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旺角(英語:Mong Kok)位於香港的油尖旺區,即九龍中部。新舊樓宇林立;舊住宅樓宇地鋪多為商店或餐廳。以彌敦道為界,購物中心集中在東面,住宅區在西面。交通十分發逹,有巴士、東鐵綫、荃灣綫、觀塘綫,更有專線小巴通宵行駛。假日時彌敦道一帶經常水洩不通。
旺角的人口密度極高。根據《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旺角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3萬人,現時其地積比率約4倍。
目录 |
[编辑] 範圍
一般來說,界限街以南、窩打老道以西、登打士街以北、渡船街及大角咀道以東均可稱為旺角的範圍,但由於西九龍填海工程及巴士總站命名關係,故奧海城及富榮花園一帶也可被稱為旺角。同時,由於鐵路車站的關係,太子道及界限街一帶的地方亦會被市民稱為「太子」。
[编辑] 歷史
旺角曾被發掘出大量東漢、晉朝和唐朝陶器和製陶工具,顯示早於東漢時期,旺角一帶已有人居住。而旺角古時稱為芒角,因為當地芒草叢生,地形像一隻牛角伸入海裡,該處被稱為芒角咀,而附近的村落便得名芒角村。根據1819年的《新安縣志》,芒角村以客家村民為主。芒角村位於今日的弼街與通菜街、花園街一帶附近,村民以種菜(以西洋菜及通菜為主)、種花、養豬和養雞維生。1860年起,芒角隨着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村民紛紛把所種的花朵、蔬菜和所養的禽畜運往香港島出售。當時,他們多乘坐蜑民的船隻渡海,由於蜑民呼「芒」為「望」,因此英國人依照蜑民的口音,把芒角叫作Mong Kok。
到了1909年,港英政府開始在旺角海邊附近填海及興建避風塘,該處開始出現碼頭和道路。而當時的積水菜田因滋生蚊蟲而被填平,當地開始發展出洗衣及染布等輕工業。
1930年代,芒角正式改稱為旺角,取其興旺之意。不過旺角的英文譯名(Mong Kok)則沒有改變,至今仍有水上人口語上叫旺角為「望角」的。當時的旺角是個工業區,製煙廠、棉織廠及五金廠林立。1950年代起,該區逐漸轉型為商住區。
旺角彌敦道以西都是填海得來的土地。現在的新填地街在1950年代前是海邊。時至今日,旺角已成為了一個極為繁盛的購物區和住宅區。
[编辑] 特色
旺角有多條特式街道:
- 砵蘭街——香港著名的紅燈區。
- 上海街——香港的另一個紅燈區。
- 豉油街——相傳以前有醬油廠設於該地,因而得名。
- 女人街——即通菜街貫穿登打士街至亞皆老街之一段。因售賣服裝、化妝品、擺設等女士用品等而得名。
- 雀仔街——即康樂街,因擺滿售賣雀鳥的街檔而得名。康樂街於1998年因市區重建而清拆,店主被安排遷至鄰近旺角東站的園圃街雀鳥花園,原址則興建綜合發展區「朗豪坊」。「朗豪坊」包括5星級的「朗豪酒店」、一幢寫字樓及一個樓高十多層,附設電影院、百貨公司及多間食肆的大型購物商場。
- 波鞋街——即花園街其中一段,因售賣運動鞋的店鋪林立而得名。
- 金魚街——通菜街一段,因賣飼養魚的店舖林立而得名。
- 槍街——即廣華街,因賣氣槍與軍用品店舖林立而得名,與接連的仁安大廈商場並名為槍街,是本港WARGAME愛好者必到熱點
- 花墟道——因批發及零售花卉的店舖林立而得名。
- 西洋菜南街——與女人街並排而立,售賣潮流服飾、電子產品及小食的商舖林立,是深受香港年青人歡迎的消費熱點之一。
- 登打士街——與女人街及西洋菜街南接壤,滿街都是售賣小食的商舖,是深受香港年青人歡迎的地方之一。
旺角亦有多間商場:
[编辑] 潮流文化
由於旺角及附近一帶的商店多售賣潮流商品,吸引到不少年輕人聚集(情況類似台北的西門町或東京的原宿)。他們一般會被稱為「MK人」,男的被稱為「MK 仔」,女的被稱為「MK 女」,他們的衣著打扮則被稱為「MK Look」,MK 即 Mong Kok 的簡稱。
[编辑] 交通
[编辑] 主要交通幹道
[编辑] 公共交通
[编辑] 參看
香港油尖旺區 | ||
---|---|---|
深水埗區 | ||
- |
本區主要地方 |
九龍城區 |
中西區 、灣仔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