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简体中文 | ||
---|---|---|
類型: | 意音文字 | |
語言: | 汉语 | |
使用時期: | 1956年到现在 | |
字母書寫系統: | 汉字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隶书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
|
姊妹書寫系統: | 日本新字体 喃字 |
|
ISO 15924 碼: | Hans | |
注意:本頁包含 Unicode 的 國際音標 |
简体中文,是指使用简化字的中文,与正體中文相对。通常,简体中文的语言因素为由北方话词汇和现代白话文语法规范组成的普通话(华语),文字因素为由传承字和简化字构成的规范汉字系统。有时特指简体中文的文字因素,或转指主要用于储存和交换简体中文信息的汉字编码系统。
目录 |
[编辑] 使用范围
简体中文作为规范语文主要在中国大陆、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使用,在东南亚的一些华人社区也有使用。海外华人的使用则往往根据其来源及受中文教育的情况而定,二十世纪下半叶以后从中国大陆出行的华人及其后代一般使用简体中文。
聯合國的正式中文文件曾经以兼取简体字记录的正體中文为正式语文之一,但自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承繼聯合國合法席位以来,又改以简体中文作为联合国的正式语文。
1990年后,中国教育机构推出一系列面向外国非中文使用者的中文水平考试(HSK,常被戏称为“汉语托福”),以简体中文为标准。受此影响,美国、英国等世界其它国家的非华人民众在学习中文时也较多使用简体中文。
[编辑] 计算机媒介
作为术语的“简体中文”大多在计算机(电脑)媒介上使用,如各种软件操作界面或文档的“简体中文版”。尽管这些軟件也通行於其他使用簡體字甚至简化字的社群,但由於使用簡體中文的主要是中國大陸,故而这里的“簡體中文”事实上等同于“中國大陸语文”,意即絕大部份軟件的“簡體中文版”采用大陸普通话的语法和词汇,特别是IT术语的翻譯,可能与海外华语不尽相同。
[编辑] 汉字编码
简体中文自1980年代以来通常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总局公布的GB 2312-1980以及其后继的GBK和GB 18030-2000作为在计算机等电子通信设备上储存和交换汉字信息的编码系统。近年来CJK和与之向下兼容的Unicode跨语言编码集也逐渐得到广泛使用。GB 2312之后的大字符集均包含巨量正体字,因而往往并非仅可供简体中文使用。
[编辑] “简体用语”
简体中文由于在语言因素上与繁体中文不同,特别是在科技等词汇上存在明显分歧,因而出现“简体用语”一说。例如繁體中文裏多用的“原子笔”,在简体中文中多用“圆珠笔”等等。不过需要注意,词汇上的分歧根本上并非由文字因素决定,而决定于经常使用不同的规范文字系统的人群的语言因素,尤其是中国大陆和台灣在20世纪中叶由于政治原因分隔后交流较少,这样造成的用词习惯的差异。这种现象在1980年代以来由于科技术语的不同而更加明显。同样使用简化字的中国大陆和新加坡等地,也存在一些用词习惯的不同。繁体中文的文献如果仅在文字上转换为简化字形式,根据规范的要求,通常还不算作简体中文。文字因素和语言因素之间是一种社会规范上的外在统一,只有相关关系,没有内在的、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有人指出正确的提法应为“中國大陆用语”、“新加坡用语”等,或直接指明为普通话或华语用法,总之不宜唤作“简体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