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达尔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 Charles Robert Darwin |
|
照片攝於達爾文51歲,發表《物種起源》之後不久 |
|
出生
|
1809年2月12日 |
英國什罗普郡舒茲伯利Mount House | |
逝世 | 1882年4月19日 (73歲) |
英國肯特郡Down House | |
研究領域 | 博物學家 |
著名成就 | 物種起源 自然選擇 |
國籍 | 聯合王國 |
居住地 | 英格蘭 |
母校 | 愛丁堡大學 劍橋大學 |
導師 | 亞當·塞吉威克 |
獲獎 | 皇家獎章(1853) 沃拉斯顿奖章(1859) 科普利獎章(1864) |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英語: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年2月12日-1882年4月19日),又譯達爾溫,是一位英国著名的生物學家、博物学家,達爾文早期因地質學研究而著名,而後又提出科學證據,證明所有生物物種是由少數共同祖先,經過長時間的自然選擇過程後演化而成[1]。到了1930年代,達爾文的理論成為對演化機制的主要詮釋[1],並成為現代演化思想的基礎,在科學上可對生物多樣性進行一致且合理的解釋,是現今生物學的基石[2]。
在愛丁堡大學研讀醫學期間,達爾文對自然史逐漸產生興趣。而他後來又到劍橋大學學習神學[3]。達爾文在參與了小獵犬號的五年航行之後,成為了一位地質學家。他進行觀察並提出理論來支持查理斯·萊爾的均變思想。回英國後所出版的《小獵犬號航行之旅》,使其成為著名作家。由於在航行期間對所見生物與化石的地理分佈感到困惑,達爾文開始對物種轉變進行研究,並且在1838年得出了他的自然選擇理論。由於這類思想在當時被視為異端,因此達爾文剛開始只對親近的朋友透露這些想法,並持續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以應付可能遭遇的反對[4]。到了1858年,阿弗雷德·羅素·華萊士寄給他一篇含有相似理論的論文,促使達爾文決定與其共同發表這項理論[5]。
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使起源於共同祖先的演化,成為對自然界多樣性的一項重要科學解釋。之後達爾文《人類與動物的情感表達》以及《人類由來與性擇》中,闡釋人類的演化與性選擇的作用。他也針對植物研究發表了一系列的書籍,在最後一本著作中,達爾文討論了蚯蚓對土壤的影響[6]。為了表彰他傑出成就,達爾文死後安葬於牛頓與約翰·赫歇爾的墓旁,地點就在英國倫敦的西敏寺[7]。
目录 |
[编辑] 生平
[编辑] 早年
查爾斯·達爾文在1809年2月12日,出生於英國蕭布夏郡舒茲伯利的富裕家庭中。他在6個小孩中排行第5,父親羅伯特·達爾文是一位醫生,母親蘇珊娜·達爾文則是金融家。他的祖父伊拉斯謨斯·達爾文是一位詩人、醫生,也是早期提出類似演化觀念的學者之一。外祖父約書亞·威治伍德則是威治伍德陶瓷的創辦者。
儘管威治伍德家族曾經接受過聖公會,但是兩個家族的成員大都是屬於一神論派。羅伯特·達爾文是個低調的自由思想者,他讓查爾斯在聖公會的教堂中接受浸禮。不過後來查爾斯與他的兄弟姊妹,卻是跟著他們的母親參加一神論派的禮拜。在1817年,查爾斯進入了一間由牧師帶領的日間學校。而查爾斯的母親在當年的7月就去世了,當時查爾斯只有8歲。從1818年9月開始,他成為附近一間屬於聖公宗的舒茲伯利學校(Shrewsbury School)的寄宿生[8]。
達爾文在1825年當了一個夏季的見習醫生,協助他的父親為蕭布夏郡的窮人看病。當年秋天,他進入了愛丁堡大學學習醫學。達爾文對外科手術感到厭惡,並且忽略了他的醫學課業。不過他從約翰·愛德蒙斯頓(John Edmonstone)那裡學到動物標本的剝製技術(taxidermy),而且這位被解放的黑奴,也教導他許多關於南美熱帶雨林的傳說。在後來的《人類起源》一書中,達爾文引用了這段經驗,解釋歐洲人與黑人之間雖然外表差異很大,實際上卻非常親近[9]。
進入大學第二年,他加入了布里尼學會(Plinian Society),這是一個專注於博物學的學生團體[10],並且成為羅伯特·愛德蒙·葛蘭特(Robert Edmund Grant)門下的學生。葛蘭特是一位拉馬克主義 的擁護者,拉馬克主義主張演化來自後天所得到的特徵,這種由拉馬克所提出的思想,曾經出現在達爾文祖父的著作中。之後達爾文進入葛蘭特的研究團隊,在佛斯灣(Firth of Forth)潮間帶研究海生動物的生命週期。這些研究建立了同源器官的證據。同源指的是所有動物所擁有的相似器官,並顯示他們源自共同祖先[11]。
1827年3月,達爾文在布里尼學會發表他的發現,內容是說牡蠣殼中所常見的黑色物體,是一種水蛭(skate leech)的卵[12]。他也上了羅伯特·詹姆森 (Robert Jameson)的課程,學習地層地質學,以及植物的分類。並且協助愛丁堡大學博物館的大規模收集工作,這間博物館是當時歐洲最大的博物館之一[13]。
後來他的父親因為不滿兒子在課業上沒有進展,將達爾文送入劍橋大學基督學院就讀藝術學士(Bachelor of Arts)課程,並期望他成為一位擁有不錯收入的聖公會牧師[14]。然而達爾文卻喜愛騎術與射箭勝過讀書[15],而且與他的表親威廉·達爾文·福克斯(William Darwin Fox)非常喜歡比賽甲蟲的收集[16]。後來福克斯介紹達爾文認識約翰·史帝文斯·亨斯洛。他是一位植物學教授,也是甲蟲的專家。不久之後達爾文加入了亨斯洛的博物學課程,並成為亨斯洛最喜愛的徒弟,被導師稱為「走在亨斯洛身旁的人」[17][18]。
當考試接近的時候,達爾文私下接受亨斯洛的指導,但也同時將重心放在課業。達爾文尤其熱中於威廉·裴利(William Paley)的著作,包括論證神必定存在的《目的論的證明》(teleological argument)[19]。在1831年2月的期末,他在神學上的表現優異,而古典學、數學、物理學也能應付。在178個過關名單中排名第10[20]。
住宿需求使達爾文繼續留在劍橋直到6月。他接受亨斯洛的勸告,並未馬上投入神職工作。並受到亞歷山大·馮·洪堡所寫的《個人記述》啟發,他決定和一些同學在畢業後前往馬德拉群島研究熱帶博物學。在準備中達爾文加入亞當塞·吉威克(Adam Sedgwick)的地質學課程,協助研究威爾斯的地層[21]。與朋友待在巴爾茅斯(Barmouth)兩周後,他回到家中尋找一封來自亨斯洛的信件。亨斯洛認為達爾文是一位適任的博物學家,並推薦他以無支薪職位跟隨小獵犬號的船長羅伯特·費茲羅伊(Robert FitzRoy)。當時費茲羅伊正準備在4周後前往南美洲探險,並繪製當地航海圖。達爾文的父親原本反對這個為期兩年的旅程,認為這只是浪費時間。不過後來卻被他妻子的弟弟約書亞·威治伍德二世所說服,同意他兒子參加航程。
[编辑] 贝格尔号之旅
- 关于此话题更进一步的细节,參見Second voyage of HMS Beagle。
贝格尔号进行了为期五年的勘探活动,这期间达尔文将三分之二的时间花在了陆地上。他仔细地记录了大量地理现象、化石、和生物体,并用系统地收集了许多标本,它们中的许多是科学上的新物种。[1]每隔一段时间,他将这些航行中收集的标本与记录这些发现的信件寄予剑桥大学,很快他就成为了一个富有盛誉博物学家。达尔文的这些详尽的勘探记录显现了一个理论开创者的惊人天赋,并成为了他后期作品的理论基础。他最初为家庭所写的游记,后以《贝格尔之旅》一书出版,详尽地从社会学、政治学、和人类学的视角描述与总结了航行所及的土著与殖民地的风土人情。[22]
航行旅途之中,达尔文饱受疾病痛苦困扰。[23]1833年10月,他在阿根廷患上重烧。1834年7月,从安第斯山脉返回瓦尔帕莱索的途中,他再次倒下,并在病榻上度过一个月。[24]
在他们出发之前,罗伯特•菲茨罗伊(Robert FitzRoy)送给了达尔文一卷查尔斯•赖尔(Charles Lyell)所著《地质学原理》(Principles of Geology,在南美他得到第二卷)。该书将地形地貌解释为漫长历史时间渐进演变的的结果。当他旅程的第一站抵达圣地亚哥佛得角的时候,达尔文注意到该地火山岩峭壁的高处有一条白色的沉积层内有许多裸露的珊瑚与贝壳碎片。这很好地解释了赖尔的理论,并给予了达尔文思考岛屿地质史全新的视角,使他决定写一本关于地质学的书。[25]达尔文在接下来的旅程中有着更多的发现,它们中的许多是戏剧性的。[1]在巴塔哥尼亚,他看见次级而上的分布着圆石与海贝平原,它们其实是被抬高的海滩。在经历了智利的地震后,他发现贻贝的床基高高地搁浅在潮汐之上,这显示陆地已经被抬高了。在安第斯山脉的高处,他发现化石树矗立在一片沙滩上,周围分布着海贝片。在贝格尔号勘探了科科斯(基林)群岛(Cocos (Keeling) Islands)后,他推论这些珊瑚环岛,是形成在下沉的火山之上的。[26]
在南美,达尔文发现并挖掘了一些已灭绝的巨型哺乳动物化石,其中相当一部分并不处于有剧烈天气变化与灾难发生迹象的地质层里。而一个动物的头盖骨在他看上去竟似乎是非洲犀牛的。此外,他判断一些动物甲片来自于该地区一种常见犰狳体积两至三倍大小的史前巨型犰狳身上,但受Bory de Saint-Vincent的Dictionnaire classique的误导,他转而相信是周围发现的大地懒属的遗骸的一部分。.[27]在赖尔的第二卷书中,万物的创生被归结为“centres of creation”,而此时思想已经走在时代前方的达尔文对此困惑不解。[28]
在南美洲,達爾文找到and excavated rare fossils of gigantic extinct哺乳類動物, 有些在strata which showed 沒有記號of catastrophe or change in climate. A huge skull seemed to him to be related to the African rhinoceros. At first, he thought that fragments of bony armour came from a gigantic armadillo like the small creatures common in the area, but was then misled by Bory de Saint-Vincent's Dictionnaire classique into thinking they belonged to the megatherium fossils he found nearby.[29] 他was sent Lyell's second volume which argued against evolutionism and explained species distribution by "centres of creation". Darwin puzzled over all he saw and his ideas went beyond Lyell.[30] In Argentina, he found that two types of rhea had separate but overlapping territories. On the Galápagos Islands, he collected mockingbirds and noted that they were 不同的depending on which島嶼they came from. He also heard that local Spaniards could tell from their appearance which island tortoises originated on, but thought the creatures had been imported by buccaneers.[31] In Australia, the marsupial rat-kangaroo and the platypus seemed so unusual that Darwin thought it was almost as though two distinct Creators had been at work.[32] In Cape Town he and FitzRoy met John Herschel, who had recently written to Lyell about that "mystery of mysteries", the origin of species. When organising his notes on the return journey, Darwin wrote that if his growing suspicions about the mockingbirds and tortoises were correct, "such facts undermine the stability of Species", then cautiously added "would" before "undermine".[33] He later wrote that such facts "seemed to me to throw some light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34]
上一次贝格尔号来Tierra del Fuego 的时候带上的三個印第安人(美洲土著人)被送回到了故乡,然后当上了传教士 他们在英国的两年里, 受到了英国传统教育从而进入了使人所熟悉的“文明社会”,然而他们的亲戚对达尔文来说是 “没有希望,且对人类是种侮辱的人渣”。[35] 一年以后,传教的任务被他们所遗忘,只有杰米·巴顿[[Jemmy Button对他们说他宁愿过以前困难的生活也不愿意重返英国。因为这件事,达尔文重新地考虑了人类,他得出的结论是虽然人类是高等动物,但动物的本性始终没有像他的朋友所说的那样丧失,而且明白了每个文明的演化都是不一样的,而不是因种族所定。 当他看到欧洲定居者在南美洲,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对土著人的暴行后,他便强烈反对奴隶制,也对这些野蛮行为感到悲哀。.[36]
菲茨罗伊船长一直都在写贝格尔号行程的官方日志,在旅行的尽头,他读了达尔文的日记,然后让他重新修改一遍以便在《自然史上》充当第三卷。[37]
- 1809年生於英國士魯茲巴立(Shrewsbury)的醫生之家。
- 1825年至1828年在爱丁堡大学学医,后进入剑桥大学学习神学。
- 1831年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Beagle,又譯為「小獵犬號」)”作历时5年(1831年-1836年)的环球旅行。
[编辑] 宗教觀點
[编辑] 後代
[编辑] 著作與信件
- 注意以下著作的中文名稱可能並未將原文名稱完全翻譯。
- 1835年:《給亨斯洛教授的信件之摘要》(Extracts from letters to Professor Henslow),無出版販售。
- 1836年:《大溪地與紐西蘭等地區的道德狀況報告》(A LETTER, Containing Remarks on the Moral State of TAHITI, NEW ZEALAND, &c. – BY CAPT. R. FITZROY AND C. DARWIN, ESQ. OF H.M.S. 'Beagle.')
- 1839年:《紀錄與評論》(Journal and Remarks),通常稱為《小獵犬號之旅》。
- 《小獵犬號之旅的動物學》(Zoology of the Voyage of H.M.S. Beagle):共5卷,分別由多位作者發表於1839年到1843年間。其中兩卷由查尔斯·达尔文編輯與監督,分別為:
- 1840年:《第一部分:哺乳類化石》(Part I. Fossil Mammalia),理察·歐文的作品。
- 1839年:《第二部分:哺乳類》(Part II. Mammalia),喬治·羅伯特·瓦特豪斯(George Robert Waterhouse)的作品。
- 1842年:《珊瑚礁的結構與分佈》(The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of Coral Reefs)
- 1844年:《火山群島的地質觀察》(Geological Observations of Volcanic Islands)
- 1846年:《南美地質觀察》(Geological Observations on South America)
- 1849年:《地質學》(Geology),發表在約翰·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所編的《科學調查手冊》(A Manual of scientific enquiry; prepared for the use of Her Majesty's Navy: and adapted for travellers in general.)。
- 1851年:《蔓足亞綱》A Monograph of the Sub-class Cirripedia, with Figures of all the Species. The Lepadidae; or, Pedunculated Cirripedes.
- 1851年:《茗荷科化石》A Monograph on the Fossil Lepadidae; or, Pedunculated Cirripedes of Great Britain
- 1854年:《蔓足亞綱》A Monograph of the Sub-class Cirripedia, with Figures of all the Species. The Balanidae (or Sessile Cirripedes); the Verrucidae, etc.
- 1854年:《藤壺科與花籠科》A Monograph on the Fossil Balanidæ and Verrucidæ of Great Britain.
- 1858年:《討論物種形成變異的趨向;以及變異的永久性和物種受選擇的自然意義》(On the Tendency of Species to form Varieties; and on the Perpetuation of Varieties and Species by Natural Means of Selection),摘自一個未發表的著作。
- 1859年:《物种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完整書名為《依據自然選擇或在生存競爭中適者存活討論物種起源》。
- 1862年:《不列顛與外國蘭花經由昆蟲授粉的各種手段》(On the various contrivances by which British and foreign orchids are fertilised by insects)。
- 1868年:《動物和植物在馴養下的變異》(Variation of Plants and Animals Under Domestication)。
- 1871年:《人類由來與性擇》(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又稱《人類起源》。
- 1872年:《人類與動物的感情表達》(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
- 1875年:《攀緣植物的運動與習性》(Movement and Habits of Climbing Plants)。
- 1875年:《食蟲植物》(Insectivorous Plants)。
- 1876年:《異花授精與自體授精在植物界中的效果》(The Effects of Cross and Self-Fertilisation in the Vegetable Kingdom)。
- 1877年:《同種植物的不同花型》(The Different Forms of Flowers on Plants of the Same Species)。
- 1879年:《序言與「預告」》(Preface and a preliminary notice),在恩斯特·克勞思(Ernst Krause)的《伊拉斯謨斯·達爾文》中。
- 1880年:《植物運動的力量》(The Power of Movement in Plants)。
- 1881年:《腐植土的產生與蚯蚓的作用》(The Formation of Vegetable Mould Through the Action of Worms),又稱《蚯蚓》。
- 1887年:《查尔斯·达尔文自传》(Autobiography of Charles Darwin),由他的儿子弗朗西斯·达尔文編撰。
- 1958年:《查尔斯·达尔文自传》(Autobiography of Charles Darwin),巴羅(Barlow)所編撰的的完整版。
- 1887年:《查尔斯·达尔文的生平與信件》(Life and Letters of Charles Darwin),由弗朗西斯·达尔文编撰。
- 1903年:《更多查尔斯·达尔文的信件》(More Letters of Charles Darwin),由史瓦德(A.C. Seward)與弗朗西斯·达尔文编撰。
[编辑] 参見
[编辑] 注释
- ^ 1.0 1.1 1.2 1.3 van Wyhe 2006.
- ^ The Complete Works of Darwin Online - Biography. darwin-online.org.uk. Retrieved on 2006-12-15.
Dobzhansky 1973 - ^ Leff 2000.
- ^ Desmond & Moore 1991, p. 210, 263–274, 284–287.
- ^ Darwin - At last.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Retrieved on 2007-03-21.
- ^ Freeman 1977
- ^ Browne 2002, p. 497
- ^ Desmond & Moore 1991, p. 12-15.
- ^ Darwin 1871, p 232.
- ^ Browne 1995, p. 72.
- ^ Desmond & Moore 1991, p. 33-40.
- ^ Browne 1995, p. 82.
- ^ Desmond & Moore 1991, p. 42-43.
- ^ Desmond & Moore 1991, p. 47-48
- ^ Darwin 1887, pp. 10, 14, 15, 17.
- ^ Darwin 1887, p. 18
- ^ Desmond & Moore 1991, p. 80-81
- ^ Darwin 1887, p. 19.
- ^ Darwin 1887, p. 16
- ^ Browne 1995, p. 97
- ^ Browne 1995, pp. 133-141.
- ^ Desmond & Moore 1991, p. 189-192, 198.
- ^ Browne 1995, pp. 177-178.
- ^ Desmond & Moore 1991, p. 142, 157.
- ^ Browne 1995, pp. 183-190
- ^ Desmond & Moore 1991, p. 160-168, 182.
Darwin 1887, p. 260.
Darwin 1958, p 98-99 - ^ Browne 1995, p. 124
Darwin 1835, p. 7 - ^ Desmond & Moore 1991, p. 131, 159.
- ^ Browne 1995, p. 124
Darwin 1835, p. 7 - ^ Desmond & Moore 1991, p. 131, 159.
- ^ Desmond & Moore 1991, p. 145, 170-172.
- ^ Darwin 1839, p. 526.
- ^ Keynes 2000
Eldredge 2006 - ^ Darwin 1859, p. 1
- ^ Darwin 1845, pp. 207-208.
- ^ Browne 1995, p. 244-250
- ^ Browne 1995, p. 336
[编辑] 外部連結
从维基姊妹计划搜索更多有关“查尔斯·达尔文”的内容: | |
---|---|
维基词典上的字词解释 | |
維基教科書上的教科书和手册 | |
维基语录上的名言 | |
维基文库上的源文 |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多媒體資源 | |
维基新闻上的新闻 |
- 查尔斯·达尔文著作全文在线 - a complete repository of his works.
- 查尔斯·达尔文的朋友
- orchids 查尔斯·达尔文文献
- Darwin Correspondence Project
- 进化论达尔文数字图书馆
- 国际查尔斯·达尔文研究所
- Darwin's portrait on £10 note
- Twelve different portraits of Charles Darwin,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U.K.
- BBC: "Darwin family repeat flower count"
- Mis-portrayal of Darwin as a Racist
- Information about Darwin's birthplace and Darwin sites in Shrewsbury.
- Botanicus.org上查尔斯·达尔文数字化论文
- 1871 Caricature of Charles Darwin by Thomas Nast, Harper's Weekly
- Charles Darwin的作品 - 古腾堡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