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保羅書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聖保羅書院 | |
寅畏上主是為智之本 | |
成立 | 1851年 |
---|---|
類型 | 直接資助男子學校 |
宗教 | 基督教 |
辦學團體 | 聖公會 |
地區 | 中西區 |
級別 | 小一 至 中七 |
校監 | 龐元燊先生 |
校長 | 甘納德博士 |
職員人數 | 71人 |
學生人數 | 約1300人 (中學), 約600人 (小學) |
教學語言 | 英文 |
社 | Banyan, Gingko, Oak, Pine, Rosewood, Yew |
地址 | 香港般咸道69號 |
電話 | +852 2546 2241 |
網站 | http://www.spc.edu.hk |
聖保羅書院(St. Paul's College)是基督教香港聖公會創辦的一間學校,為香港補助學校議會22所補助學校之一。聖保羅書院成立於1849年,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學府,設有小學部和中學部,小學部只收男生,至中六、中七才有女生入讀。地址位於香港島西半山般咸道69號。聖保羅書院相信是世界第一所華人英語學校。據正式記載,該校於1851年奠基;但文獻顯示,早於1841年,英國聖公會派遣史丹頓牧師來港,他在英國籌集款項,並於1849年創立聖保羅書院。起始之時,該校只有一位導師及九位學生。至2007年2月,這間全日制學校有1,163名學生就讀。[1]現任校長為甘納德博士。
目录 |
[编辑] 校訓及辦學宗旨
學校校訓為「寅畏上主是為智之本」(聖經《箴言》一章七節及九章十節,拉丁文為「Timor Domini Principium Sapientiae」,可見於早期的畢業證書);一般以為,英籍的創辦人及校長特別採用中文校訓,旨在凸顯這所華人英語學校作中西橋樑的角色。
而學校的舊校訓是「恭敬天主,愛人如己」。
辦學宗旨如下:
- 向學生灌輸對生活及世界積極和健康的態度,及宣揚基督教的訊息。
- 使學生建立公民意識,務求使學生認識人權、自由及公正等概念,以成為負責任和有對社會有貢獻的市民,。
- 全面發展學生的個人潛能,以獨立方式學習和解決困難,發掘學生的創意力和邏輯思考能力,及以使學生擁有中文及英文的溝通能力。
- 提倡終生學習及訓練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能力。
- 鼓勵學生發展對體育及音樂方面的技能。
- 鼓勵學生認識藝術和發展對藝術的才能。
- 促進師生、家庭及社會間的和諧關系,建立學生對尊重別人意見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參與社會事務。
- 訓練學生面對逆境及情緒問題的能力。
[编辑] 法律地位
聖保羅書院的校董會, 在香港擁有特殊法律地位。一般學校的校董會,是根據香港《教育條例》來運作的。但聖保羅書院的校董會, 在《教育條例》訂立前已經成立; 是依照當時香港法律所要求,按香港立法局(現稱立法會)在1962年制定的《聖保羅書院校董會法團條例》(香港法例第1102章)及其附例運作,是香港少數的法定組織學校。
《聖保羅書院校董會法團條例》言明該校宗旨:「秉承英國聖公會所宣認並現由中華聖公會所繼續的具改革特色和傳揚福音精神的基督教宗旨,向華人青少年提供以英語進行的現代通才教育」。
[编辑] 校徽
聖保羅書院校徽由扇貝、牧杖、鑰匙、打開的書、皇冠、十架及校訓組成。
前校長夏永豪曾於校刊《弘道》撰文闡釋校徽各部分之含意:(中文老師盧廣鋒撮譯)
- 「扇貝」是朝聖者的標誌。像古代的朝聖者,聖保羅的學生是積極的行動者。離開學校後,他們一方面在所到之處傳播新的思想和處事方式;一方面在生命的歷程上令自己和他人的屬靈生命更豐盛、更深切。
- 「牧杖」是牧師給予他人關懷和引領的象徵。這種關懷包含用實際行動表示關心一個人身體上、社交上、心理上和靈性上的健全發展。對別人表示這種關懷應成為聖保羅學生的做人目標。
- 「鑰匙」代表天國之鑰。所有基督徒都可以為任何人開啟天國之門。
- 「打開的書」令人想起聖經,聖經是打開給所有人去讀的。打開的書也提供知識,而獲取知識正是上學的目的。
- 「皇冠」是東方的皇冠。朝見聖嬰的東方三博士都是王者,舊說他們來自波斯或阿拉伯,但也許來自更遠的亞洲。這也是生命之冠,上帝應許給予愛祂的人。皇冠又和基督的王者身份有關,對邪惡之戰,最後勝利必然屬於基督。
- 「十架」象徵自我犧牲。十架提醒我們神愛世人,基督繼續活著並戰勝一切。十架是基督徒的標誌。
- 「校訓」「寅畏上主是為智之本」來自聖經《箴言》一章七節及九章十節。上學大部份時間用在求取知識,校訓提醒不要忘掉求知識的最重要目的。校訓使用中文別有深意。創校時辦學的對象是中國學生,而融合東西文化並培養雙語人才一直成為本校的優良傳統。
- 聖保羅書院校徽是學校的目標與傳統的寫照。
[编辑] 校歌及校詩
舊版校歌題為'The Old St. Paul's College',創作年份已不可考。據聖保羅書院120週年(1851-1971)特刊內所載樂譜所示,作曲者為John Peel,填詞者不可考。全曲共分四節。
現時校歌(St. Paul's College Song)由1970年代的音樂老師吳東牧師(Rev. Moses Wu)作曲,C.F.Miles填詞。校歌主要在學校重要活動時頌唱,例如開學及畢業典禮、陸運會、水運會等。在畢業典禮上全體齊唱校歌時多由學校管弦樂團伴奏。另外在校慶週年音樂會,同學會合唱團傳統上亦會於表演後與全體觀眾合唱校歌。
聖保羅書院的學生習慣在唱校歌至倒數第二句後(即be faithful二字後,樂譜上標有'fermata' 之處)及唱完時兩度拍掌。傳聞此習慣在1980年代初發源於小學部,後來才傳至中學部。
拍掌的由來也有另一說法。據英文科老師 Mr. RYAN William Francis 的調查,大約二十年前(1986)有學生在唱校歌時因忘記歌詞而以拍掌代替。之後其他學生仿效,再演變成校歌末段時拍掌。
曾為吳東牧師學生的現音樂科主任符潤光一直反對此習慣,直至2006年9月新學年,未唱完校歌而拍掌之舉已被新上任校長甘納德博士明令禁止,新上任校長表明的理由主要是這不是學校傳統。
另外在重要場合亦會齊唱校詩(College Hymn)。校詩的曲詞其實與香港聖公會屬下其他學校相同,沿用《學校根基歌》(We Build Our School on Thee, O Lord)曲詞,由G.T. Denham 作曲,Sebastian W. Meyer 於1908年作英文歌詞。全曲共分四節另加尾聲。
[编辑] 創辦人及歷任校長
[编辑] 中學部
- Rev. Vincent John Stanton(史丹頓牧師)(創辦人)
- Bishop George Smith(施美夫主教)(Warden, 1850-1864)
- Bishop Charles Richard Alford(柯爾福主教)(Warden, 1867-1872)
- Bishop John Shaw Burdon(包爾騰主教)(Warden, 1874-1897)
- Bishop Joseph Charles Hoare(霍約瑟主教)(Warden, 1898-1906)
- Bishop Gerald Heath Lander(倫義華主教)(Warden, 1906-1909)
- Rev. Arthur Dudley Stewart(史超域牧師)(Principal, 1909-1933)
- Col. Evan George Stewart, DSO, OBE, ED(史伊尹上校)(Principal, 1933-1958)
- Rev. Geoffrey L. Speak(史璧琦牧師)(Principal, 1958-1967)
- Mr. R.G. Wells (韋爾思先生)(代校長)(Acting Principal, 1967-1969)
- Mr. Timothy W.H. Ha, MBE, JP(夏永豪 MBE 太平紳士)(Principal, 1969-2006)
- Dr. John Richard Kennard(甘納德博士)(2006-現在)
[编辑] 小學部
- Rev. Chiu Lin Chun(招練俊牧師)(Headmaster, 1960-1970)
- Mr. Leung Chung Por, MH(梁松波先生 MH)(Headmaster, 1970-2001)
- Mrs. Yvonne Chan Chin Mo Chun(陳陳慕珍女士)(Headmistress, 2001-現在)
[编辑] 重大事件
[编辑] 1840-1850年代
- 1843年英國海外傳道會(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之史丹頓牧師(Rev. Vincent John Stanton)獲委任為港府首任殖民地牧師(Colonial Chaplain),除籌建聖約翰座堂(St. John's Cathedral)及參與港府之教育委員會之工作外,亦開始籌建一間教會學校。會督府及校舍之建築工程在1845年展開。
- 1848年英國坎特伯雷大主教核准「聖保羅書院章程」。
- 1849年史丹頓牧師在中環之政府山(Government Hill)鐵崗(Tit Kong,又稱己連拿利Glenealy)會督府創立學校,開辦時學生9人,導師1人。校訓為「恭敬天主,愛人如己」。史丹頓牧師紀念碑石至今仍在中環港中醫院內。
- 1850年施美夫主教(Bishop George Smith)擔任聖公會維多利亞教區會督(Bishop of Victoria)及學校首任校長。
- 1851年學校正式命名為聖保羅書院。鐵崗校舍最初期建築物全部竣工。
- 1852年校長施美夫主教致函英國坎特伯雷大主教匯報聖保羅書院發展及香港傳道工作概況,信中提及當時有學生33人。翌年,施美夫主教獲港府委任主持教育委員會,負責督導5間政府資助華人學校的發展,聖保羅書院另外兩名導師Rev. E.T.R. Moncrieff及Rev. M.C. Odell亦擔任委員。
- 1857年導師Rev. Moncrieff在印度遇上「印度兵變」事件不幸遇害。
[编辑] 1860年代
[编辑] 1870年代
- 1872年港督堅尼地爵士(Sir Arthur Kennedy)撤銷'Her Majesty's Letters Patent to the Bishop of Victoria',其後香港定例局(即立法局)通過《聖保羅書院條例》(St. Paul's College Ordinance, no.7 of 1875)將聖保羅書院的業權交予坎特伯雷大主教,許其聯合聖保羅書院校長及港府輔政司制定學校的新章程。
- 1874年包爾騰主教(Bishop John Shaw Burdon)接任會督,並於1875年興復聖保羅書院擔任校長,設立培訓教會神職人員的神學班。同年包爾騰主教獲港府委任主理香港的教育政策。
- 1876年學校回復為英文學校,由A.J. May擔任Headmaster,其時有學生102人。
[编辑] 1880年代
[编辑] 1890年代
[编辑] 1900年代
- 1900年學校再次改組為培訓華人神職人員的神學院(Training College of the 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s South China Mission),由Rev. P.A. Bunbury 擔任Sub-Warden-cum-Principal,設有Preparatory 及 High School。
- 1906年9月18日颱風襲港期間,校長霍約瑟主教與四名學生乘船在屯門青山一帶傳道,不幸在風暴中遇海難逝世。此事件之紀念碑石至今仍置於主教府內。
- 1907年倫義華主教(Bishop Gerald Heath Lander)接任會督及校長。
- 1909年學校慶祝創立60週年(以1849年起計算),港督盧吉爵士(Sir Frederick Lugard)出席慶典。同年,英國海外傳道會取回鐵崗校舍管理權,並對學校運作進行大改組。學校再次回復為英文學校。史超域牧師 (Rev. Arthur Dudley Stewart)接任校長。校訓改為「寅畏上主是為智之本」(聖經《箴言》一章七節及九章十節)。至年底,學校共有5名教師及53名學生,翌年學生人數增加一倍。
- 後來接任校長的史伊尹憶述當時校舍的情況:'Some of us can remember the old south wing - two enormous classrooms on the first floor and one on the ground floor - the rest of the space taken up with wide verandahs and staircases, the whole constructed of ancient and somewhat worm-eaten wood, which must have caused a headache to the Insurance Company; the bad lighting and amazing discomforts which would not be tolerated by modern schoolboys.'
[编辑] 1910年代
- 1911年賴校董曹善允博士及何啟爵士之統籌,校舍擴建經費籌募進展順利。校友伍廷芳博士捐款1萬元予母校興建伍廷芳堂及聖保羅堂,於1919年落成開幕。伍妻其後再於1930年捐款1萬元以興建新建築物。至1911年底,學校共有300名學生,設有由第一班(Class One, 約為今之中六程度)至第八班(Class Eight, 約為今之小五程度)各班級。
- 1914年校長史超域牧師之妹嘉芙蓮(Kathleen Stewart)創立聖保羅女書院(St. Paul's Girl's College, 即今聖保羅男女中學前身)。
- 1915年至1930年期間,共10名師生先後代表中國參加7屆遠東運動會(亞運會前身)足球比賽,每屆皆摘冠而回。
- 1916年師生在香港仔開辦義學。
- 1919年學校在上亞厘畢道興建一座3層高、可容納90名教師及學生居住的宿舍,此建築物之半至今仍存。同年,寄宿生在校園開辦夜間義學,約100人就讀。及至1925年類似的夜間義學在大坑、中環、油麻地及廣東石岐皆有開辦,總共近1000人入讀。
[编辑] 1920年代
[编辑] 1930年代
- 1930年代,排球隊稱霸本港學界,於1938年至1940年連續3屆稱霸香港排球公開賽,並於1948年贏得全國冠軍。
- 1933年校長史超域牧師退休,其弟副校長史伊尹(Evan George Stewart)接任校長。史超域牧師送別會在大會堂舉行,港督貝璐爵士(Sir William Peel)出席並致辭。此時學校共有403名學生入讀。
- 1933年香港第十旅童軍贏得香港童軍步操及露營比賽冠軍,並獲頒「威爾斯太子錦標」(Prince of Wales Banner)及獲封為「總督榮譽旅團」(Governor's Troop)。翌年,旅長侯利華牧師(Rev. N.V. Halvard)獲委任為香港殖民地童軍總監(Colony Scoutmaster)。
- 1937年鐵崗校舍加建一層。
[编辑] 1940年代
- 1940年何明華主教(Bishop Ronald Owen Hall)知會校方聖公會打算取回鐵崗一帶土地另作發展,著校方覓地搬遷,惟因涉及多幢由史超域家族及公眾捐款所建之建築物業權問題,磋商膠著。
- 1941年12月8日,日軍進攻香港,學校停課。史伊尹校長擔任香港義勇軍團(The Hong Kong Volunteers) 少校,並率領軍團第三機關槍團在黃泥涌峽與日軍血戰,其後被俘入赤柱集中營。三名教師及九名學生參與香港保衛戰,其中五名學生在渣甸山一帶陣亡。另部份學生在中國內地為盟軍服務。部份香港第十旅童軍包括謝炳奎等加入香港Air Raid Precaution (ARP) Dispatch Corps and Food Controllers協助防務工作。12月25日,港督楊慕琦爵士(Sir Mark Young)宣佈投降,香港全境淪陷。鐵崗校舍在戰亂時遭嚴重破壞,大量財物及文物散失。其後部份師生在內地參加英軍服務團(The British Army Aid Group, BAAG)協助抗戰,逃亡到澳門或在香港進行地下抗敵情報工作。
- 1943年校友及中文科主任黃韶本於香港淪陷其間在港進行地下抗敵情報工作,不幸被日軍拘捕,並在赤柱集中營遇害,其墓碑現置於赤柱軍人墳場。
- 1945年抗戰勝利,香港重光。史伊尹校長獲釋,返英療傷。聖保羅書院被安排與聖保羅女書院合併成為聖保羅男女中學,在麥當奴道校舍上課。鐵崗校舍則被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用作校舍。3年後再檢討合併安排。原聖保羅書院校友對此合併大表不滿,並爭取復校。
- 1947年史伊尹校長傷癒返港,暫任聖保羅男女中學副校長,另外與聖保羅書院同學會大力向英國聖公會爭取復校。復校之議獲校董曹善允博士及聖保羅女書院創辦人嘉芙蓮之丈夫馬丁法政牧師(Canon E.W.L. Martin)積極支持。
- 1948年史伊尹校長因戰功獲頒Distinguished Service Order (DSO), 其後並獲頒OBE勳銜, 在1950年代獲封為皇家香港軍團(義勇軍)(Royal Hong Kong Regiments (The Volunteers), RHKR(V))榮譽上校。300名校友聯署向英國聖公會請願要求在鐵崗原址復校。
[编辑] 1950年代
- 1950年復校紛爭解決。聖公會提出以原港大聖約翰舍堂 (St. John's College, HKU)之用地(般含道香港大學對面)另加現金補償, 交換鐵崗校舍之業權。聖公會安排聖約翰舍堂及聖士提反舍堂合併並遷往薄扶林道82號現址以組成今之香港大學聖約翰學院(St. John's College, HKU),並委派聖約翰學院代表參加本校之校董會。聖保羅書院遂於1950年在現址復校,初期沿用原聖約翰舍堂舊建築物作校舍。復校時共有約280學生及教師在校,其中200人由聖保羅男女中學轉回。聖保羅男女中學仍維持男女生同校制度至今。
- 1951年動工興建黃鳴謙堂,以主要捐款人校友黃焯菴之父命名。另外校長史伊尹上校與校友著名建築師司徒惠籌劃分階段開展其他新校舍建設工程。
- 1953年香港第十旅童軍再次贏得「威爾斯太子錦標」及獲封為「總督榮譽旅團」。2年後,旅長謝炳奎接任香港童軍維多利亞城區總監。
- 1957年港督柏立基爵士(Sir Robert Black)訪問學校。
- 1958年校長史伊尹上校逝世,於校內舉行喪禮。史璧琦牧師(Rev. Geoffrey L. Speak)接任校長。同學會在黃鳴謙堂內為故校長史超域牧師立碑紀念,碑石由史超域牧師遺孀揭幕。
[编辑] 1960年代
- 1960年增設完整六級制的小學部,校舍設於中學部校舍旁,校友招練俊牧師擔任小學校長。
- 1962年香港立法局通過《聖保羅書院校董會法團條例》(香港法例第1102章)及其附例,確立校董會的具體組成,以聖公會港澳教區會督為校董會主席。英國海外傳道會將聖保羅書院土地業權及行政管轄權轉交校董會持有。同年,校友謝雨川主持新校舍籌募經費運動,獲校友及社會人士支持。建築工程展開。
- 1962年至1968年間,校舍各幢新建築物先後竣工,包括北翼之課室及教員室;西翼之學校禮堂、小教堂、課室及有蓋操場;東翼之實驗室、體育館、圖書館、歷史室及地理室;及小學部大樓。全個校園可容納1380名學生就讀。
- 1963年學生會(Students' Association)成立,是香港首個中學的學生會,當時由總學長兼任會長一職。
- 1965年港督戴麟趾爵士(Sir David Trench)訪問學校,並主持史超域兄弟校舍大樓(即今學校禮堂所在的部份校舍)揭幕儀式。
- 1966年學長制度改革,學長會(Prefects' Council)成立。初期兼管部份學生福利事務。
- 1967年校長史璧琦牧師辭職,獲政府委託創立Island School並任創校校長。RG Wells 暫代校長一職。同年,羅世傑、陳幼南等四名理科班學生發起舉辦中學聯校科學展覽(Joint School Science Exhibition,簡稱「聯校科展」JSSE),羅世傑任主席,並獲其他中學廣泛響應,成為每年矚目的大型校際活動。香港六七暴動期間,預科生曾德成因在學校派發反對殖民地政府傳單被拘捕並被判入獄。
- 1968年由來自拔萃男書院、其父祖皆為聖保羅書院校友的夏永豪接任校長。
[编辑] 1970年代
- 開創了吸納心光盲人院學生的傳統,令視障學生有機會透過升讀英文中學,增加入大學門檻的機會。
- 打破百多年來只有男生就讀的傳統,開始在中六班級接納女生入讀。
- 1970年梁松波接任小學校長。
- 1972年總學長不再兼領學生會長職務,校方另行委任一名中六級同學擔任學生會長。
- 1973年學校引進夏令上課時間表。
- 1975年圖書館正式命名為「伍廷芳圖書館」以紀念校友伍廷芳博士。同年開始會社制度(house system)。
- 1977年學生會長首度由全體同學選舉產生。
- 1979年「聖保羅書院同學會謝雨川泳池」落成啟用。黃鳴謙堂地下之童軍室及學生會室遷走,原址改為供小學生休憩及集隊用之地方。學生會室及學長會室改置於有蓋操場側兩個廂形房間內。
[编辑] 1980年代
[编辑] 1990年代
- 1990年代初,學校禮堂及體育館在校友募捐支持下完成安裝空調計劃。
- 1992年提出參與「直接資助計劃」,當時因為部份立法局議員反對而無法落實。同年,學校成立多個教師隊伍包括擇業輔導、輔導、公民教育、訓導、家校合作等。
- 1993年小學部遷至位於西環山道之新校舍,而原有之校舍則改建為教員室、電腦室、多用途教室、美術室、音樂室,和輔導主任及訓導主任辦公室等。黃鳴謙堂原有的音樂室及美術室擴建,地下則改作乒乓球室。同年,與位於大潭的香港國際學校(Hong Kong International School, HKIS)結為姊妹學校以鼓勵文化交流。
- 1994年學校成立家長教師會(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 PTA)。港督彭定康(The Rt. Hon. Chris Patten)受英國友人 W.J.West 之託將一本由聖保羅書院於1855年出版的古書《禱告文全書》原書自英國送還學校。該書真本現收藏於香港歷史博物館。
- 1995年起,學校舉辦多種暑期海外學術考察、語文、音樂或體育交流活動,鼓勵學生接觸各地不同文化開拓視野,至今足跡遍及內地、台灣、韓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澳洲、新西蘭、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捷克、希臘、冰島、北歐、南非、津巴布韋等等。
- 1997年港島第十旅童軍慶祝成立75週年,獲香港童軍總會史無前例特許在童軍制服右襟繡上鑽禧旅慶紀念徽章。
[编辑] 2000年代
- 2000年港島第十旅童軍代表隊贏得全港童軍技能比賽總冠軍,獲頒「嘉爾頓錦標」(Carlton Trophy)。
- 2001年決定再次參與香港教育統籌局推行的「直接資助計劃」。校方表示希望透過「直接資助計劃」使學校能夠使用更先進的設備和科技。小學部校長梁松波退休,由陳陳慕珍接任。年底,聖保羅書院慶祝其150週年校慶,包括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150週年校慶聚餐,筵開150席,逾1500人出席。
- 2002年9月,第一批透過直接資助計劃的中一學生入讀,中一級使用的課室亦在同年起翻新,並隨該批學生升班逐年地翻新其他課室。
- 2003年開始校舍擴建工程,首先把七樓的天台改建為教員室及電腦室等,並且拆卸前小學部校舍及停用聖保羅書院同學會謝雨川泳池,興建新一幢全新的行政大樓。
- 校長夏永豪於2006年2月28日起卸任聖保羅書院第十任校長,職位由甘納德博士接替。
- 2006年9月18日,聖保羅書院為百年前在海難中逝世的故校長霍約瑟主教舉行追思崇拜。
- 聖保羅書院南翼擴建工程於2006年竣工,在2006年12月15日由香港聖公會鄺廣傑大主教主持該大樓的開幕儀式。以往的行政大樓(Office Block)於同年重新正名為「史超域樓」。
- 2007年與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結為姊妹學校以鼓勵文化交流。
[编辑] 校舍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聖保羅書院的校舍位於中環鐵崗/下亞厘畢道1號,即現時香港聖公會會督府。當年聖公會主教會兼任書院校監一職,因此部份校舍乃主教之住所。現時該處外牆仍留有當年所以刻的校名及舊校訓「恭敬天主,愛人如己」。另於隔鄰的港中醫院地面置有創辦人史丹頓牧師紀念碑。
二次大戰時,聖保羅書院鐵崗校舍遭嚴重破壞,旋又被安排與聖保羅女書院合併成聖保羅男女中學。其後,聖保羅書院於1950年復校,並以位於般咸道的原香港大學聖約翰舍堂的舊建築物為校舍,其後逐步建設新校舍。
現時使用中的課室、禮堂、操場、圖書館及已拆卸的前小學部大樓於1969年建成,是一棟由多部分組成的建築物,八層高,設有36間課室。除此以外,主校舍亦設有1個圖書館、1個有蓋操場、1個室內體育館、2間化學實驗室、2間生物實驗室、2間物理實驗室、1間音樂室、1間多媒體學習中心、2間電腦室、1間地理室、1間美術室和1間小教堂。2個戶外操場則由主校舍及新校舍包圍。
黃鳴謙堂建於1954年,為現校舍現存的最舊建築物,樓高三層,曾經用作乒乓球場(地下)、美術室(一樓)及音樂室(二樓)。聖保羅書院同學會謝雨川泳池則於1979年在黃鳴謙堂側建成。此戶外泳池長25米,水深最深為1.65米。
該校於2003年開始進行擴建工程,將前小學部大樓部分拆卸,並在該處及泳池上方興建一座新行政大樓。新建大樓內主要設施包括校務處、校長室、教員室、美術室及音樂室。行政大樓已在2006年10月啟用。
[编辑] 社制
社制始於1975年,目的在於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和建立群體意識。 校內設有六個社:
社 | 顏色 |
Banyan(榕) | 藍色 |
Ginkgo(銀杏) | 綠色 |
Oak(橡) | 橙色 |
Pine(松) | 紫色 |
Rosewood(紫檀) | 紅色 |
Yew(紫杉) | 黃色 |
每個社的顏色來源自該社英文名第一個字母的相應同字頭顏色。
每個社的社員來自不同班級,每個社都由一位老師社長(House Master)領導,由學生社長(House Captain)負責管理。每個社都會在學年開始及結束時召開社員大會,此外在重要比賽 (例如運動會和水運會) 前亦會召開,所有屬於該社的學生都必需出席。社員可自行購買社章並配戴於校服上。
學校經常舉辦社制比賽,大部份比賽均在體育方面,惟學術方面的社制比賽則較少有。而每年舉辦的運動會和水運會的比賽打多是以社際形式進行,甚少以班際形式進行。
[编辑] 教授語言
大部分科目均主要使用英文教授,而中國語文、中國歷史則用廣州話教授,普通話課則用普通話教授。今學年,中二甲、中二丙和中三己班使用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
[编辑] 聖保羅書院學生會
聖保羅書院的學生會成立於1963年,是香港中學最早成立的學生會。早年會長由總學長兼任,或由校方委任中六級學生擔任,由1977年起每年皆以全體學生投票選舉產生。候選人一般為中六級學生。他們須推出參選政綱、公開拉票及出席全體學生答問大會以爭取同學投票支持。學生會的辦事處 (稱為 S.A. Room) 位於學校二樓有蓋籃球場學長會側。
[编辑] 學生組織及活動
在音樂方面,聖保羅書院擁有多個合唱團、管弦樂團及中樂團。學校多年來積極參與香港學校音樂及朗誦協會學校音樂節多項個人及團體比賽,在音樂主任符潤光先生的指導下,歷年來所獲獎項不計其數。
運動方面,亦擁有各類運動校隊,包括田徑、游泳、足球、籃球、羽毛球及乒乓球等,多年來參加各項校際比賽亦屢獲殊榮,其中更有人代表香港或中國出席國際級比賽。
該校目前擁有兩個制服團體,分別為童軍和紅十字會。香港童軍總會港島第10旅成立於1922年,而香港紅十字會青年團第39團則成立於1969年。
[编辑] 文科聯會(Arts Union)
|
[编辑] 運動聯會(Sports Union)
|
[编辑] 康樂聯會(Recreation Union)
|
[编辑] 科學聯會(Science Union)
|
[编辑] 音樂聯會(Music Union)School Orchestra 管弦樂團 |
[编辑] 服務聯會(Service Union)
|
[编辑] 出版刊物
學校出版的校刊《弘道》及校報《文苑》都是由附屬學生會的學生出版社(Student Publications Council)負責編輯工作,校刊及校報每年各出版一次。
- 《弘道》(Wayfarer)
- 《弘道》(Wayfarer)是聖保羅書院的校刊,首次出版年份為1958年,由故校長史伊尹上校倡議出版。其後停刊了數年,至1963年復刊並每年出版,至今已刊行四十五期 (2006-2007)。初期的編輯工作多由學校老師負責,其後由學生出版社的同學負責,學校老師擔任顧問。
- 校刊的主要內容包括校務報告、大事錄、各班級及團體照片、各學生組織報告、教職員專訪、專題、「文苑」(學生徵文)等等。
- 中文名稱「弘道」取中華民族先哲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論語·衛靈公》)之意,勉勵學生弘揚仁道,以及象徵聖保羅書院之艱巨任務。
- 英文名稱「Wayfarer」指徒步的旅行者,象徵排除萬難以達到理想,希望每位學生都能擁有「Wayfarer」的胸襟。
- 第一至四十四期內頁皆為黑白印刷,直至第四十五期(2006-2007,155周年校慶版)才開始內頁彩色印刷。
- 《文苑》(Scope)
- 校報中文版《文苑》及英文版 Scope,每年出版一至兩次,同期刊行,由學生出版社負責編輯。
- 校刊《弘道》及校報《文苑》皆曾在香港的學校刊物公開比賽中獲獎,例如《弘道》曾於80年代贏得由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SCMP)舉辦的校刊比賽冠軍。
[编辑] 聖保羅書院同學會
聖保羅書院同學會於1920年代成立,成立早期的功用並不顯著,而且沒有正式名稱。據文獻所載,1930年百多名校友曾與校方在西環某茶樓聚會商議成立'Old Pauline Union',其後同學會在廣州及上海等地亦成立了支部以聯絡校友。在香港淪陷期間,部份暫居澳門之校友亦有舉行聚會。及至1950年復校成功,同學會名稱正式定為「聖保羅書院同學會」(St. Paul's College Alumni Association, SPCAA)。隨著年代發展,同學會的角色亦有所改變,除了擔當校友之間連繫的重任外,同學會亦不斷維持與學校的聯繫,在聖保羅書院校董會內有4名校友代表,共同商議學校事務。
[编辑] 家長教師會
家長教師會(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簡稱PTA)於1994年成立,宗旨為促進學校及學生家庭的關系。曾經舉辦的活動包括書展、講座及參觀報社等,而且每年家長方面都會派出代表隊參加學校舉辦的週年陸運會接力賽。家長教師會每年舉辦一次週年大會,以選出該年度的主席和幹事。
[编辑] 著名校友
- 伍廷芳(1842-1923)(1874年、赴英國倫敦林肯法律學院深造、並成為第一個取得英國法律學博士學位的中國人、大清國駐美公使、辛亥革命後南北談判南方代表、南京臨時政府司法總長、中華民國外交部長及財政部長、香港首位華人大律師、首位華人立法局議員及首位華人太平紳士)
- 楊衢雲 (1861-1901)(中國近代革命家、曾任教員、招商局總書記、及沙宣洋行副經理、1890年於香港創立最早的革命組織輔仁文社、並為香港興中會首任會長、負責策劃廣州起義及惠州起義、民國早年曾被寫入小學課本、稱為國父)
- 譚肇康(1875-1961)(民主革命者、中國同盟會香港分會會員、建築師、於大連攻讀建築工程、曾承建大量工程項目,飲譽省港建築界、香港建造商會創會會長(1920年)、再獲選為主席(1922年)、麗澤譚肇康紀念小學是為紀念他而命名)
- 王寵惠(1881-1958)(中華民國司法部長及外交部長、中國近現代法學名家、美國耶魯大學法學博士、海牙常設國際法庭正法官、於1943年隨蔣中正出席開羅會議)
- 王吉民(1889-1972)(中國著名醫史學家、王寵惠博士堂弟、1910年畢業於香港西醫學堂、1932年和伍連德用英文撰寫了《中國醫學史》)
- 晏陽初(1893-1990)(近代中國及台灣著名平民教育家和鄉村建設家,被譽為世界平民教育運動之父、與教育家陶行知並稱「南陶北晏」、曾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顧問)
- 謝雨川(1899-?)(前香港立法局議員、「米王」—曾獲港府委託主理穀米配給、前聖保羅書院同學會會長)
- 謝伯昌(1901-?)(前九龍總商會理事長、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創辦人)
- 林炳賢(1901-1986)(中國著名建築學專家、美國俄亥俄大學工學士、英國皇家建築師學院院士、1946年任國立唐山工學院 (後屬中國交通大學、即今天津大學) 建築系主任及教授、1949年到香港、奠定了在香港的事業)
- 余兆麒(1902-?)(二次大戰中華民國將軍、美國密芝根大學法律博士、中國聯合銀行創辦人、於1983年創立著名之余兆麒醫療基金、對香港醫療服務貢獻良多)
- 葉若林(1912-2007)(香港中華總商會永遠榮譽會長、前聖保羅書院同學會會長)
- 司徒惠(1913-1991)(著名建築師、1956年-1974年香港立法局非官守議員、1971年-1976年香港行政局非官守議員、1975年香港大學名譽科學博士、1978年香港中文大學名譽法學博士)
- 鍾士元(1917-)(香港老牌政治家、外號大Sir、前香港立法局 (1974年-1978年) 及香港行政局 (1980年-1988年) 首席非官守議員、回歸後出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會議召集人 (1997年-1999年)、前香港工業總會 (1966年-1970年)、香港生產力促進局 (1974年-1978年) 及醫院管理局 (1990年-1995年) 主席、前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 (1960年-1961年)、前香港工程科學院院長 (1994年-1997年)、九巴集團董事會主席、1951年英國雪菲爾大學機械工程哲學博士、1976年香港大學名譽科學博士、曾負責籌辦香港理工學院、香港城市理工學院、香港科技大學及醫院管理局)
- 貝聿銘(1917-)(國際知名建築師、曾設計香港中國銀行大廈、巴黎羅浮宮「金字塔」、北京香山飯店及北京中國銀行總部等著名建築物、1990年香港大學名譽文學博士)
- 何家鎏(「柴王」—曾獲港府委託主理柴薪配給、前聖保羅書院同學會會長)
- 黃焯菴(「糖王」—曾獲港府委託主理食糖配給、佛教黃焯菴小學是為紀念他而命名)
- 蕭家禧(著名兒科醫生、前聖保羅書院同學會會長)
- 黃頌盈(著名日本電器品牌港澳代理、中西區地區領袖、前聖保羅書院同學會會長)
- 馬炎璋(著名會計師、於1948年創辦馬炎璋會計師行、前香港華人會計師公會會長)
- 謝炳奎(香港童軍運動前輩、香港童軍總會前維多利亞城區總監、前柴灣營地監督)
- 廖烈科(1931-1998)(前創興銀行董事長、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前香港立法局議員)
- 任志剛(1947-)(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2008年香港大學名譽社會科學博士)
- 劉兆佳(1947-)(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講座教授暨系主任及亞太研究所副所長)
- 曾德成(1949-)(民政事務局局長、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任委員、前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成員、前《大公報》總編輯)
- 葉澍堃(1951-)(前香港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局長、香港賽馬會董事)
- 曹萬泰(香港特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主任)
- 郭家強(政府產業署署長)
- 馮浩賢(民政事務局首席助理秘書長(西九)1、聖保羅書院同學會會長)
- 張文新(1953-)(香港電台電視部助理廣播處長)
- 徐志強(前醫院管理局副總監(1991-1999)、前司法機構政務長(1999-2005))
- 陳振鴻(1952-1997)(前香港高等法院法官)
- 曾鈺成(1947-)(2004年-2008年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會議成員、民主建港協進聯盟首任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培僑中學校監及前校長)
- 劉秀成(1944-)(2004年-2008年香港立法會議員、泛聯盟成員、前香港大學建築系主任及教授、前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
- 李永達(1955-)(2004年-2008年香港立法會議員、第三任民主黨主席)
- 劉江華(1957-)(2004年-2008年香港立法會議員、民主建港協進聯盟副主席)
- 張超雄(1957-)(2004年-2008年香港立法會議員、公民黨副主席)
- 丁午壽(1942-)(2000年-2004年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工業總會名譽會長、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名譽會長、開達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前自由黨副主席)
- 勞永樂(1954-)(2000年-2004年香港立法會議員、樂施會幹事、傳染病專科醫生、前香港醫學會會長)
- 張家敏(利豐研究中心執行董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
- 馬超常(前香港市政局議員、代表香港公民協會當選)
- 鍾世傑(前香港市政局議員、香港在1970年代至1980年代的傳奇人物)
- 陳其鑣(香港電子業商會主席、香港綠色製造聯盟主席)
- 陳幼南(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香港潮州商會常務會董、前聖保羅書院同學會會長)
- 陸觀豪(前恆生銀行常務董事兼副行政總裁、前香港立法局議員、香港中文大學校董會成員及大學司庫)
- 伍步謙(永隆銀行常務董事兼行政總裁、香港公開大學校董會主席、1999年香港公開大學榮譽工商管理博士)
- 廖鐵城(創興銀行常務董事兼副行政總裁、香港潮州商會會董)
- 王祖耀(著名心臟科專科醫生、香港心臟學會創會元老及前會長、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理事會主席)
- 馮啟賓(著名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香港耳鼻喉科醫學院院長、前聖保羅書院同學會會長)
- 羅佐華(著名麻醉科專科醫生、危重病學專家、香港麻醉科醫學院首任院長)
- 李繼堯(香港仁安醫院院長及醫務總監、著名風濕病科專科醫生)
- 張任謙(1936-1991)(澳洲華裔心臟手術專家及人道主義者、世界心臟移植先驅、1986年獲 Companion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 勳銜、在悉尼之張任謙心臟研究所於1994年為紀念他而設立、1999年獲選世紀澳洲名人)
- 莫志強(前香港大學心胸外科講座教授、香港心臟移植先驅、香港心臟學會前會長)
- 岑信棠(前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主任及教授、現任名譽教授、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 梁憲孫(香港大學內科系副主任、何善衡血液及腫瘤學講座教授、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副院長)
- 詹志勇(香港大學地理學院講座教授、樹木專家)
- 李鍔(前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前香港大學文學院院長、前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院長、前澳洲南昆士蘭大學副校長、前職業訓練局執行幹事)
- 林浡(香港浸會大學教務長)
- 傅浩堅(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社會科學院院長、體育及運動科學講座教授)
- 傅浩強(美國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骨科學系主任及David Silver 講座教授、是美國唯一的亞裔骨科學系主任、運動醫學權威、擅長膝及肩之損傷手術)
- 羅世傑(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生物科學院副院長、前英國牛津大學生物化學系免疫化學教授、第一屆香港聯校科學展覽會(1968)主席)
- 黃錦就(美國賽維爾大學(Xavier University)刑法學系主任及副教授、前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助理教授及中國法制研究計劃主任、傳媒綽號光頭教授)
- 陳增聲(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及信興市場學講座教授)
- 盧乃桂(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所長、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講座教授)
- 科大衛(1947-)(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及前系主任、英國牛津大學聖安多尼學院院士)
- 蘇偉文(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財務學系副教授、知名財經專欄作家)
- 林本利(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知名財經專欄作家)
- 姚浩然(時富資產管理聯席董事、著名證券分析員、財經專欄作家)
- 何耀棣(律師、何耀棣律師事務所創辦人、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廣東省代表、前消費者委員會主席、前聖保羅書院同學會會長)
- 胡漢清(資深大律師、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基本法研究中心主席)
- 馬豪輝(律師、第十一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香港區代表、基本法研究中心副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九屆雲南省委員會委員、前聖保羅書院同學會會長)
- 鄺日修(1840-1921)(早期香港聖公會聖三一堂及聖士提反堂牧師、曾於九龍寨城內辦學、贈醫施藥及建立「窮人院」(Almshouse,後稱「廣蔭院」),聖公會日修小學是為紀念他而命名)
- 莫壽增(首任中華聖公會華南教區主教、聖公會莫壽增會督中學是為紀念他而命名)
- 龐德明(前聖公會台灣教區主教)
- 鄺廣傑(1936-)(首位香港聖公會教省主教長/大主教及前聖公會港澳教區會督、於2006年末榮休、現為香港聖公會教省榮休大主教及香港島教區榮譽主教、曾任香港《基本法》草委、2000年香港大學名譽神學博士、2007年香港中文大學名譽社會科學博士)
- 蘇以葆(香港聖公會西九龍教區主教)
- 薛磐基(前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前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組校董會主席、前香港基督教崇真會會長、前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副會長)
- 夏里巴(海外升學專家)
- 周湛樵(前香港輔助警察隊總監)
- 符潤光(1953-)(聖保羅書院音樂科主任、香港歌劇社主席、前香港兒童合唱團董事)
- 何福仁(1953-) (聖保羅書院中文科主任、知名作家和詩人)
- 古德明(1953-)(知名作家、文字及翻譯專家)
- 潘國靈(作家、文化評論人、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學人)
- 林子揚(跨媒體音樂創作人、香港網絡政治論壇音公館網主、從2004年至2005年間任香港電台頭條新聞主持)
- 顧修全(知名臨床心理學家及作家、香港首位執業臨床心理醫生)
- 詹德隆(英文教育專家、電台及電視節目主持、知名作家、文化及政治評論員、1980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 游寶榮(前香港賽馬會慈善及公司事務司、香港風濕病基金會主席、公益金董事)
- 葉松茂(英國劍橋大學管理資訊系統學博士、著名智庫香港珠三角基金會執行總監)
- 程翔(1949-)(資深記者、曾任新加坡《海峽時報》中國首席特派員、前《文匯報》駐北京記者站主任及副總編輯、在內地因間諜罪被北京市國家安全局逮捕及被判入獄、在被扣留逾千日後、獲准提早假釋返港)
- 黎民偉(1893-1953)(香港電影之父、曾拍攝香港首部電影《莊子試妻》及孫中山紀錄片《勳業千秋—開國史的一頁》等名作、演員黎宣之父、黎姿之祖父)
- 何大傻(1894-1957)(原名何福如、又名何澤民、有<諧趣歌王>的美譽、能彈琵琶、及作曲作詞、乃廣東音樂界四大天王之一)
- 錢廣仁(著名廣東音樂家,別號「錢大叔」、有「大喉領袖」之稱、創辦香港首間大規模錄製音樂唱片之唱片公司新月唱片公司)
- 薛覺先(1904-1956)(著名粵劇老倌、電影導演及演員、前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前中國戲劇家協會廣州分會副主席、名伶林家聲之師父)
- 吳楚帆(1911-1993)(1937年華南影帝(得獎作《人生曲》(1936))、電影公司東主、1996年香港電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得主(追贈))
- 蕭若元(1950-)(人稱「蕭才子」、知名作家、時事評論員及傳媒全才製作人、曾為電視台新聞報道員、編劇、監製、電台新聞評論節目主持人)
- 蕭定一(1974-)(蕭若元之子,影視製作及娛樂事業東主)
- 鄭丹瑞(前商業電台營運總裁、藝人、著名DJ,暱稱「阿旦」)
- 陳慶嘉(知名作家及編劇,筆名「阿寬」)
- 呂奇(香港影星及導演)
- 麥基(香港影星)
- 雷宇揚(香港藝人)
- 杜德偉(1963-)(香港歌星,歌星張露之子)
- 蔡康年(香港藝人)
- 林峰(1979-)(香港藝人)
- 李泳豪、李泳漢兄弟(香港藝人、李家鼎與施明所生的孿生兒子)
- 林景昇(香港警隊高級督察、談判專家、前香港科技大學校友會會長、2006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 吳定強(香港賽馬會練馬師)
- 盧潤森(律師、前香港足球總會副主席、前南華體育會主席及副主席)
- 梁守志(香港足球圈名人,曾任香港代表隊及香港甲組球會南華、東方等之領隊/總監)
- 陳曉明(足球教練,現為香港甲組球會華家堡領隊,曾任香港代表隊助教、香港青年軍及香港甲組球會和富大埔教練)
- 古偉明(前香港百米飛人、前香港100米短跑紀錄保持者,代表香港參加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
[编辑] 參考
- 《From Devotion To Plurality - A full history of St. Paul's College 1851-2001》editor-in-chief Vincent H.Y. Fung (2001). Published by St. Paul's College Alumni Association.
- 《St. Paul's College 120th Anniversary 1851-1971 聖保羅書院創校壹佰弍週年紀念特刊》
- 《Wayfarer - St. Paul's College 1986-87 弘道 — 聖保羅書院校刊(第二十五期) 》
- 《香港中西區風物誌(增訂版)》梁炳華著(1999)。中西區臨時區議會印。
- 《香港中西區地區掌故》梁炳華主編(2003)。中西區區議會印。
- http://www.cwfestival.org/images/pdf/zone/096.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