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 |
文化 |
中文 - 文學 - 哲学 - 教育 |
藝術 - 国画 - 戏曲 - 音乐 |
神话 - 宗教 - 術數 - 建築 |
文物 - 电影 - 服饰 - 饮食 |
武术 - 书法 - 節日 - 姓名 |
地理 |
疆域 - 行政区划 - 城市 |
地圖 - 旅游 - 环境 - 生物 |
人口 - 民族 - 交通 - 時區 |
历史 |
年表 - 传说时代 - 朝代 |
民國史 - 共和国史 |
文化史 - 科技史 - 教育史 |
人口史 - 经济史 - 政治史 |
政治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 - 中華民國政治 |
憲法 - 外交 - 軍事 - 國旗 |
兩岸問題 - 兩岸關係 |
一个中国 - 兩个中国 - 中国统一 |
经济 |
金融 - 农业 - 工业 - 商业 |
中国各省经济 - 五年计划 |
其他 |
列表 - 体育 - 人权 - 媒體 |
中华文化,亦称中國文化、華夏文化或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目前,有文物证据的历史可追溯至7000-10000年前左右。4000多年前的炎黄时代是华夏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经过夏、商、周等时期的发展而日臻成熟,黄河流域中原地区是华夏文化的发源地。以后华夏文化传播到南方长江流域等地区,和当地文化融合,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和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交流、融合,中华文明的地域范围逐渐扩大。政治意义上定义的中华民族是今天中華民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上所有民族的统称,因此中华文化成为这些民族文化的统称。
正統中華文化中,有尊王攘夷的觀念,春秋大義中的華夷之辨,不以種族血統為標準,而以文化義禮作量度,蠻夷之民接受華夏文化可以融入到中華民族當中,「夷狄用諸夏禮則諸夏之」,這種以文化為標準的觀念也推動了中華民族的壯大和統一。华夏文化随着中原王国的对外交流和扩张而传播,史载夏朝以前的大禹的活动范围已经达到越地;周王子泰伯建立了吴国;在春秋时期,楚、吴、越等地已经成为华夏文化的一部分;战国时期秦灭蜀,到秦朝统一中国,华夏文化的地域范围已经形成了初步的雏形。中原华夏文化和各地原有文化交流、融合,愈加丰富。华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自古以来发生着交流。通过长期的交融、发展,形成了多源性的中华文明。
儒家思想以及道家、易经、阴阳学等各種思想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發展有廣泛而深入的影響。
目录 |
[编辑] 早期文化
近代考古在中原地区发现的裴李岗文化、贾湖文化等,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已经进入以原始农业、畜禽饲养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以渔猎业为辅的原始氏族社会,其中出土的龟甲契刻符号与约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有类同和相似之处,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发现最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实物资料。当华夏文明在中原发展的时候,现在的中国疆域内还分布着其他各种文化。其中,距今5000年到10000年的文化,近代以来考古发现的金陵北阴阳营文化、高邮龙虬庄文化、嘉兴马家浜文化、余姚河姆渡文化、含山凌家滩文化、潜山薛家岗文化、天门石家河文化、巫山大溪文化等,分布于长江下游、中游和上游等地。三星堆遗址发现的古蜀文明,更是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
[编辑] 地域文化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并且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除了主体民族汉族外,藏族、满族、蒙古族、羌族等少数民族也拥有具有自己特色的地方文化。
中华文化主要可分为几个地区:河南、山西、陕西、河北、山东一带的黄河流域;四川、云南、贵州一带的长江上游;湖南、湖北、江西一带的长江中游;安徽、浙江、江苏一带的长江下游;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新疆地区;西藏、青海以及四川西部等地的藏区;广东、广西一带的珠江流域,福建的闽江流域等。
[编辑] 诸子百家
在春秋战国时代,周朝的封建制度崩溃,诸侯们互相讨伐。中国的知识份子或探讨救世的学问,或发明各种学术以利诸侯争霸。造就了中国思想史上最活跃的年代。那时期产生的各学术,总称为诸子百家。
学派 | 人物 | 著作 |
---|---|---|
儒家 | 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周敦頤、朱熹、王夫之、陸象山、王陽明 | 《四書》、《五經》、《十三經》 |
法家 | 管仲、子產、韓非、商鞅、李斯、申不害、吳起、李悝 | 《商君書》、《韓非子》 |
墨家 | 墨子、禽滑厘、孟胜、田襄子 | 《墨子》 |
道家 | 老子、庄子、列禦寇 | 《道德经》、《庄子》 |
名家又称“刑名家” | 鄧析、惠施、公孫龍 | 《公孫龍子》、《鄧析子》 |
阴阳家 | 鄒衍 | 《漢書·藝文志》著錄“陰陽家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现代都已失传。 |
农家 | 赵过、氾胜之、崔寔、贾思勰 | 《氾胜之书》、《四民月令》、《齐民要术》 |
纵横家 | 鬼谷子、張儀、蘇秦、端木賜 | 《鬼谷子》 |
小说家 | 冯梦龙 | 《三言》、《世说新语》 |
杂家 | 吕不韦 | 《呂氏春秋》、《淮南王》、《尸子》 |
兵家 | 孙子 | 《孙子兵法》 |
沈括 | 《梦溪笔谈》 |
[编辑] 傳統科学
[编辑] 符号图腾
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中国的帝王自称“真龙天子”,具有权威的象征。龙是一种在中国传说中虚构的动物,具有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口角有须、额下有珠的形象。龙在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龙与凤凰、麒麟、龟一起并称“四瑞兽”。(也有许多典籍和史书著作中提到“四瑞兽”分别为:猰貐、居、貔、狻猊。)青龙与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国天文的四象。
[编辑] 建築
参见中国建筑
[编辑] 书法与中国画
书法和中国画是中国独特的艺术。汉字也是唯一作为美术作品的文字,这包括韩国汉字和日本汉字。
[编辑] 音乐
- 中国民族音乐
- 中国戏曲
- 传统民歌
[编辑] 舞蹈
[编辑] 古代舞蹈
[编辑] 現代舞蹈
- 彩帶舞
- 武功
- 蓮香
- 扇子舞
[编辑] 戏曲
[编辑] 戏曲影视
[编辑] 手工艺
[编辑] 服饰
汉服为中国汉族传统的民族服装,各个朝代的汉服都有不同的特征。清朝满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后,要求所有民众必须身穿满族服饰,传统汉服也就此灭亡。近年来开始了一轮复兴汉服的运动,发起者多为崇尚中华文化的年轻人。另外也有不少民众认为满族服饰也应该归纳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服装。
参见中国服饰
[编辑] 饮食
请参照中国菜
[编辑] 教育
自从汉朝开始独尊儒术后,中国开始了2000多年的儒学教育。隋朝时确立科举制度,宋朝时开始兴建书院。清朝末年科举制度取消。如今大陆地區主要实行高考制度来选拔学生进入大学;臺灣地區則是以學力測驗制度來選拔學生進入大學。
[编辑] 文学
参见中国古典文学
[编辑] 体育棋牌
中国人在古代发明了中国象棋、围棋和五子棋等重要棋类游戏。武术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也是古代足球的故乡。
[编辑] 医學
[编辑] 宗教
华夏文明的文化逻辑与“天圆地方”说存在密切关系。 当然,如果我们认识到井田制度的文化来源——“疆理”农业和“疆理”规划对土地产权初始界定的作用和意义。那么,从“天圆地方”和“疆理”农业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与文明起源的历史脉络是非常清晰的,而这种文化关系甚至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河南省贾湖文化时代。所以,井田制度的破解不仅可以解决中国夏、商、周三代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中国文化與文明的起源問題。春秋战國之時,思想進步,人文理性精神勃發,上古嬗變而來之宗教觀念革新。季梁曰:「民,神之主也,是以聖人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神為人創,民為神主,則前古神秘觀念漸消。上古「上帝」之概念漸由自然之「天」取代,天為道德民意之化身,這構成了後世中國文化信仰的一個基礎。「敬天祭祖」是中國文化中最基本的信仰要素。
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形式,佛教自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后,在不断和中华文化交流中融合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的一部分。儒家不是纯粹的宗教形式,儒家学者关心的是现实世界。
[编辑] 文字及语言
中国所使用的汉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唯一至今还在广泛使用的意音文字,大约已经使用了近4000年。
[编辑] 文字
- 参见:贝叶经
汉字不仅在中文中存在,也被日本和朝鲜,和越南等国家使用。汉字是在图形符号的简化过程中形成的。商朝的殷墟出土的动物甲骨上的甲骨文为现在所发现的最早的成熟的汉字。同时青铜器上的钟鼎文也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先秦的文字颇不统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将汉字发展分化,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改秦国的大篆为小篆,结束了文字分化的历史。
小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形声会意字出现,让文字记载更为准确精密。小篆笔画以曲线为主,后来逐步变得直线特征较多、更容易书写。到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体。隶书的出现是汉字的一大进步,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今天人们书写方式有隶书、楷书、宋书、行书等等。由于中国进行过简化字的改革,如今的华人社会里存在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或称正体中文)两种主要书写系统。
[编辑] 语言
[编辑] 華人社会文化
華人的社会关系是一个典型的互惠型的社会关系。通常社会关系的不同是通过类似家庭称呼来表达的。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被称作“关系”,而这种联系里面的情感被称作“感情”。華人的社会关系通常是通过互相送礼来进行。在華人的社会关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面子的概念和其它一些与东方人的文化有关的概念。例如与佛教有关的概念“缘分”就是其中之一。亦因此影響了華人對事情及人物的觀感,往往以利害關係來判斷事情好壞。
和其他民族、社会习惯于把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比喻大小箱子关系的观点为不同,華人更趋向于把社会关系比喻为“网”。因此,華人评价与他人的社会关系的好坏是亲疏远近而不是里外。
在中國大陸經歷文化大革命等對文化的破壞後,台灣成爲保存中華文化最完好的地方之一,包括傳統的文字、地方戲劇、文物收藏、傳統節日等等。
[编辑] 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自古以來,中華文化對中國周邊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形成了相對獨立的中華文化圈、儒家文化圈,這一地區除了中國,還包括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等地。
中華文化也對世界其他地區產生了重要影響。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文化,是歐洲近代啓蒙運動的重要思想源泉[1]。
[编辑] 相關條目
[编辑] 註釋
- ^ 參見:*《孔子与中国之道》 顾立雅 *《欧洲与中国》 赫德逊 *《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 范存忠
[编辑] 相關外部連結
亚洲文化 |
---|
阿富汗 ·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 阿曼 · 阿塞拜疆 · 巴基斯坦 · 巴勒斯坦 · 巴林 · 不丹 · 朝鲜 · 東帝汶 · 菲律宾 · 格鲁吉亚 · 哈萨克斯坦 · 韩国 · 吉尔吉斯斯坦 · 柬埔寨 · 卡塔尔 · 科威特 · 老挝 · 黎巴嫩 · 馬爾代夫 · 马来西亚 · 蒙古 · 孟加拉国 · 缅甸 · 尼泊尔 · 日本 · 沙特阿拉伯 · 斯里兰卡 · 塔吉克斯坦 · 泰国 · 土耳其 · 土库曼斯坦 · 文莱 · 乌兹别克斯坦 · 新加坡 · 叙利亚 · 亚美尼亚 · 也门 · 伊拉克 · 伊朗 · 以色列 · 印度 · 印尼 · 约旦 · 越南 · 中華民國(台灣) ·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 · 澳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