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Bosna i Hercegovina Босна и Херцеговина zh: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zh-hans: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zh-hant: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 zh-hk: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
|||||
|
|||||
国家格言:无 | |||||
国歌:Intermeco | |||||
自然地理 (实际管辖区) |
|||||
![]() |
|||||
首都 | zh:薩拉熱窩; zh-hans:萨拉热窝; zh-hant:塞拉耶佛; zh-hk:薩拉熱窩; | ||||
面积
|
|||||
时区 | UTC +1 夏時制:UTC+2 |
||||
人民生活 | |||||
官方语言 | zh:波斯尼亞; zh-hans:波斯尼亚; zh-hant:波士尼亞; zh-hk:波斯尼亞;語、 塞尔维亚语、 克罗地亚语 |
||||
人口 | |||||
主要节日 | 1992年4月5日 | ||||
政治文化 | |||||
政治体制 | 共和制 | ||||
国家领导人
|
|||||
经济实力 | |||||
GDP(PPP) | 300亿美元 | ||||
人均GDP(PPP) | 7,692美元 | ||||
货币单位 | 波黑可兌換馬克 | ||||
国家资料 | |||||
国际域名缩写 | .ba | ||||
国际电话区号 | 387 | ||||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简称波黑)是巴爾幹半島西部的一個多山國家。其為組成前南斯拉夫的六個聯邦單位之一,首都為塞拉耶佛。此國是在1990年代期間,南斯拉夫戰爭時獨立,並且根據《岱頓協定》,它目前是國際社會的受保護地區,由歐洲議會所選出的高級代表所管理。該國在行政及管理上被分成兩個實體,其一為波斯尼亞和赫塞哥维那聯邦(又譯穆克联邦),另一為塞族共和國。2000年處於國際監護的布爾奇科鎮成為波斯尼亞第三個政治實體-布爾奇科特區。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维那本身為歷史學上兩個地理區域,其於今日無政治實體可言。
目录 |
[编辑] 历史
波黑自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早期居民为伊利里亚人。该地于公元前168年由罗马帝国占领。455年时东哥特人将该地区占领,6世纪时东哥特人被东罗马帝国击败,现波黑南部地区一度成为东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阿瓦尔人于6世纪和7世纪时开始入侵,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也相继进入巴尔干半岛。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内,波斯尼亚以及黑塞哥维纳地区多次分属周围的各个国家。1377年时Tvrtko Kotromanić(特弗尔特科·科特罗曼尼奇?)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波斯尼亚王国,但1463年时奥斯曼帝国入侵,波斯尼亚被併吞。
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许多波斯尼亚人由基督教改信伊斯兰教,渐渐形成了波斯尼亚穆斯林。1878年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成为了奥匈帝国的领地,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塞族民族主义者所刺杀(參見萨拉热窝事件),直接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后波黑成为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王国的一部分,该王国后来更名为南斯拉夫。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波黑成为轴心国傀儡国克罗地亚独立国的一部分,战后又重归铁托领导下的南斯拉夫。此时波黑正式确认为南斯拉夫的一个加盟共和国,其边界采用的是奥斯曼帝国时期的边界,和实际民族分布颇有出入。
1991年10月波黑宣布拥有主权,1992年2月举行公民投票以寻求独立。波黑塞族人随即在塞尔维亚的支持下以武力方式寻求加入塞尔维亚,内战爆发。1994年3月穆斯林和克族人同意共组联邦,共同对抗塞族人。1995年11月21日各方签署代顿和平协定,结束内战,并把波黑分为波黑联邦以及塞族共和国两个政治实体。波黑内战中共有二十万人死亡,超过二百万人流离失所。
战争结束後,北约在波黑继续驻扎维和部队,2004年底由欧盟所取代。
2006年10月1日,大选举行。[1]10月18日,中央选举委员会公布,波什尼亚克族的哈里斯·西拉伊季奇、塞尔维亚族的内博伊沙·拉德马诺维奇和克罗地亚族的泽利科·科姆希奇当选为主席团成员。议会代表院42个席位中,民主行动党获得9席,波黑党获得8席,独立社会民主联盟和波黑社会民主党分别获得7席和5席,余下席位被其他一些政党和政党联盟获得。[2]2007年2月9日,以尼科拉·什皮里奇为部长会议主席的政府宣誓就职。[3]
[编辑] 政治
波黑主席团由三人所组成,每人各属一个民族(穆斯林、塞族、克族),任期为四年,四年中每人轮流就任八个月主席团主席的职位。主席团成员由人民直选,其中波黑联邦选出穆斯林、克族成员,塞族共和国选出塞族成员。
主席团提名部长会议主席,由议会通过。部长会议主席负责任命各部长。
波黑议会拥有立法权,分为两院:人民院有15名成员,每个民族各5名;代表院有42名代表,三分之二来自波黑联邦,三分之一来自塞族共和国。
波黑宪法法院掌握波黑最高司法权,由9名法官组成,其中四人为波黑联邦所选出,二人由塞族共和国选出,三人由欧洲人权法院选出,并且不能是波黑或波黑邻国的公民。
[编辑] 行政区划
根据1995年11月21日所签署的岱顿协定,波士尼亞和赫塞哥维纳区分为两个政治实体:波赫联邦(Federacija Bosne i Hercegovine, BiH)与塞族共和国(Republika Srpska, RS),双方各自统领一半的国土,拥有自己的首都、政府组织、旗帜、臂章、领导人、议会...等等。
位于波士尼亞东北的布尔奇科特区为一自治区,直属双方所组成的联合政府。
[编辑] 地理
波黑位于巴尔干半岛西部,邻国有克罗地亚、塞爾維亞以及黑山共和國。国内主要为山地,西部有迪纳拉山脉。萨瓦河(多瑙河支流)为波黑北部与克罗地亚的边界。南部在亚得里亚海上有一个20公里长的出海口。
[编辑] 经济
波黑在南斯拉夫时期便是联邦内较贫穷的地区之一,独立后又发生了内战,经济受到严重损害。目前波黑经济正在渐渐复苏,同时还要进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
波黑货币为可兑换马克,曾经和德国马克保持一比一的汇率。德国马克由欧元所取代后,可兑换马克继续和欧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编辑] 人口
波黑48%为波斯尼亞人(Bоšnjak),37.1%为塞尔维亚族,14.3%为克罗地亚族。伊斯兰教(46%)、东正教(36%)和天主教(14%)是波黑的三大主要宗教。
[编辑] 注釋
- ^ 何毅,波黑举行全国大选 登记选民约275.5万人,新华网
- ^ 连国辉,王海昉,波黑全国大选最终结果揭晓,新华网
- ^ 连国辉,王海昉,波黑新政府宣誓就职,新华网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亞得里亞海 | ![]() |
欧洲 | |
---|---|
西欧 | 奥地利 - 比利时 - 法国 - 德国 - 爱尔兰 - 列支敦斯登 - 卢森堡 - 摩纳哥 - 荷兰 - 瑞士 - 英国 |
北欧 | 丹麦 - 芬兰 - 冰岛 - 挪威 - 瑞典 |
东欧 | 白俄罗斯 - 捷克 - 爱沙尼亚 - 匈牙利 - 拉脫維亞 - 立陶宛 - 摩尔多瓦 - 波兰 - 斯洛伐克 - 乌克兰 |
南欧 | 阿尔巴尼亚 - 安道尔 -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 保加利亚 - 克罗地亚 - 希腊 - 意大利 - 科索沃 - 馬其頓 - 马耳他 - zh-hant:蒙特內哥羅;zh-hk:黑山;zh-hans:黑山 - 葡萄牙 - 羅馬尼亞 - 圣马力诺 - 塞尔维亚 - 斯洛文尼亚 - 西班牙 - 梵蒂冈 |
歐亞交界 | 亞美尼亞 - 亞塞拜然 - zh-hans:塞浦路斯;zh-hant:賽普勒斯 - 喬治亞 - 俄罗斯 - 土耳其 |
海外屬地與 其他特殊政區 |
法罗群岛(丹麥) - 直布罗陀(英國) - zh-hans:根西岛;zh-hant:根息島(英國) - zh-hant:曼島;zh-hans:马恩岛;zh-hk:萌島(英國) - 揚馬延島(挪威) - 澤西島(英國) - zh-hans:斯瓦尔巴群岛;zh-hant:司瓦爾巴特群島(挪威) |
世界地理索引 - 非洲 - 美洲 - 南极洲 - 亞洲 - 大洋洲 - 各国首都列表 |
|
||||||
---|---|---|---|---|---|---|
|
||||||
參見境外领和未被国际普遍承认的国家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