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帝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奧地利帝國(Kaisertum Österreich),1804-1867年間中欧的一个國家,歐洲列強之一,神聖同盟的積極推動者和主要成員之一,奧地利共和國的前身。某程度而言,奧地利帝國這個名稱亦是哈布斯堡-洛林皇朝統治下的奧地利和其他領地的統稱。在1867年後,奧地利帝國成為奧匈帝國的主體之一。該帝國的首都為奧地利皇室領地內的維也納。
目录 |
[编辑] 起源
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就任神聖羅馬皇帝時,德意志城邦割據的情況已經十分嚴重,神聖羅馬皇帝早已大權旁落。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的崛起加劇了德國諸城邦的分化,帝國的前景並不樂觀。再加上1804年5月18日,法國第一執政拿破崙稱帝。有見及此,在拿破崙稱帝三個月後的8月11日,弗朗茨宣佈提昇奧地利大公國為奧地利帝國,自稱為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以回應拿破崙,並藉機整合哈布斯堡王朝的領地。
[编辑] 簡況
奧地利帝國最大的特點亦是最大的弱點便是其領土跨越多個民族的居住地,而在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推行自由主義以及民族平等的衝擊下,各地反哈布斯堡統治的活動日益活躍。雖然如此,奧地利帝國仍是歐洲主要國家之一。奧地利皇室向來擔心革命浪潮危及自身的統治權,奧軍向來積極干預歐洲他國事務,鎮壓革命。另一方面,奧地利歷任皇帝篤信天主教,因此教廷給與神聖羅馬皇帝在教宗選舉中的否決權,被轉授與奧地利皇帝,直至1914年才被枢机主教团廢除。
[编辑] 領土
奧地利帝國轄下由多個奧皇兼任國王的「王國」以及一些公國和領地組成,主要組成部分如下:
- 波希米亚王國 (Königreich Böhmen)
- 匈牙利王國 (Königreich Ungarn)
- 达尔马提亚王國 (Königreich Dalmatien)
- 加里西亚及洛多梅里亚王國 (Königreich Galizien und Lodomerien)
- 克羅地亞及斯洛文尼亞王國 (Königreich Kroatien und Slawonien)
- 倫巴第及威尼斯王國 (Lombardo-Venezianisches Königreich)
- 奥地利皇室领地 (Erzherzogtum Österreich)
- 卡林西亚公国 (Herzogtum Kärnten)
- 卡尼鄂拉公国 (Herzogtum Krain)
- 萨尔茨堡公国 (Herzogtum Salzburg)
- 西里西亚公国 (Herzogtum Schlesien)
- 施蒂利亚公国 (Herzogtum Steiermark)
- 布科维纳公国 (Herzogtum Bukowina)
- 塞爾維亞及塔米斯-巴納特公國 (Woiwodschaft Serbien und Tamisch Banat)
- 特蘭西瓦尼亞大公國 (Großfürstentum Siebenbürgen)
- 摩拉维亚侯国 (Markgrafschaft Mähren)
- 蒂罗尔親王伯國 (Gefürstete Grafschaft Tirol)
- 戈里奇亞和格拉迪斯卡伯國 (Grafschaft Görz und Gradisca)
- 福拉爾貝格領地 (Vorarlberg)
- 伊斯特尼亞領地 (Istrien)
[编辑] 歷任奧皇
自弗朗茨稱帝後,到1867年重組為奧匈帝國共有3位君主。若算至哈布斯堡王朝覆亡,則共由四位君主曾使用奧地利皇帝的稱號。
[编辑] 奧地利帝國時期
[编辑] 奧匈帝國時期
[编辑] 改革為奧匈帝國
奧地利帝国成立以後,國內多民族的紛爭和對外戰爭的失敗令哈布斯堡-洛林皇朝的勢力再被削弱。
1859年的意大利独立战争使奧帝國失去在意大利的所有領地;1866年的普奥战争迫使奧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結束了哈布斯堡家族統領德意志各城邦的時代。內政方面,匈牙利对维也纳的统治也非常不满,國內其它许多地区民族主义思想也不断加强。奥軍在沙俄的支持下对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镇压,更加加劇了匈牙利对奥地利的统治不满。
在一些政府官员劝告下,奥皇弗朗茨·约瑟夫決定与所有民族运动家谈判。雖然如此,但帝國內各部分以匈牙利贵族的势力最為強大这些贵族,而他們只肯接受一个他们与奥地利传统贵族之间的二元体。縱使維也納担心单独与匈牙利贵族谈判会遭到其它民族更大的反对,但最終僅与匈牙利的贵族協商,並組成一個联邦国家─奧匈帝國。
自此,奧地利帝國成為奧匈帝國的主要組成部分,直至1918年奧匈帝國被瓦解,而奧地利帝國的主體,奧地利皇室領地,成為奧地利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