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区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 |
文化 |
中文 - 文學 - 哲学 - 教育 |
藝術 - 国画 - 戏曲 - 音乐 |
神话 - 宗教 - 術數 - 建築 |
文物 - 电影 - 服饰 - 饮食 |
武术 - 书法 - 節日 - 姓名 |
地理 |
疆域 - 行政区划 - 城市 |
地圖 - 旅游 - 环境 - 生物 |
人口 - 民族 - 交通 - 時區 |
历史 |
年表 - 传说时代 - 朝代 |
民國史 - 共和国史 |
文化史 - 科技史 - 教育史 |
人口史 - 经济史 - 政治史 |
政治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 - 中華民國政治 |
憲法 - 外交 - 軍事 - 國旗 |
兩岸問題 - 兩岸關係 |
一个中国 - 兩个中国 - 中国统一 |
经济 |
金融 - 农业 - 工业 - 商业 |
中国各省经济 - 五年计划 |
其他 |
列表 - 体育 - 人权 - 媒體 |
中国行政区划,历代多有所变更。而且除了中原王朝外,往往还同时存在着几个边疆民族建立的政权,其行政区划制度各不相同。
目录 |
[编辑] 行政区划沿革
中国行政区划的雏形从夏朝建立国家就开始了。传说中的九州是其体现。到了商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建立了诸侯国。真正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则是萌芽发展于春秋时期,到秦朝建立后才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从秦朝起,中国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州、郡时代
- 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道、路时代
- 元明清时期,行省时代
中国历代的行政区划,在不同的朝代同一政区其管辖范围并不见得相同,即使是同一朝代,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编辑]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前221年- 583年)
秦朝行政区划分为郡、县两级,以郡统县。秦始皇在前221年分全国为36郡,到秦末增加到40多个郡。县共有1000多个,一个郡一般管十几到二三十个县。
到了汉朝,有些郡分封给诸侯王,称为王国。汉朝初年诸侯王掌有王国的实权,一国可以有几个郡。从汉景帝到汉武帝以后,撤销了诸侯王的统治权,规定一国只能管一郡,王国官吏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和国在行政区划制度上已没有了区别,不同的只是名称而已(王国的税收不交给朝廷)。汉武帝时,把全国的郡国分为13个刺史部,另外首都附近的7个郡称为司隶校尉部。这是一种监察区域,并不是行政区域,刺史只负责监察地方长官,不管地方行政。这些刺史部的名称大多以《禹贡》、《职方》里的州名命名,所以当时人常称一部为一州。西汉后期,全国有103个郡、国。到东汉中期,又在边境的少数民族地区设立了属国,相当于郡一级的政区。
黄巾起义后,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成为郡以上的一级政区。这种格局到三国时就固定下来了,维持了大约400年的时间。三国时,曹魏有12州,东吴有4州,蜀汉只有1州。西晋统一时共有19州,173郡国。西晋末年,增设两州,共有21州。之后州的辖区逐步缩小,到了南北朝前期,共有五六十个州。到南北朝末期,州增加到300多个,郡增加到600多个。此时平均一个州只管2个郡,每个郡只管2、3个县。州郡县三级制的意义已经完全丧失了。所以到了后期,只有州刺史和县令长到任理事,郡的太守并不上任理事,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州县二级制。隋文帝在开皇三年(583年)于是撤销了郡,只剩下州和县。
[编辑] 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583年 - 1276年)
隋文帝废郡后,由于全国范围太大,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近200个州非常困难。到了隋炀帝时又将州改称郡,模仿汉武帝时的制度,设置了若干监察吏治的官员,分部巡查。但是由于缺少相关的详细资料,具体情况现在已经很难了解了。
到了唐朝初年,又将郡改称为州。当时有300多个州,由于朝廷难于管理,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又将全国分为十个道,每个道有时置官,有时不置官,也是监察性的。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改为15道,设置采访处置使,相当于汉武帝时的刺史。另外,玄宗以后,还将一些地位特殊的州改称为府。至唐末共有十几个府。安史之乱以后,形成了以掌兵权的节度使作为地方行政长官的制度。一个节度使管几个州,其辖区也叫道,形成了道-州-县三级行政区划制度。全国分为40多个道,每道少则2、3州,多则10多州。原来的采访处置使已经撤销。
北宋初年,取消了节度使的实权,所有的州都直属中央。但是为了便于管理,到了宋太宗时,又在州之上设置了路。宋朝时的路不归一个机构管辖,而是分属好几个机构,分管各自的职权。路的性质介于行政区和监察区之间的一种区划。宋朝时有一个特别的现象。每一个州还有一个郡名。州名是正名,郡名则是别名。郡名大都沿袭唐朝时的旧名,改用新郡名的很少。新的州朝廷往往会赏赐一个郡名,没有郡名的州很少。宋朝时一些重要的州也升为了府,北宋末年已有三十几个府。到了南宋时,加上金朝的府共有50多个,是当时州的总数的1/7强。此外,还有军、监两种地位低于州的州级行政区划。
辽代全境分为5道,州一级的有府、州、军、城四种。金代全境分为20多路,州一级的初期有府、州、军三种,后来把军都升为了州,只剩下府和州。
[编辑] 元明清时期(1276年 - 1911年)
从元朝开始,开始实行行省制。它的全称为某某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某某行省、某某省。元朝的行省制是沿袭自金朝的行尚书省。开始它和金朝一样,只是一种中央政府派遣在外的临时机构。由于长时间的战争,行省也开始干预地方政务,逐渐变成了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域。元朝初年的行省管辖范围很大,改变也很频繁。到了中叶,开始稳定下来,将全国分为1个中书省直辖区和10个行中书省。省下有路、府、州、县,路归省管。府和州有的归路管,有的归省管,还有的州归府管。县有的归路管,有的归府管,有的归州管。
到了明朝,明太祖取消了行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又将原来归中书省直辖的地区改为京师直辖的地区,称为直隶。明成祖以后,北京周围的直辖区称为北直隶,南京周围的直辖区称为南直隶。宣德以后,全国分为两直隶,十三布政使司。但是民间一般还是将直隶或布政使司称为省。
清朝初年,沿袭明制,改“承宣布政使司”为“布政使司”,民间仍习惯称为“省”。康熙初年以前也只有15个省。到康熙六年,设为18个省,也就是所谓的“内地十八省”。另外在东北则设置奉天、吉林、黑龙江3个将军辖区,新疆由伊犁将军统辖,外蒙古由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将军统辖,内蒙古采用盟、旗制度,西藏、青海设置办事大臣。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才建省,次年将原属福建的台湾府改为省。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又把东北三将军的辖区改为省,所以清末共有22个省(不包括内外蒙古、青海、西藏等地)。
元明清以来,省以下的行政区划各个时期都不相同。元朝时省下有路、府、州、县,路归省管。府和州有的归路管,有的归省管,还有的州归府管。县有的归路管,有的归府管,有的归州管。明朝省下设府、州、县。清朝省下设府、厅、州、县。明清时的州,清朝的厅有的直属于省,有的归府管。元明时期的州有的有县,有的不辖县。清朝凡是属于府的州一律不管县。也就是说,元明清时期的州实际上就是比较重要的县。清朝宣统末年则开始废府。此外元明清也有道,但是作为省的派出机构,并不是行政区域。
[编辑] 中国历史上边疆民族政权的行政区划
[编辑] 中華民國的行政区划(憲法範圍)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 |||
---|---|---|---|
現行行政區劃 | |||
省 (虛級化) | 直 轄 市 |
||
縣 | 市 | ||
鄉 | 鎮 市 | 區 | |
村 | 里 | ||
鄰 | |||
早期行政區劃 | |||
省 地方 特別行政區 |
盟部 特別旗 |
||
設治局 管理局 |
旗 |
原行政區劃乃1949年前中華民國之區劃。儘管目前並不實際統治大陸地區,但從未放棄大陸地區主權。目前中華民國全圖的版本於1998年由內政部繪製出版。但2002年內政部修訂編印我國大陸地區地圖注意事項,規定:「大陸地區疆界及首都,得依大陸現狀標示之。……大陸地區與蒙古之界線以國界符號標示之」。該注意事項已於2004年作廢,但內政部現無計畫修訂新版的中華民國全圖。
中華民國初期,承襲清朝舊制,依當時順序排列,有直隸、奉天、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山西、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陝西、甘肅、新疆、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22省。北洋政府在22個省之外設了京兆、熱河、察哈爾、綏遠、川邊等幾個特別區域,西藏、蒙古、青海3個地方,另保留阿爾泰、塔爾巴哈台、伊犛等3個相當於省級的特殊地區(後均併入新疆省)。國民政府北伐後,改直隸、奉天2省為河北、遼寧,併京兆特別區入河北,將熱河、察哈爾、綏遠、川邊、寧夏、青海改建為6個省(川邊特別區改建西康省),總計28個省,另外加上西藏、蒙古2個地方,以及分自俄、英收回的東省特別區、威海衛行政區,並先後設置南京、上海、北平、天津、青島、武漢(後改名為漢口)、廣州、西京(抗戰勝利後改稱西安)、重慶等9個特別市(即直轄市)。1945年後,國民政府將東三省劃分成九省,增設遼北、安東、合江、松江、嫩江、興安等6省及瀋陽、大連、哈爾濱等3個直轄市。抗戰勝利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臺灣成為35行省之一。並將海南島設立海南特別行政區,作為建省之準備。
中華民國憲法範圍行政區劃(1999年) 编辑 | |||
35省、2地方、1特別行政區 | 14直轄市註1 (院轄市) |
||
行政區 | 簡稱 | 省會或首府 | |
綏遠省 | 綏 | 歸綏(今呼和浩特) | - |
熱河省 | 熱 | 承德 | - |
遼北省 | 洮 | 遼源 | - |
安東省 | 安 | 通化 | - |
松江省 | 松 | 牡丹江 | 哈爾濱 |
合江省 | 合 | 佳木斯 | - |
遼寧省 | 遼 | 瀋陽 | 瀋陽、大連 |
吉林省 | 吉 | 吉林 | - |
察哈爾省 | 察 | 張垣(今張家口) | - |
河北省 | 冀 | 清苑(今保定) | 北平、天津 |
山西省 | 晉 | 陽曲(今太原) | - |
黑龍江省 | 黑 | 北安 | - |
嫩江省 | 嫩 | 齊齊哈爾 | - |
興安省 | 興 | 海拉爾(今呼倫貝爾) | - |
江蘇省 | 蘇 | 鎮江 | 上海、南京 |
安徽省 | 皖 | 合肥 | - |
浙江省註2 | 浙 | 杭州 | - |
福建省註3 | 閩 | 福州 | - |
江西省 | 贛 | 南昌 | - |
山東省 | 魯 | 濟南 | 青島 |
河南省 | 豫 | 開封 | - |
湖北省 | 鄂 | 武昌 | 漢口 |
湖南省 | 湘 | 長沙 | - |
廣東省 | 粵 | 廣州 | 廣州 |
廣西省 | 桂 | 桂林 | - |
四川省 | 川 | 成都 | 重慶 |
貴州省 | 黔 | 貴陽 | - |
雲南省註4 | 滇 | 昆明 | - |
西康省 | 康 | 康定 | - |
陝西省 | 陝 | 西安 | 西安 |
甘肅省 | 隴 | 蘭州 | - |
青海省 | 青 | 西寧 | - |
寧夏省 | 寧 | 銀川 | - |
新疆省註5 | 新 | 迪化(今烏魯木齊) | - |
臺灣省 | 臺 | 臺北註6 | 臺北、高雄 |
海南特別行政區 | 瓊 | 海口 | - |
西藏地方 | 藏 | 拉薩 | - |
蒙古地方註7 | 蒙 | 庫倫(今烏蘭巴托) | - |
註1: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以前,共計有35省、1地方(不含蒙古地方)、1特別行政區、12直轄市(臺北和高雄尚未升格)。 |
[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划(法定领土)
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国家一级行政区(2004年) 编辑 (地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之按一级行政区“最新统计数”) |
|||||||||||
说明:自1999年12月20日澳门主权移交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划分为23省、5自治区、4直辖市、2特别行政区共计34一级行政区,之后数量一直稳定不变。本表所列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国家一级行政区(即“省级行政区”),依照官方规定的顺序排列。 | |||||||||||
一级行政区 | 地级行政区 | 县级行政区 | |||||||||
名称 | 简称 | 省会 或 首府 |
地 区 |
地 级 市 |
自 治 州 |
盟 | 县 | 自 治 县 |
县 级 市 |
市 辖 区 |
旗 与 其 他注1 |
北京市 | 京 | 东城区 | - | - | - | - | 2 | - | - | 16 | - |
天津市 | 津 | 和平区 | - | - | - | - | 3 | - | - | 15 | - |
河北省 | 冀 | 石家庄市 | - | 11 | - | - | 108 | 6 | 22 | 36 | - |
山西省 | 晋 | 太原市 | - | 11 | - | - | 85 | - | 11 | 23 | - |
内蒙古自治区 | 内蒙 | 呼和浩特市 | - | 9 | - | 3 | 17 | - | 11 | 21 | 52 |
辽宁省 | 辽 | 沈阳市 | - | 14 | - | - | 19 | 8 | 17 | 56 | - |
吉林省 | 吉 | 长春市 | - | 6 | 1 | - | 18 | 3 | 20 | 19 | - |
黑龙江省 | 黑 | 哈尔滨市 | 1 | 12 | - | - | 45 | 1 | 19 | 65 | - |
上海市 | 沪 | 黄浦区 | - | - | - | - | 1 | - | - | 18 | - |
江苏省 | 苏 | 南京市 | - | 13 | - | - | 25 | - | 27 | 54 | - |
浙江省 | 浙 | 杭州市 | - | 11 | - | - | 35 | 1 | 22 | 32 | - |
安徽省 | 皖 | 合肥市 | - | 17 | - | - | 56 | - | 5 | 44 | - |
福建省 | 闽 | 福州市 | - | 9 | - | - | 45 | - | 14 | 26 | - |
江西省 | 赣 | 南昌市 | - | 11 | - | - | 70 | - | 10 | 19 | - |
山东省 | 鲁 | 济南市 | - | 17 | - | - | 60 | - | 31 | 49 | - |
河南省 | 豫 | 郑州市 | - | 17 | - | - | 88 | - | 21 | 50 | - |
湖北省 | 鄂 | 武汉市 | - | 12 | 1 | - | 37 | 2 | 24 | 38 | 1 |
湖南省 | 湘 | 长沙市 | - | 13 | 1 | - | 65 | 7 | 16 | 34 | - |
广东省 | 粤 | 广州市 | - | 21 | - | - | 41 | 3 | 23 | 54 | -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 | 南宁市 | - | 14 | - | - | 56 | 12 | 7 | 34 | - |
海南省 | 琼 | 海口市 | - | 2 | - | - | 4 | 6 | 6 | 4 | - |
重庆市 | 渝 | 渝中区 | - | - | - | - | 17 | 4 | 4 | 15 | - |
四川省 | 川/蜀 | 成都市 | - | 18 | 3 | - | 120 | 4 | 14 | 43 | - |
贵州省 | 黔/贵 | 贵阳市 | 2 | 4 | 3 | - | 56 | 11 | 9 | 10 | 2 |
云南省 | 滇/雲 | 昆明市 | - | 8 | 8 | - | 79 | 29 | 9 | 12 | - |
西藏自治区 | 藏 | 拉萨市 | 6 | 1 | - | - | 71 | - | 1 | 1 | - |
陕西省 | 陕/秦 | 西安市 | - | 10 | - | - | 80 | - | 3 | 24 | - |
甘肃省 | 甘/陇 | 兰州市 | - | 12 | 2 | - | 58 | 7 | 4 | 17 | - |
青海省 | 青 | 西宁市 | 1 | 1 | 6 | - | 30 | 7 | 2 | 4 | -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宁 | 银川市 | - | 5 | - | - | 11 | - | 2 | 8 | -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新 | 乌鲁木齐 | 7 | 4 | 5 | - | 62 | 6 | 20 | 11 | - |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港 | - | - | - | - | - | - | - | - | - | - |
澳门特别行政区 | 澳 | - | - | - | - | - | - | - | - | - | - |
台灣省 | 台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三级行政区合计注2 | 17 | 283 | 30 | 3 | 1464 | 117 | 374 | 852 | 55 | ||
备注: 注1:“旗、其他”列项共计55个,其中“旗”指内蒙古自治区的52个旗(含3个自治旗);湖北的神农架林区;贵州省的2个特区。 注2:“二、三级行政区合计”仅为中国大陆统计,未计入台湾省、和香港、澳门相关数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 |
---|
省级行政区 |
直辖市 |
省 |
自治区 |
特别行政区 |
地级行政区 |
地级市 |
地区 |
自治州 |
盟 |
县级行政区 |
市辖区 |
县级市 |
县 |
自治县 |
旗 |
自治旗 |
特区 |
林区 |
乡级行政区 |
区公所 |
镇 |
乡 |
苏木 |
民族乡 |
民族苏木 |
街道 |
村级自治组织 |
村 |
社区 |
村级以下编组 |
村民小组 |
其它概念 |
首都 |
省会 |
首府 |
副省级城市 |
副省级自治州 |
计划单列市 |
理论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分为省、县、乡三级:
最新国家二级、三级或四级行政区划类型与分布(2005年,不含港澳台) 编辑 | |||
第一级行政区 | 第二级行政区 | 第三级行政区 | 第四级行政区 |
省、自治区 | 地级市 | 县级行政区 | 乡级行政区 |
自治州,地区、盟 | 除市辖区以外的县级行政区 | ||
省 | 省直管县级市:除海南所有县级市全部直管外,其他仅有4个县级市实行直管即湖北省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和河南省济源市。 | 街道 镇 乡(民族乡) |
|
省直管县:仅有海南省所有县全部实行直管。 | 镇 乡(民族乡) |
||
其他直管县级行政单位:仅湖北省神农架林区1例实行直管。 | 镇 乡(民族乡) |
||
直辖市 | 市辖区 | 街道 镇 乡(民族乡) |
|
县级市 | 镇 乡(民族乡) |
||
县(自治县) | 镇 乡(民族乡) |
在行政区域管理实际中,现行的管理体制实际上沿用了国民政府那一套管理方式。除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外,每个省、自治区行政区划仍旧按地市级行政区(含副省级城市)、县级行政区(含副地司级行政区域)和乡镇(含副县级行政区域)三级管理,这也是中国大陆特色政治在行政区划管理上的体现。
地市级行政区(含副省级城市)包括地级市、地区(以前为专区)、自治州和盟(内蒙古),其机构设置上除了各有侧重以外其他大同小异。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划的行政级别,最高行政长官也按照行政区的行政级别对应。如“副省级城市”最高行政长官对应的行政级别为“副省级”,依此类推。
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包括4个中央直接管辖的直辖市,23个省,5个实行民族自治的自治区,还有2个特别行政区都是根据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概念所成立的。
[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一些界定
传统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状似公鸡,而中华民国正式承认蒙古国独立前的版图因为状似秋海棠,因此成为一般人的通称。但许多人以为只要将公鸡加上蒙古国,就是秋海棠,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以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邻国之交界,由东北逆时针略述与中华民国版图之差异。當中華民國憲法規定疆域非經決議不得變更時,中華民國政府從不承認中华人民共和国與他國簽訂的國界協定。
-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62年签订界约,将朝鲜民族视为圣山的「长白山」以南划与北朝鲜。
- 俄罗斯联邦:包括东北的黑瞎子岛(1945年)、江东六十四屯(1900年)、唐努乌梁海(1944年)。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后两者丧失,黑瞎子岛在2005年和俄罗斯平分。
- 蒙古国:1962年签订界约,诺门罕谷地、察哈尔北境達里岡愛牧場、新疆北塔山划归蒙古国(当时是蒙古人民共和国)。
- 塔吉克斯坦:在苏联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英俄瓜分帕米尔,形成未定界。在苏联解体后,与塔吉克斯坦签约,放弃喷赤河以东帕米尔。
- 阿富汗:1965年签订界约,承认阿富汗领有瓦罕帕米尔主权。
- 巴基斯坦:1963年签订界约,割让两地(乾竺特),换取一地方式(喬戈里峰北側)解决。
- 尼泊尔:1961年签订界约,珠穆朗玛峰(圣母峰)共享。
- 不丹:印度占领藏南地区之后将其西南一隅送给不丹,中华人民共和国由于不对藏南地区拥有实际管辖权。
- 印度:由于1913年英国与西藏在西姆拉会议中,自行划定「麦克马洪线」,及西藏西北的「拉达克」。印度主张拥有上述两地全境,因此爆发边界战争,而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自行退兵,目前仍未签订界约。
- 缅甸:1960年签订界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弃高贡黎山以西7万平方公里土地(江心坡),换取一边境城市(瑞麗口岸)。
[编辑] 参考文献
- 谭其骧,历代行政区划略说,《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中国传统文化经要丛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ISBN 7-5633-3938-8
- 中国行政区划网,中国历史政区,http://www.xzqh.org.cn/yange/index.htm
- 石在添,《中華民國行政區劃與目前大陸地區行政區劃對照研究報告》:臺北:內政部,1993.2
[编辑] 参看
[编辑] 外部链接
- 關於中共一些邊界協定的短片
- 中国行政区划网 - 民政部地名区划司官方网站
- 行政区划网 - 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网站及论坛
- 驴窝旅游网 、中华地图网 - 提供中国行政区划及区划地图
|
|
---|---|
古代 | 先秦 · 秦朝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 · 宋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近现代 | 中华民国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台湾(中华民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