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臣共和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国徽
|
|||||
官方语言 | 俄语、车臣语 | ||||
首府 | 格罗兹尼 | ||||
总统 | 拉姆赞·卡德罗夫 | ||||
总理 | 拉姆赞·卡德罗夫 | ||||
面积 - 合計 - 水域面积百分比 |
(土地以外) 17,300km² 可以忽略 |
||||
人口
- 人口密度 |
不明
50/km² |
||||
货币 | 卢布(RUR) | ||||
时区 | UTC +3 | ||||
电话地区编号 | 7 (与俄罗斯相同) |
车臣共和国(Republic of Chechnya)(俄语:Чече́н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车臣语:Нохчийн Республика)是俄罗斯联邦的南部联邦管区的其中一个共和国,地處於北高加索山區,西接印古什共和国和北奥塞梯共和国,西北與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接壤,东连达吉斯坦共和国,南部与格鲁吉亚分享一条很长的边界。
[编辑] 历史
自15世紀奥斯曼帝国入侵開始,車臣人民在高加索山區不斷抵抗外來入侵。自從投向穆斯林的陣營,便緩和了與奥斯曼帝国的緊張關係,但卻與信奉基督教的格鲁吉亚人及哥薩克人及信奉佛教的卡爾梅克人之間的衝突不斷升級。
车臣在18世纪被沙俄征服,之后一直都属于俄国。十月革命之后,车臣继续留在俄罗斯联邦里。苏联成立后的1922年11月30日,成立车臣自治州,隶属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34年1月15日和同属俄罗斯联邦的印古什自治州合并为车臣-印古什自治州,1936年12月5日改名为车臣-印古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由于在二战中,部分车臣人试图与德国军队合作谋求独立,1944年,在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政府撤消了车臣的自治共和国地位,将几乎整个车臣民族强行迁往哈萨克境内。直到1957年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车臣-印古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方才得以恢复。zh-hans:;zh-hant:[來源請求]
1989年后,苏联局势急剧动荡,民族分离势力在车臣、印古什和北奥塞梯等高加索地区严重膨胀,车臣和北奥塞梯等自治共和国均有流血冲突发生。
自从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联邦的不少成员,特别是外高加索地区的共和国,都希望像邻近的亚美尼亚或格鲁吉亚一样享有独立的地位。加上过去在前苏联年代里,一直受到压迫,造成车臣人要求独立和反俄罗斯的旺盛心态。
1991年,时任车臣共和国总统的杜达耶夫发表了独立宣言,可是得不到俄罗斯的承认。1994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指派俄军大举攻打车臣,造成一场十万人死亡的屠杀惨剧。之后,双方的冲突不但一直没有平息,还让车臣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分子得势。结果莫斯科的恐怖襲击不断发生。
1999年,7月4日,沙米利·巴萨耶夫指挥5000人的武装部队偷袭了俄内务部队哨所。导致了第二次车臣战争。俄罗斯第二任总统普京以非常强硬的态度驳斥了分离主义思潮,指挥部队从两路进入车臣。以绝对优势的实力结束了车臣分离主义势力。之后,双方冲突依然如前。至今还没平息。
車臣人民認為俄羅斯聲稱的反恐行動實際是大屠殺,第一次車臣戰爭及第二次車臣戰爭本質上是殖民戰爭,十數年間,有30%車臣人遭到殺害,國際社會卻置之不理,許多車臣婦女的丈夫或兒子無故失蹤,她們搜集並紀錄數百卷恐怖罪行的錄影帶,並將之偷渡入歐洲,向國際人權法庭控訴。影響所及,亦有部分車臣婦女選擇加入炸彈自殺的恐怖事件[1]。
2004年5月9日,車臣发生炸弹爆炸,总统艾哈迈德·卡德罗夫被当场炸死。2006年3月4日,艾哈迈德·卡德罗夫之子拉姆赞·卡德罗夫被任命为车臣共和国总理。[2]2007年4月5日,拉姆赞·卡德罗夫宣誓就任车臣总统。[3]
[编辑] 注釋
- ^ 紀錄片:Eric Bergkraut(艾力克·柏格洛) ,《Coca-The Dave from Chechnya(車臣和平鴿)》,2005 Switzerland (2006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參展影片)
- ^ 岳连国,拉姆赞•卡德罗夫成为俄车臣共和国新总理 ,新华网
- ^ http://imedia.eastday.com/node2/node612/node623/node630/userobject8i72806.html
[编辑] 外部連結
- 车臣首府“胜利日”发生爆炸 酿血腥悲剧中新社2004年5月9日
- 新闻资料:车臣战争爆发以来大事记中新社2006年7月11日
俄罗斯行政区划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