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publik Österreich 奧地利共和國 |
|||||
|
|||||
国家格言:無 | |||||
国歌:《山的土地,河的土地》 (Land der Berge, Land am Strome) |
|||||
自然地理 (实际管辖区) |
|||||
![]() |
|||||
首都 | 維也納 | ||||
最大城市 | 維也納 | ||||
面积
|
|||||
时区 | UTC+1 | ||||
人民生活 | |||||
官方语言 | 德語 | ||||
人口
|
|||||
民族 | 奧地利裔 | ||||
主要节日 | 獨立日為1955年7月27日 | ||||
政治文化 | |||||
政治体制 | 民主共和 | ||||
国家领导人 | |||||
经济实力 | |||||
GDP(PPP) | 3070.7億美元(2005年估計) | ||||
人均GDP(PPP) | 37,117美元(2005年估計) | ||||
HDI | 0.944(高,2006年) | ||||
货币单位 | 奧地利歐元 | ||||
国家资料 | |||||
国家象征 | 國花:火絨草 | ||||
国家代码 | AUT | ||||
国际域名缩写 | .at | ||||
国际电话区号 | +43 | ||||
奥地利共和国(德语:Republik Österreich),是一个位于欧洲中部的内陆国家。与多國接壤,东面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面是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西面是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北面则是德国和捷克。首都兼最大城市是維也納。
目录 |
[编辑] 歷史
奧地利曾先後被古羅馬人、匈奴人、倫巴第人、東哥特人、巴伐利亞人和法蘭克人佔據。由10至13世紀
1489年哈布斯堡家族進駐奧地利,從此至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被取消之前,哈布斯堡家族便等同神聖羅馬帝國。
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解體,而在此兩年前,弗蘭茨一世(即神聖羅馬帝國的弗蘭茨二世皇帝)宣佈自己為奧地利帝國的皇帝,統治範圍是以奧地利為中心的哈布斯堡王朝世襲領地。1867年,為了化解普奧戰爭失利對帝國的衝擊,奧地利帝國又調整為二元君主國──奧匈帝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敗後的奧匈帝國被分割,其中的一部分形成了今天的奧地利共和國。1938年,納粹德國實現了德奧合併,奧地利到二戰結束前都受其統治。
擊敗法西斯勢力後,同盟國軍事佔領奧地利,直到1955年奧地利國家條約簽訂為止。在宣佈成為永久中立國之後,佔領軍撤軍,奧地利獲得獨立。1989年,東歐共產主義政權解體後,奧地利逐漸參與更多的歐洲一體化進程。奧地利於1995年加入歐盟,又於1999年加入歐元體系。
[编辑] 政治
總統是奧地利的國家元首,由每6年一次的全民選舉選出。總統負責提名總理,總理通常是議會中最大黨派的領袖。奧地利議會由兩院組成,分別是由64名州代表構成的聯邦院(Bundesrat)和183名由直接選舉選出的議員構成的國民院(Nationalrat)。國民院負責制定法律,主持新政府的就職儀式,通過不信任表決罷免聯邦政府及其成員。聯邦院則代表各州的利益,有權將國民院通過的法案駁回,但如果國民院堅持原法案,聯邦院則無權再次否決。
在社會民主黨佔據議會多數30年之後,2000年2月,保守的人民黨和右翼的自由黨組成的右翼聯盟取得執政地位。這在奧地利國內外都引起強烈反應。奧國內爆發了大規模的抗議浪潮;歐盟就對新政府採取政治制裁措施,奧地利外交陷入孤立。9月歐盟取消了制裁,奧國內政局和對外關係逐步恢復正常。2002年9月,由於執政兩黨在關於政策和領導權的爭執加劇,總理沃爾夫岡·許塞爾(人民黨)宣佈提前舉行議會選舉。在當年11月的選舉中人民黨的地位獲得鞏固(得42.3%選票),而自由黨只得到10.1%的選票。在2006年10月1日的大選中奧地利社會民主黨以微弱優勢獲勝。
當前奧地利議會(國民院)的議席分配如下:
(註:為充分保障每個公民的選舉權及競選的公正,奧地利具有獨特的針對旅外僑民的計票政策。身居國外的奧地利籍公民,於競選當天可以在被指定的奧地利駐該國領事館進行投票,或者在領事館領取選票後郵寄回奧地利相應競選機構。奧地利政府甚至還在競選當日的奧地利航空公司的各個航班上設立投票點。由於2006年居住在國外並最終通過這一方式參與選舉的奧地利公民超過40萬人,為奧地利總人口的1/20左右,10月1日當天產生的本土大選結果在海外選票於1個多月後清點完畢後有所變動;奧地利未來同盟的選票基本不變,社民黨和人民黨的選票差距有所降低;最大的變數在於,綠黨的選票通過海外計票超出自由黨600多票,使得綠黨以極微弱優勢躍居國會第3大黨)
[编辑] 政区
奥地利由9个联邦州(Bundesland)组成,联邦州以下设84个区(Bezirk),区以下设市(Stadt)和镇(Gemeinde)。
联邦州 | 首府 | 人口 | 面积 平方千米 |
人口密度 每平方千米 |
城市数 | 市镇数 含城市 |
||
---|---|---|---|---|---|---|---|---|
1 | 布尔根兰州 | 艾森施塔特 | 278,655 | 3965 | 70.3 | 13 | 171 | |
![]() |
2 | 凯恩藤州 | 克拉根福 | 560,089 | 9536 | 58.7 | 17 | 132 |
![]() |
3 | 下奥地利州 | 圣珀尔滕 | 1,575,291 | 19,178 | 82.1 | 74 | 573 |
4 | 上奥地利州 | 林茨 | 1,399,226 | 11,982 | 116.8 | 29 | 444 | |
![]() |
5 | 萨尔茨堡州 | 萨尔茨堡 | 526.875 | 7.154 | 73,6 | 10 | 119 |
![]() |
6 | 施泰尔马克州 | 格拉兹 | 1,199,489 | 16,392 | 73.2 | 34 | 543 |
![]() |
7 | 蒂罗尔州 | 因斯布鲁克 | 693,651 | 12,648 | 54.8 | 11 | 279 |
8 | 福拉尔贝格州 | 布雷根茨 | 362,258 | 2601 | 139.3 | 5 | 96 | |
9 | 维也纳州 | 维也纳 | 1,637,772 | 415 | 3946.4 | 1 | 1 |
2005年数据,资料来源为奥地利统计局。
[编辑] 地理
奥地利是一個位於歐洲中部的內陸國。地勢西高東低,阿尔卑斯山贯穿奥地利的西部和南部,这使得奥地利成为著名的冬季运动胜地。山地占國土面積的70%。山脤南北兩側是石灰岩帶,中央是結晶岩帶。最高峰为大格洛克納山Grossglockner,海拔3798米。東北部是維也納盆地,东南部和北部为丘陵地型及高原。多瑙河流經東北部,在境內長350千米。南部有穆爾河和德拉瓦河,西部則有因河和薩爾察赫河等。奥地利大部分地區處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過渡區內,气候温和,冬季寒冷、夏季凉爽。
首都为座落于多瑙河边的维也纳。其它主要城市包括萨尔茨堡、因斯布鲁克、格拉茨和林茨等。
[编辑] 经济
奥地利的市场经济發達,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同時奧地利的工農業都比較發達。工業主要有冶金、機械、石油、化工、電器、紡織、木材加工、水力發電等;畜牧業以養牛、豬為主。農作物有馬鈴薯、甜菜、小麥、玉米等。奥地利的经济与其它欧盟国家联系紧密,特别是与德国。加入欧盟使奥地利直接进入统一的欧盟市场,由此带来了更多的外资。近来,德国经济的减速和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也影响到奥地利。2001年奥地利的经济增长率仅为1.2%。
[编辑] 人口
详见: 奥地利人口
奥地利绝大多数人为奥地利裔,屬歐羅巴人種,大多為阿爾卑斯類型,而其余大约10%的奥地利人口並非奥地利裔。这些人大多来自周边地區,特别是东欧国家。另外有约1万8千名斯洛文尼亚族人在克恩顿州和施蒂利亚州定居。地處歐洲三大族(日耳曼、斯拉夫、拉丁)之交匯處,奧地利人主要由屬於日耳曼部落群的阿勒曼尼人、巴伐利亞人、法蘭克人結合而成,並吸收有馬扎兒人、匈奴人、斯拉夫人以及羅馬化的土著居民的成分。他們雖與德意志人在族源和語言上有不少近似的地方,但卻有著自己獨特的民族形成過程。
奥地利的官方语言是德语,口語使用上德意志語的多種方言(下阿勒曼尼方言、中巴伐利亞方言、下巴伐利亞方言),與書面語差別較大。奥地利的德语标准与德国使用的德语标准也有一些区别。
超过四分之三的奥地利人信奉罗马天主教,6%為基督教中的加爾文派。其他主要宗教包括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新教。犹太人曾大量居住在奥地利,1930年时人口超过十万,但后来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数量剧减,现在人口只有大约1-2万,但有上升的趋势。
[编辑] 教育
1774年,奧地利當時還屬於奧匈帝國的一部分,女大公爵瑪莉亞·德蕾莎(Maria Theresia)開先河為當時的奧地利訂定教育制度的基礎。奧地利的教育體制由聯邦政府控制,對6-15歲的兒童實行9年義務教育,其教育體制大體上可以分為四各部分,亦即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
學前教育:大部分滿三歲的兒童會進入幼稚園學習,但非強迫性。
初等教育:迄兒童滿六歲時(每年九月一日為界定日)即須進入國民小學(Volksschule)接受四年的教育。期間,學齡兒童的學費、書費和上學交通費用由國家負擔。可就讀的學校除了一般國家設立的學校之外,在特定條件下尚可前往當地的私立學校就讀,甚至在家中學習。
中等教育: 繼國民小學後,學童約十歲,可選擇進入普通中學(AHS Unterstufe, Allgemeinbildende höhere Schule)抑或是主幹中學(Hauptschule),受教育為期四年。普通中學設有入學考,須通過考試才可就讀;主幹中學則無此限制。若學童有特殊問題可擇特別學校(Sonderschule)為其學習的機構。迄順利完成八年級(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習後,學童將面臨從四種教育機構中,即普通高中(AHS Oberstufe),高階職訓學校(BHS, Berufsbildende höhere Schulen), 中級職訓學校(BMS, Berufsbildende mittlere Schulen), 多元技術學校附設進階職校(Polytechnischer Schule mit anschließender Berufsschule),擇一就讀,每一種皆為新的階段,而其中只有高階職訓學校(BHS)需考試且有分數門檻。由高階職業學校及普通高中躍升至高等教育時,須通過畢業考試(Matura)。
高等教育: 奧地利大學學習年限一般為四至五年,其中基礎學習階段為二年,專業學習階段為二至三年。學生在規定的年限內要完成必修課、選修課的學習,通過考試取得必要的學分,學習的最後階段寫篇畢業論文,在通過之後即可畢業。奧地利只在大學裏設一個高級學位-博士學位。博士生教育是本科生教育的自然延續。能否成為博士生要看本人的研究能力和導師同意與否。博士生年齡不限,在奧地利的大學裏不設研究生院,博士生教育沒有專門的機構負責組織安排,主要形式由導師指導。傳統學制無學士學位,稱為Diplomstudium,分為二至三大階段(Abschnitt)。修學分通過各個階段畢業考試及論文(Diplomarbeit)答辯後授予碩士學位(Magister;工科為Diplom-Ingenieur)。修得碩士學位後得進入博士班(Doktoratstudium),撰寫博士論文(Dissertation)通過答辯後依學術分類授予不同的博士學位(Doctor)。奧地利學制嚴謹,原則上,攻讀博士領域須與先前所修碩士同一類別。近年奧地利改革高等教育,引進學士學位(Baccalaureus),但至目前為止,僅有極少數系所提供學士課程(Bakkalaureatstudium),大部分系所仍以傳統 Diplomstudium修業規定授課。1980年代以前,各藝術院校畢業文憑稱Diplom,商學院畢業文憑稱Diplom-Kaufmann,相當於今日的藝術碩士(Mag.art.)及社會經濟學碩士(Mag.rer.soc.oec.)。工學碩士至今仍然使用 Diplom-Ingenieur 的傳統名稱。奧地利公立大學採分工制,各校水準平均,學生是以希望修習科目及交通便利與否作為選校依據。與私立院校相形,公立大學文憑極受重視。私立大學,前三所由奧地利機構成立的以外,後兩校僅在美制MBA等企業管理系所受到重視。
[编辑] 文化
详见: 奥地利文化
奥地利产生过很多著名的作曲家,例如海顿、莫扎特、舒伯特、布鲁克纳、老约翰·施特劳斯、小约翰·施特劳斯、马勒、荀貝克、维博恩、博格等。其他著名的奥地利人包括物理学家玻耳兹曼、薛定谔,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哥德尔,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诗人彼特·鲁塞格尔(Peter Rosegger)和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等。
日期 | 中文名 | 节日名 | 注 |
---|---|---|---|
1月1日 | 新年 | Neujahr | |
1月6日 | 主显节 | Heilige Drei Könige | |
日期不定 | 复活节星期日 | Ostersonntag | 耶稣受难日(复活节之前2天)为法定新教节日 |
日期不定 | 复活节星期一 | Ostermontag | |
5月1日 | Staatsfeiertag | 亦为劳动节 | |
日期不定 | 耶稣升天日 | Christi Himmelfahrt | 复活节40天后的星期四 |
日期不定 | 圣灵降临节星期日 | Pfingstsonntag | |
日期不定 | 圣灵降临节星期一 | Pfingstmontag | |
日期不定 | 圣体节 | Fronleichnam | 圣灵降临节11天后的星期四 |
8月15日 | 圣母升天节 | Mariae Himmelfahrt | |
10月26日 | 国庆节 | Nationalfeiertag | 1955年通过永久保持中立的法律。 |
11月1日 | 諸聖日 | Allerheiligen | |
12月8日 | 圣母圣洁日 | Mariae Empfängnis | |
12月25日 | 圣诞节 | Christtag, Weihnachten | |
12月26日 | 圣诞节翌日 | Stephanitag | |
12月31日 | 新曆除夕 | Silvester |
[编辑] 相关主题
- 奥地利名人列表
- 奥地利通讯
- 奥地利交通
- 奥地利军队
- 奥地利外交
- 奧地利政治人物
- 奧地利政黨
- 奥地利旅游
- 奧地利電子藝術大獎
[编辑] 外部链接
- 中欧新闻网 Cenews.eu(Central European News in Chinese – 捷克、奥地利和中欧地区新闻的中文报道)
- 奥地利信息网
- 奥地利概况 - 中国外交部网站
- 联邦州
- "奥地利教育制度 Schulsystem in Österreich." Wikipedia. Die Freie Enzyklopädie.
- 奧地利教育系統簡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欧洲 | |
---|---|
西欧 | 奥地利 - 比利时 - 法国 - 德国 - 爱尔兰 - 列支敦斯登 - 卢森堡 - 摩纳哥 - 荷兰 - 瑞士 - 英国 |
北欧 | 丹麦 - 芬兰 - 冰岛 - 挪威 - 瑞典 |
东欧 | 白俄罗斯 - 捷克 - 爱沙尼亚 - 匈牙利 - 拉脫維亞 - 立陶宛 - 摩尔多瓦 - 波兰 - 斯洛伐克 - 乌克兰 |
南欧 | 阿尔巴尼亚 - 安道尔 -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 保加利亚 - 克罗地亚 - 希腊 - 意大利 - 科索沃 - 馬其頓 - 马耳他 - zh-hant:蒙特內哥羅;zh-hk:黑山;zh-hans:黑山 - 葡萄牙 - 羅馬尼亞 - 圣马力诺 - 塞尔维亚 - 斯洛文尼亚 - 西班牙 - 梵蒂冈 |
歐亞交界 | 亞美尼亞 - 亞塞拜然 - zh-hans:塞浦路斯;zh-hant:賽普勒斯 - 喬治亞 - 俄罗斯 - 土耳其 |
海外屬地與 其他特殊政區 |
法罗群岛(丹麥) - 直布罗陀(英國) - zh-hans:根西岛;zh-hant:根息島(英國) - zh-hant:曼島;zh-hans:马恩岛;zh-hk:萌島(英國) - 揚馬延島(挪威) - 澤西島(英國) - zh-hans:斯瓦尔巴群岛;zh-hant:司瓦爾巴特群島(挪威) |
世界地理索引 - 非洲 - 美洲 - 南极洲 - 亞洲 - 大洋洲 - 各国首都列表 |
欧洲联盟成員國家 | ||
---|---|---|
奥地利 - 比利时 - 保加利亚 - zh-hans:塞浦路斯;zh-hant:賽普勒斯;zh-hk:塞浦路斯; - 捷克 - 丹麦 - 爱沙尼亚 - 芬兰 - 法国 - 德国 - 希腊 - 匈牙利 - 意大利 - 爱尔兰 拉脱维亚 - 立陶宛 - 卢森堡 - 马耳他 - 荷兰 - 波兰 - 葡萄牙 - 羅馬尼亞 - 斯洛伐克 - 斯洛文尼亚 - 西班牙 - 瑞典 - 英国 |
![]() |
|
获得承认的候选国 | 克罗地亚 - 馬其頓共和國 - 土耳其 |
|
|
---|---|
成員國 | 澳洲 - 奧地利 - 比利時 - 加拿大 - 捷克 - 丹麥 - 芬蘭 - 法國 - 德國 - 希臘 - 匈牙利 - 冰島 - 愛爾蘭 - 意大利 - 日本 - 韓國 - 盧森堡 - 墨西哥 - 马耳他 - 荷蘭 - zh-hans:新西兰;zh-hant:紐西蘭;zh-hk:新西蘭 - 挪威 - 波蘭 - 葡萄牙 - 斯洛伐克 - 西班牙 - 瑞典 - 瑞士 - 土耳其 - 英國 - 美國 |
观察员国及地区 | 中華民國 |
奧地利行政區劃 | ![]() |
---|---|
B 布爾根蘭州 | K 克恩頓州 | NÖ 下奧地利州 | OÖ 上奧地利州 | S 薩爾茨堡州 | St 施泰爾馬克州 | T 蒂羅爾州 | V 福拉爾貝格州 | W 維也納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