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
巴黎在法国的位置 | |||||
卫星图片 | |||||
![]() |
|||||
![]() |
|||||
别名 | 光之城、花都(只用在華语圈) | ||||
格言 | 漂浮而不沉没 (拉丁语:Fluctuat nec mergitur) |
||||
位置 | 48°52′北纬 2°20′东经 | ||||
时区 | CET 夏时制 (DST):UTC+2 |
||||
概况 | |||||
国家 | ![]() |
||||
现任市长 | 貝特朗·德拉諾埃 | ||||
成立日期 | 公元前3世纪 | ||||
行政区划 | 巴黎省 (75) | ||||
区份 | 共20区份 |
||||
人文 | |||||
民族 | 法国人、英国人、阿拉伯人 华人、印度人、非洲人 |
||||
宗教 | 天主教、新教、东正教 伊斯兰教 |
||||
语言 | 法语 | ||||
城市象征 | |||||
数据 | |||||
面積 |
105.4km² (市) 14,518km² (都会区) |
||||
人口 - 總人口 - 人口密度 |
排名第1(法国) 2,170,000 (市内) 11,840,000 (都会区) 24,971/km² (市内) 816/km² (都会区) |
||||
气温 - 全年最高 - 全年平均 - 全年最低 |
34°C 10°C -2°C |
||||
貨幣 | 欧元 (EUR, €) | ||||
頂級域名 | .fr | ||||
長途電話代碼 | +33 | ||||
![]() |
|||||
市政府网站 |
巴黎市(法语:Paris)是法国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法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巴黎同时也是法国的第75省,属于法兰西岛大区。2007年1月,巴黎市内人口为217万人,都会区的人口则超过1184万人,为欧洲最大的都会区之一。
目录 |
[编辑] 名字来源
Paris一字源自古代高盧的一個分支、巴黎西人(Parisii),該部落於公元前3世紀於塞納河一帶聚居。有說Parisii的名字源自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特洛伊王子帕里斯(Paris),在羅馬人來到此地後,將其命名為Lutetia(lutetja)或Lutetia Parisiorum,也就是後來的呂得斯(法文:Lutèce,[lytɛs])[1]。當時的呂得斯只是一個河邊的小鎮,僅佔今日巴黎範圍中心的一小部分而已[2]。
[编辑] 歷史
巴黎城的核心是塞納河上的城島(翻譯:西岱島或西提島,Île de la Cité)。公元前52年,巴黎地區被羅馬人征服。在此之前,巴黎地區只是一個名為巴黎西(Parisii)的凱爾特/高盧部落的聚居地。公元358年,羅馬人在這裡建造了宮殿,這一年被視為巴黎建城的元年。羅馬人起初將該城命名為Lutetia,在公元400年前後改名巴黎。但是羅馬時期高盧行省的中心在南方的里昂,巴黎只是一個小規模的定居點,而且集中在左岸。
公元508年,法蘭克人佔領了巴黎,國王克洛維一世將其定為墨洛溫王朝的首都,用木板在這裡建起了教堂和宮殿。但是此時的法蘭克人國家不過是部落的聚合體,克洛維一世死後,其王國被兒子們瓜分,巴黎很快又淪為地方性城市。此後的加洛林王朝時期,法蘭克帝國的首都在亞琛等地,巴黎地區由「強者」羅貝爾統治。公元九世紀,維京人入侵法國,並於845年進攻巴黎,迫使巴黎人在城島周圍建起了城牆。加洛林王朝的最後一個國王胖子查理軟弱無能,在抵抗維京人進攻中享有盛譽的巴黎伯爵厄德(Odo)(羅貝爾之子)在888年由大領主們推選為西法蘭克王國的國王。他的重孫於格·卡佩於987年加冕為法蘭西國王,開創了卡佩王朝,同時巴黎也首次成為法蘭西的首都。
從11世紀開始,巴黎向塞納河右岸發展。路易六世在右岸地區建立了市場和道路。腓力二世(奧古斯都)建設了環繞巴黎的首座城牆,還拓寬了城市道路,建設公共噴泉,同時修建了盧浮宮。1345年巴黎曾遭到黑死病襲擊,並曾在百年戰爭中被英國和勃艮第軍隊佔領。1356年巴黎修建了第二道城牆。1436年查理七世收復了巴黎。16世紀初,弗朗索瓦一世在巴黎周邊建造了眾多的城堡。半個世紀後,凱瑟琳·德·美第奇王太后在城市中央修建了杜伊勒裡宮和花園,並將它與盧浮宮連接起來。波旁王朝時期,巴黎繼續向四周發展,直到路易十四興建凡爾賽宮,並將宮廷和行政機構遷往那裡。此時的巴黎環境骯髒,道路曲折,街道狹窄,房屋稠密,且多為木結構,是一座典型的中世紀城市,擁有近50萬人口和25000座房屋。
1789年,法國爆發了大革命。作為革命的措施之一,巴黎的很多地名被更換:路易十五廣場被更名為協和廣場,巴黎聖母院被更名為「理性堂」,傑出的哥特式建築聖雅克教堂被夷平,旺多姆廣場的路易十四銅像、新橋的亨利四世銅像和巴黎其他各處的國王銅像被推翻。大革命結束後,拿破侖對巴黎進行了新的擴建工作,興建了巴黎凱旋門和盧浮宮的南北兩翼,整修了塞納河兩岸,疏浚河道,並修建了大批古典主義的宮殿、大廈、公寓。
此後的巴黎歷經反法同盟佔領、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革命。到拿破侖三世時期,城市已經破敗不堪。1859年,拿破侖三世任命塞納大省省長、巴黎警察局長喬治·歐仁·奧斯曼男爵(Baron Georges Eugène Haussmann)負責巴黎的大規模城市改造。奧斯曼拆除了巴黎的外城牆,建設環城路,在舊城區開闢出許多筆直的林蔭大道,並建設了眾多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廣場、公園、住宅區、醫院、火車站、圖書館、學校,以及公共噴泉和街心雕塑,還利用巴黎地下縱橫交錯的舊石礦建造了城市給排水系統。但是他也拆掉了許多珍貴的歷史遺產和文物,對巴黎舊城的破壞一直存在歷史爭議。
1870年普法戰爭和1871年巴黎公社期間,巴黎再一次遭到戰爭的破壞。巴黎公社在面臨失敗時,於1871年5月24日放火燒燬了巴黎的眾多主要建築。此後巴黎經歷了第二次大規模發展時期。作為法國大革命一百週年紀念,同時為了迎接巴黎世界博覽會,於1889年修建了埃菲爾鐵塔。為迎接1900年世界博覽會修建了巴黎地鐵,同時建造了大皇宮和小皇宮。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巴黎都沒有遭到嚴重破壞,但是在二戰期間被德軍佔領。1944年巴黎解放前夕,希特勒曾經下令徹底摧毀這座城市,但這個命令沒有被執行。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
戰後巴黎繼續向四周發展,到20世紀70年代停止盲目擴張,改為發展郊區衛星城。70年代末開始,在巴黎西郊的上賽納省(Hauts de Seine)建設了拉德芳斯中心商務區(CBD)。如今巴黎作為法國的首都和政治、文化、商業中心,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编辑] 地理
18区 | 19区 | 20区 | |||||
17区 | 9区 | 10区 | 11区 | ||||
8区 | 2区 | 3区 | 12区 | ||||
1区 | 4区 | ||||||
16区 | 塞納河 | ||||||
塞 納 河 |
7区 | 6区 | 5区 | 13区 | |||
15区 | 14区 |
巴黎处于法国北部。狭义的巴黎市只包括原巴黎城墙内的20个区,面积为105平方公里,人口230万。大巴黎地区还包括分布在巴黎城墙周围、由同巴黎连成一片的市区组成的上塞纳省、瓦勒德马恩省和塞纳-圣但尼省。巴黎市、上述三个省以及伊夫林省、瓦勒德瓦兹省、塞纳-马恩省和埃松省共同组成巴黎大区。这片地区在古代就已经被称作“法兰西岛”(Ile de France)。
巴黎被分成20个区。
[编辑] 经济
巴黎商会是欧洲第一大商会.巴黎也是法国多数国际大企业的总部所在地.主要的商业区为拉德芳斯(la Defense).
[编辑] 文化
[编辑] 政治
[编辑] 人口
巴黎在1801年至1926年之間的人口變遷 | |||
1801年 | 1851年 | 1881年 | 1926年 |
547 800 | 1 053 000 | 2 240 000 | 2 871 000 |
巴黎郊区的移民问题相当严重,北非移民大多居住在郊区由政府提供的廉价住房里,各种治安事件时有发生。2006年初曾经发生过大规模骚乱,骚乱波及全法国以及比利时等其他欧洲国家
[编辑] 交通
巴黎有兩個國際機場:位於巴黎東北方的夏爾·戴高樂國際機場以及南方的奧利機場(Aeroport de Paris-Orly)。巴黎地鐵是巴黎市內交通的主力軍,共有14條主線、2條支線,地鐵站遍佈市內,其中最新建成的14號線非常現代化,是一條全自動無人駕駛的線路。zh-hans:公交線路; zh-hant:公車路線; zh-hk:巴士路線;有五十餘條。連接市區與法蘭西島其他地區的交通由大區快鐵(Reseau Express Regional, RER))負責,共有5條線路(A—E),它們亦貫穿巴黎市內。巴黎市區的四周還圍著3條有軌電車線路(Tramway)。巴黎是法國的中心。從巴黎前往法國各地極為方便,法國國家鐵路公司已經建成多條高速輪軌列車(TGV),從巴黎前往里昂只需2小時,去馬賽3小時。2007年4月巴黎與斯特拉斯堡之間的TGV也正式完工
[编辑] 旅遊

- 旅遊景點:
- 埃菲爾鐵塔(La Tour Eiffel)
- 巴黎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 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
- 榮軍院(Les Invalides)
- 先賢祠(Le Pantheon)
- 巴黎歌劇院(Le Palais Garnier,或又稱L'Opera Garnier)(zh-hans:加尼埃宮; zh-hant:加尼葉歌劇院;)
- 聖禮拜堂(La Sainte Chapelle)
- 聖心堂(白教堂)(Le Sacre-Cœur)
- 瑪德蓮教堂(Eglise de la Madeleine)
- 巴黎地方法院(Conciergerie)(古代監獄)
- 巴黎市政廳(Hotel de Ville)
- 盧森堡公園(Jardin du Luxembourg)(法國參議院(Senat)所在地)
- 波旁宮(Palais Bourbon)(法國國民議會所在地)
- 拉德芳斯區新凱旋門(La Grande Arche)
- 巴黎老佛爺百貨公司
- 博物館和展覽館
- 盧浮宮(Musee du Louvre)(遠古和古代藝術)
- 奧塞美術館(Musee d'Orsay)(近代藝術)
- 龐比度中心(Centre Georges Pompidou)(現代藝術)
- 巴黎格雷萬蠟像館(Musee Grevin)
- 羅丹博物館(Musee Rodin)
- 畢加索博物館(Musee Picasso)
- 巴黎達利蒙馬特空間(L'Espace Dali)(超現實主義藝術)
- 克呂尼博物館(L'Hotel de Cluny)
- 蒙帕納斯博物館(Musee du Montparnasse)
- 大皇宮(Le Grand Palais)(1900年世界博覽會展館)
- 小皇宮(Le Petit Palais)(1900年世界博覽會展館)
- 夏佑宮(Palais de Chaillot)(1937年世界博覽會展館)
- 街道、廣場和其他地區
- 香榭麗舍大街(Avenue des Champs-Elysees)
- 里沃利路(Rue de Rivoli)
- 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
- 巴士底廣場(Place de la Bastille)
- 巴黎塞納河左岸(Rive gauche)
- 孚日廣場(Place des Vosges)
- 亞歷山大三世大橋(Pont Alexandre III)
- 新橋(Pont Neuf)
- 拉雪茲神父公墓(Cimetiere du Pere Lachaise)
- 杜樂麗公園(Jardin des Tuileries)
- 索邦大學(La Sorbonne)
- 春天百貨店(Printemps,20層高的百貨店)
- 左岸咖啡(les cafes de la Rive gauche)
- 夜生活
- 大巴黎地區
[编辑] 教育
- 以下列出巴黎著名大學與高等學院:
- 巴黎大学 (Université de Paris): 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大学,1971年拆分成13所大学
- 巴黎第一大学 (Université Panthéon Sorbonne)
- 巴黎第二大学 (Université Panthéon-Assas)
- 巴黎第三大学 (Université Sorbonne Nouvelle)
- 巴黎第四大学 (Université Sorbonne)
- 巴黎第五大学 (Université René Descartes)
- 巴黎第六大学 (Université Pierre et Marie Curie)
- 巴黎第七大学 (Université Paris Diderot)
- 巴黎第八大学 (Université Vincennes-Saint-Denis)
- 巴黎第九大学 (Université Paris Dauphine)
- 巴黎第十大学 (Université Nanterre)
- 巴黎第十一大学 (Université Paris Sud)
- 巴黎第十二大学 (Université Val de Marne)
- 巴黎第十三大学 (Université Paris Nord)
- 大學校(Grandes Écoles): 培养法国的精英
- 國家行政學院 (École nationale d'administration)
- 高等电力学院 (École Supérieure d'électricité)
- 巴黎中央学校(École Centrale de Paris)
- 师范大学校(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Paris)
- 巴黎政治学院 (Institut d'Etudes Politique de Paris/Sciences Po)
- 巴黎综合理工学院 (École Polytechnique)
- 巴黎高等矿业学院 (École des Mines de Paris)
- 巴黎桥梁公路学院 (ENPC)
- 高等商业研究学院(HEC)
- 巴黎高等商业学院-欧洲管理学院(ESCP-EAP)
- 高等社会科学学院 EHESS
- 高等研究实践学院 EPHE
- 艺术学院:艺术家的摇篮
- 国立美术学院,俗称巴黎美院(les Beaux-Arts de Paris), 简称ENSBA, 前巴黎皇家美术学院, 就是毕加索死活没考上的那所学院.
- 国家高等装潢艺术学院,世界应用艺术最杰出的学校之一,简称ENSAD, 罗丹(Rodin)毕业的学校.
- 國立高等音樂學院(Conservatoir National Supérieur de Musique et de Danse)
- 巴黎音樂院(Conservatoir National Régional de Musique - Paris)
- 巴黎音乐师范學院
- 请参考:法国教育国际协作总署(EDUFRANCE)
[编辑] 体育
- 以下列出著名巴黎体育运动队。
- 巴黎圣日耳曼队
巴黎圣日耳曼队在90年代中期曾经是一直强队,近年来有下滑的趋势。罗纳尔蒂尼尔在加盟巴塞罗那队之前就效力于该队。2007年该队成绩达到低谷,甚至面临着历史上第一次降级的危险。
[编辑] 巴黎华人
据不完全统计在大巴黎地区生活着30万华人其中大约有15万生活在市区。主要在3区,13区,19区和美丽城附近。[3]
[编辑] 著名人物
[编辑] 友好城市
[编辑] 备注
- ^ 《全視野世界旅行圖鑑:巴黎》,P.18,英文原版:Dorling Kindersley出版(倫敦,1993年),中文版:遠流出版公司出版(台北,1995年)
- ^ (法文)Georges Dottin(1920).La Langue Gauloise : Grammaire, Textes et Glossaire.Paris:C. Klincksieck.ISBN : 2051002088.
- ^ 巴黎华人知多少
[编辑]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歐洲聯盟成員國家首都 | |
---|---|
阿姆斯特丹 - 雅典 - 柏林 - 布拉迪斯拉发 - 布鲁塞尔 - 布加勒斯特 - 布达佩斯 - 哥本哈根 - 都柏林 - 赫尔辛基 - 里斯本 - 卢布尔雅那 伦敦 - 卢森堡 - 马德里 - 尼科西亚 - 巴黎 - 布拉格 - 里加 - 罗马 - 索菲亞 - 斯德哥尔摩 - 塔林 - 瓦莱塔 - 维也纳 - 维尔纽斯 - 华沙 |
![]() |
|
![]() |
---|---|
01 安省 02 埃纳省 03 阿列省 04 上普罗旺斯阿尔卑斯省 05 上阿尔卑斯省 06 滨海阿尔卑斯省 07 阿尔代什省 08 阿登省 09 阿列日省 10 奥布省 11 奥德省 12 阿韦龙省 13 罗讷河口省 14 卡尔瓦多斯省 15 康塔尔省 16 夏朗德省 17 滨海夏朗德省 18 谢尔省 19 科雷兹省 2A 南科西嘉 2B 上科西嘉 21 科多尔省 22 阿摩尔滨海省 23 克勒兹省 24 多尔多涅省 25 杜省 26 德龙省 27 厄尔省 28 厄尔-卢瓦尔省 29 菲尼斯泰尔省 30 加尔省 31 上加龙省 32 热尔省 33 吉伦特省 34 埃罗省 35 伊勒-维莱讷省 36 安德尔省 37 安德尔-卢瓦尔省 38 伊泽尔省 39 汝拉省 40 朗德省 41 卢瓦尔-谢尔省 42 卢瓦尔省 43 上卢瓦尔省 44 大西洋卢瓦尔省 45 卢瓦雷省 46 洛特省 47 洛特-加龙省 48 洛泽尔省 49 曼恩-卢瓦尔省 50 芒什省 51 马恩省 52 上马恩省 53 马耶讷省 54 默尔特-摩泽尔省 55 默兹省 56 莫尔比昂省 57 摩泽尔省 58 涅夫勒省 59 诺尔省 60 瓦兹省 61 奥恩省 62 加来海峡省 63 多姆山省 64 比利牛斯-大西洋省 65 上比利尼斯省 66 东比利尼斯省 67 下莱茵省 68 上莱茵省 69 罗讷省 70 上索恩省 71 索恩-卢瓦尔省 72 萨尔特省 73 萨瓦省 74 上萨瓦省 75 巴黎省 76 滨海塞纳省 77 塞纳-马恩省 78 伊夫林省 79 德塞夫勒省 80 索姆省 81 塔恩省 82 塔恩-加龙省 83 瓦尔省 84 沃克吕兹省 85 旺代省 86 维埃纳省 87 上维埃纳省 88 孚日省 89 约讷省 90 贝尔福地区 91 埃松省 92 上塞纳省 93 塞纳-圣但尼省 94 瓦勒德马恩省 95 瓦勒德瓦兹省 海外: 971 瓜德罗普 972 马提尼克 973 法属圭亚那 974 留尼汪 |
|
法国行政区划 |
|
||||
|
|
||||
|
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主办城市 |
---|
1896: 雅典 •
1900: 巴黎 • 1904: 圣路易斯 • 1908: 伦敦 • 1912: 斯德哥尔摩 • 1920: 安特卫普 • 1924: 巴黎 • 1928: 阿姆斯特丹 • 1932: 洛杉矶 • 1936: 柏林 • 1948: 伦敦 • 1952: 赫尔辛基 • 1956: 墨尔本 • 1960: 罗马 • 1964: 东京 • 1968: 墨西哥城 • 1972: 慕尼黑 • 1976: 蒙特利尔 • 1980: 莫斯科 • 1984: 洛杉矶 • 1988: 首尔 • 1992: 巴塞罗那 • 1996: 亚特兰大 • 2000: 悉尼 • 2004: 雅典 • 2008: 北京 • 2012: 伦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