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文化运动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的一次革新運動。1919年5月4日前夕,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德先生與賽先生),批判中國文化,並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一方面,以胡適為代表的溫和派,則反對馬克思主義,支持白話文運動,主張以實用主義代替儒家學說,即為新文化運動濫觴。在这一时期,陳獨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運動的先导。
目录 |
[编辑] 起因
1915年,中国独裁者袁世凯意欲稱帝,他在文化方面实行的一个步骤,就是抬出“尊孔复古”的口号,为自己制造洪憲帝制的舆论、文化基础。由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不仅成功地推翻了君主专制,也将“民主”、“共和”这一思想深入人心。因此袁世凯此一举动遭到了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狙击。
[编辑] 前期经过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自第二卷改成《新青年(La Jeunesse)》,研究这段历史的人们也普遍以《新青年》作为该杂志的总称,指出“德先生”(指“民主”Democracy)和“赛先生”(指“科学”Science)并在该刊物上大量发表抨击尊孔复古思想的文章。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这一时期中国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们也纷纷在该刊物上发表文章,如胡适、鲁迅、李大钊、周作人、吴虞等。这些撰稿人普遍接受了西方民主和科学的思想,使之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那时候,《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教育家蔡元培任校长的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基地。
[编辑] 主要内容
在中国的教材中,以“四个反对”和“四个提倡”概括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
-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適在「文學改良芻議」中也提出著名的八大主張:
一曰:需言之有物
二曰:不模仿古人
三曰:需講求文法
四曰:不做無病之呻吟
五曰:務去爛調套語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講對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語
[编辑] 后期变化
1916年3月,“护国运动”粉碎了袁世凯的皇帝梦,新文化运动的直接产生因素,就这样被消除了。从此新文化运动开始逐渐淡去强烈的政治色彩,成为一般性的文化运动。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一部分在新文化运动中思想激进的知识分子,如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了马列主义,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认为共产主义才是能够令中国独立富强的方式,开始极力宣传十月革命,成为共产主义在中国被广泛了解的契机。
[编辑] 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认为新文化运动全方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解除了思想禁锢的知识分子们,开始投身更多的政治活动,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知识分子在此运动中所宣扬的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中国共产党统治的根基。
另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是部分青年自由主义者和左翼激进文人之间的不稳定组合,主要成员都相信必需用现代西方文化替代中国传统文化,但彼此对西方文化和中国现实的理解大相径庭,所以这个运动迅速分解并依照各种政治意识形态重新组合。中国现代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都可以在这个运动中找到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