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仙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
[[IMAGE:|300px]] | |||
地區 | 九龍東 | ||
面積 | 9.36 平方公里 (列第 17 位) |
||
總人口 (2006年) | 423,521 人 (列第 7 位) |
||
人口密度 | 45,540 人/平方公里 (列第 2 位) |
||
成立日期 | 1981年5月6日 | ||
區議會主席 | 李德康 先生 | ||
區議會選區數 | 25 個 |
黃大仙區位於香港九龍半島東北,是香港十八區中的一個行政區。東面以飛鵝山與觀塘區為界,西面和南面沿聯合道、東頭邨道,與九龍城區為界,是全香港唯一不沿海的行政區。面積為926公頃,人口約440,000人。
目录 |
[编辑] 地理
黃大仙區位於九龍半島東北面,北方背靠塞拉利昂、大老山及慈雲山,東臨飛鵝山,包括黃大仙、牛池灣、鑽石山、慈雲山、樂富、新蒲崗、竹園邨等地方。
啟德明渠源自慈雲山,至蒲崗村道成為明渠,沿彩虹道至太子道東,經啟德下的暗渠流入前啟德機場跑道和觀塘間水道。
[编辑] 歷史
[编辑] 命名
黃大仙原名「竹園」,因為在區內有一座赤松黃大仙祠,香火鼎盛、善信眾多,於1969年政府設立市區民政處而命名黃大仙。
牛池灣原名「龍池灣」,被義大利教士訛稱為「牛屎灣」,到了清朝改名為牛池灣。
樂富原名「老虎岩」,因原名難聽,遂雅化成現有名字。
鑽石山本是一個石礦,名字是把石從山中鑽挖出來的意思,殖民地政府把此地繙譯成英文時,誤解了鑽石山為鑽石山,把它命名了做「Diamond Hill」。
[编辑] 清朝
於康熙廿七年(1688年)刊行的《新安縣志》中,新安縣下分三鄉(恩德鄉、延福鄉及歸城鄉)、七都、五十七圖,合共509條村莊,黃大仙區屬延福鄉五都,五都中有「衙前村」(衙前圍村)及「莆岡村」(蒲崗村)。而到嘉慶廿四年(1819年)刊行的《新安縣志》中,新安縣下分四區,黃大仙區由官富司管轄,其下有「衙前村」、「莆岡村」及「牛池灣」(牛池灣村)三村。
1866年意大利傳教士佛倫特里(Volonteri)繪制中英對照的《新安縣全圖》,在今日黃大仙區範圍內標示了「竹園」(Chuk-ün,即竹園村)、「寶岡」(Pau-kong,即蒲崗村)、「衙前」(Nga-ts'in,即衙前圍村)、「大庵」(Tai-um,即大磡村)、「圓嶺」(Un-ling,即元嶺村)、「牛屎灣」(Ngau-shi-wan,即牛池灣村)及沒有英語標示的「弘莆」(疑為彭莆圍)。
[编辑] 英治初期
光緒廿四年(189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界限街以北到深圳河的地區包括大嶼山等235個離島租借予英國99年,黃大仙區自此劃歸英國殖民地香港管治。
1937年政府劃分新九龍4區,分別為「九龍城區」、「九龍塘區」、「深水埗區」及「荔枝角區」,黃大仙區在「九龍城區」內。
[编辑] 日佔時期
1941年日本侵佔香港,翌年成立香港佔領地總督部,將全香港分為28個區(香港島12區、九龍8區及新界7區,其後於九龍增加「啟德區」),每區由「區役所」(其後更名「區政所」)管治。日佔時期黃大仙區仍未成立,所屬地區約為當時的「元區」(即九龍城)及「啟德區」內。
日軍擴建啟德機場,從1942到1943年強行遷拆附近的村落,歷史悠久的蒲崗村整條村亦被拆除。
[编辑] 英治後期
1957年政府清拆竹園村,東九龍的主要鄉村組成「九龍十三鄉聯合支援竹園村民會」爭取合理賠償及安置,「十三鄉村民會」於同年12月29日正式註冊名為「九龍十三鄉委員會」,其後於1986年自置會址並更名「東九龍居民委員會」。
政府於1968年設立民政處,翌年(1969年)發表《民政主任工作檢討報告書》,決定加強地區之間的溝通,將香港島分為4區、九龍6區(黃大仙區、深水埗區、旺角區、油麻地區、九龍城區及觀塘區),而新界則分為7區,黃大仙區正式成為香港地區行政區之一。
1981年政府推行《地方行政白皮書》,將全港劃分為18個行政區,每區設地區管理委員會及區議會。黃大仙區議會於1981年5月6日成立,首屆區議會議員由政府委任,下設12分區,人口約58萬多。
[编辑] 歷史年表
- 1921年,黃大仙祠在竹園村現址設壇,名為「赤松仙館」。
- 1925年,香港首個民用機場啟德機場落成啟用,位置於現時新蒲崗一帶。
- 1940年代後期國共內戰,大批中國大陸難民擁入,在黃大仙及竹園等地搭建寮屋區。
- 1951年11月21日東頭村寮屋區發生大火,受災達8,000人。政府於東頭村興建平房區安置災民。
- 1957年,老虎岩徙置區及黃大仙下邨相繼落成入伙。
- 1958年9月,政府完成於九龍灣的填海工程,把啟德機場南移,在原有位置興建了新蒲崗工業區及太子道東。
- 1961年,龍翔道通車。
- 1967年,新蒲崗「香港人造花廠」因勞資糾紛,最終引發漫延全港的六七暴動。
- 1969年,政府發表《民政主任工作檢討報告書》,黃大仙區正式成立。
- 1979年10月1日,地下鐵路觀塘綫第1段通車,成為香港最早擁有地鐵車站的四個區之一。
- 1991年,全長約4公里的大老山隧道通車。
[编辑] 行政區劃
[编辑] 民政事務專員
現任黃大仙民政事務專員是黃珍妮[1],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代表負責監督、落實及統籌地方行政計劃在區內的運作,確保當局適當地跟進區議會所作出的建議及促進區內居民參與地區事務,並向政府反映社區的各階層人士所關注的事務及問題。
[编辑] 區議會
黃大仙區議會負責協助處理本區的事務,共有31名議員,其中直選議員25名,委任議員6名。
[编辑] 分區委員會
現時,黃大仙區分為四個分區會,包括:中分區,西南分區,東分區及北分區。 中分區包括黃大仙上下邨、鳳德、鳳凰邨等。
[编辑] 統計資料
根據2001年的人口普查資料[2],黃大仙區的人口資料如下:
|
|
[编辑] 社區環境
黃大仙區有超過85%居民都是住於公營房屋或由政府興建的自置樓宇。
[编辑] 公共屋邨
1957年老虎岩徙置區及黃大仙下邨首先落成,到1960年代是黃大仙區公共屋邨建造興盛時期,東頭邨、橫頭磡邨、黃大仙上邨、彩虹邨、慈雲山邨及沙田坳邨先後落成入伙,共有66座的慈雲山邨規模最大。1970年代在富山邨建成後,由於土地供應有限及舊邨老化失修,政府開始拆卸及重建舊屋邨,新建的屋邨只有1980年代的竹園南邨及1990年代的鳳德邨。
[编辑] 居屋屋苑
1980年代政府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以低廉價格讓市民自置居所。黃大仙區先後建成新麗花園、天馬苑、龍蟠苑及翠竹花園等居屋屋苑。而鳳禮苑、鳳鑽苑、慈愛苑、慈安苑、嘉強苑及富強苑於1990年代相繼落成。
[编辑] 主要私人屋苑
- 鳳凰新邨:黃大仙區首個私人屋邨。
- 海港花園:位於牛池灣斧山山腳豐盛街,共3座,於1990年入伙,由信和集團發展。
- 曉暉花園(簡介):位於飛鵝山腳清水灣道豐盛街,共4座(不設第4座),於1999年入伙,由新鴻基地產發展。
- 星河明居(簡介):位於鑽石山龍蟠街鑽石山站上蓋,共5座,基座為荷里活廣場,於1998年入伙,由會德豐發展。
- 帝峰豪苑:位於鑽石山斧山道,單幢式豪宅,共36層(不設4、14、24及34樓),地下至3樓為停車場,於2000年入伙,由承褔投資發展。
- 萊茵港
[编辑] 村落及平房區
黃大仙區的古舊村落經歷清朝的遷海令、日佔時期拓展啟德機場及戰後的市區重建計劃,包括元嶺村、沙浦村、坪石村、坪頂村、沙地園村等已消失無存。戰後國內難民湧入,在老虎岩、東頭村及鑽石山一帶搭建木屋居住。1951年東頭村大火,受災人眾,政府建成東頭平房區容納災民。
- 衙前圍村
- 竹園村
- 牛池灣村
- 蒲崗村(已拆卸)
- 博愛村(東頭平房區,2001年已清拆)
- 培民村(東頭平房區,2001年已清拆)
- 東和村(已清拆,現為美東邨美東樓)
- 潮平新村(已清拆,現為美東邨美東樓)
- 何家園(寮屋區,2001年已清拆)
- 馬仔坑村(已清拆)
- 大磡村(已清拆)
- 上元嶺村
- 下元嶺村(已清拆)
- 大磡窩村
- 平頂村
[编辑] 大型商場
[编辑] 公共設施
[编辑] 教育
1960年代黃大仙區的教育機構與公共房屋緊密相連,不少學校建於七層徙置大廈的天台,其中部分包括:
- 為道學校暨幼稚園(第24座)
- 黃大仙信生幼稚園(第27座)
- 培靈小學(第1座)
- 青年會小學(第2座)
- 使徒信心會小學(第7座)
- 生命堂小學(第8座)
- 慕光幼稚園(第20座)
- 潮光小學暨幼稚園(第5座)
- 橫頭磡信義會小學(第10座)
- 橫頭磡神召會康樂幼稚園暨小學(第22座)
位於鑽石山的「蒲崗村道學校村」是香港首個最大型的學校村,於2002年9月2日正式啟用。學校村佔地3.75公頃,有3間小學、1間中學及1間私立音樂中小學,包括:
- 保良局錦泰小學
- 聖博德天主教小學(蒲崗村道)
- 慈雲山天主教小學
- 保良局何蔭棠中學
- 國際基督教優質音樂中學暨小學
各校共用小型足球場、有蓋籃球場、綠化緩跑徑、跳遠沙地及停車場等設施。
[编辑] 中學教育
[编辑] 小學教育
[编辑] 醫療服務
1961年由「瑪利諾醫藥福利會」創辦的聖母醫院是區內首間醫院,其後「東華三院」於1965年創立東華三院黃大仙醫院,主要服務老人,現時已發展成一所康復醫院。香港佛教醫院則於1970年由「香港佛教聯合會」創辦。「嗇色園」在建立初期即開設藥局贈醫施藥,1980年擴建的醫藥局落成,增設西醫診所,而在1998年啟用的嗇色園社會服務大樓更設有護理安老院、西醫及牙醫診所、物理治療中心等。
- 公營醫院(九龍西醫院聯網)
- 聖母醫院
- 東華三院黃大仙醫院
- 公營醫院(九龍中醫院聯網)
- 公營診所
- 東九龍普通科門診診所
- 柏立基普通科門診診所
- 伍若瑜普通科門診診所
- 橫頭磡賽馬會普通科門診診所
[编辑] 安老殯葬
早在1926年天主教會「安貧小姊妹會」已開辦聖若瑟安老院,是香港首家獨立建築的安老院。1957年「志蓮淨苑」成立安老慈幼院。1950年政府在鑽石山撥出一塊土地給「東華三院」以換取其市區義山土地供發展用途,東華將原位於柴灣、何文田、牛池灣、茶果嶺等義山的骨殖遷葬鑽石山,於山頂設置「東華義塚」供總理行春秋二祭。1973年再獲撥地興建鑽石山殯儀館,於1977年正式啟用。
[编辑] 文康娛樂
啟德遊樂場在1965年開業,位於新蒲崗彩虹道,佔地20萬平方呎,擁有新穎的機動遊戲,更附設中西影院及劇場,比美荔園遊樂場。而1966年開幕的麗宮戲院,有3,000座位,是香港最多座位的戲院,於1992年結業。
|
|
|
[编辑] 旅遊景點
[编辑] 節日特色
- 頭炷香:農曆新年除夕夜,善信往黃大仙祠排隊,於踏入新年第一刻插上第一爐香。
- 天忌:每年正月初九,衙前圍村村民抬著草龍船巡行全村,以驅除污穢及帶來好運。
- 三山國王誕:農曆二月二十五日
- 侯王誕:農曆六月十六日
- 盂蘭勝會:農曆七月,主要由黃大仙區潮籍街坊主辦,規模較大的有「東頭邨盂蘭勝會」、「黃大仙、新蒲崗、鳳凰村潮僑街坊盂蘭會」等。
- 黃大仙誕:農曆八月廿三日
- 七約太平清醮:每10年一屆,於十月底舉行。
[编辑] 經濟發展
[编辑] 商業
[编辑] 工業
- 採石業
- 製造業
新蒲崗工廠區,位於彩虹道及太子道東之間,主要為製衣廠。
- 電影業
1940至1950年代黃大仙區有多個製片廠,位於鑽石山的「大觀片場」是早年粵語片主要拍攝基地,九龍城則有「世光」、「友僑」等。而位於牛池灣斧山道的「永華片場」於1970年代租給嘉禾电影,並改名「嘉禾製片廠」,吸引無數日本影迷在外守候成龍。
[编辑] 交通
[编辑] 幹線
[编辑] 隧道
[编辑] 主要交通幹道
[编辑] 公共交通
- 綠色專線小巴
- 來往九龍區:13、13A、16、16A、16B、18、19、19A、19M、20、20A、20M、25M、33、33A、33M、37M、38M、39M、49、52、53M、54、54M、54S、65、68、70、72、73、79M、82M
- 來往新界區(西貢及將軍澳):1、1A、1M、11、102、102B、111
- 紅色公共小巴
- 以上只列出全日行走的巴士及小巴路線
[编辑] 未來發展
[编辑] 參考文獻
- 《黃大仙區風物志》,游子安 主編,黃大仙區議會,2003年
[编辑] 註腳
- ^ 新任黃大仙民政事務專員履新
- ^ 有關九龍各區議會分區的簡要統計資料 香港政府統計署
[编辑] 外部連結
香港黃大仙區 | ||
---|---|---|
沙田區 | ||
九龍城區 |
本區主要地方 |
西貢區 |
觀塘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