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米·卡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吉米·卡特 Jimmy Carter |
|
美國第39任總統
|
|
任期 1977年1月20日 – 1981年1月20日 |
|
副總統 | 沃尔特·弗雷德里克·蒙代尔 |
---|---|
前任 | 杰拉尔德·福特 |
繼任 | 罗纳德·里根 |
|
|
出生 | 1924年10月1日 佐治亚州普莱恩斯 |
政黨 | 民主黨 |
配偶 | 羅莎琳·卡特 |
信仰 | 浸信會 |
簽名 |
詹姆斯·厄尔·卡特(James Earl Carter, Jr),又称吉米·卡特(Jimmy Carter),1924年10月1日出生,是美国的第39任总统。他早年一直在军队中生活,1971年他开始任乔治亚州的州长。1976年代表美国民主党当选总统。在任期间推行能源保护政策。外交方面,卡特积极调停以色列和埃及之间的战争,美国和共产主义国家的关係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卡特跟其他国家外交时注重人权保障,曾劝告當時由軍事強人朴正熙執政的南韩政府改善人权。他为了阻止通货膨胀,曾将利息增加到最高20%,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对。1978年他签署决议恢复杰斐逊·戴维斯的公民权[來源請求]。1980年,伊朗霍梅尼政权绑架美国大使馆人质,卡特派“蓝光突击队”救援但失败,因此他同年在竞选第二任时,输给了罗纳德·里根。卸任后,他積極參與调停各种战争的斡旋工作,反对美国小布什政府攻打伊拉克。他获得2002年的诺贝尔和平奖,2004年支持約翰·克里(John Forbes Kerry)竞选总统。
[编辑] 與台灣的關係
1978年,卡特總统在未徵詢國會或要求國會同意的情況下,宣佈與中華民國斷交轉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國會同時也訂立《台灣關係法》,規定假使台灣安全遭受威脅,美國有義務協助台灣自我防衛。
[编辑] 卡特中心
卡特中心(The Carter Center)是由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于1982年创立的非營利、非政府组织。 卡特中心的理事会主席为约翰·莫尔斯(John Moores),主任为约翰·哈德曼博士(John Hardman)。卡特中心位于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市,隶属美国南方名校爱墨蕾大学(Emory University)。卡特中心的宗旨是为和平奋斗,与疾病抗争,创造希望。
成立二十余年来,卡特总统和夫人带领中心的工作人员活跃与世界的各个角落,消灭了在非洲肆虐的多种寄生虫病,调节了在海地、北韩、前南斯拉夫出现的危机,观摩了几十个国家的总统和议会选举,为许多国家的农业发展和经济腾飞献策献力。卡特本人因此获得2002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
卡特总统本人与中国有“不解之缘”。他的生日是中国的国庆;他也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年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1979年,作为美国总统,他毅然决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离开白宫后,卡特总统先后七次访问中国。 卡特中心与中国政府的合作由来已久。它先协助中国政府引进了一条假肢生产线;之后又参与了对中国从事特种教育的师资的培训;自1996年开始观摩中国的村委会选举并为中国农村基层选举的程序化提供技术支持。
卡特中心的“中国项目”建立于1998年3月,并于2000年3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签订了为期三年的“规范村委会选举程序”的项目合作协议。2003年,中国项目再度于民政部续签了3年的“规范村委会选举程序”的合作项目。自合作开始以来,“中国项目”为规范村委会选举程序提供了技术支持,其中包括在吉林、福建、湖南、陕西、重庆、青海六个省(市)建立村委会选举计算机信息系统,多次举办村委会选举官员培训班和村务管理培训班,参与修改、编辑和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会选举规程》、《村民自治论丛》和《当代中国农村选举与治理观摩丛书》,印制并赠送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选举流程图等宣传资料及及民政部定期互派访问团观摩中国村委会选举及美国大选等。
在过去几年里,卡特中心与全国人大的外事委员会及其他部门建立了极为真诚和富有成效的合作关系。卡特总统本人曾应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曾建徽和江恩柱的邀请分别在2001和2003年访问了中国。“中国项目”分别于1999年和2002年应全国人大的邀请观摩了重庆市的乡镇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以及云南省区县人大代表换届选举。
“中国项目”还与国内学者和选举官员多次合作,探讨和研究改进中国地方人大代表和基层政权选举的技术程序,先后完成了《乡镇人大代表选举程序》和《乡镇长选举程序》的征求意见稿,召开了中国选举制度研讨会,并为完善乡镇人大代表选举程序作了试点。 近年来,中国项目与几个省市的人大合作对地方人大代表和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2004年,“中国项目”与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和吉林大学合作,在北京召开了“促进中国政治文明”的国际研讨会。
[编辑] 趣聞
據美國羅文斯坦學院的研究,卡特的智商高達175。卡特一直有「模範卸任總統」之稱,美國人一直流行的一個笑話:卡特總統不當總統時,比當總統時更稱職;克林顿(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當總統時,比他不做總統時更稱職。
前任: 杰拉尔德·福特 |
美国总统 1977年—1981年 |
繼任: 罗纳德·里根 |
美國總統 | |
---|---|
乔治·华盛顿 | 约翰·亚当斯 | 托马斯·杰斐逊 | 詹姆斯·麦迪逊 | 詹姆斯·门罗 | 约翰·昆西·亚当斯 | 安德魯·傑克森 | 马丁·范布伦 | 威廉·亨利·哈里森 | 约翰·泰勒 | 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 | 扎卡里·泰勒 | 米勒德·菲尔莫尔 | 福兰克林·皮尔斯 | 詹姆斯·布坎南 | 亚伯拉罕·林肯 | 安德魯·詹森 | 尤里西斯·格兰特 | 拉瑟福德·伯乍得·海斯 | 詹姆斯·加菲尔德 | 切斯特·艾倫·阿瑟 | 格罗弗·克里夫兰 | 本杰明·哈里森 | 格罗弗·克里夫兰 | 威廉·麦金莱 | 西奧多·羅斯福 | 威廉·霍華德·塔夫脫 | 伍德羅·威爾遜 | 沃伦·盖玛利尔·哈定 | 卡爾文·柯立芝 | 赫伯特·胡佛 |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 哈瑞·S·杜魯門 |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 約翰·甘迺迪 | 林登·詹森 | 理察·尼克松 | 杰拉尔德·福特 | 吉米·卡特 | 罗纳德·威尔逊·里根 | 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 | 比尔·克林顿 | 乔治·沃克·布什 |
|
|
---|---|
1940年代 | 雅尔塔会议 - 波茨坦会议 - 中國內戰 - 杜魯門主義 - 希臘內戰 - 马歇尔计划 - 莫洛托夫计划 - 柏林封鎖 |
1950年代 | 朝鲜战争 - 匈牙利革命 - 苏伊士运河戰爭 - 越南战争 - 史潑尼克危機 |
1960年代 | 中苏交恶 - 1960年U-2危機 - 猪湾入侵 - 建造柏林圍牆 - 中印边境战争 - 古巴导弹危机 - 文化大革命 - 珍宝岛事件 - 布拉格之春 - 第一次戰略武器限制談判 - 缓和政策 - 铁列克提事件 |
1970年代 | 第二次戰略武器限制談判 - 1972年尼克松访华 - 安哥拉內戰 - 中國改革開放 - 中越战争 - 1979年阿富汗战争 |
1980年代 | 1983年北約演習 - 波蘭團結工聯運動 - 新思维(開放性 - 苏联经济改革) - 六四事件 - 1989年革命 - 柏林圍牆倒下 - 天鵝絨革命 - 羅馬尼亞革命 |
1990年代 | 苏联解体 |
參看 | 铁幕 - 不结盟运动 - 遏制政策 - 第三次世界大戰 - 红色恐慌 - 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 - 以阿衝突 |
组织 | 北約 - 華約 - 中央情报局 - 克格勃 - 经济互助委员会 - 欧洲共同体 - 史塔西 |
競賽 | 軍備競賽 - 核競賽 - 太空競賽 |
意识形态 | 资本主义 - 帝国主义 - 共产主义 - 斯大林主义 - 勃列日涅夫主义 - 毛泽东思想 - 鄧小平理論 - 主體思想 - 反共主义 - 杜魯門主義 - 麦卡锡主义 |
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