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健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高行健 | |
---|---|
出生 | 1940年1月4日 (68歲) 中華民國江西赣州 |
职业 | 剧作家、编剧、小说家、翻译家 画家、导演 |
国籍 | 中国 法国(1997年后) |
创作时期 | 1982年至今 |
高行健(1940年1月4日- ),祖籍中国江苏泰州,生于江西赣州,剧作家、小说家、画家、导演,1980年代末前往欧洲,现为法籍华人。2000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他也是個翻譯家,尤著于翻譯塞繆爾·貝克特和尤金·伊欧涅斯柯的作品。
目录 |
[编辑] 生平
[编辑] 童年
高行健出生于江西赣州,父亲是一名银行职员,母亲是基督教青年会成员,做过抗日剧团的演员。在母亲的影响下,高行健对戏剧、写作产生了兴趣,从小就有涂鸦的爱好。
[编辑] 少年
1952年,高行健就读于南京市第十中学,以前这所中学是一个教会学校(金陵大学附属中学),能够接触到许多的西方翻译来的著作。另外高行健师从画家郓宗嬴先生学画素描、水彩、油画以及泥塑。对这段时光,高行健回忆到:“我的底子是在那打下的。我的中学生活完全像是生活在梦里”。
[编辑] 文學生涯
1957年,高行健高中毕业,听从母亲的建议,没有报考中央美术学院,而考入了北京外国语学院。
1962年,高行健从法语系毕业后,在中国国际书店从事翻译工作。
1970年,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期间曾到安徽宁国县港口中学任教。
1975年,返回北京,任《中国建设》杂志社法文组组长。
1977年,在中国作协对外联络委员会工作。1979年5月,作为全程翻译,陪同巴金等中国作家访问巴黎,回国后高行健发表了《巴金在巴黎》。
1982年,与刘会远共同创作的剧作《絕對信號》,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
1983年,《车站》,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但由于当时的“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很快被禁演。
1985年,在北京与雕塑家尹光中举办泥塑绘画展,开始受到海内外媒体的关注,这也是到目前为止,高行健在大陆举办的唯一一次画展。同年,应邀赴欧洲五国(德国、法国、英国、奥地利、丹麦)访问八个月,在柏林文化之家举办了个人画展,获得了超乎意料的成功,卖画获“巨款”四万马克,从此高行健开始了以画养文生涯,获得了更多写作上的自由。
1986年《彼岸》被禁演。
[编辑] 定居欧洲
1987年,尽管当局多有阻挠,高行健还是应邀赴德国从事绘画创作。
1988年开始,在巴黎定居。
1989年,成为法国“具像批评派沙龙”成员,以后连续三年参加该沙龙在巴黎大皇宫美术馆的年展。
1990年,剧作《逃亡》在《今天》第一期发表,同年在瑞典皇家剧院首演,由此更加触怒了中国政府,高行健被开除工职、党籍,在北京的住房被查封。高行健则宣布,不愿再回不自由的中国大陆。
1997年,高行健加入法国国籍。
1999年,高行健的画作在巴黎参加罗浮宫第十九届国际古董与艺术双年展。
2000年,因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等著作,高行健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文作家。瑞典科学院对高行健作如下评价:“具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艺术和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2002年2月25日,法国总统希拉克亲自为高行健颁发“荣誉军团骑士勋章”。
[编辑] 作品
[编辑] 戏剧
- 《绝对信号》,(与刘会远合作),实验剧作
- 《车站》,实验剧作
- 《野人》,大型剧作
- 《高行健戏剧集》,戏剧集
- 《彼岸》,实验剧作
- 《躲雨》
- 《冥城》,舞剧
- 《声声慢变奏》,舞剧
-
- 1989年,在美国上演。
- 《逃亡》,剧作
- 《生死界》,剧作
- 《山海经传》
-
- 1992年,由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
- 《对话与反诘》,剧作
- 《周未四重奏》,剧作
-
- 1996年,由香港新世纪出版社出版。
- 《夜游神》
-
- 1999年,在法国阿维农戏剧节首演。
- 《八月雪》,现代禅剧、京劇
[编辑] 小说及论著
- 《灵山》,长篇小说
- 《一个人的圣经》,长篇小说
- 《给我老爷买鱼竿》,小说集
- 《有只鸽子叫红唇儿》,中短篇小说集
-
- 1984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录了《有只鸽子叫红唇儿》、《寒夜的星辰》。
- 《没有主义》,文艺论文集
-
- 1996年,由香港天地图地公司出版。
- 《现代小说技巧初探》,文艺论著
-
- 1981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 《对一种现代戏剧的追求》,戏剧论文集
-
- 1988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 《高行健戏剧六种》
-
- 1995年,由台湾帝教出版社出版。
- 《高行健·2000年文库-当代中国文库精读》
-
- 1999年,由香港明报出版社出版。
[编辑] 評價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新聞公報中指出,高行健的長篇巨著《靈山》是一部「無以倫比的罕見文學傑作,也是一部朝聖小說」。劉再復說「它揭示了中國文化鮮為人知的另一面」,但「知音很少,非常孤獨」。
除了西方的讚譽,港台文壇對高行健亦有極高評價。著名作家董橋錶示,高行健的作品極具創意,永遠不會重複自己,視野廣闊,氣勢不凡,成就是世界級。
曾經翻譯過高行健數個英語劇本的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教授方梓勳,指高氏作品著重人性描述,帶有個人主義色彩,有時亦會摻入佛學和禪的思想。戲劇方面,方教授認為故事性不強,但因為充滿人性,容易令觀眾投入。他估計,這可能並非高行健的本意,但觀眾會有同感。
台灣的中國文藝協會理事長王吉隆則認為,高行健的作品很有民族性,他將西方現代文學技巧和東方精神融為一爐,並用自己獨特的藝術方式詮釋出來。
大陸學者對高的作品多持負面態度,特別是高行健獲得諾貝爾奬,被大陸官方認為是一個政治陰謀。大陸作家朱大可說“高行健的獲獎,在中國文壇觸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諾貝爾獎抵抗運動。”、“無論是余華、蘇童和王朔中的任何一個,都比高行健更有‘資格’代錶中國當代文學的‘水準’。”旅美學者曹長青認為高的作品有如安徒生筆下的zh-hans:《;zh-hant:〈皇帝的新衣zh-hans:》;zh-hant:〉;;而台灣的朱天文、張曉風則認為臺灣作家比高行健優秀的不在少數。成功大學教授馬森認為高行健獲此殊榮是一種幸運,他在《靈山》序中指出“那麼一篇小說,既不企圖反映社會和人生,又不專註於情節的建構和人物的塑造,還能剩下什麼呢?”。
臺灣詩人洛夫則認爲這些批評是「酸葡萄作用」(zh-hans:《;zh-hant:〈對高行健的期待zh-hans:》;zh-hant:〉;,2001年2月5日《聯合副刊》)。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网页
- 百度高行健帖吧
- 高行健专辑
- 高行健专栏
- 高行健谈中国文化
- 高行健年表
- 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
- 艺术公园:高行健
- 巴黎当代国际艺术展:高行健
- 高行健的四本书
- 高行健访谈节录
- 永芸,《佛教思想对高行健作品的启迪──以《灵山》和《八月雪》为例》
[编辑] 书籍
- 《解读高行健》,2001年1月,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ISBN 962-973-485-0
- 刘再复,《论高行健状态》,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ISBN 962-973-486-9
- 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花城出版社出版,1981年
- 王蒙、高行健等,《意识流小说》,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年,ISBN 7-5387-0111-7
- 《亡命精英其人其事》,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ISBN 7-5006-0684-2
- 朱大可,〈天鵝絨審判和諾貝爾主義的終結〉,香港中文大學《二十一世紀》月刊。
- 北明,「與高行健一百六十分鐘的長談」,《明報月刊》,卷期35:12,西元2000年12月,頁19-30。
[编辑] 論文
- 歷史與記憶:中國現代文學國際研討會 2007年1月4-6日──會上發表論文
-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主辦[2]
- 羅菁, 《Politics in Rituals: Gao Xingjian's Escape》
- 「高行健:中國文化的交叉路」國際研討會 2008年5月28-30日──會上發表論文
- 法國現代中國研究中心及香港中文大學邵逸夫堂「香港戲劇工程」合辦[3]
[编辑] 參考連結
1976年:貝婁 | 1977年:阿萊克桑德雷 | 1978年:辛格 | 1979年:埃里蒂斯 | 1980年:米沃什 | 1981年:卡內蒂 | 1982年:馬奎斯 | 1983年:戈爾丁 | 1984年:塞弗爾特 | 1985年:西蒙 | 1986年:索因卡 | 1987年:布羅茨基 | 1988年:馬哈富茲 | 1989年:塞拉 | 1990年:帕斯 | 1991年:戈迪默 | 1992年:沃爾科特 | 1993年:莫里森 | 1994年:大江健三郎 | 1995年:希尼 | 1996年:辛波絲卡 | 1997年:福 | 1998年:薩拉馬戈 | 1999年:格拉斯 | 2000年:高行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