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 |
文化 |
中文 - 文學 - 哲学 - 教育 |
藝術 - 国画 - 戏曲 - 音乐 |
神话 - 宗教 - 術數 - 建築 |
文物 - 电影 - 服饰 - 饮食 |
武术 - 书法 - 節日 - 姓名 |
地理 |
疆域 - 行政区划 - 城市 |
地圖 - 旅游 - 环境 - 生物 |
人口 - 民族 - 交通 - 時區 |
历史 |
年表 - 传说时代 - 朝代 |
民國史 - 共和国史 |
文化史 - 科技史 - 教育史 |
人口史 - 经济史 - 政治史 |
政治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 - 中華民國政治 |
憲法 - 外交 - 軍事 - 國旗 |
兩岸問題 - 兩岸關係 |
一个中国 - 兩个中国 - 中国统一 |
经济 |
金融 - 农业 - 工业 - 商业 |
中国各省经济 - 五年计划 |
其他 |
列表 - 体育 - 人权 - 媒體 |
中国经济史论述中国经济千百年的变迁。中国经济曾经在世界上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现在中国经济也在逐渐找回世界经济领袖的位置。
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隨着皇朝的興起與衰落、政治中心的改變、爭戰、人口遷徙、工農商的發展及海陸交通的改善而不斷改變。歷史學家認同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轉移的趨勢是由北至南,此消彼長的,大體上可分為幾個重要的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渡江至鴉片戰爭,此時長江以南經濟已完全超越黄河中下游。[1]
目录 |
[编辑] 三国以前
中國歷史源自黃河流域,約在商、周時期,中國(以當時的華夏族)進入以農業為主的經濟。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其中一派法家提出了重農抑商政策,自此一直到近代,中國經濟主體一直都是農業。
商、周、秦、漢等朝代經濟和政冶中心都是位於北方關中。西漢中期,江南一帶還是待開發的地方,《史記·貨殖列傳》记载:“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贏蛤,不待賈而是,地熱饒食,無饑饉之患,故呰窳偷生,無穩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當時長江流域的經濟和人民生活是遠低於北方。[2]
漢朝時代的農業基本上都是以地主為主體,當時各地方豪強都大力擴充自己的田產,形成所謂的土地兼併。如是者一直維持到三國時代,許多地主都因擁有大量田地,而自行築堡自據,形成所謂的莊園經濟。
[编辑] 三国时期
東漢末年開始經歷戰亂和災荒,“自三國時候開始,農業生產的重心已逐漸向江南轉移。”[3]其中人口在北方減少,南方增加,同時農業技術於南方有所提升,增加了收穫。《三國志·吳書·賀全呂周鍾離傳》載:“鐘離牧……字子干,會稽山陰人,漢魯相意七世孫也。少爰居永興,躬自墾田,種稻二十餘畝。……得六十斛米”,平均每畝收穫三石。“江南就近利用其資源的礦冶業、煮鹽業、制瓷業、麻織業等也有相當高的發展水平,造船業更為發達”[4]
[编辑]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晉時代莊園經濟大為盛行,但自西晉亡國後,北方長期受戰亂影響,不少田地都遭受破壞。
東晉時期,永嘉之亂後,大量北人南遷。“淮水北有大市百余,小市十余所。”《隋書·卷24·食貨》“進入魏晉南北朝以後,南方經濟始過去的零星與局剖開發,而轉入到大規模的全面開發階段。”[2]“永嘉之亂作為起點,主要持點是南方文化高度上升,無論去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南北均各自形成中心,已開始有南移傾向。”[5]
到南北朝時代,北方的北魏承接著前朝戰亂遺下的大量荒地,把這些田地按制度分給農民,亦即是日後唐朝廣泛實行的均田制。
[编辑] 唐朝时期
唐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乱发生,其后七年內亂,黃河中下游被破壞。南方經濟趕上,這個時期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向南轉移的開始。[1]同時,“……江南八道和四川,由於沒有大規模戰事和其他因素影響,在農業、手工業生產方面不斷發展。”[6]江南農業出現了有系統的農業技術書,如く四時纂要>,農具的改造、肥料、品種、農葯的改造和進步等。[7]
唐朝時代南方的經濟地位,亦可見於文人記述,如韓愈的《十九送陸歙州詩序》说“當今賦出於天下,江南居十九”。《新唐書·卷一百七十八》载“德舆建言:‘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唐憲宗也不得不承認:「軍國費用,取資江淮。」
[编辑] 宋朝时期
均田制自唐代末年開始崩潰,自宋代開始中國都沒有正式立過任何田制。當時宋朝開始有不同形形色色的工商業,其中有些還是與海外諸國進行貿易,通商城市包括泉州、杭州、廣州等。這種通商貿易到元代更加頻繁,直到明代實行海禁政策後,對外貿易才告停止。
《宋史·列传第九十六》云“國家根本,仰給東南”。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成熟於南宋時朝,當時北宋為避戰爭,由汴京遷都至臨安。政治中心轉移的同時,大量人口南遷,南宋政府“努力安定他們的生活,借以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構成為南方勞動全產的生力大軍……此外還有許多小商人和手工業者”[1]對外貿易方面,南宋在泉州、廣州和明洲設對外貿易港口。南宋市舶司的收入因此比北宋時高出一倍,成南宋政府收入的二十分之一。此時期的特徵是除了過往南方經濟不斷發展,其政治中心亦已轉往南方,亦成為經濟核心。[8]
[编辑] 明朝时期
明代實行海禁政策後,對外貿易停止,明代走回以農業為本體。
[编辑] 近代
近代的中國經濟發展的特色是逐漸被納入全球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之中。早在清朝中葉開始,已有大量對外貿易活動,最初只集中在廣州一城,及後擴展至沿岸各城市,如上海、天津、寧波等等。清末新興工業盛行,主要集中在東面沿海,發展至今日,生產規模擴展至全國,為著名的「世界工廠」。
[编辑] 参考文献
- ^ 1.0 1.1 1.2 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
- ^ 2.0 2.1 高敏主編,《魏晉南北朝經濟史》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919頁
- ^ 复旦大學上海財經學院合編,《中國古代經濟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19頁
- ^ 高敏主編,《魏晉南北朝經濟史》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920頁
- ^ 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56頁
- ^ 鄭學檬《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長沙市岳麓書社,1996年,第139頁)
- ^ 李伯重《唐代江南農業的發展》
- ^ 樊树志,《国史概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 复旦大學上海財經學院合編,《中國古代經濟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 楊遠,《西漢至北宋中國經濟文化之向南發展》,台北商務印書館,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