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尔塔会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雅尔塔会议(又称为“克里米亚会议”)是美国、英国和苏联三个大国的政府首脑——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温斯顿·丘吉尔和约瑟夫·斯大林在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之间在黑海北部的克里木半岛的雅尔塔皇宫内举行的一次关于制定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列强利益分配问题的一次关键性的首脑会议。这次会议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决定了直到今天许多国家的命运与方向。
这次会议是继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后的第二次同盟國首脑会议。這次會議的結論在1945年7至8月的波茨坦会议就有所争议。許多人批评此次會議使蘇聯以及各國共产党得以控制中欧, 东欧以及亞洲許多國家,因为在會中美國總統羅斯福以及英國首相邱吉爾都没有依照当时被佔領的国家之期望,要求战后被苏联“解放”的国家交由聯合國代管。此外為爭取蘇聯對日宣戰,會中部分內容侵犯中國權利甚大。會前其他国家並不知情,故其結論亦有“雅爾達密約”之稱。
目录 |
[编辑] 概观
在1945年2月4日,三巨头——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温斯顿·丘吉尔和斯大林聚集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這是二戰期間,繼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之後,盟國領袖的第二次重要會議,在之後又舉行了波茨坦会议(罗斯福去世以后)。
這次會議在蘇聯境內進行,是因為斯大林拒絕到黑海雅爾塔行宮以外開會。結果,丘吉爾和羅斯福需再度遠涉重洋。
来到雅爾塔的三巨頭每個人都带来了自己的議程。羅斯福希望遊說蘇聯支持盟國在太平洋的作戰,對日宣戰;邱吉爾希望東歐戰後能夠自由地選出自己的民主政府;而斯大林則希望建立在東歐建立一個受蘇聯控制的地區,因蘇聯認為,這個地區對她的國家安全極之重要。
還有,三方領袖還要建立章程以管理戰後的德國,在1943年,威廉·克里斯林·布利特的論點預告“紅色阿米巴變形蟲”正進入歐洲,到1943年12月底時戰線仍在蘇聯境內,但到了1944年8月蘇聯紅軍已經在[[波蘭]及羅馬尼亞境內及繼續向西前進[1],在會議進行時,格奧爾吉·朱可夫元帥之部隊已經到達柏林40英哩外的地方,斯大林覺得自己在會議上採取強勢以爭取條件,而羅斯福則希望斯大林承諾蘇聯加入聯合國。
“對於俄國人來說,波蘭問題不僅是榮譽問題,而且是安全問題。在整個歷史上,波蘭一直是敵人入侵俄國的走廊,波蘭是關系到俄國生死存亡的問題。”
因此,斯大林清楚的表達了他對於波蘭的要求是沒有談判空間的:蘇聯將從波蘭東部獲得領土。而波蘭將擴張其西面的領土作為補償,在這個要求下,波蘭西面數以百萬計的德國人將要離開。儘管建立了一個共產黨傀儡政府,斯大林答應了波蘭會有自由的選舉。不過很快斯大林就明顯地表現出沒有意思兌現他的承諾。 1947年1月波蘭舉行的選舉,被廣泛認為是為共產黨度身訂造,結果1949年時,波蘭就成為了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有人認為羅斯福要求蘇聯對日宣戰的焦慮是錯誤的,事實上,斯大林對於能否一雪昔年日俄戰爭中的失敗,是很緊張的,他也想得回昔年的領土損失,並把蘇聯的影響擴張至東亞。不過,對於羅斯福是否有意讓紅軍登陸日本本土,就存在爭議。後來繼羅斯福之位的杜魯門,決心使用原子彈結束戰爭,有效的阻止紅軍攻擊日本本土,也令人想到是不要讓蘇聯瓜分在日本的利益。-->
"The establishment of order in Europe and the rebuilding of national economic life must be achieved by processes which will enable the liberated peoples to destroy the last vestiges of Nazism and fascism and to create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of their own choice."
[编辑] 会议
[编辑] 要点
會議的重點如下:
- 协定最重要的一条是纳粹德国必须無條件投降,這樣保證盟國的團結,盟國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和納粹有任何談判空間。战后德国将被分割成四个占领区,在德国统一之前,柏林同样也将由四国占领。
- 斯大林同意让法国成为在德国和奥地利拥有占领区的第四个国家,同意法国有资格进入同盟国对德国控制委员会。
- 德国将进行非军事化和去纳粹化。
- 德国的战争赔款並非强迫劳动的形式。(參閱艾森豪與德國戰俘)
- Creation of an allied reparation council with its seat in Moscow.
- 波兰地位 was discussed, but was complicated by the fact that 波兰当时处于苏联红军控制之下。It was agreed to reorganize Provisionary 波兰政府 that had been set up by 红军 through the inclusion of other groups such as 波兰临时政府 National Unity and to have democratic elections. This effectively excluded 波兰流亡政府 that had evacuated in 1939.
- 波兰东部边界将按照寇松线,波兰将在西部从德国得到领土补偿,而精确的边界将在晚些时候决定。
- 苏联和南斯拉夫公民將被送回自己的國家,不管他們願不願意。
- 羅斯福得到斯大林的承諾,蘇聯將加入联合国,而且同意了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個常任理事國均將享有否決權。
- 斯大林同意在击败德国以后90天内加入对日本帝国的作战。苏联战胜日本后,将得到库页岛南部、千岛群岛,以及对大连、旅顺及其铁路连接的控制作为报酬。
- A "Committee on Dismemberment of Germany" was to be set up. 委員會將决定德国是否要分成几个国家,如果进行分割,几个新的德意志国家之间的边界和相互关系又将如何确定。
- 成立的新国际组织(联合国),會取代已經失敗了的国际联盟.
会议协议包括:
- 所有被解放的欧洲国家内应该举行民主选举。
- 4月在旧金山进行就联合国成立的会议。联合国的组织方式基本被确定,联合国安理会的主意被采纳。美国和英国同意当时属苏联的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和白俄罗斯加盟共和国为独立的联合国成员。
- 德国被分裂,德军被解散,德国不准再拥有军队。美英苏认为这是“今后和平和安全的必要条件”。
- 德国应该为“她对同盟国在战争中造成的损失”负战争赔款。战争赔款可以以德国国家资源(机器、船只、企业所有等)、一段时间内应该支付的偿款或劳动力的方式赔偿。美国和苏联达成协议偿款总额为约220亿美元。英国认为在当时偿款总额还无法估计。
- 战争罪问题被暂时搁置。
- 在波兰,一个“广泛的民主临时政府”应该“尽快进行自由的和不受他国控制的、全民的和秘密的选举”。
- 在南斯拉夫,一个保皇党和共产党的联合政府应该被建立。
- 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苏联向日本宣战。其报酬是苏联获得库页岛、千岛群岛以及其对大连、旅顺及其铁路连接的控制。
- 关于意大利—南斯拉夫、意大利—奥地利、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伊朗以及土耳其管理的黑海与地中海之间的海峡使用的问题被暂时搁置。
- 所有被俘的苏联公民被遣返苏联,不论他们愿不愿意。
- 在德國投降、歐洲戰爭結束後二至三個月之內,蘇俄依據以下條件協助同盟國參加對日戰爭:
- 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須予維持。
- 對1904年由於日本背信攻擊(日俄戰爭)所受侵害的帝俄舊有權利,應予恢復如左:(a)庫頁島南部及其鄰近的一切島嶼均須歸還蘇俄;(b)維護蘇俄在大連商港的優先權益,並使該港國際化;同時恢復旅順港口俄國海軍基地的租借權;(c)中蘇設立公司共同經營合辦中長鐵路、南滿鐵路,並保障蘇俄的優先利益。同時維護中華民國在滿州完整的主權。
- 千島群島讓與蘇俄。
- 上述有關外蒙古及東北的港灣與鐵路等協議,須徵求蔣中正之同意,羅斯福總統依斯大林之通知,採取取得其同意之措施。
就未来德国的处理问题雅尔塔协议相当含糊,用词也為後來的詮釋造就許多想像的空間,有些人亦認為這次的會議為戰後冷战之濫觴。
[编辑] 后果
雅尔塔会议是二战欧洲战事结束以前以及罗斯福总统去世以前最后一次重要会议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书目
- Best, Geoffrey. Churchill: A Study in Greatness. London: Hambledon and London, 2001.
- Black, Conrad.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Champion of Freedom. Cambridge, MA: Perseus Books Group, 2003.
- Clemens, Diane S. "Yalta Conference." World Book. 2006 ed. vol. 21. 2006, 549.
- "Cold War: Teheran Declaration.". CNN. 1998. 26 March 2006.
- Meacham, John. Franklin and Winston: An Intimate Portrait of an Epic Friendship. 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 2003.
- O’Neil, William L. World War II: a Student Companion. New York: Oxford UP, 1999.
- Perisco, Joseph E. Roosevelt’s Secret War.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01.
- “Portraits of Presidents: Franklin D. Roosevelt.” School Arts Magazine February 1999: 37. Student Research Center. EBSCO Host. Philadelphia. 2 Apr. 2006. Keyword: FDR.
- Snyder, Louis L. World War II. New York: Grolier Company, 1981.
- Sulzberger, C L. American Heritage New History of World War II. Ed. Stephen E. Ambrose. New York: Viking Penguin, 1998.
- Waring, J. G. A student's experience of Yalta
- “Yalta Conference.” Funk and Wagnalls New Encyclopedia. World Almanac Education Group, 2003. SIRS DISCOVER. Philadelphia. 2 April 2006. Keyword: Yalta Conference.
[编辑] 外部链接
-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Conferences at Malta and Yalta, 1945
- WW2DB: 雅尔塔会议
- Protocol of proceedings of Crimea Conference
- The Yalta Betrayal
- Mr Bush and the Riga axioms (Positive view on Yalta)
- MilitaryHistoryOnline Yalta Conference
- How good was the Good War?
- The Division of Europe Online Documents Collection
- The Real Myths of Yalta
- Special German series 2. The Committee on Dismemberment of Germany Allied discussions on the dismemberment of Germany into separate states, March 29, 1945. The commite was ordained at Yalta.
- Yalta casts its shadow 60 years on, BBC, February 7, 2005
|
|
---|---|
1940年代 | 雅尔塔会议 - 波茨坦会议 - 中國內戰 - 杜魯門主義 - 希臘內戰 - 马歇尔计划 - 莫洛托夫计划 - 柏林封鎖 |
1950年代 | 朝鲜战争 - 匈牙利革命 - 苏伊士运河戰爭 - 越南战争 - 史潑尼克危機 |
1960年代 | 中苏交恶 - 1960年U-2危機 - 猪湾入侵 - 建造柏林圍牆 - 中印边境战争 - 古巴导弹危机 - 文化大革命 - 珍宝岛事件 - 布拉格之春 - 第一次戰略武器限制談判 - 缓和政策 - 铁列克提事件 |
1970年代 | 第二次戰略武器限制談判 - 1972年尼克松访华 - 安哥拉內戰 - 中國改革開放 - 中越战争 - 1979年阿富汗战争 |
1980年代 | 1983年北約演習 - 波蘭團結工聯運動 - 新思维(開放性 - 苏联经济改革) - 六四事件 - 1989年革命 - 柏林圍牆倒下 - 天鵝絨革命 - 羅馬尼亞革命 |
1990年代 | 苏联解体 |
參看 | 铁幕 - 不结盟运动 - 遏制政策 - 第三次世界大戰 - 红色恐慌 - 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 - 以阿衝突 |
组织 | 北約 - 華約 - 中央情报局 - 克格勃 - 经济互助委员会 - 欧洲共同体 - 史塔西 |
競賽 | 軍備競賽 - 核競賽 - 太空競賽 |
意识形态 | 资本主义 - 帝国主义 - 共产主义 - 斯大林主义 - 勃列日涅夫主义 - 毛泽东思想 - 鄧小平理論 - 主體思想 - 反共主义 - 杜魯門主義 - 麦卡锡主义 |
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