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二氧化碳 | |||
---|---|---|---|
|
|||
IUPAC英文名 | Carbon dioxide | ||
其它名稱 | 碳酸酐、干冰 | ||
識別 | |||
CAS號 | |||
PubChem | |||
EINECS號 | |||
RTECS號 | FF6400000 | ||
SMILES | C(=O)=O | ||
InChI | 1/CO2/c2-1-3 | ||
性質 | |||
化學式 | CO2 | ||
摩爾質量 | 44.0095(14) g mol-1 | ||
外觀 | 无色气体 | ||
密度 | 1,600 g/L (固) 1.98 g/L (气) |
||
熔點 | −57 °C (216 K) (压力下) | ||
沸點 | −78 °C (195 K) 升华 | ||
在水中的溶解度 | 1.45 g/L | ||
pKa | 6.35, 10.33 | ||
黏度 | 0.07 cP, −78 °C | ||
分子偶極矩 | 0 | ||
結構 | |||
分子形狀 | 直线型 | ||
相關化學品 | |||
相關氧化物 | 一氧化碳、二氧化三碳 一氧化二碳、三氧化碳 |
||
若非注明,所有数据都依從国际单位制,以及来自标准状况(25 °C, 100 kPa)的条件。 化學品框的說明和參考文獻 |
常壓下為無色、無臭、不助燃、[1]不可燃的氣體。
二氧化碳略溶於水,少部份二氧化碳會和水反應,產生碳酸。
- CO2(g) + H2O ⇌ H2CO3
二氧化碳略微溶於醇。
二氧化碳通常是由燃燒有機化合物、細胞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發酵作用等所產生,植物在有陽光的情況下吸取二氧化碳,在其葉綠体內進行光合作用,產生碳水化合物和氧氣,氧氣可供其他生物進行呼吸作用,這種循環稱為碳循環(carbon cycle)。
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之一,可以把來自太陽的熱能鎖起來,不讓其流失,如果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過多,熱量更難流失,地球的平均氣溫也會隨之上升,這種情況稱為溫室效應。
二氧化碳的固體狀態是乾冰。乾冰在室溫下會直接昇華為氣體。二氧化碳需加壓到5.1倍大氣壓力才會以液態存在。
目录 |
[编辑] 歷史
在17世紀,法蘭德斯化學家海尔蒙特發現在密封容器內燃燒木炭,剩下的氣體的密度比原來的氣體更高。
1750年代,蘇格蘭物理學家约瑟夫·布莱克又對二氧化碳有更進一步的研究:石灰石加熱或加入酸後會產生一種他稱為「固定空氣」的氣體。
[编辑] 製備與檢驗
[编辑] 製備
在實驗室中通常以碳酸鹽加酸製備二氧化碳,例如以碳酸鈣與鹽酸反應,並以向上排空氣法收集:
- CaCO3 + 2HCl → CaCl2 + CO2↑ + H2O
在工業上是以高溫加熱灰石(主要成分為碳酸鈣)分解產生二氧化碳:
- CaCO3 → CaO + CO2↑
[编辑] 檢驗
將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會產生白色的碳酸鈣沉澱。
- Ca(OH)2+CO2 → CaCO3 + H2O
二氧化碳水溶液呈弱酸性,會讓紅色的酚酞變無色。
[编辑] 用途
- 二氧化碳可注入飲料中,使飲料中帶有氣泡,增加飲用時的口感,像汽水、啤酒均為此類的例子。
- 固態的二氧化碳(或乾冰)在常溫下會氣化,吸收大量的熱,因此可用在急速的食品冷凍。
- 二氧化碳的重量比空氣重,不助燃,因此許多滅火器都會產生二氧化碳,利用其特性滅火。而二氧化碳滅火器是直接用液化的二氧化碳滅火,除上述特性外,更有滅火後不會留下固體殘留物的優點。
- 二氧化碳也可用作焊接用的保護氣體,其保護效果不如其他惰性氣體(如氬),但價格相對便宜許多。
- 二氧化碳雷射是一種重要的工業雷射來源。
- 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之主要碳源。
[编辑] 安全性
因為二氧化碳比空氣重,所以在低漥處的濃度較高。以人工鑿井或挖孔樁時,若通風不良則會造成井底的人員窒息。
應避免之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