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糖尿病 分類系統及外部資源 |
||
ICD-10 | E10.–E14. | |
---|---|---|
ICD-9 | 250 | |
MedlinePlus | 001214 | |
eMedicine | med/546 emerg/134 | |
MeSH | C18.452.394.750 |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中医稱消渴症,意为“消瘦、烦渴”,是一種因體內胰島素分泌失衡的病症而非一种疾病。糖尿病主要表现为血糖高、尿液中含有葡萄糖(正常的尿液中不应含有葡萄糖)等。世界卫生组织将糖尿病分为四种类型:1型糖尿病(type 1)、2型糖尿病(type 2)、續發性和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虽然每种类型的糖尿病的症状都是相似甚至相同的,但是导致疾病的原因和它们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却是不同的。不同类型的糖尿病都会导致胰腺中的β细胞不能产生足量的胰岛素以降低血糖的浓度,防止高血糖症的发生。1型糖尿病一般是由于自体免疫系统破坏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导致的;2型糖尿病是由于组织细胞的胰岛素抵抗(通俗地说,就是细胞不再同胰岛素结合,使得进入细胞内部参与生成热量的葡萄糖减少,留在血液中的葡萄糖增多)、β细胞功能衰退或其他多种原因引起的;妊娠期糖尿病则与2型糖尿病相似,也是源于细胞的胰岛素抵抗,不过其胰岛素抵抗是由于妊娠期妇女分泌的激素(荷尔蒙)所导致的。
目前,1、2型糖尿病还是不能被治愈的慢性疾病,但是自从1921年医用胰岛素出现后,糖尿病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和控制。如今,通常使用饮食控制、降糖药物(对于2型糖尿病)和胰岛素补充相结合治疗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通常在分娩后自愈。
糖尿病可以引起多种并发症。如果糖尿病没有得到足够的控制,可以引起一些急性并发症,如低血糖症(hypoglycemia)、酮症酸中毒(ketoacidosis, DKA)、非酮高渗性昏迷(nonketotic hyperosmolar coma)。严重的长期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衰竭(又称糖尿病肾病,是发展中国家成年人中血液透析的主要原因)、视网膜病变(又称糖尿病眼病,可致盲,是发展中国家非老龄成年人致盲的主要疾病)、神经病变及微血管(microvascular)病变。其中,微血管病变可能导致勃起功能障碍(阳痿)以及伤口难以愈合。而足部难以愈合的伤口则可能导致坏疽(gangrene),进而导致患者截肢。如果糖尿病得到了足够的控制,并且对血压充分控制并结合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不吸烟,保持健康的体重等),则可以在有效的降低罹患上述并发症的危险。
目录 |
[编辑] 历史
虽然糖尿病自古代就已被发现,且在中世纪以后在世界各地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直到1900年左右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才被科学实验所证实。1889年,德国科学家约瑟夫·冯·梅林(Joseph von Mering)和俄裔德国科学家奥斯卡·明科夫斯基(Oskar Minkowski)发现摘除了胰腺的狗出现了糖尿病所有的症状并在不久后死亡。1910年,爱德华·阿尔伯特·沙比-谢弗爵士提出患有糖尿病的病人是因为缺少一种胰腺制造的物质,他建议称这种物质为“insulin”(源自拉丁文“insula”,意为小岛,中文译为“胰岛素”)。
直到1921年,胰脏在新陈代谢中的内分泌作用以及胰岛素是否真的存在才被进一步的研究所证实。1921年,腓列特·格朗特·班廷爵士(Sir Frederick Grant Banting)和查尔斯·赫伯特·贝斯特(Charles Herbert Best)重复了梅林和明科夫斯基的实验,然后,他们进一步证明,可以通过注射健康狗的胰岛提取物使患了糖尿病的狗恢复过来。班廷、贝斯特以及他们的同事,特别是化学家科利普(Collip)在多伦多大学继续从事提纯牛胰岛素的工作。直到1922年,第一位糖尿病患者得到了一种有效的治疗——胰岛素注射疗法。班廷和实验室主任麦克劳德(MacLeod)因此而获得了1923年的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这在诺贝尔奖历史上是最快的一次,从发现到获奖只有2年的时间。班廷和贝斯特为胰岛素注册了专利但是并没有收取专利许可费或控制商业生产,这使得胰岛素的生产和使用迅速的遍及全世界。
1936年1月哈罗德·珀西瓦尔·希姆斯沃斯爵士(Sir Harold Percival (Harry) Himsworth)发表论文指出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区别。
其他的划时代的发现包括:
- 1942年,发明磺酰脲类药物(作用于胰岛的β细胞以增加胰岛素的分泌);
- 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爵士(Sir Frederick Sanger)确定了胰岛素中氨基酸的排列次序,他也因此而获得1958年诺贝尔化学奖;
- 胰岛素的放射性免疫测定(radioimmunoassay),由罗萨林·耶洛(Rosalyn Yalow)和所罗门·伯森(Solomon Berson)发明,耶洛因此获得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 胰岛素的三维空间结构
- 1988年杰拉德·瑞文博士确认了新陈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编辑] 病因及类型
[编辑] 糖代谢
因为胰岛素是调节大多数组织细胞(主要是肌细胞和脂肪细胞,不包括中央神经细胞)葡萄糖吸收的主要激素,所以胰岛素缺乏和细胞受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在所有类型的糖尿病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大多数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在几个小时之内就会被转化成葡萄糖单糖——一种在血液中主要的碳水化合物。也有一些碳水化合物不能转化,例如果糖(fructose),虽然其也能作为细胞能量来源,但是并不会转换为葡萄糖,也不参与胰岛素-葡萄糖调节机制。另外,纤维素也不能被转换成葡萄糖,虽然其是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组成的长链,这是因为人类和许多动物的消化道没有能力消化它。
当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升高时,比如饭后,β细胞就释放胰岛素到血液中。胰岛素使得大多数的细胞(通常的估计是全身2/3的细胞,包括肌细胞和脂肪组织)从血液中吸收葡萄糖作为他们的能量,或者转化成其它人体所需要的分子,或者储存起来。
胰岛素也是葡萄糖和储存于肝脏和肌肉细胞中的糖元之间相互转换的主要控制信号,血糖浓度降低既会导致胰岛β细胞减少释放胰岛素,也会降低葡萄糖向糖元的转化。
高胰岛素水平可以加速多种生化合成的过程,比如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蛋白质合成和脂肪形成等。
[编辑] 糖尿病定義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非同日两次空腹血糖大于7 mmol/L,其中空腹的定义为禁食8小时以上。
- 餐后两小时血糖高于11.1mmol/L
- 具有糖尿病症状并且随机血糖高于11.1mmol/L
[编辑] 糖尿病之種類
[编辑] 第一型糖尿病
也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病状通常出現在兒童或青少年时期。病因是自體免疫性疾病。在这情况下,身体的免疫系统对体内生产胰岛素的β细胞做出攻击,最终导致体内无法生产胰岛素。患者需要注射外源性的胰岛素来控制体内的血糖。
[编辑] 第二型糖尿病
也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常出现在成年人(特別是肥胖症患者)身上,其病症乃導致消瘦。
病因包括:
- 胰島素抗拒(insulin resistance),使到身体不能有效地使用胰岛素。
- 胰岛素分泌的減少,无法满足身体所需。
早期第二類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如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来控制糖尿病。大多数患者可通过口服降糖药物来帮助控制体内血糖。一些第2類糖尿病患者需要胰岛素注射。
[编辑] 妊娠糖尿病
因為妊娠期間飲食不平衡而引起的。妊娠糖尿病通常在產婦分娩後就會消失,若發現妊娠糖尿病後仍暴飲暴食分娩後便可能成為糖尿病。
[编辑] 其他类型糖尿病
一些糖尿病导因有别于第一型,第二型和妊娠糖尿病,这包括:
[编辑] 糖尿病所引致之併發症
糖尿病的并发症主要表现在全身微循环的障碍,可以发生在心臟血管、腦血管、眼的視網膜、四肢周邊血管及腎臟,也可引起神經病變:
- 糖尿病視網膜病变:长期的高血糖环境会损伤视网膜血管的内皮,引起一系列的眼底病变,如微血管瘤、硬性渗出、棉絮斑、新生血管、玻璃体增殖甚至视网膜脱离。一般糖尿病出现十年以上的病人开始出现眼底病变,但如果血糖控制差,或者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患者则可能更早出现眼底病变,故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到眼科检查查眼底。
- 糖尿病肾病變:可分成五個階段,最終可能引致腎衰竭。
- 糖尿病足:初期只是腳部傷口難於癒合,若處理不當可引致截肢。
[编辑] 治疗原则
重新建立病患者之生活,使之建立健康生活模式如每餐多菜少肉,少吃多餐與多做運動等。
[编辑] 中醫
中医药对“现代病”中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有一定療效。 中醫將“多食”、“多飲”、“多尿”症狀之患者歸因於“上消”(肺熱津傷)、“中消”(胃熱熾盛)、“下消”(腎陰虧虛)總稱為「消渴症」,口渴多飲,尿多消瘦為主要症狀。《黃帝內經》云:“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此症肥美所發也,此人必嗜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消渴症(糖尿病)讓歐陽修痛苦不堪,晚年的詩作中提到“如今白首春風裡,病眼何須厭黑花”[1],“病目故已昏,墨不分濃淡”[2]。他在《蔡州再乞致仕第一表》形容自身身体状况:“臣年日加老,病益交攻。新春以来,旧苦增剧,中痟渴涸,注若漏巵;弱胫零丁,兀如槁木。加以睛瞳气晕,几废视瞻,心识耗昏,动多健忘。”[3]
[编辑] 推介書籍
由威爾斯醫院周振中醫生所編撰之書籍《積極面對糖尿病》,該書講述糖尿病之成因、治療之法及糖尿病病患者日常生活注意事項等。
[编辑] 得糖尿病的名人
[编辑] 注釋
[编辑]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