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ooksgratis.com

See also ebooksgratis.com: no banners, no cookies, totally FREE.

CLASSICISTRANIERI HOME PAGE - YOUTUBE CHANNEL
Privacy Policy Cookie Policy Terms and Conditions
德国 - Wikipedia

德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国旗 国徽
国家格言Einigkeit und Recht und Freiheit
德语:统一、正义和自由
国歌德意志之歌
自然地理
(实际管辖区)
首都 柏林
最大城市 柏林
国庆日 10月3日
面积
  • 国土面积:357,050平方公里(世界第63名
  • 水域率:2.416%
时区 UTC +1
夏时制UTC +2
人民生活
官方语言 德语
人口
政治文化
政治体制 议会民主制联邦共和国
国家领导人
经济实力
GDP(PPP) 3.301万亿美元
人均GDP(PPP) 39,650 美元
HDI 0.932 (2006年
中央银行 德意志联邦银行(Deutsche Bundesbank)
货币单位 欧元(€,EUR)
国家资料
国际域名缩写 .de
国际电话区号 +49

德意志联邦共和國德語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文件播放,縮寫BRD)簡稱德國,是位於歐洲中部议会制联邦制国家,由16个联邦州组成,首都柏林。德国陆上与法国瑞士奥地利捷克波兰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共九个国家接壤,是欧洲邻国最多的国家。中文译名“德国”来源于德语的Deutsch,意为“德意志”。而英文中“德国”一字为Germany,源自Germania,意为“日尔曼人的土地”。

德国在1871年普法战争中第一次形成统一的国家。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国和战败国,二战后,德国在1949年四強分割为东德西德两部分 。1989年東歐民主運動蜂起,各國共黨政權紛紛垮台;在四強同意下,1990年东德和西德終於達成两德统一

德国是欧洲联盟的创始會員国之一,也是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的成员国,是當今世界强国之一[1][2]。德国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按GDP计算)、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国和第二大商品进口国[3]。德国人口超过8200万,是現今欧盟成员国中人口最多的一个[4]

德国主題 德国主題首頁

目录

[编辑] 历史

主条目:德国历史

1871年德意志帝国普鲁士王国的基础上建立,德国才第一次形成了民族国家。由此往后的历史才称为德国历史,之前的只是德意志地区和德意志各民族的历史。

[编辑] 日耳曼部落(前100年-300年)

公元50年日耳曼部落的分布(不包括斯堪的那维亚半岛)
公元50年日耳曼部落的分布(不包括斯堪的那维亚半岛)
主条目:日耳曼人

据推测,日耳曼部落的进化发生在青铜时代或者最晚是铁器时代公元前1世纪,部落开始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德国北部逐渐向南、向东和向西扩散,与伊朗人、波罗的人凯尔特人高卢部落以及东欧斯拉夫人发生接触。除了史料记载的日耳曼人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以及考古发现外,科学家对早期日耳曼人历史知之甚少[5]

奥古斯都的统治时代,罗马帝国军队开始入侵德意志地区,日耳曼部落在抵抗过程中逐步掌握了与罗马军队相类似的战斗战术。公元9年,舍罗斯克人首领阿米纽斯在条顿堡森林战役中战胜瓦卢斯所领导的罗马军团,位于莱茵河多瑙河以北的德意志地区才得以独立于罗马帝国之外。至公元100年,日耳曼部落已在莱茵河-美因河-多瑙河沿岸定居,占据了如今德国的大部分地区。3世纪,出现了许多较大的西日耳曼部落,包括阿勒曼尼人法兰克人萨克森人弗里斯兰人[6]

[编辑] 民族大迁徙和法兰克王国(300年-843年)

376年匈奴人对日耳曼的一支西哥特人发动袭击。西哥特人在得到罗马帝国皇帝的批准后,以“同盟者”的身份进入罗马帝国控制的土地,是为民族大迁徙的开始。此后日耳曼多个部落陆续跟进,并在今天法国西班牙的部分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的短命国家。由于不堪忍受压迫,476年,日耳曼人与部分罗马帝国人联合,推翻了罗马帝国[7]

5世纪末,克洛维一世建立法兰克王国,日耳曼人进入法兰克时代。法兰克王国延续了数个世纪,经历了墨洛温王朝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的统治时期,法兰克王国几乎占据了整个西欧地区。由于领地内各地区间缺乏文化和经济的联系,封建割据势力强大,王国在查理曼大帝死后陷入一片混战[7]

[编辑] 神圣罗马帝国(843年-1806年)

主条目:神圣罗马帝国

843年,根据《凡尔登条约》,法兰克王国分成西、中、东三个部分,其中莱茵河以西的西法兰克王国成为后来法国的基础;莱茵河以东的东法兰克王国成为后来德意志王国的基础,也是其后神圣罗马帝国和今天德国的雏形;中部则成为后来法德争端的起源。

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成为东法兰克王国国王,建立了萨克森王朝,正式开创德意志国家,这是严格意义上的德意志历史的开始[7]。王国由洛林、萨克森、弗兰肯、士瓦本图林根巴伐利亚多个公国组成。962年,王国国王奥托一世罗马教皇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成为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在弗兰肯王朝统治期间(1024年-1125年),意大利北部和勃艮第加入神圣罗马帝国,但主教叙任权之争使皇帝的权力被削弱。在霍恩施陶芬王朝统治期间(1138年-1254年),帝国势力进一步扩张到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区。德意志北部地区的城镇因汉萨同盟而繁荣发展。

1356年金玺诏书颁布,规定帝国皇帝由七位选帝侯选举产生,选帝侯则来自帝国内最具势力的公国统治者和地方大主教。这一规定成为帝国的基本国体,直至其灭亡。从15世纪初起,帝国皇帝几乎被奥地利大公国的哈布斯堡家族佔据。

1517年马丁·路德撰写了质问罗马天主教的《九十五条论纲》,由此引发了宗教改革。宗教戰争导致了三十年战争的爆发,战争使德意志领地遭受破坏。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署,结束了德意志地区的宗教战争,但也使帝国实际上分成了众多的独立公国。从1740年开始,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普鲁士王国之间的戰争佔据了18世纪的德意志历史。1806年,在拿破仑战争中,帝国皇帝弗兰茨二世被迫退位,神圣罗马帝国彻底瓦解[8]

[编辑] 复辟和革命(1814年-1871年)

1848年法兰克福议会
1848年法兰克福议会
主条目:德意志邦联

随着拿破仑·波拿巴战争失败,1814年召开了维也纳会议,一个由39个主权国家组成的松散联盟---德意志邦联成立。由于不满意复辟,德意志人民兴起了追求统一和自由的自由主义运动,但随后被邦联议会主席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策划的措施所镇压。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成立,极大促进了德意志国家的经济统一。由于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民族主义在德意志人民特别是年轻知识份子中迅速成为一股重要的力量。用来代表此次运动的黑色、红色和金色后来也成为了德国国旗的颜色[9]

1848年欧洲革命和法国建立共和国的影响,德意志知识份子和平民也发动了革命。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为缓和群众的反抗情绪,同意制定宪法和成立议会,使运动暂时得以平息。1862年威廉一世与议会斗争日益激烈并引发了军事变革,奥托·冯·俾斯麦被任命为普鲁士宰相。俾斯麦成功赢得了1864年普丹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北德意志联邦,将奥地利排除在德意志邦联之外。

[编辑] 德意志帝国(1871年-1918年)

1871年现代德国在法国凡尔赛成立。图中着白色制服者为俾斯麦。
1871年现代德国在法国凡尔赛成立。图中着白色制服者为俾斯麦。
德意志帝国(1871年-1918年)
德意志帝国(1871年-1918年)
主条目:德意志帝国

随着法国普法战争中失利,1871年1月18日威廉一世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国宣布成立。普鲁士霍亨索伦王朝开始统治新的帝国,首都柏林。帝国统一了除奥地利以外的各德意志国家,称为小德意志1884年初,德意志帝国开始在欧洲以外建立殖民地。

统一德意志后的最初时期内,帝国皇帝威廉一世采取的外交政策是通过建立同盟以巩固德意志强国地位、孤立法国和避免战争。但是在威廉二世统治期间,帝国又采取了新帝国主义政策,导致与邻国关系紧张。原先有帝国参加的联盟不复存在,而新的联盟又将帝国排斥在外。与此同时,法国却通过《英法协约》与英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并巩固了与俄罗斯帝国的联系。除了与奥匈帝国保持接触,德意志帝国日益孤立。

德意志的帝国主义走出国内,与其它欧洲列强一道瓜分非洲柏林会议后,德意志帝国获得了包托德属东非德属西南非多哥喀麦隆在内的非洲多块土地。瓜分非洲使得列强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并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被刺身亡,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导火線。作为被协约国战胜的同盟国的成员,德意志帝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1918年11月德国革命爆发,威廉二世被迫退位。11月11日,德意志帝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6月,德意志帝国被迫签署《凡尔赛和约》。此次谈判与以往的战后和谈不同,作为战败国的德意志帝国被排除以外。由于条约被认为过于苛刻且令德国蒙羞,促进了纳粹主义的兴起[10]

[编辑] 魏玛共和国(1919年-1933年)

1925年德国行政规划
1925年德国行政规划
主条目:魏玛共和国

1918年11月德国革命成功后,魏玛共和国成立。1919年8月11日,《魏玛宪法》经德国总统弗里德里希·埃伯特签字生效。1918年罗莎·卢森堡卡尔·李卜克内西创立德国共产党1919年1月,德国工人党成立,后来成为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

魏玛共和国的经济曾遭受两次严重打击,第一次是1920年代初因《凡尔赛和约》所订下的巨额赔款造成的。虽然20年代中期经济迅速复苏,但是经济大萧条再次令共和国遭受打击,一蹶不振。同时,共和政府十分不稳定,执政联盟屡屡变更,人们逐渐对民主制度失去信心。此外,共和政府还要面对右翼的君主主义、民意主义及纳粹主义势力的挑战。例如很多右翼份子散播的刀刺在背传说,即宣称德国革命是德国在一战失败的原因,并把革命党人、社民党、共产党人甚至犹太人定义为“十一月罪犯”,借此打击共和制度。而左派的共产党也反对共和国的资本主义统治,希望以议会共产主义取而代之。

革命过后,德国选民渐渐倾向支持反对民主的政党,无论是右翼的德国国家人民党、纳粹党或是左派共产党。大萧条以后,政局两极化明显。1932年的两次议会选举中,纳粹党分别得到37.2%和33.0%的议席,而共产党则在第二次选举中得到17%的议席。因此,共和国后期的议会中有很多成员都不是民主派。社民党一类的温和民主政党的票数也愈来愈少。

1930年代开始,德国政局岌岌可危。部分政党如纳粹党使用准军事化部队威吓选民,并借助高失业率与民众的贫困争取民意。拥有巨大影响力的精英因恐反政府的政党,经常借用魏玛宪法第48条允许联邦大總統以紧急法令统治国家,令民主制度渐渐崩溃。

在连续数个政府内阁失败后,别无选择的总统保罗·冯·兴登堡在右翼部属建议下,於1933年1月30日任命阿道夫·希特勒为新一任德国总理

[编辑] 第三帝国(1933年-1945年)

主条目:纳粹德国

1933年2月27日国会纵火案发生,随后颁发的紧急法令将民众的一些基本权利取消。1933年的《授权法案》赋予了希特勒政府完全立法权。只有德国社会民主党投票反对,而共产党由于其国会议员被杀或被捕,已无法表达反对意见[11][12]。在一系列行动和法案之后,德国成为一党专政的中央集权国家,国家经济纳入战争轨道。1936年,德国军队进入莱茵兰非武装区,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绥靖政策被证明是不恰当的。1938年后,希特勒在膨胀主义的指引下逐步建立起大德意志。为避免两线作战,希特勒于1939年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闪电战,两天后法国和英国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很快就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1941年,德国开始了大屠杀,有组织地杀害了约600万犹太人、约1000万斯拉夫人吉普赛人以及约25万德国籍残疾人等。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与苏联的条约,打开东方战线入侵苏联。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不久,德国对美国宣战。虽然一开始德军快速深入苏联境内,但随后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扭转整个战争的局面。1945年5月8日,在红军占领柏林后,德国投降

[编辑] 分裂和重新统一(1945年-1990年)

1945年德国被分区占领情况
1945年德国被分区占领情况

战争使近千萬德国士兵和平民死亡,大片国土喪失,约150萬名德国人被从原占领国驱赶回来,多个大城市被炸毁。戰後德国領土和柏林全市被盟军划分为四个军事占领区。1949年5月23日美國、英國及法國佔領區(包含西柏林)合併,成立以波恩為首都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俗稱「西德」或「聯邦德國」);其中西柏林亦以特殊的城市地位,加盟位於波恩的聯邦政府。同年10月7日,蘇聯佔領區(包含東柏林)則單獨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俗稱「東德」或「民主德國」),設立首都即為東柏林。

西德遵循自由主义,是個民主议会制共和国,施行“社会市场经济”,与美国、英国和法国联盟。西德从1950年代初开始经历了长期的经济成长,於1955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8年成为欧洲经济共同体创始国之一。东德于1955年与苏联结盟,施行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并迅速成为华沙公约组织中最富有、最现代化的国家,但其国民依然向往西德的政治自由和经济繁荣[13]。为阻止东德人逃往西德而于1961年建造的柏林墙被认为是冷战的标志。1970年代,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的东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两德之间的紧张关系。

日益增多的东德人从匈牙利逃往西德以及东歐剧变,东德于1989年11月突然撤除了柏林墙,这一举动加速了东德的变革,最终促成了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根据两德协议,合併後的東、西柏林再次成为新国家的首都。

[编辑] 地理

主条目:德国地理
德国地形图
德国地形图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东面与波兰捷克接壤,南面临奥地利瑞士,西面与法国卢森堡比利时以及荷兰相界,北面与丹麦相连并临北海波罗的海,是欧洲邻国最多的国家。面积357021平方千米,国界线长3757千米,海岸线长2389千米。

德国地势呈现北低南高,呈阶梯状,南北农业有较大差异,分为4个地形区:德国北部是平均海拔不到100米的平原,临北海波罗的海,地势低平,气候夏季凉爽,冬季阴冷,土壤较为贫瘠,主要利用草场发展畜牧业,也种黑麦、燕麦和马铃薯;中部是由东西走向的高地构成的山地;西南部是莱茵河谷地区,莱茵河两旁谷壁陡峭的山地为森林和高山牧场;东南部是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区,河谷地带日照时间较长,土壤肥沃,盛产烟草、葡萄等水果和用于酿造啤酒的啤酒花,阿尔卑斯山脉中的楚格峰(海拔2963米)是德国境内的最高峰。德国境内有多条欧洲主要河流穿行而过,包括了莱茵河(长865公里)、易北河(700公里)以及多瑙河(686公里)等。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尔湖、里次湖。

[编辑] 气候

德国西北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往东部和南部逐渐向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气候多变,盛行西风。

德國氣温適中,氣温變化不大,最冷的1月份平均在攝氏0度左右,山區約攝氏零下10度,12月至3月為冬季,阿爾卑斯山區冬季一直到5月,夏季平均在20度,最熱月份為6月至8月。

[编辑] 人文地理

德国面积的53.5%用于农业,29.5%是森林,12.3%用于居住和交通,1.8%是水域,其余的是荒地。

德国共有约80座大型城市(人口数超过10万),其中的14座城市人口超过50万,5座人口数最多的城市是(2006年12月):

  1. 柏林(340万)
  2. 汉堡(175万)
  3. 慕尼黑(130万)
  4. 科隆(99万)
  5. 法兰克福(65万)

[编辑] 交通

交通方面,连通欧洲东西部和南北部的高速公路和铁路都经过这里,有欧洲路上「十字路口」之称。法兰克福国际机场是欧洲第二大机场,也是货运量第一大的机场。而莱茵河优良的通航能力使得德国水运也相当发达。

[编辑] 鐵路

密佈在德國的鐵路網約達48215公里(2006年)長。每日約有50000輛的載客與載貨列車在行駛。 自1994年1月起由私人企業德國鐵路股份公司接管原東德與西德的國家鐵路局,成為德國境內交通重要的一部份。除了德國鐵路股份公司之外,另外尚有約350家其它的私人鐵路公司在營運,共同組織成德國鐵路網。當德國政府將鐵路營運交給德國鐵路公司之時,也資助它一大部分金錢,以建構德國鐵路網和地區鐵路。

行經法蘭克福的ICE-3列車
行經法蘭克福的ICE-3列車

地區鐵路有區域快速鐵路(RE)、區域鐵路(RB)和快速地鐵(S-Bahn);遠程鐵路則有城際快車(IC)和城際特快列車(ICE),都依照每日固定的時刻表行駛。遠程鐵路行運的範圍約達總長2000公里之長。

[编辑] 政治

德国自1949年起是一个采用议会民主联邦制国家,联邦议会由两院组成,各联邦州在教育、警察和其它方面享有高度的独立主权。

德国的国家元首联邦总统,任期5年,由联邦大会间接选举产生。联邦大会由联邦议院议员以及同样数目的各州代表组成,专门负责选举国家元首。联邦总统的权利受到限制,其角色大部分是象征性的。

德国联邦议会由联邦议院联邦参议院组成,两院一起组成了德国的立法机构。联邦议院现拥有598席,代表由直选或间接选举产生,任期4年,设有联邦议院议长一人,在国内外礼仪上享有仅次于联邦总统的第二高地位。联邦参议院拥有69席,代表来自16个联邦州,联邦参议院议长由州总理轮流担任,在国内外礼仪上享有第三高地位。

聯邦總理虽然在国内外礼仪上仅享有第四高地位,却是德国联邦的政府首脑。聯邦总理往往是议会多数党的成员,由议会选举产生。联邦政府设一位副总理,由联邦总理从各政府部长中确定一人,在联邦总理缺席时代理行使联邦总理的职权。现行的德国《基本法》力图避免重蹈魏玛共和国的覆辙,规定了例如总理的间接产生、政党必需获得5%选票或3个直选席位才能进入议会、只有下院全体议员都同意继任者后才能免去总理、军队除救援外不许使用于国内事务等等。也正因为如此,到目前为止的历届德国政府都是联合内阁。此外,基本法中的1至20款(“人的尊严不可被侵犯”等)被看作是不许被更改的部分。德国联邦的宪法体制(Verfassungsrecht)由基本法、统一协议(Einigungsvertrag)以及其它国际协议组成,各州另外有自己的宪法,但受联邦宪法体制约束。

德国拥有一个分立的联邦司法系统,且違憲審查權採集中制,故設有联邦憲法法院、联邦最高行政法院、联邦最高普通法院以及對財政、劳工以及社会议题方面有管辖权的法院。又因為德國為歐洲共同體的成員,歐洲法院的判決對其有拘束性。各州另外设有州宪法法院(Landesverfassungsgericht)。公民在充分理由情况下可以通过行政诉讼撤銷或廢止政府行政的行政行為,通过宪法诉讼解除政府立法,通过欧洲法院確保歐體與歐盟條約適用的一致性,这样就确保了宪法解释的统一性、欧盟條約在全欧洲解释的统一性,并保护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编辑] 行政区

目前的德国行政区图
目前的德国行政区图
主条目:德国行政区划

德国被划分为16个“联邦州”(Bundesland),其中有三個是獨立的“城市州”(Stadtstaat):

  1. 巴登-符腾堡州(Baden-Württemberg)
  2. 巴伐利亚州(Bayern)
  3. 柏林(Berlin,城市州)
  4. 勃兰登堡州(Brandenburg)
  5. 不來梅州(Bremen,城市州)
  6. 汉堡市(Hamburg,城市州)
  7. 黑森州(Hessen)
  8. 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州(Mecklenburg-Vorpommern)
  9. 下萨克森州(Niedersachsen)
  10.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Nordrhein-Westfalen)
  11. 莱茵兰-普法尔茨州(Rheinland-Pfalz)
  12. 萨尔州(Saarland)
  13. 萨克森州(Sachsen)
  14. 萨克森-安哈尔特州(Sachsen-Anhalt)
  15.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Schleswig-Holstein)
  16. 图林根州(Thüringen)

德国进一步被划分为36个“行政区”(Regierungsbezirke)和438个“县”(Kreise)。

[编辑] 经济

德国的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国土面积中的一大部分用于农业,但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口仅占从业人员的2%至3%,经济主要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约2.2万亿欧元(2004年),在欧盟国家中居第一位,国民经济排名世界第三,是全球第三大工业国。根据人类发展指数,德国的生活水平排名世界第21位。2006年因国内需求增加,经济增长率达到2.8%。德国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几十年来,德国在对外贸易方面处于世界的绝对领先地位,被誉为“出口冠军”,2006年出口增长13%,达到8940亿欧元。

1970年代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以来,德国的失业率逐年增长,当前德国经济受到高失业率的困扰,尤其是在德国东部地区。一些企业团体和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认为,由于德国一直在建设社会福利国家,东欧邻国的工资水平相对德国低很多,这使得生产从德国向这些国家转移,导致德国国内的工作岗位不断减少。2006年起德国迎来了经济复苏,失业率实现了负增长。

德国经济的体制一般被称为社会市场经济,这是德国总理艾哈德的杰出贡献,对改革中的中国也有很大影响。德国是欧洲货币联盟的创建成员,欧洲中央银行设在德国的法兰克福

德国是全球技术含量第三高的经济体,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然而它的社会市场经济体系却出现重大问题,长期为许多社会问题所拖累。经济结构的僵化导致高失业率成为长期而非周期性的经济问题,高龄化问题也造给社会保障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东德的经济发展也是一个长期的、花费巨大的挑战。德、法主导的欧元区计划之启动,给德国经济带来了发展空间。

随着目前大联合政府所推进的各项改革逐步深入,加之国际经济环境的好转,德国正在逐步实现经济的复苏。失业人口逐年下降。

[编辑] 工业

德国是全球八大工业国之一。鲁尔区是德国的传统煤钢工业区。慕尼黑(寶馬汽車總部所在地)、汉堡斯图加特奔驰保时捷总部所在地)、沃尔夫斯堡大众汽车总部所在地)也形成了强大的制造业集群。柏林莱比锡德累斯顿则是德国东部的工业重镇。

新兴工业集中在慕尼黑一带,主要部门有电子工业、宇航工业等。德国工业產品以质量精良著称,但成本较高。

[编辑] 社会

[编辑] 人口

德国人口主要是德意志人。在德国北部有丹麦少數民族居住,萨克森地区则有少部分索布斯拉夫人口,全國仍有少數猶太人居住。德国境内有大约七百万定居的外国人,包括了外国雇员、政治庇护人士及其家属。还有一些来自土耳其克罗地亚意大利俄罗斯波兰以及越南的移民。德國境內有外來背景的居民有一千五百三十萬,約佔全國人口兩成[14]

[编辑] 宗教

主条目:德国宗教

基督教天主教是德国的两大主要宗教,现在各占总人口的33%。基督教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天主教主要在南部和西部。除此之外还有1.7%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其余的26.3%的人口则没有宗教信仰,或属于其他较小规模的宗教。当今德国的犹太人人口为约12万人。

德国是16世纪早期马丁·路德领导宗教改革的原乡。总数超过5500万的人正式属于某个基督教教派。

大部分德国新教徒属于基督教路德教派(德国福音教会)。 此外还有几十万东正教徒(主要来自希腊塞尔维亚

将近320万穆斯林[15]。其中大部分来自土耳其,包括土耳其人和库德族人。

今天,德国的犹太人数量居西欧第三位。

在前东德地区,宗教热情明显低于前西德地区。只有5%的人每周至少参加一次礼拜,而西部有14%[16]。总人口中约有30%

1940年到1945年期间,在德国及其邻近国家,有超过600万犹太人被毒杀。

[编辑] 教育

德國教育體制。
德國教育體制。

德国的教育体系为12至13年义务教育,大致上為初中等教育的階段,實際上教育體制因邦而異。學前教育端賴家長的意願,可將兒童送往托兒所,純屬非強迫性。小學階段除了少數邦為六年(如柏林)之外,其餘為四年。在中等教育階段,德國主要採行的制度為"一本三枝",在晉升至中學階段期間,存有一為期兩年的定向階段(Orientierungsstufe),藉此可以透過老師的建議以及學生與家長的意願,決定往後就讀的學校。中等教育主要有三種學校可供選擇,依次為主幹學校(Hauptschule)、實科中學(Realschule)以及文法高中(Gymnasium)。

程度較好的學生通常選擇文法高中就讀,為期約九年,乃進入高等教育必經之路,學生以升大學為主要出路,政府領導階層、社會精英多半出自於此。1972年文教部長聯席會議議決簽署的「關於改組中等教育第二階段文法中學高級部協定」(Vereinbarung zur Neugestaltung der gymnasialen Oberstufe in der Sekundarstufe II)為文法高中奠定了健全的架構,其內容如下:1. 文法高中高級部(Gymnasiale Oberstufe)一律自第11到12或13學級,學校可自行設計選修形式的「導入階段」,以高中會考文憑(Abitur)及大學入學為終極目的,各邦之間對會考文憑的資格必須相互承認。2.文法高中高級部具有大學預科的性質。其必修與選修課程均在各分成基礎課程(Grundkurs)及專長課程(Leistungskurs)兩類,必修課程分為語言-文學藝術社會科學、數理與科技宗教體育等領域。選修課程通常即為大學各學域的基礎課程或入門課程。學生必修兩門以上的專長課程,其中一科必須為語文、數學自然科學。高中會考共考四門學科,必修的兩門專長課程是其中之二,另兩門為基礎課程。此外,為擴充選修課程的範圍與深度,也加入心理學法學社會學經濟學資訊學等課程。

程度次好的學生常常會進入實科中學,學程約五或六年。學校以培養中等的工商業界、政府機關的實務人才為主。其課程以現代科目、現代語言為主要特色,特別強調配合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科目,其中必修部分又可歸納為下列五類:1.外國語(常為英文)2.數學-自然科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3.社會經濟歷史經濟學地理。4.家政與社會科學5.音樂藝術。到了七年級有選修科目,如自然工藝、美勞與第二外語(常為法文)。學生可以選擇必修科目中的兩至三類參加結業考試;畢業生泰半繼續接受全時制的高級職業技術教育或科技類的高等教育,少部分接受所謂二元職業訓練。

程度欠佳的學生則就讀五年制的主幹中學,學生所學的課程內容較簡單,課程有宗教學德語地理歷史音樂、美勞、工藝經濟學英文數學、理化、生物學及體育課,畢業生多繼續進入二元職業教育體系(Duales Ausbildungssystem)完成學徒訓練,並以從事手工業、製造業為主。此外,某些邦中尚有綜合高中(Gesamtschule),學年3-7年視不同形式而定,是改革傳統中學三分學流的產物;目標在提供所有學生均等的教育機會與適當的學習環境,讓個體獨特的性向、能力能充分發展,避免過早分化與決定,給予學生多樣化的課程選擇。

德國高等教育依據1976年《联邦高等教育基準法》(Bundeshochschulrahmengesetz, HRG)放寬高等教育機構的認定範圍,將所有具(Hochschule)之名的學校都概括稱為大學,而高等教育人口也在社會大量需求下迅速擴充膨脹。目前(2000/2001)德國高等教育人口約172萬,占19-26歲人口中的33%,分布在四所綜合大學、90所大學、6所教育學院、16所神學院中,這四類機構是真正具有大學地位的高等教育機構。此外尚有46所藝術學院、146所專門高等學校和30所公共行政專門高等學校。這些機構相當於我國專科學校與技術學院之間,與大學同樣授予碩士學位(Diplom, Magister),但其學位比大學所授予相同名稱的學術地位低。2007年夏季学期开始德国的国立高等教育开始收取每个学期500欧元的学费,除了通过ZVS中央分配的少数所谓numerus clausus有学习位置限制的学科以外,不需要入学考试而是採用入學申請的方式。申請則與大學審核標準依據高中會考文憑的成績,即三部分成績的總合:1. 基礎學程22個科目,最低110點;2.專長課程8個科目,最低70點;3.畢業會考,四個科目最低100點,意即大學入學資格的最低門檻為總分280點。此外,學生至少必須在15個計算成績的基礎課程、四個計算成績的專長課程以及會考的兩科成績至少達到4以上的第等。德国政府对中下收入水平家庭的子女提供大学就读时期的生活费补助,其中一半作为贷款。1%的大学生获得不需偿还的奖学金。二战以后,自1950年迄1991年,进入大学的德国青年人数成长了十三倍,高達一百六十萬人(實際一百二十四萬人註冊入學)[17]。德国的大部分民众属于中产阶级,良好的社会福利制度为人民提供了相对世界水平来说较高的医疗服务、失业保障以及其他社会需要。

[编辑] 科学

德国的科学研究和教学机构包括综合性大学(Universität)、工业大学(或称理工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ät)和应用科学大学(Fachhochschule),综合性大学和工业大学拥有博士学位和大学任教资格的授予权。绝大多数德国大学是国立大学,但是大学的科研经费则由第三方资助,如德国科学基金会及其他基金会和企业等。

除了大学外,德国还有很多大学外的研究机构,这些机构之间以及同大学之间联系紧密。马克斯-普朗克学会负责基础研究,下设有78个研究所,年经费13亿欧元。亥姆霍兹联合会是德国最大的科学学会,下设有15个研究中心,进行跨学科研究。弗劳恩霍夫协会是德国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下设56个研究所,将基础研究结果付诸于商业化开发,他们因开发了MP3音频格式而闻名世界,MP3音频格式是德国享有的最重要专利之一。莱布尼茨学会是独立研究机构的联合会,即致力于基础科学研究,也进行应用科学研究。

爱因斯坦(1879年-1955年)
爱因斯坦(1879年-1955年)

在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德国诞生过许多有卓越贡献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普朗克的研究成果奠定了理论物理学的关键基础,海森堡玻恩等又将其进一步深入。在他们之前还有亥姆霍兹夫琅和费华伦海特等。伦琴因发现了X射线而于1901年成为第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8]赫兹电磁辐射领域的研究成果是现代电信发展的关键[19]。德国重要的化学家有奥托·哈恩(1944年诺贝尔化学奖),他是辐射化学的先驱和“核化学之父”。李比希有机化学的创立者和“肥料工业之父”。1879年,威廉·冯特莱比锡大学设立实验室,建立起作为独立学科的心理学[20]亚历山大·冯·洪堡生物地理学的奠基人[21]

德国还拥有许多发明家和工程师,例如欧洲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古腾堡,盖格尔计数器的发明者盖格尔(Hans Geiger)和全自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者康拉德·楚泽(Konrad Zuse)等[22]本生完善了科学实验室常用的高温加热工具本生灯齐柏林伯爵发明了齐柏林飞船,是人类航空史的重要人物之一[23]。多位德国科学家为汽车的诞生做出过革命性的贡献,奥托发明了内燃机狄塞耳发明了柴油引擎戴姆勒发明了第一台快速运转的点燃式发动机和第一辆四轮汽车,本茨是汽车工业的先驱[24]。此外还有电子工程的创立者和西门子公司的创始人西门子,火箭专家和宇宙飞行的先驱沃纳·冯·布劳恩,完成了人类第一次滑翔飞行的航天界先驱奥托·利林塔尔(Otto Lilienthal),以及胡戈·容克斯(Hugo Junkers)。

许多著名数学家诞生在德国,包括亚当·里斯(Adam Riese)、贝塞尔戴德金高斯希尔伯特埃米·诺特黎曼魏尔施特拉斯约翰·缪勒莱布尼茨

其他重要的科学家还有克里斯汀·纽斯林-沃尔哈德、特奥多尔·蒙森罗伯特·科赫马克斯·韦伯等。

[编辑] 公共假日

日期 中文名称 当地名称 说明
1月1日 元旦 Neujahr  
./. 耶穌受难日 Karfreitag 星期五,具体日期不固定
./. 复活节周一 Ostermontag 星期一,具体日期不固定 复活节是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天,如果月圆正好是星期天,那么往后延一周
5月1日 劳动节 Tag der Arbeit  
./. 耶穌升天节 Christi Himmelfahrt 复活节后40日,具体日期不固定
./. 圣灵降临节 Pfingstmontag 升天節後10日,復活節後50日,具体日期不固定
10月3日 德国统一日 Tag der deutschen Einheit 前東、西德在柏林圍牆倒下後統一的日子
12月25./26.日 圣诞节 Weihnachten 重要宗教节日

[编辑] 体育

体育在德国人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约2700万德国人是89000个体育俱乐部的成员(2006年)[25]

足球是德国最受欢迎的体育运动,德国足球协会有630多万会员和17万支足球队,是世界上最大的足球协会[25]德国足球甲级联赛吸引了数量巨大的观众到现场或通过电视转播观看比赛。德国国家足球队是世界老牌强队,除了1930年弃权和1950年因二战被剥夺参赛权外,参加了其余的每一届世界杯足球赛,7次闯入冠亚军决赛,3次赢得冠军(1954年、1974年和1990年)。德国主办了1974年世界杯足球赛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还是唯一一个获得过女子足球和男子足球欧洲和世界冠军的国家。

德国手球联赛是世界顶尖赛事,德国国家男子手球队在2007年第三次获得世界冠军。德国男子曲棍球队是2002年和2006年的世界冠军,女子曲棍球队则是2004年奥运会冠军。射击运动在德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德国射击协会拥有约150万会员。德国的网球运动曾经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经历了辉煌,鲍里斯·贝克尔施特菲·格拉芙缔造了德国网球的传奇,德国网球协会拥有百万数量的会员。篮球和冰球运动虽然在吸引电视观众和媒体宣传上不及足球,但也越来越受到德国人的亲睐。

迈克尔·舒马赫一级方程式赛车中7次夺冠的辉煌战绩,使得他成为历史上最成功的一级方程式赛车手,也吸引了德国人对赛车运动的关注。扬·乌尔里希在1990年代和21世纪初是世界最成功的自行车运动员之一。此外,排球拳击乒乓球击剑、骑马、赛艇皮划艇田径游泳也是比较受欢迎的运动[25]

历史上,德国运动员是奥运会奖牌最强有力的竞争者之一。德国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获得的奖牌数排名第六[26]。冬季运动也是德国人的强项,在有舵雪橇无舵雪橇冬季两项越野滑雪速度滑冰等项目,经常在欧洲和国际赛事中夺得奖牌,跳台滑雪高山滑雪是在德国很受欢迎的传统冬季体育运动,德国在2006年冬季奥运会上获得的奖牌数排名第一[27]

[编辑] 旅遊

德国一直受到旅游者的青睞,根据德国旅游业中心(Deutsche Zentrale für Tourismus,DZT)的报告,2004年来德国的外国游客首次超过4500万人次,并且持续增长,这些游客中的大部分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美国和亚洲。柏林慕尼黑法兰克福科隆是最受外国游客欢迎的德国城市,最受欢迎的联邦州是巴伐利亚州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巴登-符腾堡州

除了文化历史景观外,德国的各类音乐会、艺术展览、戏剧表演、国际性大型体育比赛、街头庆祝活动和圣诞市场也吸引了不计其数的游客。德国的节庆活动很多,比如慕尼黑啤酒节、科隆“克里斯托夫上街日”(Christopher Street Day,骄傲游行)、柏林文化狂欢节(Karneval der Kulturen)、美因茨狂欢节、科隆狂欢节等,都是享有悠久历史和国际声誉的民间节庆。

相比较外国游客喜欢游览大城市,德国人自己更喜欢去小城镇和具有乡村风味的地区,北海海岸、波罗的海海岸、黑森林博登湖是最受欢迎的度假胜地。德国拥有15座国家公园、93座自然公园和14个自然保护区,从北部的河口一直到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德国人还喜欢步行远足和骑自行车出游,总长超过190000千米的远足路线贯穿整个德国,自行车线路也长达40000千米。


[编辑] 文化

歌德(1749年-1832年)
歌德(1749年-1832年)
贝多芬(1770年-1827年)
贝多芬(1770年-1827年)

德国对世界文化贡献良多。科学家如爱因斯坦马克斯·普朗克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等。至今德国科学家一共获得了超过60项诺贝尔物理、化学和生理医学奖。德国是导弹、火箭的发源地,也是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创始人冯·诺依曼的祖国。

德国官方语言是德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

19世纪在德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德国社会民主工党,这是马克思亲自创建的,第一国际也产生于德国。马克思死后,德国社会民主工党中的一部分人放弃阶级斗争,走议会路线,被列宁抨击为“修正主义”,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第二国际,德国是欧洲第二国际的大本营。由此可见德国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的传统极为深厚。

20世纪30年代,在希特勒策动下,德国成为国家社会主义的发源地。

德国法典是有世界重大影响的法典,它和法国《拿破仑法典》构成大陆法系的基石。

[编辑] 哲学

德国哲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人物有库萨的尼古劳斯(Nikolaus von Kues)、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德国是许多重要哲学流派的发源地,如德国唯心主义,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以阿多诺霍克海默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批判理论是20世纪重要的哲学理论,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继承者和当代德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编辑] 文学

德语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当时的代表人物如诗人福格尔魏德的瓦尔特(Walther von der Vogelweide)。德国最杰出的作家有歌德海涅席勒格林兄弟等,多位文学家在20世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们是特奥多尔·蒙森(1902年)、保罗·海泽(1910年)、格哈特·霍普特曼(1912年)、托马斯·曼(1929年)、赫尔曼·黑塞(1946年)、海因里希·伯尔(1972年)和君特·格拉斯(1999年)。

[编辑] 音乐

德国是音乐家的摇篮,为古典音乐贡献了多位世界级的音乐家,包括巴赫古典主义音乐最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贝多芬。其他世界知名的作曲家还有亨德尔克拉拉·舒曼罗伯特·舒曼瓦格纳勃拉姆斯理查德·施特劳斯泰勒曼、马克斯·雷格(Max Reger)、奥尔夫兴德米特、汉斯·维尔纳·亨策(Hans Werner Henze)和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等。

[编辑] 博物馆

德国拥有超过6000家博物馆,其中包括私人展览、公共展览、宫殿和花园。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馆是全世界最大的自然科学技术博物馆,纽伦堡的日耳曼国家博物馆(Germanisches Nationalmuseum)拥有从史前史、古代史一直到现今的最重要文化和艺术收藏之一,而柏林则凭借博物馆岛及其它不计其数的世界级博物馆构成了博物馆业的重心。

[编辑] 脚注与參考文獻

  1. ^ Levy, Jack S. 1983. War in the Modern Great Power System, 1495–1974. Lexington: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 ^ Singer, J. David, and Melvin Small. 1972. The Wages of War, 1816–1965: A Statistical Handbook.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3. ^ 2006)National Geographic Collegiate Atlas of the World.Willard, Ohio:RR Donnelley & Sons Company,257–70.ISBN Regular:0-7922-3662-9, 978-0-7922-3662-7. Deluxe:0-7922-7976-X, 978-0-7922-7976-1. 
  4. ^ Germany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Magazine. January 5, 2005. Retrieved 2006, 12-07.
  5. ^ Jill N. Claster: Medieval Experience: 300-1400. NYU Press 1982, p. 35. ISBN 0814713815.
  6. ^ 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vol. 12, p. 442. ISBN 0521301998.
  7. ^ 7.0 7.1 7.2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ISBN 7-900006-63-X
  8. ^ Fulbrook, Mary: A Concise History of Germa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p. 97. ISBN 0521540712
  9. ^ Martin, Norman. German Confederation 1815-1866 (Germany) Flags of the World. Oct. 5, 2000. Retrieved 2006, 12-07.
  10. ^ Stephen J. Lee: Europe, 1890-1945. Routledge 2003, p. 131. ISBN 0415254558.
  11. ^ Roderick Stackelberg, Hitler's Germany: origins, interpretations, legacies. Routledge 1999, p. 103. ISBN 0415201144.
  12. ^ Scheck, Raffael. Establishing a Dictatorship: The Stabilization of Nazi Power Colby College. Retrieved 2006, 07-12.
  13. ^ Colchester, Nico. D-mark day dawns Financial Times. January 1, 2001. Retrieved 2006, 12-07
  14. ^ [1]
  15. ^ [2]
  16. ^ [3]
  17. ^ Kultusminister Konferenz: Statistik, Bereich Schule "Schüle, Klassen, Lehrer und Absolventen der Schulen". (PDF-Datei) S.31. <http://www.kmk.org/statist/home.htm?hochschule> [Abrufdatum: 12.10.06]
  18.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01. The Nobel Foundation. Retrieved 2007, 10-29.
  19. ^ Historical figures in telecommunications.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January 14, 2004. Retrieved 2007, 01-02.
  20. ^ Kim, Alan. Wilhelm Maximilian Wundt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Jun. 16, 2006. Retrieved 2007, 01-02.
  21. ^ Kim, Alan. Wilhelm Maximilian Wundt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Jun. 16, 2006. Retrieved 2007, 01-02.
  22. ^ Horst, Zuse. The Life and Work of Konrad Zuse Everyday Practical Electronics (EPE) Online. Retrieved 2007, 01-02.
  23. ^ The Zeppelin. U.S. Centennial of Flight Commission. Retrieved 2007, 01-02.
  24. ^ Automobile. Microsoft Encarta Online Encyclopedia 2006. Retrieved 2007, 01-02.
  25. ^ 25.0 25.1 25.2 Germany Info: Culture & Life: Sports Germany Embassy in Washington, D.C. Retrieved 2006, 12-28.
  26. ^ Athens 2004 Medal Tabl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Retrieved 2006, 12-28.
  27. ^ Turin 2006 Medal Tabl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Retrieved 2006, 12-28.
  • 《德国概况》(中文版),德国Societäts-Verlag (Frankfurt am Main)出版社出版,同济大学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研究所翻译,2006年印刷。
  • Tatsachen über Deutschland. ISBN 3-7973-0972-4
  • Facts about Germany. ISBN 3-7973-0973-2
  • 陳惠邦:《德國教育》。台北:師大書苑,2001年。P. 121-122,129。

[编辑] 參見

[编辑]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北海 丹麦 丹麦˙基爾灣 厄勒海峽瑞典 瑞典
波羅的海
荷蘭 荷兰
比利時 比利时
卢森堡 卢森堡
北 波蘭 波兰
西   德國 德国    東
南
法國 法国 瑞士 瑞士奥地利 奥地利 捷克 捷克

其他语言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n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