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條目為 香港人口及文化系列之一 |
|
歷史 - 政治 - 教育 香港主題首頁 |
香港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有6,380人。但這數目其實只是一個平均數字,個別地區的人口密度差別可以很大。簡單來說,城市的人口密度比新界地區為高,但隨着新市鎮發展伴隨而來的人口遷移,現時香港市區與郊區的人口密度差別,已比1970年度時的比例大大減低。[1]
香港的人口組成以華人為主,佔總人口接近95%。早期的人口統計亦有計算人口中各省籍的比例,當中香港華人有過半數在香港出生,而大多數是廣府人,其次有四邑人及潮汕人。[2][1]而自從內地改革開放以後,來自其他省市的移民開始增加,但主要以來自福建的為主。香港的華人人口並不全是漢人,而是有不少其他少數民族,如回族、滿族等。華人以外的種族,以菲律賓人人數最多,其次為南亞人、印尼人、泰國人、英國人、日本人和韓國人。
目录 |
[编辑] 人口
截至2005年7月,香港的總人口估計有6,943,600人,包括約21萬名流動居民。由於出生率不斷下降、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人口減少,香港人口暫時得以維持在七百萬以下。
人口分佈方面,香港島居民佔香港人口18.3%,九龍佔29.7%,其餘52%則包括住在新界及水上的居民。
截至2006年年中,香港的總人口估計有6,994,500人。
年份 | 年中人口 | 增長人數 | 增長率 | 性別比率* |
2001年 | 6,724,900 | 59,900 | 0.89% | 956 |
2002年 | 6,787,000 | 62,100 | 0.91% | 946 |
2003年 | 6,803,100 | 16,100 | 0.24% | 939 |
2004年 | 6,882,600 | 79,500 | 1.16% | 929 |
2005年 (估計) | 6,943,600 | 61,000 | 0.88% | 922 |
*性別比率指每千名女性對男性數目,少於一千代表女多於男
[编辑] 人口密度
大部分香港人居住於公寓大廈,而非平房,公寓大廈的面積一般比較狹小,一個四人家庭普遍只能住在面積400至800平方呎的空間;在市區中,居住面積達1000平方呎的家庭,生活算相當富裕。
直至2000年代以前,香港仍有名為「籠屋」的住房,大多位於深水埗區。「籠屋」其實只是一張雙層或三層鐵架床,床身四周圍上鐵籠,以保護「籠內居民」的財物(香港人把他們稱作「籠民」)。香港寸金尺土,負擔不起租金的赤貧人士,唯有居住在「籠屋」中,其生活起居全在籠內。
香港地少人多,樓宇向高空發展,一般市民所住的居所樓層頗高。不論是新落成的豪宅或公營房屋,一般有40層樓以上,部分更達70層樓。人口垂直佈置,綠化範圍不受影響,解釋了「人口密集的綠色城市」並沒有矛盾。
在香港十八區中,觀塘區的人口密度最高,為每平方公里有50,910人。若以地區而言,旺角是全港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3萬人。鴨脷洲更成為全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島嶼,每平方公里有超過60,000人居住。
[编辑] 出生率及人口老化
香港的出生率在全世界225個國家及地區中是最低的——每一千人中只有7.63個新生嬰孩,而每名婦女只出生0.91個嬰孩。再加上平均預期壽命的增長,人口將越趨老化。按政府統計處在2004年所發表的《香港人口推算2004-2033》,估計到了2033年,全港65歲及以上的人口將有27%,相對2003年的11%,增長相當顯著。這些發展都嚴重影響到香港政府的城市發展規劃。
雖然香港人生活繁忙,但由於有完善醫療設施及全面的老人福利政策,香港是全球最長壽的地區之一。香港男性的預期壽命為78.5歲,女性預期壽命為84.3歲,僅次於日本。香港許多商戶、政府設施及公共交通工具會提供老人優惠。
年齡結構: (2005年7月)
- 0-14歲: 1,014,700 (14.6%)(男性 523,900 / 女性 490,800)
- 15-64歲: 5,086,900 (73.2%) (男性 2,415,400 / 女性 2,671,500)
- 65歲以上: 842,000 (12.1%) (男性 392,000 / 女性 450,000)
年齡中位數: (2005年7月)
- 平均:39.4歲
- 男性:39.3歲
- 女性:39.6歲
人口增長率:
- 0.65%(2005年)
出生率:
- 7.23/千人(2005年)
死亡率:
- 5.98/千人(2005年)
淨移民率:
- 5.24/千人(2005年)
平均壽命:(2005年)
- 平均:81.39歲
- 男性:78.72歲
- 女性:84.3歲
總人口出生率:
- 0.91嬰兒/婦女(2005年)
[编辑] 性別
在1990年代初期或以前,香港人口是男多女少。但時至今日,香港已經成為一個女多男少的社會。
性別比:(2005年)
- 出生:1.1男/女
- 15歲以下:1.1男/女
- 15-64歲:0.96男/女
- 65歲以上:0.86男/女
- 平均:0.96男/女
嬰兒死亡率:(2005年)
- 平均:2.97/千人
- 男性:3.16/千人
- 女性:2.77/千人
[编辑] 愛滋病
成人感染率:
- 0.1%(2003年)
感染人數:
- 2,600(2003年)
死亡人數:
- 小於200(2003年)
[编辑] 種族
以華人為主,佔本港人口接近95%。華人以外的種族,以菲律賓人人數最多,接近14萬人,佔人口的2%。其次為南亞人、英國人、日本人和韓國人。
在香港定居的菲籍人士並不止限於菲籍傭工。事實上,從戰後到現在都有不少菲律賓人到香港的酒廊或消閒場所主持樂隊或擔任樂師。此外,也有不少港英時期來港工作的南亞裔人士,以及來自印尼、泰國的家庭傭工。
少數民族方面,香港的華人人口並不全是漢人,而是有不少其他少數民族,如回族、滿族等。
[编辑] 省籍
香港有過半數人口在香港出生。過去的人口調查,都有記錄市民的原籍。當中主要以廣府人為主,其次是四邑人及潮汕人,再其次是來自上海及江浙地區的新移民。至於來自其他省市的居民分布比較廣泛。根據北角一家中學的創校年報,當時甚至有學生報稱原籍在黑龍江省。[3]自從1980年代初期內地改革開放,來自其他省市的移民開始增多,當中以來自福建及北京的為主。由於這批新移民的語言與當時香港的主要語言差異頗大,一方面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不少問題,而學校亦要在教學時適應這些聽不懂粵語及不懂得讀寫繁體字的新移民。 另有蜑家等少數族群。
[编辑] 中國少數民族
由於香港人普遍很少提及本身的民族,除非有人主動提出,所以其他中國少數民族在香港聚居的數字難以掌握。基本上,香港的華人人口以漢族居多,但亦有一定數量的滿族和回族人。在香港的回族人主要姓哈、姓羽、姓馬、姓脫或姓木,有來自福建、海南或其他省份。滿族人士有些在開埠初期已經在香港定居,亦有因為戰亂或各種其他原因在香港定居。香港著名的滿族人有文化界的愛新覺羅啟功及娛樂圈的關寶慧(本姓瓜爾佳)、周海媚、關之琳等;蒙族人有車淑梅及車森梅姊妹,都是香港電台的廣播節目主持人。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後,對人民出入境自由放寬了。然而,由於當時印尼仍然禁止中國居民入境,所以早年為报效祖國而從印尼前往中國大陸的華僑,開始往香港移民,藉以取得前往印尼的資格。這些人在香港的人口結構中,被劃入華人的範圍。然而,他們不少人到現在還保留着在印尼的生活習慣:吃印尼食品、與同鄉說印尼話。在北角、鰂魚涌及筲箕灣,仍有不少由這一類印尼華僑開辦的印尼食品店。
[编辑] 少數族裔
南亞裔人是香港少數族裔重要的一部份。香港開埠初期,英國政府多次從印度次大陸調派人員來港,維持治安及打擊貪污。當中以旁遮普省的移民對香港最為重要,因為他們廉潔的生活習慣及強悍的民風,扭轉了香港開埠初期貪污橫行的局面。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雖然有不少南亞移民因為居英權的機會而得以移民英國,但仍有不少人選擇留在香港定居,而現在更有不少來自巴基斯坦的新移民不斷往香港移居。南亞裔移民在香港大都從事銀行護衛和建築工人等藍領職業,亦有極少數在公立和津貼學校任教英語。這些南亞移民的後代由於大都能操流利英語及粵語、甚至普通話,所以有不少都在跨國公司擔任要職,當中以從事資訊科技及會計的為主。
1950年代,灣仔是英美水兵日常消遣的地方。當年灣仔海旁酒吧林立,很多都聘有熱愛音樂的菲律賓樂手。他們在1970年代更有份推動香港樂壇的英文歌熱潮。由1980年代至今,有不少菲律賓人、印尼人和泰國人來香港從事家庭傭工的工作,大都能操流利英語。 踏入2000年代中期,來自泰國的新移民開始增加。2005年人口統計居港菲律賓人、印尼人分別約13萬和11萬。
[编辑] 其他移民
英國人大都在港英殖民時代來香港工作和定居,多是大企業、政府部門和公營機構高層,如董事長、行政總裁、高官、法官和警官;也有不少屬專業人士,如醫生、大律師和機師;也有一部份在公立和津貼學校任教英語。雖然主權移交後有少量英國人離開,但仍有很多選擇繼續定居香港,甚至歸化為申請特區護照的中國公民,而且這類移民部份能操流利粵語。由於主流社會普遍崇尚西方文化和認同西方國家的經濟成就,所以這類移民在香港普遍受到尊重。2005年人口統計居港英國公民約13,490。
日本人在香港主要從商,他們大多數在19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時來到香港,希望以香港作為進入中國的跳版。他們大都是來香港工作和定居的日資大企業高層。他們在香港落地生根,第二代普遍操流利廣東話,並入讀主流學校。不過,如果家庭並不打算在港定居,會把子女安排在日本人學校,以便將來回國發展。2005年人口統計居港日本人約11,800。
韓國人過去主要從事貿易,聚居在尖沙咀的金巴利街,為來港的船員選購手信、或為他們提供家鄉的食品。自從1990年代香港政府展開玫瑰園計劃,各項龐大的基建工程、特別是造構的工作,都是韓國人的專長。最高峰時,在港居住的韓國人高達35000人,佔了本地人口差不多0.5%。
[编辑] 居留權
任何人若要進入香港,除了獲得簽證豁免者以外,其他人都必須先行取得入境簽證。而進入香港的遊人,其在香港的居留期限亦不得超過入境時所指明的期限,否則仍然需要向入境事務處申請入境簽證。
任何人在未有設限的情況下,不論國籍,只要在香港居住滿七年,就可以得到香港的居留權,取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這一點是不少內地人難以理解的,因為在內地,必須具有中國國籍才可以取得永久居留權的資格。
值得注意的是,內地人若要進入香港,不能向入境ั處申請,而是要透過他們所在地的公安機構。香港入境處並沒有審批他們來港的權利。
[编辑] 語言
粵語(或稱廣州話、廣東話、白話)是香港絕大部份人的所用的語言,有小部分社群會以福建話、上海話、潮州話或客家話溝通,部分老一輩人士甚至不會說廣東話,但現在這情況已幾近絕跡。
不同於廣州地區,香港的學校是以粵語(或英語)授課、立法會會議中亦可以粵語進行發言。然而,與中國大陸情況一樣,香港的正式書面語,亦以接近「普通話」的「語體文」語法和詞彙為標準,惟香港人使用繁體字,而沒有引入中國大陸普遍通行的簡體字。過往的公開考試裡,學生只可以使用繁體字,但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這規定開始慢慢放寬,容許考生在用中文作答的功課及考試中可以用簡體字作答。
值得一提的是中文(香港粵語)在電腦操作方面的問題。由於早期的繁體中文電腦系統均由台灣開發,因此在香港使用的電腦大都以大五碼作為內碼。但是大五碼內並不包括一些在粵語中特有的常用字(如「啲」,相當於漢語「些」)和一些香港獨有的人名、地名用字(如深水埗的「埗」,鴨脷洲的「脷」,公共屋邨的「邨」)等。因此香港政府特別於大五碼和Unicode的造字區定義了一系列常用的香港特殊用字,方便政府、公共機構和民間的資訊流通。這一些定義稱為香港增補字符集。此外香港政府不時向ISO申請將新版本的增補字符納入ISO 10646的新版本內。
另一官方語言英語,在香港亦極為流行。香港的街道牌、部分商場的指示牌以至巴士的路線牌都是中英並列,香港有114間英文中學,大部分學科以全英語授課(除了中國語文、中國歷史、普通話以及中國文學)。所有重要官方文件均備有英文版本,部分甚至只有英文版本,而沒有中文版本。在立法會會議中,議員亦可選擇以英語發言;在重要的新聞發佈會上,大多數情況均有即英—粵語即時傳譯。
然而,雖然大部分曾受教育的人,均可應付基本英語應對,而年青一代更喜歡在說話時夾雜一些英語,即使完全沒有受教育的人,往往也可認識基本英語生字,但香港人一直擔心英語水平下降,特別是大學教育普及後,大學生英語水準被拉低,引起社會知識分子憂心忡忡。
隨著近年流行日本及韓國文化,部分年青一代的香港人更會說日語及韓語。(詳見:香港教育)
[编辑] 教育
- 參看香港教育
2005年7月,在15歲及以上人口中,教育程度達到大專程度佔22.1%,達到中學或預科程度佔51.9%,達到小學程度佔19.6%,小學程度以下或未接受過教育佔6.4%。
識字率:(2002年)
- 定義為曾在學校學習過的15歲及以上人口
- 總人口:93.5%
- 男性:96.9%
- 女性:89.6%
[编辑] 宗教信仰
每個主要的宗教在香港都有信徒,主流宗教包括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伊斯蘭教、儒教。其他較冷門的教派,如摩門教(即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神道教、錫克教、以至拜火教,在港亦有信徒,部分更擁有龐大資產。因受強烈儒家思想的影響,崇拜祖先非常普遍。基督教信徒約佔在香港人口超過一成,人數在2000年後略有增加的趨勢。
香港有宗教信仰自由,不論主權移交前後都沒有改變。香港政府的司、局級官員有不少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除了因為信仰問題而要迴避部份公開場合(如:基督徒會避免求籤),宗教並不會影響一個人的晉升機會或政治前景。zh-hans:;zh-hant:[來源請求] 例如,現任行政長官曾蔭權及前香港總督都是天主教徒。內地人或會對於香港能夠容忍諸如法輪功的人士感到奇怪。事實上,只要該宗教不觸犯法例,都不會被取締。現時在港被禁止的邪教,只有誘拐少年離家出走的天父的兒女、及強逼女信徒賣淫的青龍教等等。
[编辑] 經濟狀況
[编辑] 入息
2005年7月,香港家庭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估計為15,700港元。
住戶每月入息 (港元) | 佔住戶總數百分比 |
4,000以下 | 8.5% |
4,000-5,999 | 6.3% |
6,000-7,999 | 7.4% |
8,000-9,999 | 7.6% |
10,000-14,999 | 16.6% |
15,000-19,999 | 12.9% |
20,000-29,999 | 17.1% |
30,000-39,999 | 9.2% |
40,000及以上 | 12.4% |
[编辑] 勞動人口
2005年7月,香港總勞動人口估計為357萬人,佔15歲及以上總人口的60.8%,男性人口的70.9%,女性人口的51.7%。
[编辑] 房屋類型
2005年7月,在陸上非住院人口中,30.7%居住於公營租住房屋,16.5%居住於資助出售單位,51.6%居住於私人永久性房屋,1.1%居住於臨時房屋。
[编辑] 參看
[编辑] 參考文獻
- ^ 1.0 1.1 香港政府民政署中文公事管理局,(1977年),《一九七七年香港年報》 (中文本),pp.183
- ^ 香港政府民政署中文公事管理局,(1976年),《一九七六年香港年報》 (中文本),pp.168
- ^ 北角協同中學,(1967年),《Concordia Lutheran School - North Point Yearbook 1967》
- 《香港便覽 — 人口》,香港政府新聞處,2005年11月
- 政府統計處 - 香港人口統計數字
亚洲人口 |
---|
阿富汗 · zh-hans:阿拉伯联合酋长国;zh-hk:阿聯酋;zh-hant: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 阿曼 · zh-hans:阿塞拜疆;zh-hk:阿塞拜疆;zh-hant:亞塞拜然 · 巴基斯坦 · 巴勒斯坦 · 巴林 · 不丹 · zh-hans:朝鲜;zh-hk:北韓;zh-hant:北韓 · 東帝汶 · 菲律宾 · zh-hans:格鲁吉亚;zh-hk:格魯吉亞;zh-hant:喬治亞 · 哈萨克斯坦 · zh-hans:韩国;zh-hk:南韓;zh-hant:南韓 · 吉尔吉斯斯坦 · 柬埔寨 · zh-hans:卡塔尔;zh-hk:卡塔爾;zh-hant:卡達 · 科威特 · zh-hans:老挝;zh-hant:寮國;zh-hk:老撾;zh-sg:寮国 · 黎巴嫩 · 馬爾代夫 · 马来西亚 · 蒙古 · 孟加拉国 · 缅甸 · 尼泊尔 · 日本 · zh-hans:沙特阿拉伯;zh-hk:沙地阿拉伯;zh-hant:沙烏地阿拉伯 · 斯里兰卡 · 塔吉克斯坦 · 泰国 · 土耳其 · 土库曼斯坦 · zh-hans:文莱;zh-hant:汶萊;zh-hk:汶萊 · zh-hans:乌兹别克斯坦;zh-hk:烏茲別克;zh-hant:烏茲別克 · 新加坡 · 叙利亚 · 亚美尼亚 · zh-hans:也门;zh-hant:葉門;zh-hk:也門 · 伊拉克 · 伊朗 · 以色列 · 印度 · 印尼 · 约旦 · 越南 · 中華民國(台灣) ·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 · 澳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