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沙尼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Eesti Vabariik 愛沙尼亞共和國 |
|||||
|
|||||
国歌:Mu isamaa, mu õnn ja rõõm 我的土地,我的欢愉 |
|||||
自然地理 (实际管辖区) |
|||||
首都 | 塔林 | ||||
最大城市 | 塔林 | ||||
面积
|
|||||
时区 | UTC+2;夏季:UTC+3 | ||||
人民生活 | |||||
官方语言 | 愛沙尼亞語 | ||||
人口 | |||||
主要节日 | |||||
政治文化 | |||||
政治体制 | 議會制 | ||||
国家领导人
|
|||||
经济实力 | |||||
人均GDP(PPP) | $17,802 | ||||
中央银行 | 愛沙尼亞銀行 | ||||
货币单位 | 爱沙尼亚克朗 EEK | ||||
国家资料 | |||||
国际域名缩写 | .EE | ||||
国际电话区号 | 372 | ||||
爱沙尼亚共和国是东北欧波罗的海三国之一。西向波罗的海,北向芬兰湾,南面和東面分別同拉脱维亚和俄罗斯接壤。19世纪被俄罗斯吞并,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独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56年正式成为了苏联的加盟共和国。1991年,在立陶宛宣佈独立以后,爱沙尼亚也跟隨独立。首都为塔林
爱沙尼亚的现代国名(Eesti)可能来源于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的著作《日耳曼尼亚志》中描述的被称为Aestii的人群。
目录 |
[编辑] 历史
参见:爱沙尼亚历史
爱沙尼亚地区的史前先民是属于芬兰-维吾尔人的爱沙尼亚族人。至1227年,爱沙尼亚渐被丹麦和日耳曼人的利窝尼亚骑士团(持剑骑士团)征服,基督教因而进入。自此以后,爱沙尼亚多次由北欧各列强统治,其中包括丹麦、瑞典、波兰,最终被俄国兼并。
[编辑] 第一次独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1918年2月25日,爱沙尼亚的德裔居民在德林斯汉森男爵(Baron Dellingshansen)领导下发动暴动,请求德国军队进入爱沙尼亚。根据1918年3月3日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苏俄)与德意志帝国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苏俄将芬兰、爱斯特兰(爱沙尼亚)、里夫兰(拉脱维亚)、立陶宛和乌克兰地区割让给德国,苏俄军队和俄国赤卫队从这些领土上撤出。之后德国曾试图在被苏俄割让的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地区建立一个从属于德意志帝国的波罗的海公国,以梅克伦堡的阿道夫·弗里德里希公爵为元首。
1918年11月,德国爆发11月革命,随后于11月11日宣布投降。苏俄借机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试图收回割让给德国的领土。在这种情况下,爱沙尼亚于1918年11月28日宣布独立,国内的德裔居民组建了志愿军团,和新组建的爱沙尼亚军队一道抵抗苏俄红军和赤卫队的进攻。1919年2月1日,曾经率兵参加芬兰内战的德国将军戈尔茨(Rüdiger von der Goltz)率领由德国军人组成的“自由军团”(Freikorps)前往爱沙尼亚援战,最终令蘇俄政府在1920年2月2日与爱沙尼亚签署《塔尔图和约》,苏俄“无保留地承认爱沙尼亚国的独立,并自动地永远放弃俄国……对爱沙尼亚人民和领土所持有的主权权利”。
[编辑] 被苏联吞并
1939年8月23日,纳粹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和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条约的秘密附件中,两国划分了在波兰和波罗的海的势力范围:“如果对于……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所属的土地进行领土和政治上的重新安排,立陶宛的北部边界应成为德国和苏联势力范围的边界……如果对于属于波兰的土地进行领土和政治上的重新安排,德国和苏联的势力范围大体上应为纳累夫河、维斯瓦河和桑河为界”。
根据这一秘密附件,苏联于9月25日与爱沙尼亚开始谈判,9月28日与其签订条约,取得了在战争期间占领某些港口和军事设施、并在有关地区驻军的权利。1940年6月16日,苏联向爱沙尼亚提出所谓“保证实施互助条约和防止反苏挑衅行为”的要求,随后出兵占领了爱沙尼亚全境,逮捕其政府官员,废除宪法,建立了共产党政府。1941年6月14日,爱沙尼亚经过“公民投票”被并入苏联,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苏联的占领和吞并没有得到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承认,美国还冻结了爱沙尼亚国家银行存放在美国的黄金。
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3个星期后即占领了爱沙尼亚全境。爱沙尼亚人视德国军队为“解放者”,并与其展开合作,在武装党卫军中还成立了一个爱沙尼亚师。1944年9月德军从爱沙尼亚撤退时,原爱沙尼亚共和国总理约里·乌尔洛特斯宣布成为总统(原总统康斯坦丁·帕茨已于1940年被苏联逮捕),并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组建了流亡政府,该政府一直延续到199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爱沙尼亚损失了22万人,相当于战前人口的1/5。有8万人流亡到西方。
由于爱沙尼亚人与德国合作,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遭到苏联的严厉惩罚。苏联红军轰炸了塔林和纳尔瓦等城市,造成大量平民伤亡。苏联重新占领爱沙尼亚后还进行了大规模的逮捕和处决。反抗苏联占领的爱沙尼亚游击队“森林兄弟”一直战斗到1948年(立陶宛、西乌克兰的类似游击队战斗至1950年代),最后一名游击队员在1978年才被逮捕。为了惩罚爱沙尼亚人的合作,苏联还调整了该加盟共和国的边界,把一部分领土转给了俄罗斯。从1949年5月起,苏联开始向西伯利亚流放爱沙尼亚人,并迁入俄罗斯人,以改变该共和国的人口构成。至1952年,爱沙尼亚人在该共和国内的比例已从1941年的90%下降至48%。
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对爱沙尼亚的控制有所放松。从1950年代后期开始,爱沙尼亚人被允许与外国联系,1960年开通了塔林至赫尔辛基的轮渡。在爱沙尼亚可以自由收看芬兰的电视节目。戈尔巴乔夫时代,对爱沙尼亚的控制进一步放松,该国开始出现持不同政见的政治团体及政党,例如爱沙尼亚人民阵线、绿党、爱沙尼亚民族独立党等。1988年11月16日,爱沙尼亚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关于共和国享有独立于苏联的主权的声明,1989年1月通过了将爱沙尼亚语定为官方语言的法令,同年2月24日恢复了第一共和国时期的蓝黑白三色国旗,8月和11月通过了新的选举法。
[编辑] 第二次独立
1990年2月24日,爱沙尼亚公民经选举产生了成员为464人(包括1940年后被流放的爱沙尼亚人代表35人)组成的爱沙尼亚国会。同年3月选举产生的新一届爱沙尼亚最高苏维埃宣布恢复爱沙尼亚主权,并进入独立前的“过渡时期”。该年5月,最高苏维埃宣布恢复“爱沙尼亚共和国”的国名,并且规定只有经该苏维埃批准通过的法律才可在爱沙尼亚施行。
1991年8月19日苏联发生8·19政变,爱沙尼亚于8月20日宣布独立。最高苏维埃主席阿诺德·吕特尔指示正在芬兰访问的外交部长,在得到政府特别指令前留在那里,以便必要时建立流亡政府。俄罗斯联邦于8月26日发表声明,承认波罗的海三国和其他加盟共和国的独立要求,并且特别指明俄罗斯对三国放弃要求修改边界的权利。
“8·19政变”失败后,苏联国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9月6日决定承认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的独立,并委托苏联外交部发表声明,支持这三个共和国加入联合国和以平等的成员身份参加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爱沙尼亚领土上的俄罗斯军队于1994年全部撤出,爱沙尼亚于2004年加入了欧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2007年12月21日成為申根公約會員國。
2006年9月23日,经过两阶段的总统选举,托马斯·亨德里克·伊尔韦斯当选。[1]
[编辑] 政治
参见:爱沙尼亚政治
爱沙尼亚为民主制共和国,国家元首为总统,每五年由议会选出,行政机构为内阁,由1名由总统提名的总理和14名部长组成。内阁成员由议会批准,总统任命。
爱沙尼亚议会(爱沙尼亚语:Riigikogu)为爱沙尼亚的最高立法机构,由101个议席组成。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任期为4年。
爱沙尼亚国家法院(Riigikohus)为最高司法机构,由17名法官组成,法官主席由总统提名,议会指派,任期为终生。
[编辑] 行政区划
参见:爱沙尼亚行政区划
爱沙尼亚分为15个县(或译省)(爱沙尼亚语:maakond,复数:maakonnad)。他們分別是:
名稱 | 譯名 | 中国驻爱使馆网站译名 |
Harju maakond或Harjumaa | 哈尔尤县 | 哈留省 |
Hiiu maakond或Hiiumaa | 希乌县 | 希尤省 |
Ida-Viru maakond或Ida-Virumaa | 伊达-维鲁县或东维鲁县 | 依达-维鲁省 |
Järva maakond或Järvamaa | 耶尔瓦县 | 雅尔瓦省 |
Jõgeva maakond或Jõgevamaa | 约格瓦县 | 耶盖瓦省 |
Lääne maakond或Läänemaa | 莱内县 | 里亚内省 |
Lääne-Viru maakond或Lääne-Virumaa | 莱内-维鲁县或西维鲁县 | 里亚内-维鲁省 |
Pärnu maakond或Pärnumaa | 派尔努县 | 帕尔努省 |
Põlva maakond或Põlvamaa | 珀尔瓦县 | 贝尔瓦省 |
Rapla maakond或Raplamaa | 拉普拉县 | 拉普拉省 |
Saare maakond或Saaremaa | 萨雷县 | 萨列省 |
Tartu maakond或Tartumaa | 塔尔图县 | 塔尔图省 |
Valga maakond或Valgamaa | 瓦尔加县 | 瓦尔加省 |
Viljandi maakond或Viljandimaa | 维尔扬迪县 | 维良地省 |
Võru maakond或Võrumaa | 沃鲁县 | 维鲁省 |
[编辑] 地理
参见:爱沙尼亚地理
爱沙尼亚位于东经21.5与28.1度、北纬57.3与59.5度之间,波罗的海东岸,海拔平均只有50米。自然资源匮乏,油页岩、石灰岩为主要矿产,森林遍布国土的47%。爱沙尼亚境内有1400个湖泊(大多数都较小,最大的为楚德湖,面积为3555平方公里),沼泽众多,海岸线长达3794公里,有许多海湾、海峡和岛屿。其中岛屿大约有1500个,最大的两个自立成省(即萨列省和希尤省)。最高点为Suur Munamägi,海拔318米。
[编辑] 经济
参见:爱沙尼亚经济
1999年,爱沙尼亚经济遭受了自1991年独立以来最严峻的危机,主要原因为1998年8月的俄罗斯金融危机。爱沙尼亚于1999年9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能源供应、电信、铁道等国营单位私有化过程仍在进行。爱沙尼亚于2004年5月1日加入欧盟。当前爱沙尼亚经济发展迅速,IT方面较发达。目前有一部分芬兰公司将一部分运营搬入爱沙尼亚,也促使了经济发展。
[编辑] 人口
参见:爱沙尼亚人口
爱沙尼亚人口2/3为爱沙尼亚族,其余为苏联统治时期迁入的移民,主要为俄罗斯族,居住在首都塔林。爱沙尼亚境内也有一小部分芬兰族人。
爱沙尼亚官方语言为爱沙尼亚语,与芬兰语很接近。俄语也是重要通用语。为保存民族文化和维护国家安全,爱沙尼亚将在2007使所有中学必须全部改用爱沙尼亚语授课,以同化境内俄罗斯族人。[來源請求]
爱沙尼亚人宗教信仰不强烈,不到1/3的人口信教,其中大多数为基督教新教路德教会。俄罗斯人信东正教。源于古代拜物教的宗教传统也有一定的保留。
[编辑] 文化
参见:爱沙尼亚文化
- 爱沙尼亚名人
- 塔尔图大学
- 爱沙尼亚音乐
[编辑] 参考文献
- 原译自英语维基百科Estonia条目
[编辑] 其他主题
- 爱沙尼亚通讯
- 爱沙尼亚交通
- 爱沙尼亚军队
- 爱沙尼亚外交
- 爱沙尼亚旅游
- 爱沙尼亚城市列表
- 爱沙尼亚犯罪
[编辑] 外部链接
- 政府网站(eRiik) – 英语
- 爱沙尼亚国家概况
- Estonica 爱沙尼亚介绍
- 波罗的海日耳曼兵团联盟
- [2] – 學習愛沙尼亞語
芬兰 芬蘭灣 |
||||
波羅的海 | 俄罗斯 | |||
爱沙尼亚 | ||||
里加灣 ‧ 拉脫維亞 |
欧洲 | |
---|---|
西欧 | 奥地利 - 比利时 - 法国 - 德国 - 爱尔兰 - 列支敦斯登 - 卢森堡 - 摩纳哥 - 荷兰 - 瑞士 - 英国 |
北欧 | 丹麦 - 芬兰 - 冰岛 - 挪威 - 瑞典 |
东欧 | 白俄罗斯 - 捷克 - 爱沙尼亚 - 匈牙利 - 拉脫維亞 - 立陶宛 - 摩尔多瓦 - 波兰 - 斯洛伐克 - 乌克兰 |
南欧 | 阿尔巴尼亚 - 安道尔 -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 保加利亚 - 克罗地亚 - 希腊 - 意大利 - 科索沃 - 馬其頓 - 马耳他 - 黑山 - 葡萄牙 - 羅馬尼亞 - 圣马力诺 - 塞尔维亚 - 斯洛文尼亚 - 西班牙 - 梵蒂冈 |
歐亞交界 | 亞美尼亞 - 阿塞拜疆 - 塞浦路斯 - 格鲁吉亚 - 俄罗斯 - 土耳其 |
海外屬地與 其他特殊政區 |
法罗群岛(丹麥) - 直布罗陀(英國) - 根西岛(英國) - 马恩岛(英國) - 揚馬延島(挪威) - 澤西島(英國) - 斯瓦尔巴群岛(挪威) |
世界地理索引 - 非洲 - 美洲 - 南极洲 - 亞洲 - 大洋洲 - 各国首都列表 |
欧洲联盟成員國家 | ||
---|---|---|
奥地利 - 比利时 - 保加利亚 - 塞浦路斯 - 捷克 - 丹麦 - 爱沙尼亚 - 芬兰 - 法国 - 德国 - 希腊 - 匈牙利 - 意大利 - 爱尔兰 拉脱维亚 - 立陶宛 - 卢森堡 - 马耳他 - 荷兰 - 波兰 - 葡萄牙 - 羅馬尼亞 - 斯洛伐克 - 斯洛文尼亚 - 西班牙 - 瑞典 - 英国 |
||
获得承认的候选国 | 克罗地亚 - 馬其頓共和國 - 土耳其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 | |
---|---|
會員國 | 比利时 - 保加利亚 - 加拿大 - 捷克 - 丹麦 - 爱沙尼亚 - 法国 - 德国 - 希腊 - 匈牙利 - 冰岛 - 意大利 - 拉脱维亚 立陶宛 - 卢森堡 - 荷兰 - 挪威 - 波兰 - 葡萄牙 - 罗马尼亚 - 斯洛伐克 - 斯洛文尼亚 - 西班牙 - 土耳其 - 英國 - 美國 |
候選國 | 阿爾巴尼亞 - 克羅埃西亞 - 馬其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