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墨家,為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之一,创始人为墨翟,世称墨子,墨家之名从创始人而得。之后由于西汉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政策、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墨家本身并非人人可达的艰苦训练、严厉规则及高尚思想,墨家在汉朝之后基本消失。
目录 |
[编辑] 概况
墨子姓墨名翟,生卒約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註 1],魯國人。出生社会下层。最初受业于儒家(《淮南子·要略》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因不满儒家维护强权高贵尊尊亲亲压抑人性的统治思想,及对儒家强调的繁文縟節和靡財害事的喪葬报有疑虑,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强调要學習大禹刻苦儉樸的精神。遂脱离儒家的“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而创立墨家。墨子为宣传自己主张,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数百人之多。
儒,墨同为春秋战国时期显学(《韓非子‧顯學》),当时有“不入于儒,即入于墨”之说。先秦時期,儒、墨兩家曾是分庭抗禮。戰國後期,墨學的影響一度甚至在孔学之上。
墨家同时被视为中国最早的民间结社组织,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其最高的领袖被称为“鉅子或巨子”,墨家的成员都自称为“墨者”。
墨翟可能是第一代“鉅子”。巨子由上代指定,代代相传,在团体中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淮南子·泰族训》)。
墨者多来自社會下層,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尤重艰苦实践,“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則夕弗得”,“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子·盡心上》)。“以裘褐為衣,以跂蹻(草鞋)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生活清苦。墨者可以“赴汤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墨者中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领导,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例如鉅子腹的兒子殺了人,雖得到秦惠王的寬恕,但仍堅持“殺人者死”的“墨者之法”。
按墨家的規定,被派往各國做官的墨者,必須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張;行不通時寧可辭職。另外,做官的墨者要向團體捐獻俸祿,做到“有財相分”。當首領的要以身作則。
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情神。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识的劳动者。
戰國後期,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几何学、几何光学、静力学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游俠。
但是戰國以後,墨家已經衰微。到了西漢時,由於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政策、社會心態的變化以及墨家本身並非人人可達的艱苦訓練、嚴厲規則及高尚思想,墨家在西漢之後基本消失。
[编辑] 墨家著作
墨家著作在六朝以後逐渐流失,现代所传的《墨子》只剩下五十三篇,这些篇幅是因为被道家著作《道藏》所收录,才得以留传下来。
[编辑] 基本思想
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十点:
- 兼爱
- 完全的博爱(與儒家的親親相對反,將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親人對待方式,擴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 非攻
- 反对侵略战争。(戰爭對於敗者的傷害及,傷人命、損其才,是沒有意義的破壞行動。而對於勝方而言,僅僅是獲得了數座城池與稅收,但總的來說傷害與損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戰爭是沒有意義的行為。)
- 尚贤
- 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 尚同
- 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有一說法為「上同」,認為天子是百官之首,而百姓聽令百官,與上而同,此乃「上同」之意。)
- 天志
- 掌握自然规律。(有一說法為天子代天行政,並藉由上同的觀念推論出人民以天的意志而行事。)
- 明鬼
- 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有一說法認為墨家說鬼所為並非迷信,而是希望以神鬼之說使人民警惕,不行邪惡。)
- 非命
- 通过努力奋鬥掌握自己的命运。
- 非乐
- 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古代音樂費時耗事,花費甚大,於國家並無生產的行為,乃無用之事。)
- 节用
- 节约以扩大生产。反对奢侈享乐生活。
- 节葬
- 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反對儒家的厚葬耗錢財,守喪則需三年,三年過後人虛弱需要人扶才能起行,影響國家生產力,乃浪費之事。)
此外還有邏輯學等;墨子還是一個傑出的科學家,在力學、幾何學、代數學、光學等方面,都有重大貢獻,是當代諸子所望塵莫及。墨家在科学上的成就为众多学者所称赞,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蔡元培认为:“先秦唯墨子頗治科學”。
[编辑] 注释
[编辑] 參見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考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