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性別: | 男 |
---|---|
政黨: | 無 |
籍貫: | 安徽省绩溪县 |
出生: | 1891年12月17日 清國上海 |
逝世: | 1962年2月24日 (70歲) 中華民國台北市南港區 |
配偶: | 江冬秀 |
學歷 | |
|
|
經歷 | |
|
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適,字適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父親是胡傳,字鐵花,仕至臺灣臺東直隸州知州,後因乙未戰爭離台。母親馮順弟。1910年考取庚子賠款第二期官費生赴美国留學,于康乃爾大學先讀農科,後改讀文科,1914年往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哲學,學於哲學家约翰·杜威。1917年通过哥倫比亞大學博士论文考试,同年夏天回國。胡適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興趣廣泛,著述豐富,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紅學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他曾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輔仁大學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位於台北南港)院长等职。胡適还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胡適深受赫胥黎與杜威的影響,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樣懷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樣思想。因此胡適畢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並以《新青年》月刊為陣地,宣傳民主、科學。畢生倡言“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言必有徵”的治學方法。
目录 |
[编辑] 思想与学术
胡適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讀期間,師從約翰·杜威,使其終生服膺實驗主義(杜威式的實證主義)(pragmatism)哲學。北大學生對教師素來挑剔,北京大学学生顾颉刚介紹傅斯年去聽胡適上課,以決定要不要將這個新來的留學生從北大哲學系趕走。傅斯年聽了幾次課以後,他评价胡適:“這個人,書雖然讀得不多,但他走的這一條路是對的,你們不能鬧。”於是胡適留在了北大哲學系。
胡適很喜欢“談墨”,他認為“欲知一家學說傳授沿革的次序,不可不先考訂這一家學說產生和發達的時代。如今講墨子的學說,當先知墨子生於何時。”其中的兼爱思想成了胡適一生的品德。胡適還認為“天人感應”是漢代儒教的根本教義,而這是受墨子“天志”的影響。1921年,梁啟超將作品《墨子》箋注輯為《墨經校釋》四卷,送請胡適作序。胡適在這篇長序讚美任公的貢獻,但也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墨子不曾见到戰國名將吳起的死——吳起死時,墨子已去世多年,而且墨學已是一種宗教。任公常說:“績溪諸胡多才,最近更有胡適之”。
[编辑] 新文化运动
1917年,當時胡適還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生,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使用白話文寫作,石破天驚,引起很大反响。後來唐德剛先生在《胡適雜憶》中透露,胡適當時寫那篇文章,原是在美國主編的《留學生季報》用的,只是抄了一份給陳獨秀主持的《新青年》。想不到卻因此造成中國的新文學運動。
发表《历史的文学观念论》(1917年)、《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8年)等论文,認為“……死文字決不能產出活文學。中國若想有活文學必須用白話,必須用國語,必須做國語的文學”,主張「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被譽為「文學革命最堂皇的宣言」(鄭振铎語)。1919年三月,守舊派林紓在給蔡元培的信中攻擊白話文說:“若盡廢古書,行用土語為文字,則都下引車賣漿之徒所操之語,按之皆有文法,…… 據此則凡京津之稗販,均可用為教授矣。”
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嘗試集》的新詩充滿試驗性質,並不成熟。詩人余光中認為「胡適等人在新詩方面的重要性也大半是歷史的,不是美學的」。
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终身大事》,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劇情裡女主角留下“孩兒的終身大事,孩兒該自己決斷”的字條,與戀人離家出走。這是受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影響。
他的小说《一个问题》开启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个流派“问题小说”,“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叶圣陶、罗家伦、杨振声、冰心等。
[编辑] 哲學研究
胡適在中國現代學術方面,是較早引入西方方法以來研究中國學術的。他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他以其博士論文《先秦名學史》為基礎,編寫了《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僅寫到先秦,但一生也沒有寫下卷,被譏是「善著上卷書」。蔡元培讚揚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的長處是“證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及系統的研究”,稱其為“第一部新的哲學史”。馮友蘭多次肯定《中國哲學史大綱》,認為它表明“在中國哲學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適創始之功,是不可埋沒的”(《三松堂全集》第1卷,第213頁)。
[编辑] 古典小說研究
胡適在古典小說《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三俠五義》、《海上花列傳》、《兒女英雄傳》、《官場現形記》、《老殘遊記》等十二部小說的研究皆卓然有成,著述六十萬言,結集為《中國章回小說考證》出版。
胡適是新红学派—考据派的创始人,可以說是將小說納入了學術研究正軌的第一人,取代蔡元培為代表的“索隱派”舊紅學。胡適在《紅樓夢考證》中說:“我現在要忠告諸位愛讀《紅樓夢》的人:我們若想真正了解《紅樓夢》,必須先打破這種牽強附會的《紅樓夢》謎學!”胡適是《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即所謂“甲戌本”)孤本的发现者和拥有者。并且接下来发现了一系列珍贵的版本比如《庚辰本》,为現代红学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编辑] 禪宗研究
胡適在寫《中國禪宗史》的過程中接觸到神會與北宗辯論的記載,感到如果不寫神會,就難以寫好禪宗史。1926年,胡適因在巴黎、倫敦相繼發現三卷及一份殘卷,約兩萬字有關神會和尚的資料,也就是《神會和尚語錄》和《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又在倫敦發現了神會的《顯宗記》[1],他不僅“要把禪宗史全部從頭改寫”,而且強調“這位大和尚神會實在是禪宗的真正開山之祖,是《壇經》的原作者”。印順法師認為此為他的結論是不足取的,但在禪宗史的研究上,仍舊是有貢獻的。若無胡適的論斷在先,日本學界不會有如此多的回應和研究成果,中國禪學研究將不可能達到今日之成就。是故印順法師的研究成果實受惠於胡適的先前貢獻。胡適說:「一千多年中,幾乎沒有人知道神會在禪宗史上的地位,歷史上最不公平的事,莫有過於此事的了」。
[编辑] 水經注研究
1942年,胡適卸任駐美大使後開始關注《水經注》研究,此後的20年間,在《水經注》版本研究上花費了巨大的精力。所謂「《水經注》案」,是指一百多年來,部分學者指責戴震偷竊趙一清《水經注》研究成果一事。對此,學術界普遍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戴震抄襲了趙一清的成果;一種認為趙一清、全祖望、戴震各自獨立研究,取得了大體相同的結果。
在十幾年內,胡適蒐集了四十多種《水經注》的版本,抄寫了一百多篇長篇文章和一些考證文字,用了千百個證據,推翻了“幾成定獻”的所謂戴震抄襲趙一清《水經注》校本的冤案。《戴東原的哲學》一書,是胡適研究清代思想史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胡適認為,清代思想史中存在一個反理學的大運動,這個運動有破壞和建設兩個方面。前者是揭破理學的謬誤,打破它的壟斷地位;後者是要建設一種不同於理學的新哲學。
[编辑] 著名的話
「從前禪宗和尚曾說,『菩提達摩東來,只要尋一個不受人惑的人。』我這裏千言萬語,也只是要教人一個不受人惑的方法。被孔丘、朱熹牽著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被馬克思、列寧、斯大林牽著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漢。我自己決不想牽著誰的鼻子走。我只希望盡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們學一點防身的本領,努力做一個不受人惑的人。」 (胡適文集 5,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年,pp. 519)
[编辑] 晚年
1949年1月,胡適前往上海。既覺國民政府之國民黨無法應付國政,又深感共產黨的國內和平協定苛刻和戰條件下,兩黨「和比戰難」。於是不得已於國共內戰末期,避禍赴美教學。之後,他於1950年代初期偶回台灣參與政治活動與講學。例如:以國大代表參與總統選舉投票、擔任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及協辦由雷震主筆的「自由中國」雜誌等等。
1957年,胡適當選中華民國最高研究機構中央研究院院長,並於隔年4月回到臺灣定居就任。自此,胡適多時往返臺、美兩地。期間因為經濟關係,1958年他還將胡適文選及四十自述等所有著作,以買斷方式(一說為廿年)賣與國內某家出版公司。
1960年雷震與臺、港黨外人士共同連署反對蔣中正違背中華民國憲法三連任總統,胡適為連署人之一。之後,雷震籌備組黨事宜,胡適雖未參與,但多所鼓勵。1960年9月,雷震因「共諜」案被捕,史稱雷震事件,而此事件,一般認為是蔣中正為阻止雷震籌組新黨而策劃。當時仍為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胡適雖未受到此案株連,也參與營救雷震,不過並沒有成功。對此胡適曾留下三千字的日記說明始末。
1962年2月24日,於臺北參與中央研究院第五屆院士歡迎酒會的胡適,於會議中突發心臟病去世。之後,中華民國政府將胡適於臺北的公配居所改建為胡適紀念館。另外,臺北南港當地仕紳李福人,也捐出一片面積達兩公頃,位於研究院附近的個人私地闢建為胡適公園,作為胡適的墓地。(後來許多中研院院士或著名學人也安葬於此)
胡適墓誌銘由知名學者毛子水撰文,金石名家王壯為先生書寫,其內容為
“ | 這是胡適先生的墓,生於中華民國紀元前二十一年,卒於中華民國五十一年。這個為學術和文化的進步,為思想和言論的自由,為民族的尊榮,為人類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勞神以致身死的人,現在在這裏安息了!我們相信形骸終要化滅,陵谷也會變易,但現在墓中這位哲人所給予世界的光明,將永遠存在。 | ” |
[编辑] 影響
- 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
- 第一位提倡白话文的學者,致力於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
- 顧頡剛自謂是胡適的學生,胡適考證的方法對顧頡剛影響不淺。顾颉刚先生说,他学会这套“治学方法”,是看胡適的《水浒传考证》一文,看出来的。
- 李敖自称在其困难的时候接受过胡適的资助,畢生謳歌胡適。李敖在其“2005年大陆文化之旅”北京大学访问期间,向北京大学捐款希望樹立胡適铜像。
- 三十年代,胡適独具慧眼,提拔、任命、帮助梁实秋完成了————日后号称是梁实秋对文坛的“三大功绩”之一的“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 毛泽东建立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校“湖南自修大学”就是因为胡適的提议和倡导。他寫給胡適的信中曾提到:“你的學生毛澤東……”。
- 季羡林不是胡適的学生(他的老师是陈寅恪),精通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在他归国初期期间,受到胡適提拔。
- 林语堂在其留学中,清政府取消对留学生资助,林语堂是靠着胡適的资助继续在国外读书的,等他回国从飞机场下来的时候,口袋里只有1毛钱。
[编辑] 自由主义
- 五四运动时期,提倡健全的个人主义精神。
- 1929年的新月人权运动。
- 1930年代前期,在《独立评论》上就民主与独裁问题上展开的论争。
- 1941年在美国发表英文演讲《民主与极权的冲突》。
- 1948年9月发表《自由主义》。
- 1949年《我们必须坚持我们的方向》。
- 1959年在《自由中国》发表《容忍与自由》。
[编辑] 評價
胡適在中國大陸是個受到官方批判的人物,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學者的攻擊對象,中国大陆的教材過去曾一度否定他的政治思想,但近幾年來的研究都傾向於肯定他應有的歷史地位。但在意识形态上,还是对胡適有殊多負面評價。
胡適晚年期的思想,與他中少年期的思想沒有甚麼出入,所以正如唐德剛先生所說,讀過胡適《四十自述》的人,在這一本口述(《胡適口述自傳》)中很難看到新東西。但是唐德剛先生在《胡適雜憶》提到:“所以吾人要瞭解晚年的胡適思想,只可在胡氏心到口到之際,於私人朋友談笑之間求之。胡先生沒有梁任公那樣憨直。對自己思想挑戰的文章,在胡氏著作裏是找不到的。”
唐德剛先生在《胡適雜憶》書中給他相當高的評價:
“ | 胡適之先生的了不起之處,便是他原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開山宗師,但是經過五十年之考驗,他既未流於偏激,亦未落伍。始終一貫地保持了他那不偏不倚的中流砥柱的地位。開風氣之先,據杏壇之首;實事求是,表率群倫,把我們古老的文明,導向現代化之路。熟讀近百年中國文化史,群賢互比,我還是覺得胡老師是當代第一人! | ” |
李敖先生在「李敖編胡適語粹新序」裡這樣評價:
鴉片戰爭的屈辱與敗績,只是一個開始。自此「內憂外患」七十二年後,亡了清朝; 又「內憂外患」三十八年後,亡了中華民國。前後一百一十一年過去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接下了爛攤子,直到文革不革了,方在茁壯中獲得喘息。中國開始重新定位、重新定局、重新定風波、重新定神。 定位、定局、定風波、定神的範圍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慎終追遠的工作。慎終追遠的對現代中國的啟蒙人物們,給予「恰如其分」的發揚與評價。在啟蒙人物中,胡適是最穩健、最優秀、最高瞻遠囑、最具潛德幽光的哲人智者。宋朝朱熹有詩說:「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胡適一生,可謂身體力行,因此他死後的遺產與遺愛,最令我們珍惜。......
[编辑] 年表
- 1891年12月17日生于上海大东门外。
- 1893年随母去台湾其父胡传任所。
-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随母离台回上海,后回祖籍安徽绩溪上庄,进家塾读书。其父胡传病終于厦门。
- 1904年与江冬秀订婚,从三兄到上海,入梅溪学堂。
- 1905年进澄衷学堂。
- 1906年考取中国公学。
- 1908年入中国新公学,兼任英文教员。
- 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选读农科。
-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
- 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从于杜威。
-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同年,通过哲学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回安徽绩溪与江冬秀结婚。
- 1919年接办《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挑起“问题与主义论战”。
- 1920年离开《新青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暑假学校讲学。
- 1922年创办《努力周报》。在《努力周报》第二期(5月14日)与蔡元培、李大钊、陶行知、梁漱溟等联名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
- 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
- 1926年与其师郭秉文等人在美國发起成立华美协进社。
- 1926年7月—1927年5月游历英国、法国、美国、日本诸国。
- 1927年正式取得哥倫比亞大學哲学博士学位。与徐志摩等组织成立新月书店。
- 1928年创办《新月》月刊。
- 1929年在《新月》杂志上发表《人权与约法》一文,标志着“人权运动”的开始,随后发表《我们什么时候才可有宪法—对于建国大纲的疑问》、《知难,行亦不易—孙中山先生的“行易知难”说述评》、《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
- 1930年1月胡適、罗隆基、梁实秋三人有关人权问题的文章结集为《人权论集》交新月书店出版,后被国民党政府查禁。4月10日在《我们走那条路》中提出:“要铲除打倒的是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五大仇敌”。
- 1932年与蒋廷黻、丁文江、傅斯年、翁文灏创办《独立评论》,胡適先后共为其撰写了1309篇文章。
- 1933年任國立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 1938年任中華民國驻美国大使。
- 1942年9月8日,辞去驻美大使一职,旅居纽约,从事学术研究。
- 1943年应聘为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
- 1944年9月在哈佛大学讲学。
- 1945年出任中華民國政府代表团代表在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以中華民國政府代表团首席代表的身分,在伦敦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制订该组织的宪章。
- 1946年7月回到北平,任國立北京大学校长。
- 1949年赴美国,发表《共产党执政下绝没有自由》,旅美時,与张爱玲相识,结下友谊;《自由中国》创刊,胡適任名义上的“发行人”。后其负责人雷震被捕,胡適一度受到株连。
- 1950年应聘为普林斯敦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
- 1957年11月任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长。
- 1962年2月24日於中央研究院開會時心脏病猝发病逝于臺北南港。
[编辑] 注釋
- ^ 《神會和尚遺集》:「恰好民國十五年我有機會到歐洲去,便帶了一些參考材料,準備去看倫敦巴黎兩地所藏的敦煌卷子。九月我在巴黎發現了三種神會的語錄,十一月中又在倫敦發現了神會的〈顯宗記〉。此外還有一些極重要的禪宗史料。我假定的計劃居然有這樣大的靈驗,已超過我出國之前的最大奢望了。」
[编辑] 主要论著
- 发表《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1日,于《新青年》第2卷第5号)
- 发表《历史的文学观念论》(1917年5月1日,于《新青年》第3卷第3号)
- 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8年)
- 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1919年7月20日,于《每周评论》第31期)
- 著《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1919年)
- 著《尝试集》(1920年,北平,北大出版部,新诗诗集)
- 著《胡適文存·一集》(1921年,北平,北大出版部)
- 著《章实齐先生年谱》 (1922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姚名达订补)
- 著《胡適文存·二集》(1924年,上海,亚东图书馆)
- 著《戴东原的哲学》(1927年,上海,亚东图书馆)
- 著《白话文学史·上卷》(1928年,上海,新月书店)
- 著《卢山游记》(1928年,上海,新月书店)
- 发表《人权与约法》(1929年,于《新月》杂志第2卷第2号)
- 发表《我们什么时候才可有宪法—对于建国大纲的疑问》(1929年,于《新月》杂志第2卷第4号)
- 发表《知难,行亦不易—孙中山先生的“行易知难”说述评》(1929年,于《新月》杂志第2卷第4号)
- 发表《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1929年,于《新月》杂志第2卷第6、7号合刊)
- 著《人权论集》(1930年,上海,新月书店,与罗隆基、梁实秋合著)
- 发表《我们走那条路》(1930年4月10日,于《新月》月刊第2卷第10期)
- 著《胡適文存·三集》(1930年,上海,亚东图书馆)
- 著《胡適文选》(1930年,上海,亚东图书馆)
- 著《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1930年,吴淞,中国公学)
- 校编《神会和尚遗集》(1930年,上海,亚东图书馆)
- 编《中国文学史选例》(1931年,北平,北大出版部)
- 著《中国中古思想史的提要》(1932年,北平,北大出版部)
- 著《四十自述》(1933年,上海,亚东图书馆)
- 译《短篇小说》(1933年,上海,亚东图书馆)
- 著《胡適论学近著·第一集》(1935年,商务印书馆;后删省为《胡適文存·四集》,台北,远东,1953年)
- 著《南游杂忆》(1935年,良友图书公司)
- 编《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集》(1935年,建设理论集,良友图书公司)
- 著《藏晖室札记》(1939年,上海,亚东图书馆;1947年由商务重排出版,改称《胡適留学日记》)
- 著《胡適的时论》(1948年,六艺书局)
- 著《水经注版本四十种展览目录》 (1948年,北大五十周年纪念,北平,北大出版部)
- 著《我们必须选择我们的方向》 (1949年,台北,自由中国社;即《胡適时论》的增改本)
- 著《齐白石年谱》(194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与黎锦熙、邓广铭合著)
- 编《台湾纪录两种》 (1951年,台湾省文献委员会,与罗尔纲合校编)
- 发表《容忍与自由》 (1959年11月20日在《自由中国》十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全文刊登在《自由中国》第20卷第10期)
- 著《丁文江的传记》 (1960年,南港中央研究院)
- 编《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1961年,台北,自印本)
[编辑] 家庭
- 父亲:胡傳,字铁花,号钝夫,清朝贡生,官至淞沪厘卡总巡、台东直隶州知州,著有《台湾纪事两种》,1895年8月22日病殁于厦门。
- 母亲:冯顺弟。
- 妻子:江冬秀。
- 长子:胡祖望,旅居美国。
- 女儿:胡素斐,早殇。
- 次子:胡思杜,在中国大陆,1954年曾被共產黨逼迫断绝父子关系,但仍被鬥爭,终究难逃一死,后于1957年反右中自杀身亡。
前任: 王正廷 |
中華民國駐美國大使 1938年—1942年 |
繼任: 魏道明 |
前任: 蔣夢麟 |
北京大學校長 1945年—1948年 |
繼任: 湯用彤 |
前任: 朱家驊 |
中央研究院院長 1957年—1962年 |
繼任: 王世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