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ooksgratis.com

See also ebooksgratis.com: no banners, no cookies, totally FREE.

CLASSICISTRANIERI HOME PAGE - YOUTUBE CHANNEL
Privacy Policy Cookie Policy Terms and Conditions
贝尼托·墨索里尼 - Wikipedia

贝尼托·墨索里尼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贝尼托·墨索里尼
Benito Amilcare Andrea Mussolini
贝尼托·墨索里尼

任期
1922年10月31日 – 1943年7月25日
君主 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
前任 路易吉·法克塔
繼任 佩特罗·巴多格里奥 (临时军事政府)

任期
1943年9月23日 – 1945年4月26日

出生 1883年7月29日
意大利王国普雷达皮奥
逝世 1945年4月28日
意大利王国朱利诺
政黨 国家法西斯党,法西斯共和党[1]
配偶 雷切尔·墨索里尼
职業 記者
信仰 无神论[2][3]
罗马天主教1927年受洗[3][4]

贝尼托·墨索里尼意大利文Benito Amilcare Andrea Mussolini1883年7月29日1945年4月28日),意大利政治家记者思想家意大利王国第40任总理法西斯主义的创始人,1922年10月31日1943年7月25日出任意大利王国总理,1925年获“Il Duce(领袖)”称号,1925年1月1943年7月25日间实施独裁统治,1938年3月30日1943年7月25日任意大利最高帝国元帅1943年9月23日1945年4月26日意大利社会共和国总统。

墨索里尼早年信仰社会主义无神论1900年,他加入了当时激进的左翼政党意大利社会党,1911年因反对意大利在利比亚奥斯曼帝国的军事行动(详见意土战争)在监狱中度过了五个月,其后1912年,他成为意大利社会党的领导成员和党报“前进!(Avanti!)”的记者。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剧烈地改变了墨索里尼,使他在思想上从极左转向极右,从反干涉主义转向战争狂热,1914年11月5日墨索里尼在米兰创建了右翼干涉主义报纸“意大利人民(Il Popolo d'Italia)”,思想的转变也导致他在1915年退出了意大利社会党。在意大利于1915年4月改加入协约国进入战争后,墨索里尼报名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经济和人员上损失巨大的意大利虽属战胜国,但却在巴黎和会上被“三巨头”所排挤,没有获得期望中的“报酬”,这给意大利带来了战争失利外的进一步的耻辱感[5]1921年,墨索里尼建立了国家法西斯党,在战后政治和经济动荡的意大利,具有民族主义反共产主义和反工会特点的国家法西斯党获得了中产阶级、地主及工业资本家的支持。1922年10月28日墨索里尼发动向罗马进军政变10月30日意大利国王埃马努埃莱三世任命为总理。1924年6月10日,墨索里尼的主要政治对手,意大利社会主义政治家吉亚科莫·马泰奥蒂(Giacomo Matteotti)遭到暗杀。出于对内战和社会主义者反君主制特点的担忧,国家法西斯党获得了国王的支持,并取得了同年大选的胜利。继而,墨索里尼在1925年1月宣布国家法西斯党为意大利唯一合法政党,从而建立了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独裁的统治。

1935年,墨索里尼开始与德国总理希特勒接触,意德于1939年5月22日签订钢铁条约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正式加入轴心国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同年9月27日,意大利、德国、日本签署三国同盟条约1943年,在意大利经历了一连串的军事失败后,7月24日大法西斯议会通过了对墨索里尼的不信任动议,翌日,墨索里尼被埃马努埃莱三世国王解职并逮捕,软禁在大萨索峰(Gran Sasso d'Italia)帝王台(Campo Imperatore)的一间别墅里。同年9月12日德国发动橡树行动,成功营救出被软禁的墨索里尼。随后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北部建立意大利社会共和国,与南部已被盟军占领的意大利王国分庭抗礼。1945年4月,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开始崩溃,4月27日,化装成德国军人的墨索里尼在逃往瑞士的途中被意大利抵抗运动的共产党游击队发现并俘虏,翌日,在未经审判的情况下,墨索里尼和他的情人克拉拉·贝塔西科莫省梅泽格拉(Mezzegra)镇的一个叫朱利诺(Giulino)的村庄被枪决。他们的尸体随后在4月29日被运到米兰,并被倒吊在洛雷托广场(Piazzale Loreto)的一个加油站顶上示众。墨索里尼的尸体在1946年被法西斯主义支持者盗挖,后被意大利政府扣押十年,直到1957年才被交还给他的遗孀雷切尔·墨索里尼在他的故乡普雷达皮奥下葬。

目录

[编辑] 早年

墨索里尼的出生地,现在是一间博物馆
墨索里尼的出生地,现在是一间博物馆

墨索里尼在1883年7月29日出生于意大利费拉拉省的一个叫普雷达皮奥的小镇,现在该地属费利省。父亲亚历山德罗·墨索里尼(Alessandro Mussolini)是一个铁匠,也是一个社会主义运动活跃分子[6],他给儿子取的名字“Benito Amilcare Andrea”源于:Benito Juarez(贝尼托·华雷斯),前墨西哥总统,改革主义者、Amilcare Cipriani,社会主义者和意大利爱国者、Andrea Costa,社会主义者,也是意大利社会党的创始人之一。母亲Rosa Maltoni是一个教师。他是家里的第四个孩子。

少年墨索里尼在当地小学度过了三年(1889年1891年),其后他被送到法恩扎慈幼会开办的一所寄宿学校学校(1892年1894年),后因与同学打架遭学校开除。之后墨索里尼在福林波波利(Forlimpopoli)的卡尔杜奇师范学校继续他的学业。1898年9月墨索里尼获得了他的初级技术文凭,同年,他与同学的冲突再次爆发,这次他成了旁听生,但他还是在1901年以良好成绩取得了毕业文凭。[6]

在父亲的影响下,墨索里尼开始对社会主义思想感兴趣,并于1900年在福林波波利报名加入了意大利社会党。

[编辑] 移民

在取得了文凭后,墨索里尼在几个意大利城镇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但他并没有坚持多久。其间他曾尝试申请普雷达皮奥市政助理书记员的职位,但被拒绝了。1902年,墨索里尼在继续当了几个月的带课老师后辞职,不名一文的墨索里尼在7月9日到了瑞士洛桑。到处打临工和流浪了一段时间,并曾因流浪罪被警察关了一个晚上。墨索里尼当了一个砖匠,稍后成了一个工会书记员,并发表了他第一篇文章在“L'Avvenire del lavoratore(劳动者的未来)”。由于墨索里尼过分积极参加当地的社会主义运动,没多久便引起了当地警方的注意被遣返回了意大利。稍后他又回到了瑞士,这次由于瑞士社会党人议员的干预,使他免遭再次被遣返的命运。[6]

1908年2月墨索里尼来到在当时还受奥匈帝国控制的意大利城镇特伦托,被当地社会党人介绍到“L'Avvenire del lavoratore”(劳动者的未来)当了一个记者。没多久,墨索里尼和著名的意大利民族统一运动人士切萨雷·巴蒂斯蒂(Cesare Battisti)取得联系,并开始在巴蒂斯蒂创立的“Il Popolo(人民)”报担任记者。1910年,人民报连载了墨索里尼写的爱情小说“Claudia Particella, l'Amante del Cardinale: Grande Romanzo dei Tempi del Cardinale Emanuel Madruzzo”,中文翻译:“克劳迪娅·帕提瑟拉,主教的情人:关于以马内利·玛诸佐主教的伟大小说的连载”,但小说内容因涉嫌诋毁罗马天主教[7]使他其后遭报社解雇。因越来越激进和公开反君主专制教庭的关系,墨索里尼没过多久被再次遣返回了意大利。他于是当了“Avanti!(前进!)”报社的一名记者。

1915年11月11日,墨索里尼和他情人伊达·达尔塞的第一个儿子Benito Albino Mussolini出生。[6][8]

[编辑] 第一次世界大战

[编辑] 法西斯主义和“革命”

主条目:法西斯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3月23日,墨索里尼在米兰重新建立了一个法西斯组织:“意大利战斗法西斯(Fasci italiani di combattimento)”。

[编辑] 向罗马进军

主条目:向罗马进军

向罗马进军是意大利的一場政變1922年10月27日国家法西斯党迫使路易吉·法克塔交出權力,而墨索里尼獲得軍隊、國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商界及右翼份子支持。開始實行法西斯統治。

[编辑] 当权与独裁

[编辑] 内政

[编辑] 征服埃塞俄比亚

主条目:第二次意阿战争

[编辑] 西班牙内战

主条目:西班牙内战

西班牙内战于1936年7月17日爆发,德国和意大利均选择支持右翼佛朗哥一方。战争初期,西班牙本土的国民军(叛军)处于不利状态,因而向德国和意大利提出支援请求,德国派出秃鹰军团,意大利派出意大利自愿军团,以协助西班牙国民军。因德意在西班牙内战的立场一致,使得两国关系更加紧密,也使意大利在军事同盟的倾向性从传统的英法开始偏向德国。获得内战胜利的西班牙佛朗哥政权虽然在意识形态上与轴心国接近,而且也在暗地里支持轴心国,但因为内战已经严重消耗了西班牙的实力,加上盟军的海上封锁和西班牙在经济上对同盟国的依赖性,西班牙佛朗哥政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里始终保持中立。[9]

[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1年墨索里尼(左)和希特勒在被轴心国占领后的南斯拉夫
1941年墨索里尼(左)和希特勒在被轴心国占领后的南斯拉夫

[编辑] 意德关系

参见:鋼鐵條約轴心国

[编辑] 慕尼黑会议和战争序幕

捷克斯洛伐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圣日耳曼条约脱离奥匈帝国独立,并与法国签署了军事同盟条约[10],一旦捷克斯洛伐克遭到德国攻击,根据此条约和罗加诺公约英法有义务提供协防,捷克斯洛伐克亦与苏联签署了类似条约,但规定必须在法国履行条约后苏联才有提供军事支持的义务[11]

德国在1938年3月12日实现德奥合并后,将注意力转向了有300多万日耳曼人居住的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要求该地进行“民族自决”,对捷克斯洛伐克作出领土要求。但英法均不希望再爆发一场战争,同时德国军事实力被大大高估[12],意大利也未有一场全面战争的准备,并且也对德国的扩张感到忧虑。在这种情况下,墨索里尼充当了德国与英法的中间人。在一连传外交努力失败后,德国提出军事占领苏台德地区的要求,被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拒绝,1938年9月24日法国宣布局部军事动员,这是一战后法国首次的军事动员,翌日,捷克斯洛伐克宣布全国军事动员,将此次危机推向顶峰。9月28日,墨索里尼向希特勒提出德英法意四国会议解决争端的建议,被希特勒所接受。9月29日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聚集在慕尼黑商讨如何解决此次危机,捷克斯洛伐克代表被排斥在会议外,苏联亦未被邀请。最终决议在9月30日凌晨被作出,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被要求在10月1日开始撤离人员,德国军队将在同一天进驻[13][14]

1939年3月14日,倾向法西斯主义斯洛伐克在德国的影响和压力下,宣布从捷克斯洛伐克独立。德国武装占领了残留的捷克,并于3月15日在之基础上建立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傀儡政权,捷克斯洛伐克已既成事实地被德国吞并。

德国吞并奥地利并成功迫使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地区给德国后,意大利感觉自己已成为轴心国的二流角色[15]希特勒在没有预先知会墨索里尼的情况下占领了剩下的捷克斯洛伐克,使墨索里尼决定吞并阿尔巴尼亚以提升意大利在轴心国中的地位[15]。意大利于1939年3月25日对阿尔巴尼亚发出最后通谍,要求包括让意大利军队占领阿尔巴尼亚战略要地、允许意大利农民在阿尔巴尼亚以公民身份定居、要求意阿两国成立关税同盟,并要求在4月6日前作出答复[16]4月5日,阿尔巴尼亚政府秘密作出一份反建议,被意大利置之不理,并在4月7日开始经亚得里亚海登陆阿尔巴尼亚,占领过程中未遇到强烈抵抗[16]4月10日,阿尔巴尼亚大部分地区被意大利军队占领,国王索古一世流亡海外,4月12日,阿尔巴尼亚新政府成立,标志着阿尔巴尼亚正式被意大利王国吞并[16]。由此意大利取得了一个陆路进入巴尔干半岛的跳板,为1940年意大利入侵希腊埋下了伏笔。

[编辑] 进入战争

德国1939年9月1日发动白色方案作战计划入侵波兰,同日,英法大使向柏林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立即撤军[17],在没有获得答复的情况下,9月3日英国法国对德国宣战[18]其他国家也相继加入[19]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爆发,意大利继续保持中立[20]

1940年5月10日法国战役爆发,意大利依然置身事外。在看到德军基本上取得法国战役的决定性胜利后,墨索里尼确信这场全面战争很快就会结束,6月10日,意大利对英国和法国宣战,加入对法作战[20]6月22日,德法停战协定贡比涅停战协定签署,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宣布投降6月24日,意法停战协定签署,意大利占领了小部分法国东南部与之接壤的地区,吞并了尼斯科西嘉岛,直到1943年9月8日意大利王国向盟军投降。同年9月27日,意大利、德国、日本签署三国同盟条约

1940年10月28日,意大利在没有提前知会德国的情况下单独向希腊宣战,希腊-意大利战争开始。1941年,意大利与希腊在阿尔巴尼亚境内的作战陷入战略僵持,在意大利的请求下,德国介入。1941年4月6日,德军发动“玛莉塔作战”,与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巴尔干半岛南部发动攻势,希腊战役开始。

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作战开始,德国和意大利等轴心国国家对苏联宣战。

1941年12月11日,即珍珠港事件后的第四天,墨索里尼在罗马威尼斯广场发表宣战演说[21],当日,德国与意大利对美国宣战[22][23],美国亦在当天对德国和意大利宣战[24][25]

[编辑] 下台与被捕

1943年夏天以来,意大利面对的战争形势变得越来越糟糕,墨索里尼在国内的声望也跌到了谷底[2]5月13日轴心国在突尼斯战役的彻底失败使意大利完全丧失了对北非的控制,紧接着7月9日盟军发动的西西里岛登陆战役更让形势雪上加霜。7月19日,墨索里尼最后一次以意大利王国总理的身份与希特勒在费尔特雷(Feltre)作了一次会谈,会谈期间罗马遭受了一次盟军的猛烈轰炸。7月24日下午至翌日凌晨,在政治气氛空前沉重的背景下,大法西斯议会召开了第187次会议,期间墨索里尼遭到迪诺·格兰迪等人的猛烈抨击,格兰迪提出了对墨索里尼的不信任动议,动议以19票赞同7票反对的大比例通过,但事实上这次投票的结果没有实质意义,因为根据当时的宪法,只有国王才有权力罢免总理。7月25日早上,墨索里尼被埃马努埃莱三世国王召见叙职,最后被告知他已被解职并将由佩特罗·巴多格里奥接任,同时承诺将保证其人身安全。不清楚国王真实企图的墨索里尼稍后在离开时便遭意大利国民宪兵队包围,被用一部红十字会的救护车带走,墨索里尼被告知这是为了他的安全起见。实际上为了挽救自己的王权,逮捕墨索里尼的命令便由埃马努埃莱三世国王亲自作出。墨索里尼最初被关押在罗马的一个意大利国民宪兵队兵营,为了防止被德国发现,他在7月27日被转移到蓬扎(Ponza),8月7日又被转移到马达莱纳(La Maddalena)的海军基地,最后在8月27日被转移至大萨索峰(Gran Sasso d'Italia)帝王台(Campo Imperatore)的一间别墅软禁[26]。佩特罗·巴多格里奥随即宣布:“意大利将继续与德国盟友并肩作战”,以避免在意大利的德军采取任何报复行动。实际上,意大利王国的法西斯政府正在暗中与盟军谈判停战事宜[26],停战协议在9月3日签署,为避免得知停战协议的德国迅速占领意大利半岛,直到9月8日,盟军发动登陆意大利半岛萨莱诺雪崩行动,方才正式对外宣布[20]。但宣布停火协定的同时,却并未对意大利军队下达任何命令,埃马努埃莱三世国王和巴多格里奥便逃出罗马,从而导致各地的意大利军队陷入混乱,德军迅速占领大片意大利领土,大批意大利军人被杀或被俘,部分则加入了德军,这次大错也最终导致意大利君主制在战后1946年的全民投票中被废除[2]

1943年9月12日,德国发动橡树行动的营救计划,党卫队奥托·斯科尔兹内指挥的特种部队使用滑翔机空降突袭软禁墨索里尼的别墅,成功将他解救至德军控制下的罗马,并转机至维也纳9月14日,墨索里尼与希特勒在“狼穴”会面,受希特勒邀请组建一个受德国保护的共和国。9月18日,墨索里尼在德国通过慕尼黑的电台宣告重建一个名为法西斯共和党的新法西斯政党。

经过一段无政府状态后,恢复过来的意大利王国终于在1943年10月13日对德国宣战[20]

[编辑] 意大利社会共和国

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军旗
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军旗

新建立的意大利社会共和国事实上是作为傀儡德国所控制。1943年9月希特勒出动军队迅速将意大利的东北部分省份和意大利半岛外的地区占领并纳入德国的直接控制。此外希特勒也确保了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的军队也在德军指挥的掌控下。在1943年9月23日9月27日,意大利社会共和国政府转移到了萨罗(Salò),因而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的别名叫萨罗共和国

1943年11月14日维罗纳召开的第一次法西斯共和党集会,起草和发布了维罗纳宣言。这部临时宪法性质的宣言确立了从国家法西斯党脱离出来的法西斯共和党对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的统治和墨索里尼作为的国家首脑的继续统治。墨索里尼宣布国家大选将会延迟直至战争结束,并暗示到时将会制定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的宪法草案。

[编辑] 逃亡与被俘

1945年4月25日,为逃离即将崩溃的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墨索里尼决定离开米兰,希望经意大利北部的瑞士乘机逃亡到法西斯西班牙1945年4月27日,墨索里尼和他的情人克拉拉·贝塔西在逃往瑞士的途中被意大利抵抗运动的共产党游击队第五十二Garibaldi旅截住,并被一名游击队政治委员Urbano Lazzaro发现其身份。

[编辑] 死亡

墨索里尼在朱利诺村被枪决的地点
墨索里尼在朱利诺村被枪决的地点

意大利抵抗运动的共产党游击队作出处决墨索里尼的决定后,处决在1945年4月28日执行,墨索里尼和和他的情人克拉拉·贝塔西在科莫省梅泽格拉镇的朱利诺村被枪决。据官方版本的事件解释,执行枪决的是Valerio上校(Colonnello Valerio),真名是Walter Audisio。墨索里尼被处决的具体原因和过程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历史学界对此仍有争议。

同一时间被处决的还包括15名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内阁官员和顾问。

[编辑] 尸体

4月29日,包括墨索里尼的15具尸体被运到米兰,其中墨索里尼和他的情人克拉拉·贝塔西和另外5人共7具尸体被倒吊在洛雷托广场(Piazzale Loreto)的一个加油站顶上示众。经过验尸后,墨索里尼的尸体被掩埋在米兰郊外的一个村庄的地方坟场,坟墓编号384,为了避免墨索里尼的尸体被发现,没有设置墓碑。但事与愿违,墨索里尼的尸体不久就被人发现了。

1946年4月23日24日的晚上,三个法西斯主义支持者挖走了墨索里尼的尸体。最初尸体被藏在当地的修道院内,5月7日,尸体被转移藏匿在帕维亚卡尔特修道院(Certosa di Pavia)直到8月被意大利警方发现。出于政治因素考虑,意大利政府将墨索里尼的尸体秘密藏匿在Cerro Maggiore的修道院,直到1957年,在墨索里尼遗孀雷切尔·墨索里尼的多次请求下,归还了墨索里尼的尸体并同意在其出生地普雷达皮奥下葬。

[编辑] 家庭

[编辑] 影响

[编辑] 参见

[编辑] 注释和参考

  1. ^ 墨索里尼于1943年9月13日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国家法西斯党的基础创建法西斯共和党。
  2. ^ 2.0 2.1 2.2 John Pollard (1998年12月). "Mussolini’s Rivals: The Limits of the Personality Cult in Fascist Italy" (英文). New Perspective 4 (2). 
  3. ^ 3.0 3.1 (英文)Manhattan, Avro[1949年](1949年).“Chapter 9: Italy, the Vatican and Fascism”,The Vatican in World Politics.C.A. Watts & Co., Limited, London. 
  4. ^ (英文)Tom Behan.Features: The resistible rise of Benito Mussolini and Italy's fascists.於2008年4月9日查閱.
  5. ^ (英文)Italian delegates return to Paris peace conference.The History Channel website.於2008年5月2日查閱.
  6. ^ 6.0 6.1 6.2 6.3 (英文)“Chapter 2: Italy under Fascism”,Living History 2.ISBN 1-84536-028-1 
  7. ^ (英文)Alfred Armstrong(2008年1月19日).The Cardinal's Mistress.Old Books.於2008年4月4日查閱.
  8. ^ (英文)Richard Owen(2005年1月13日).Power-mad Mussolini sacrificed wife and sons.The Times.於2008年4月4日查閱.
  9. ^ (英文)Records of the Foreign Service Posts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RG 84).The U.S.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於2008年5月14日查閱.
  10. ^ (英文)Franco-Czech Treaty.TIME(1924年1月7日).於2008年4月28日查閱.
  11. ^ (英文)Lawrence Jorgensen.From Intervention to Munich.Millenial Files.於2008年4月28日查閱.
  12. ^ (英文)Kurt Kuhlmann(1992年10月6日)."Submit to a Humiliation" The Military Considerations of British Czechoslovakian Policy in 1938.Warhorse Simulations.於2008年4月28日查閱.
  13. ^ (英文)Munich Agreement.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Czech Republic.於2008年4月29日查閱.
  14. ^ (英文)The Munich Agreement and its Application.ibiblio.org.於2008年4月29日查閱.
  15. ^ 15.0 15.1 (英文)Albania - Italian Occupation.U.S. Library of Congress.於2008年5月6日查閱.
  16. ^ 16.0 16.1 16.2 (英文)The Italian Invasion of Albania (1939).The Frosina Information Network.於2008年5月6日查閱.
  17. ^ (英文)1939: Germany invades PolandBBC.於2008年4月18日查閱.
  18. ^ (英文)1939: Britain and France declare war on Germany.BBC.於2008年4月18日查閱.
  19. ^ (英文)Australia at war 3 September 1939.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1939年9月3日).於2008年4月29日查閱.
  20. ^ 20.0 20.1 20.2 20.3 (英文)ITALY and the ITALIAN CAMPAIGN 1943-1945, including Sicily, Salerno & Anzio Landings.NAVAL-HISTORY.NET.於2008年4月18日查閱.
  21. ^ (英文)MUSSOLINI'S WAR STATEMENT.ibiblio.org.於2008年4月19日查閱.
  22. ^ (英文)1941: Germany and Italy declare war on US.BBC.於2008年4月19日查閱.
  23. ^ (英文)THE GERMAN DECLARATION OF WAR WITH THE UNITED STATES.ibiblio.org(1941年12月11日).於2008年4月29日查閱.
  24. ^ (英文)U.S. Declaration of War Against Germany.U.S. Diplomatic Mission to Germany.於2008年4月29日查閱.
  25. ^ (英文)DECLARATIONS OF A STATE OF WAR WITH JAPAN, GERMANY, AND ITALY.ibiblio.org.於2008年4月29日查閱.
  26. ^ 26.0 26.1 (英文)Josephine Cowdery(2007年).BENITO MUSSOLINI AND HIS SURVIVORS.USM Books.於2008年4月19日查閱.

[编辑] 资料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n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