 (瑞典文)
- 瑞典贸易局(瑞典文)
![]() |
![]() |
![]() |
||
![]() |
![]() |
![]() 波的尼亞灣 |
||
![]() ![]() ![]() |
||||
![]() |
||||
卡特加特海峽![]() |
波羅的海![]() ![]() |
波罗的海 |
欧洲 | |
---|---|
西欧 | 奥地利 - 比利时 - 法国 - 德国 - 爱尔兰 - 列支敦斯登 - 卢森堡 - 摩纳哥 - 荷兰 - 瑞士 - 英国 |
北欧 | 丹麦 - 芬兰 - 冰岛 - 挪威 - 瑞典 |
东欧 | 白俄罗斯 - 捷克 - 爱沙尼亚 - 匈牙利 - 拉脫維亞 - 立陶宛 - 摩尔多瓦 - 波兰 - 斯洛伐克 - 乌克兰 |
南欧 | 阿尔巴尼亚 - 安道尔 -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 保加利亚 - 克罗地亚 - 希腊 - 意大利 - 科索沃 - 馬其頓 - 马耳他 - 黑山 - 葡萄牙 - 羅馬尼亞 - 圣马力诺 - 塞尔维亚 - 斯洛文尼亚 - 西班牙 - 梵蒂冈 |
歐亞交界 | 亞美尼亞 - 亞塞拜然 - 塞浦路斯 - 喬治亞 - 俄罗斯 - 土耳其 |
海外屬地與 其他特殊政區 |
法罗群岛(丹麥) - 直布罗陀(英國) - 根西岛(英國) - 马恩岛(英國) - 揚馬延島(挪威) - 澤西島(英國) - 斯瓦尔巴群岛(挪威) |
世界地理索引 - 非洲 - 美洲 - 南极洲 - 亞洲 - 大洋洲 - 各国首都列表 |
欧洲联盟成員國家 | ||
---|---|---|
奥地利 - 比利时 - 保加利亚 - 塞浦路斯 - 捷克 - 丹麦 - 爱沙尼亚 - 芬兰 - 法国 - 德国 - 希腊 - 匈牙利 - 意大利 - 爱尔兰 拉脱维亚 - 立陶宛 - 卢森堡 - 马耳他 - 荷兰 - 波兰 - 葡萄牙 - 羅馬尼亞 - 斯洛伐克 - 斯洛文尼亚 - 西班牙 - 瑞典 - 英国 |
![]() |
|
获得承认的候选国 | 克罗地亚 - 馬其頓共和國 - 土耳其 |
北歐理事會 | ![]() |
---|---|
正式成员: 丹麥 | 芬蘭 | 冰島 | 挪威 | 瑞典 | |
準成員: 奧蘭 | 法羅群島 | 格陵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