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立陶宛聯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聯邦 |
|||||
|
|||||
|
|||||
格言: Si Deus Nobiscum quis contra nos (拉丁语: 若神与我们同在,我们无人能敌) |
|||||
1619年 | |||||
首府 | 克拉科夫(直至1596年)、后迁都华沙(直至1673年)、后来再增加格罗德诺为第二个首都 | ||||
語言 | 拉丁语、波兰语、立陶宛语及罗塞尼亚语(后者的两种语言只适用于立陶宛大公国内) | ||||
宗教 | 罗马天主教、東正教、新教 (西部)、猶太教、伊斯蘭教 (主要是南面的塔塔爾族和土耳其人) | ||||
政府 | 君主制 | ||||
波蘭國王 | 列表 | ||||
立陶宛大公 | 列表 | ||||
議會 | 波蘭下院議會 | ||||
歷史 | |||||
- 聯邦建立 | 1569年7月1日 | ||||
- 第一次瓜分 | 1772年8月5日 | ||||
- 5月3日憲法 | 1791年5月3日 | ||||
- 第二次瓜分 | 1793年1月23日 | ||||
- 第三次瓜分 | 1795年10月24日 | ||||
面積 | |||||
- 1582年 | 815,000 km² | ||||
- 1618年 | 990,000 km² | ||||
人口 | |||||
- 1582年 est. | 6,500,000 人 | ||||
密度 | 8 人/km² | ||||
- 1618年 est. | 10,500,000 人 | ||||
密度 | 10.6 人/km² |
波蘭立陶宛聯邦雛形成於1386年,起因為改信天主教的立陶宛大公國君主約蓋拉(Jogaila)於該年迎娶波蘭國公主。該結合不但使立陶宛成為歐洲最後一個接受基督教的國家,也使立陶宛漸趨接受波蘭文化。1569年,兩國簽定盧布林協議,該聯邦正式結盟。之後,立陶宛逐漸接受了波蘭語言,並使立陶宛農民漸淪為波蘭國農奴,而兩國結盟後被正式稱為聯邦(Rzeczpospolita)。
波蘭立陶宛聯邦正式成立初期,開始對周圍各國展開侵佔,如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並與沙俄帝伊凡雷帝於1558年展開維持25年的拉脫維亞戰爭,爭奪拉脫維亞。戰爭中聯邦雖獲勝,但之後又與沙俄及瑞典持續戰爭與衝突,國力因此日漸消耗。16世紀中期開始,沙俄以蠶吞方式逐漸入侵該聯邦,並兼併大片土地,聯邦搖搖欲墜。17世紀,普魯士崛起,最終,該聯邦土地遭沙俄、奧地利和普魯士三國瓜分。
[编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