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登·约翰遜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林登·貝恩斯·约翰逊 Lyndon Baines Johnson |
|
美國第36任總統
|
|
任期 1963年11月22日 – 1969年1月20日 |
|
副總統 | 休伯特·漢弗萊 |
---|---|
前任 | 约翰·肯尼迪 |
繼任 | 理查德·尼克松 |
|
|
出生 | 1908年8月27日 德克薩斯州基利斯比縣石牆 |
逝世 | 1973年1月22日 德克薩斯州基利斯比縣石牆 |
政黨 | 民主黨 |
配偶 | 伯德·约翰逊夫人 |
信仰 | 基督會 |
簽名 |
林登·贝恩斯·约翰逊(Lyndon Baines Johnson,1908年8月27日-1973年1月22日)是美国第三十六任总统。他于1908年8月27日生于德克萨斯州基利斯比縣的石牆。约翰逊家族曾参与了约翰逊城的建设。
目录 |
[编辑] 早年历程
1931年受聘於克莱伯格议员,擔任祕書工作。
1935年罗斯福总统任命为全国学生事务管理局德克萨斯州负责人。任职期间他成绩卓著。
[编辑] 副总统生涯
1960年,约翰逊未能获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轉而接受肯尼迪提名为副总统的建议。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总统在德克萨斯州达拉斯遇刺身亡,副总统约翰逊旋即在达拉斯机场的空军一号总统专机的机舱里宣誓就职,成为美国第三十六任总统。
[编辑] 总统生涯
在继任了总统一职之后,1964年,约翰逊又正式当选为总统。
在内政上,约翰逊总统提出了与“新政”、“公平施政”、“新边疆”一脉相承的改革计划,即“伟大社会”施政纲领。
他在位期间,不遗餘力地推行各项福利法案、民权法案、消灭贫穷法案和减税法,他的著名的“向贫穷开战”的口号,引导全国在生活富裕时考虑到饥饿和匮乏的棘手问题。
但是在外交上,奉行前任總統約翰‧甘迺迪既订政策,使越战不断升级,由於美軍在越戰中傷亡慘重,其政策遭到了国内外普遍反对,詹森也因而賠上政治前途。1968年總統選舉前,他宣布不再參選,轉而支持副總統休伯特·汉弗莱。
[编辑] 卸任之后
度過四年卸任生活後,1973年1月22日,因心肌梗塞於德克萨斯州自營牧场內逝世,享年64岁。
前任: 约翰·肯尼迪 |
美国总统 1963年—1969年 |
繼任: 理查德·尼克松 |
前任: 理查德·尼克松 |
美国副总统 1961年—1963年 |
繼任: 休伯特·汉弗莱 |
美國總統 | |
---|---|
乔治·华盛顿 | 约翰·亚当斯 | 托马斯·杰斐逊 | 詹姆斯·麦迪逊 | 詹姆斯·门罗 | 约翰·昆西·亚当斯 | 安德魯·傑克森 | 马丁·范布伦 | 威廉·亨利·哈里森 | 约翰·泰勒 | 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 | 扎卡里·泰勒 | 米勒德·菲尔莫尔 | 福兰克林·皮尔斯 | 詹姆斯·布坎南 | 亚伯拉罕·林肯 | 安德魯·強森 | 尤里西斯·格兰特 | 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 | 詹姆斯·加菲尔德 | 切斯特·艾倫·阿瑟 | 格罗弗·克里夫兰 | 本杰明·哈里森 | 格罗弗·克里夫兰 | 威廉·麦金莱 | 西奧多·羅斯福 | 威廉·霍華德·塔夫脫 | 伍德羅·威爾遜 | 沃伦·盖玛利尔·哈定 | 卡爾文·柯立芝 | 赫伯特·胡佛 |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 哈瑞·S·杜魯門 |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 約翰·甘迺迪 | 林登·詹森 | 理察·尼克松 | 杰拉尔德·福特 | 吉米·卡特 | 罗纳德·威尔逊·里根 | 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 | 比尔·克林顿 | 乔治·沃克·布什 |
美国副总统 | |
---|---|
约翰·亚当斯 | 托马斯·杰斐逊 | 阿伦·伯尔 | 乔治·克林顿 | 埃尔布里奇·格里 | 丹尼尔·汤普金斯 | 约翰·C·卡尔霍恩 | 马丁·范布伦 | 理查德·M·詹森 | 约翰·泰勒 | 乔治·M·达拉斯 | 米勒德·菲尔莫尔 | 威廉·鲁福斯·金 | 约翰·C·布雷肯里奇 | 汉尼巴尔·哈姆林 | 安德鲁·詹森 | 斯凯勒·科尔法克斯 | 亨利·威尔逊 | 威廉·A·惠勒 | 切斯特·艾倫·阿瑟 | 托马斯·A·亨德里克斯 | 利瓦伊·P·莫顿 | 埃德莱·E·史蒂文森 | 加勒特·A·霍巴特 | 西奥多·罗斯福 | 查尔斯·W·费尔班克斯 | 詹姆斯·S·谢尔曼 | 托马斯·R·马歇尔 | 卡尔文·柯立芝 | 查尔斯·G·道斯 | 查尔斯·柯蒂斯 | 约翰·N·加纳 | 亨利·A·华莱士 | 哈利·S·杜鲁门 | 阿爾本·W·巴克利 | 理查德·尼克松 | 林登·詹森 | 休伯特·汉弗莱 | 斯皮罗·阿格纽 | 杰拉尔德·福特 | 纳尔逊·洛克菲勒 | 沃尔特·蒙代尔 | 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 | 丹·奎尔 | 艾伯特·戈尔 | 迪克·切尼 |
|
|
---|---|
1940年代 | 雅尔塔会议 - 波茨坦会议 - 中國內戰 - 杜魯門主義 - 希臘內戰 - 马歇尔计划 - 莫洛托夫计划 - 柏林封鎖 |
1950年代 | 朝鲜战争 - 匈牙利革命 - 苏伊士运河戰爭 - 越南战争 - 史潑尼克危機 |
1960年代 | 中苏交恶 - 1960年U-2危機 - 猪湾入侵 - 建造柏林圍牆 - 中印边境战争 - 古巴导弹危机 - 文化大革命 - 珍宝岛事件 - 布拉格之春 - 第一次戰略武器限制談判 - 缓和政策 - 铁列克提事件 |
1970年代 | 第二次戰略武器限制談判 - 1972年尼克松访华 - 安哥拉內戰 - 中國改革開放 - 中越战争 - 1979年阿富汗战争 |
1980年代 | 1983年北約演習 - 波蘭團結工聯運動 - 新思维(開放性 - 苏联经济改革) - 六四事件 - 1989年革命 - 柏林圍牆倒下 - 天鵝絨革命 - 羅馬尼亞革命 |
1990年代 | 苏联解体 |
參看 | 铁幕 - 不结盟运动 - 遏制政策 - 第三次世界大戰 - 红色恐慌 - 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 - 以阿衝突 |
组织 | 北約 - 華約 - 中央情报局 - 克格勃 - 经济互助委员会 - 欧洲共同体 - 史塔西 |
競賽 | 軍備競賽 - 核競賽 - 太空競賽 |
意识形态 | 资本主义 - 帝国主义 - 共产主义 - 斯大林主义 - 勃列日涅夫主义 - 毛泽东思想 - 鄧小平理論 - 主體思想 - 反共主义 - 杜魯門主義 - 麦卡锡主义 |
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