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梵语 संस्कृतम् saṃskṛtam |
||||
---|---|---|---|---|
发音: | IPA:[sə̃skɹ̩t̪əm] | |||
通行区: | 印度,尼泊爾 | |||
总使用人数: | 49,736 (1991年普查) | |||
语言系属分类: |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印度-雅利安语支 梵语 |
|||
官方地位 | ||||
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或组织: | 印度 (印度公认的国家语言之一) | |||
管理机构: | 无官方机构 | |||
语言代码 | ||||
ISO 639-1: | sa | |||
ISO 639-2: | san | |||
ISO 639-3: | san
|
|||
|
梵语(天城體梵文: संस्कृतम्)是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語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一种语言,是印歐語系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和拉丁語一樣,梵語已經成為一種屬於學術和宗教性質的專門用語。
印度教經典《吠陀經》即用梵文寫成。其語法和發音均被當作一種宗教儀規而絲毫不差地保存下來。19世紀時梵語成為重構印歐諸語言的關鍵語種。它被认为是梵天的语言。
目录 |
[编辑] 歷史
梵語是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語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一种语言。它擁有與其他印度-伊朗語族成員相關聯的咝音變化。
最古老的健在的梵語文法是 Pāṇini 的 Aṣṭādhyāyī (“八章文法”),可確定日期大約是公元前四世紀。它本質上是規定式文法,就是說定義(而非描述)正確梵語的權威著作,盡管它包含了描述性的成分,但大多是處理在 Pāṇini 時代已經廢棄了的某些吠陀形式。
這里的術語“梵語”不被認為是脫離于其他語言的特殊語言,而被認為是講話的特定精致或完美方式。通過梵語文法家如 Pāṇini 的精密分析,梵語的知識在古印度是社會等級和受教育成就的標志,并主要教授給高等世襲階級的成員。梵語作為古印度的學術語言,與俗語一起共存,而俗語演化成了中古印度方言,并最終演化成了當代的各種印度-雅利安语。
[编辑] 吠陀梵語
Pāṇini 所定義的梵語是從更早的“吠陀”形式演化出來的。學者們經常把吠陀梵語和古典或“Paninian”梵語區分為不同的方言。盡管它們非常類似,但在音韻、詞匯和文法與語法的一些本質要點上有所不同,這使得理解吠陀有困難。吠陀梵語是吠陀的語言,一大堆結集的贊美詩、咒語(Samhita)、神學討論和宗教哲學討論(梵書,奧義書),它們是印度教的最早宗教文本。現代語言學家認為梨俱吠陀結集的韻律贊美詩是最早的,它由很多個世紀的口頭傳承的很多作者完成。吠陀時期的結束以奧義書的寫作作為標志,它形成了吠陀文集的傳統編撰的結束部分。當前的假定認為吠陀形式的梵語存活到了公元前第一個千年的中期。大約在這個時期梵語開始從宗教和學習的第一語言轉變為第二語言,這標志了古典時期的開始。
[编辑] 古典梵語
幾乎兩千年來,一種文化秩序存在著,外在影響跨越了南亞、中亞、東南亞和特定范圍的東亞。[1]一種重要形式的后吠陀梵語可以在印度神話—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的梵語中找到。在這些史詩中對 Pāṇini 的背離一般被認為是受了俗語的干擾,或者是革新,而不是因為他們是先于 Pāṇini 的人。[2] 傳統梵語學者稱這種背離為 aarsha (आर्ष),或“出自圣哲的”,這是對古代作者的傳統稱謂。在某些上下文中也比嚴格古典梵語更加“俗語化”了。最后,學者還提出一種叫做佛教混合梵語的語言,它來源于佛教俗語文本并逐漸演變成了各種形式的梵語,其中一些比其他的更加俗語化,[3] 依據 Tiwari (1955),有四個古典梵語的主要方言,即 paścimottarī (西北部),madhyadeśī (中部),pūrvi (東部)和 dakṣiṇī (南部,出現在古典時期)。前三個的前身甚至可驗證于吠陀Brāhmaṇa 中,其中第一種被認為是最純正的(Kauṣītaki Brāhmaṇa, 7.6)。
[编辑] 語音體系
- 参见:Śikṣā
古典梵語區分 36 個音位。但是用于梵語書寫系統表示出了某些同位異音,所以區分了 48 個音素。
音素傳統上按元音(Ach),雙元音(Hal),anusvara 和 visarga,塞音(Sparśa)與鼻音(從嘴的后部開始向前移),和最終的流音與擦音的次序排列,用 IAST 寫為如下(詳見后面的表格):
- a ā i ī u ū ṛ ṝ ḷ ḹ ; e ai o au
- ṃ ḥ
- k kh g gh ṅ; c ch j jh ñ; ṭ ṭh ḍ ḍh ṇ; t th d dh n; p ph b bh m
- y r l v; ś ṣ s h
另一個可選的傳統排列次序是 Pāṇini 的濕婆經。
[编辑] 元音
- 参见:R色彩元音
古典梵語的元音和它們的詞首天城體符號,在輔音प्(/p/)后的變音符號,IPA表示的發音(單獨的元音和 /p/+元音),等價的 IAST 和 ITRANS,與(近似)的英語等價者列出如下:
字母 | प् | 發音 | 在 /p/ 后的發音 | IAST 等價 | ITRANS 等價 | 英語等價(默認GA) |
---|---|---|---|---|---|---|
अ | प | /ɐ/ 或 /ə/ | /pɐ/ 或 /pə/ | a | a | 短次開央元音或schwa: bunny 中的 u 或 about 中的 a |
आ | पा | /aː/ | /paː/ | ā | A | 長開后不圓唇元音: father 中的 a (RP) |
इ | पि | /i/ | /pi/ | i | i | 短閉前不圓唇元音: england 中的 e |
ई | पी | /iː/ | /piː/ | ī | I | 長閉前不圓唇元音: feet 中的 ee |
उ | पु | /u/ | /pu/ | u | u | 短閉后圓唇元音: foot 中的 oo |
ऊ | पू | /uː/ | /puː/ | ū | U | 長閉后圓唇元音: cool 中的 oo |
ऋ | पृ | /ɻ/ | /pɻ/ | ṛ | R | 短卷舌近音: burl 中的 r |
ॠ | पॄ | /ɻː/ | /pɻː/ | ṝ | RR | 長卷舌近音: burl 中的 r |
ऌ | पॢ | /ɭ/ | /pɭ/ | ḷ | LR | 短卷舌邊近音 (無英語等價) |
ॡ | पॣ | /ɭː/ | /pɭː/ | ḹ | LRR | 長卷舌邊近音 |
ए | पे | /eː/ | /peː/ | e | e | 長半閉前不圓唇元音: bane 中的 a (有些人這么發音) |
ऐ | पै | /əi/ | /pəi/ | ai | ai | 長雙元音: ice 中的 i,kite 中的 i (加拿大英語) |
ओ | पो | /oː/ | /poː/ | o | o | 長半閉后圓唇元音: bone 中的 o (有些人這么發音) |
औ | पौ | /əu/ | /pəu/ | au | au | 長雙元音: 類似于house 中的 ou (加拿大英語) |
長元音按它們的短元音的兩倍長度發音。多數元音還存在第三個超長的長度,叫做 pluti,它用于各種情況下,但更特別用于呼格中。這個 pluti 不被所有語法家所接受。
元音 /e/ 和 /o/ 延續為原-印度-伊朗語 /ai/、/au/ 的同位異音,并被梵語語法家歸類為雙元音,即使他們在發音上實現為簡單的長元音。(見上)
補充要點:
- 有些額外的記號在傳統上列入天城體文字的表格中:
- 如果需要寫出不帶任何隨后元音的長輔音,可以用其下的 halanta/virāma 變音符號(प्)給出。
- 梵語的元音 /aː/ 比最接近的英語近似者 /ɑː/ 實現得要更加中央和更少向后。但是語法家把它歸類為后元音。[4]。
- 古代梵語語法家把元音系統分類為軟腭音、卷舌音、硬腭音和唇音,而不是后元音、央元音和前元音。因此 ए 和 ओ 被分別歸類為硬腭-軟腭(a+i)和唇-軟腭(a+u)元音。但是語法家已經把它們分類為雙元音,并在詩韻中每個都給出兩個 mātrās。這不必然意味著它們是真正的雙元音,但也不能排除它們在非常遠古的時候是真正的雙元音(見上)。這些元音被當代學習梵語的婆羅門和神職們分別發音為長 /eː/ 和 /oː/。除了這四個雙元音,梵語通常不允許任何其他雙元音-元音連續,在出現的地方,要依據連接音變規則轉換為半元音。
- 在梵語的天城體文字中,只要在詞尾位置的輔音不帶任何 virāma (在正字法中自由出現: प 相對于 प्),自動的給它關聯上中性元音 schwa (/ə/)—這對于輔音在詞中任何位置而言都當然是正確的。詞尾 schwa 總是短的。但是附加到陽性名詞結尾的 IAST a 更加使外國人糊涂而把它發音為 /ɑː/—這使得陽性梵語詞聽起來更像陰性的! 比如 shiva 必須發音為 /ɕivə/ 而不是 /ɕivɑː/。[5] 爭論說在吠陀梵語中,अ 指示短 /ɑ/,而在俗語時代發音位置變得更中央和突起。
[编辑] 輔音
給出 IAST 和天城體符號,帶有在方括號中的近似的IPA值。
唇音 Ōshtya |
唇齒音 Dantōshtya |
齒音 Dantya |
卷舌音 Mūrdhanya |
硬腭音 Tālavya |
軟腭音 Kanthya |
喉音 | ||||||||
---|---|---|---|---|---|---|---|---|---|---|---|---|---|---|
塞音 Sparśa |
不送氣 Alpaprāna |
p प [p] | b ब [b] | t त [t̪] | d द [d̪] | ṭ ट [ʈ] | ḍ ड [ɖ] | c च [c͡ç] | j ज [ɟ͡ʝ] | k क [k] | g ग [g] | |||
送氣 Mahāprāna |
ph फ [pʰ] | bh भ [bʱ] | th थ [t̪ʰ] | dh ध [d̪ʱ] | ṭh ठ [ʈʰ] | ḍh ढ [ɖʱ] | ch छ [c͡çʰ] | jh झ [ɟ͡ʝʱ] | kh ख [kʰ] | gh घ [gʱ] | ||||
鼻音 Anunāsika |
m म [m] | n न [n̪] | ṇ ण [ɳ] | ñ ञ [ɲ] | ṅ ङ [ŋ] | |||||||||
半元音 Antastha |
v व [ʋ] | y य [j] | ||||||||||||
流音 Drava |
l ल [l] | r र [r] | ||||||||||||
擦音 Ūshman |
s स [s̪] | ṣ ष [ʂ] | ś श [ɕ] | ḥ ः [h] | h ह [ɦ] |
下表給出梵語輔音的傳統列表,帶有(最接近的)的英語(按標準美國音和標準英國音來發音)、西班牙語和漢語(普通話)的等價者。下表中展示的每個輔音都假定跟隨著中性元音 schwa (/ə/)。
不送氣 清音 Alpaprāna Śvāsa |
送氣 清音 Mahāprāna Śvāsa |
不送氣 濁音 Alpaprāna Nāda |
送氣 濁音 Mahāprāna Nāda |
鼻音 Anunāsika Nāda |
|
---|---|---|---|---|---|
軟腭音 Kantya |
क /kə/; 英語: skip |
ख /kʰə/; 英語: cat |
ग /gə/; 英語: game |
घ /gʱə/; 某種程度上類似英語: doghouse |
ङ /ŋə/; 英語: ring |
硬腭音 Tālavya |
च /cə/; 英語: exchange |
छ /cʰə/; 英語: church |
ज /ɟə/; ≈英語: jam |
झ /ɟʱə/; 某種程度上類似英語: hedgehog |
ञ /ɲə/; 英語: bench |
卷舌音 Mūrdhanya |
ट /ʈə/; 無等價 |
ठ /ʈʰə/; 無等價 |
ड /ɖə/; 無等價 |
ढ /ɖʱə/; 無等價 |
ण /ɳə/; 無等價 |
舌尖-齒音 Dantya |
त /t̪ə/; 西班牙語: tomate |
थ /t̪ʰə/; 送氣的 /t̪/ |
द /d̪ə/; 西班牙語: donde |
ध /d̪ʱə/; 送氣的 /d̪/ |
न /n̪ə/; 英語: name |
唇音 Ōshtya |
प /pə/; 英語: spin |
फ /pʰə/; 英語: pit |
ब /bə/; 英語: bone |
भ /bʱə/; 某種程度上類似英語: clubhouse |
म /mə/; 英語: mine |
硬腭音 Tālavya |
卷舌音 Mūrdhanya |
齒音 Dantya |
唇音/ 喉音 Ōshtya |
|
---|---|---|---|---|
近音 Antastha |
य /jə/; 英語: you |
र /rə/; 英語: trip (閃音或顫音) |
ल /l̪ə/; 英語: love |
व (唇齒音) /ʋə/; 英語: vase |
咝擦音/ 擦音 Ūshman |
श /ɕə/; 漢語: xi(西) |
ष /ʂə/; 漢語: shi(師) |
स /s̪ə/; 英語: same |
ह (喉音) /ɦə/; 英語" behind |
[编辑] 音韻和連接音變
上節中討論了梵語元音。長音節主音 l(ḹ) 未經驗證,而語法家只出于系統性的原因才討論它。它的短對應者 ḷ 只出現在一個單一的詞根 kḷp“to order, array”中。長音節主音 r (ṝ) 也非常邊緣化,出現在屬格復數的 r-詞干中(比如 mātṛ “mother”和 pitṛ “father”有屬格復數 mātṝṇām 和 pitṝṇām)。 i, u, ṛ, ḷ 是輔音 y, v, r, l 的元音同位異音。因此只有 5 不變的元音音位
- a, ā, ī, ū, ṝ。
在停頓中(例如鼻音化元音),Visarga ḥ ः 是 r 和 s 的同位異音,而 anusvara ṃ 天城體的 ं 是任何鼻音的同位異音。三個咝擦音的精確發音可能變化,但他們是獨特的音位。印度-雅利安語從原-印度-伊朗語繼承來的送氣濁咝擦音 /zʱ/ 在梨俱吠陀時代之前就立即消失了(送氣擦音在任何語言中都極其少見)。卷舌音某種程度上是邊緣化的音位,以它們的語音環境為條件;他們不延續原始印歐語系列并經常被某些語言學家歸咎于达罗毗荼语系語言或其它基層語言的基層影響。鼻音 [ɲ] 是 /n/ 的有條件的同位異音(/n/ 和 /ɳ/ 是不同的音位—aṇu “minute, atomic”不同于 anu “after, along”;音韻上獨立的 /ŋ/ 只邊緣化的出現,比如在 prāṅ “directed forwards/towards”中) 。因此一共有 31 個輔音或半元音音位,構成自實現為有或沒有送氣清音或濁音的四/五種塞音,三個鼻音,四個半元音或流音和四個擦音,用 IAST 寫為如下:
- k, kh, g, gh; c, ch, j, jh; ṭ, ṭh, ḍ, ḍh; t, th, d, dh; p, ph, b, bh; m, n, ṇ; y, r, l, v; ś, ṣ, s, h
或一起寫為總體的 36 個唯一性的梵語音位。
在把詞素組合為詞的時候和把詞組合為句子的時候應用的音韻規則總體上叫做連接音變“合成”。文本要應用連接音變規則符合音韻的寫成(除了所謂的 padapāṭha)。
[编辑] 文字
梵語在口頭社交中使用,并且口頭傳統通過早期古典梵語文獻的發展來維持。[6] 在印度書寫是當梵語發展成俗語之后才介入的;在書寫梵語的時候,書寫系統的選擇受抄寫者所處地域的影響。同樣的,所有南亞的主要書寫系統事實上都用于梵語文稿的生產。自從 19 世紀晚期,天城體已經被認為是梵語的事實標準書寫系統,[7] 十分可能的原因是歐洲人有用這種文字印刷梵語文本的習慣。
最早的已知梵語碑刻可確定日期到公元前一世紀。[8] 它們采用了最初用于俗語而非梵語的婆羅米文。[9] 第一個書寫梵語的證據出現在書寫它的后代俗語的證據之后幾個世紀之后,這被描述為一種悖論。[8][10] 在梵語被書寫下來的時候,它首先用于行政、文學或科學類的文本。宗教文本口頭保存,在相當晚的時候才“不情愿”的被寫了下來。[9]
婆羅米文演化出叫婆羅米家族的一組多樣文字,其中很多被用來書寫梵語。粗略的說與婆羅米文同代的佉盧文用于次大陸的西北部。后來(四到八世紀)從婆羅米文演化來的笈多文開始流行。從八世紀開始從笈多文演化出了Sharada文。最后在十一/十二世紀的時候它被天城體所替代,有中間狀態如悉曇體。在東印度,孟加拉国文和后來的Oriya文被采用。在南部的达罗毗荼语系統治區,用于梵語的文字包括卡纳达语和泰卢固语流行區的Kannada文,在泰卢固语和泰米爾語流行區的Telugu文,在泰米爾語流行區的Malayalam文和Grantha文。
現代印度文字寫的梵語。“愿濕婆保佑因神的語言而喜悅的人。”(迦梨陀娑)
[编辑] 羅馬化
自從十八世紀后期,梵語已經被使用拉丁字母轉寫。今天最常用的系統是IAST (國際梵語轉寫字母),自從 1888年/1912年它成為學術標準。基于ASCII的轉寫方案由于在計算機系統上表示梵語字符的困難而發展出來。這包括 Harvard-Kyoto 和 ITRANS,它是在互聯網上特別是 Usenet 和郵件中最廣泛使用的轉寫方案,出于了錄入速度和表現效果的考慮。對于能獲得 Unicode 的 web 瀏覽器,IAST 變得更常用。
十九世紀的歐洲學者一般偏好天城體用來抄寫和復制整個文本和冗長引用。但是在歐洲語言寫的文本中對單獨的詞和名字的引用通常使用羅馬轉寫表示。從二十世紀開始,由于生產開銷,西方學者編輯的文字版本大多使用羅馬化轉寫。
[编辑] 文法
[编辑] 文法傳統
梵語文法傳統(vyākaraṇa,六Vedanga學科之一)開始于吠陀時代晚期并集大成于 Pāṇini 的 Aṣṭādhyāyī,它包含了 3990 經句(大約在公元前五世紀)。在 Pāṇini之后一個世紀(大約 400 BCE) Kātyāyana 編撰了關于 Pānini 經的 Vārtikas。生活在 Pānini 之后三個世紀的 Patañjali 寫了 Mahābhāṣya,關于 Aṣṭādhyāyī 和 Vārtikas 的“大注釋”。由于這三位古代梵語文法家,這種文法也叫做 Trimuni Vyākarana。為了理解這些經典的意義,Jayaditya 和 Vāmana 在公元 600 年寫了叫做 Kāsikā 的注釋。Panini 文法基于了 14 句的濕婆經。完整的 Mātrika(字母表)被縮略其中。這種縮略叫做 Pratyāhara。[11]
[编辑] 動詞
梵語有十類動詞并分為兩大組: athematic 和 thematic。thematic 動詞得名于叫做詞干元音的一個 a,它被插入在詞干和詞尾之間。它使得 thematic 動詞一般更加正規。在動詞變位中使用的語音表現形式包括了前綴、后綴、中綴和重復。所有詞根都有(不必然都是不同的)零、guṇa 和 vṛddhi 等級。如果 V 是零級的元音,則 guṇa-級元音傳統上被認為是 a + V,而 vṛddhi-級元音被認為是 ā + V。
動詞時態(非常不精確的應用了這個詞,因為表達了比簡單的時態更大的差別)基于用在變位中的不同詞干形式(演變自動詞詞根)被組織成四個系統(動名詞和動詞不定式也一樣,并從更基本形式演變出加強語氣式/反復式、愿望式、使役式和祈福式)。這四個時態系統為:
[编辑] 名詞
梵語是高度詞形變化的語言,帶有文法上的三個性(陽性、陰性、中性)和三個數(單數,複數,雙數)。它有八個格: 主格、呼格、賓格、工具格、與格、離格、屬格和方位格。
實際變格的數目是有爭議的。Panini 識別六個 karakas,對應于主格、賓格、與格、工具格、方位格和離格[3]。Panini 定義它們如下(Ashtadhyayi, I.4.24-54):
- Apadana (lit. 'take off'): “離開(發生)時(處于)固定者”。等價于離格,它表示運動進行所起始的固定對象。
- Sampradana ('bestowal'): “對象之目標”。等價于與格,它表示給與或類似行動的接納者。
- Karana ("instrument") “憑借它達成效果”。等價于工具格。
- Adhikarana ('location'): 或“substratum”。等價于方位格。
- Karman ('deed'/'object'): “主動者主要尋求達成者”。等價于賓格。
- Karta ('agent'): “在行動中自主者”。等價于主格。(On the basis of Scharfe, 1977: 94)
[编辑] 人稱代詞和限定詞
第一和第二人稱代詞有極其類似的詞尾變化,可以相互類推出來。
[编辑] 合成詞
梵語名詞系統的另一個顯著特征是名詞合成的普遍使用,可以同某些現代語言如德語和芬蘭語一樣巨大(10多個詞)。它們都屬于黏著語。名詞合成以各種結構出現,但是在構詞學上說它們本質上是相同的。每個名詞(或形容詞)都處在它的(弱)詞干形式,只有最后的元素接受格變形。一些名詞符合的例子包括:
- Dvandva (并列式)
- 由兩個或更多名詞詞干構成,在“并且”的意義上連接起來。在梵語中主要有兩類 dvandva 構造。第一種叫做 itaretara dvandva,列舉合成詞,它的意義涉及所有它的成員。結果的合成詞有雙數或復數,并選用在合成結構中最后成員的性。比如 rāma-lakşmaņau – Rama 和 Lakshmana,或rāma-lakşmaņa-bharata-śatrughnāh – Rama, Lakshmana, Bharata 和 Satrughna。第二類叫做 samāhāra dvandva,集合合成詞,它的意義涉及它的成員的集合。結果的合成詞是單數并總是中性。比如 pāņipādam – limbs,字面意思是手和足,來自 pāņi =“手”和 pāda =“足”。依據某些文法家,還有第三類 dvandva,叫做 ekaśeşa dvandva 或剩余合成,它只選取它的最后成員的雙數(或復數)形式,比如 pitarau 是 mātā + pitā,“母親”+“父親”也就是雙親。但是依據其他文法家,ekaśeşa 根本不是真正的合成。
- Bahuvrīhi (所有式)
- Bahuvrīhi, 或“much-rice”,表示有很多米的人即富人。Bahuvrīhi 合成(通過舉例)提及無領頭的合成名詞 -- 就是說提及其自身不是合成名詞的一部分的事物的合成名詞。例如,“low-life”(下層生活者)和“block-head”(木頭腦袋者)是 bahuvrihi 合成,因為下層生活(者)不是一種生活,而木頭腦袋(者)不是一種腦袋。(正如多米(者)不是一種米)。相對于更一般的有領頭的合成名詞如“飛球”(一種球) 或“波斯貓”(一種貓)。Bahurvrīhi 經常可以翻譯為“有...者”,比如“有很多米者”。
- Tatpuruṣa (限定式)
- 有很多種 tatpuruṣas (每種名詞格都有一種,此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在 tatpuruṣa 中,第一個成員與其他成員處在一種格關系中。例如,doghouse(狗屋)是與格合成詞,給狗的屋子。它可以叫做“caturtitatpuruṣa”(caturti 指稱第四格—也就是與格)。順便的說,“tatpuruṣa”這個詞是 tatpuruṣa (“that-man”—意思是屬于某人的人), 而“caturtitatpuruṣa”既是與格又是 tatpuruṣa,但被歸類為 karmadhārya。理解它的容易方式是看一個英語 tatpuruṣas 的例子: “battlefield”(戰場),在“場地”和“戰爭”之間是屬格關系,“戰爭的場地”;另一些例子包括工具格關系(“thunderstruck”)和方位格關系(“towndwelling”)。
- Karmadhāraya (描述式)
- 前者成員是后者成員的修飾、屬性、性狀,比如 uluka-yatu(“貓頭鷹”+“魔鬼”)是貓頭鷹狀的魔鬼。
- Amreḍita (重復式)
- 重復一個詞表示反復,比如 dive-dive “天天”,“每天”。
- Dvigu (定量式)
- 在 karmadhāraya 合成中,一部分表現得如對另一個部分的形容。如果形容部分是數,則稱為 dvigu。dvigu 自身是合成的: dvau+gāvau。在 dvigu 合成中,后者部分是主要的,如同 Tatpuruṣa 合成一樣。
[编辑] 句法
由于梵语有复杂的词尾变化系统,它的语序是自由的(帶有嚴重的SOV傾向,這是位于吠陀散文中的最初的系統)。
[编辑] 数
从一到十的数:
- éka-
- dvá-
- trí-
- catúr-
- páñcan-
- ṣáṣ-
- saptán-
- aṣṭá-
- návan-
- dáśan-
數一到四是詞尾變化的。éka 如代名形容詞那樣變化,但雙數形式不出現。dvá 只出現在雙數形式。 trí 和 catúr 是不規則變化的:
三 | 四 | |||||
---|---|---|---|---|---|---|
陽性 | 中性 | 陰性 | 陽性 | 中性 | 陰性 | |
主格 | tráyas | trī́ṇi | tisrás | catvā́ras | catvā́ri | cátasras |
賓格 | trīn | trī́ṇi | tisrás | catúras | catvā́ri | cátasras |
工具格 | tribhís | tisṛ́bhis | catúrbhis | catasṛ́bhis | ||
與格 | tribhyás | tisṛ́bhyas | catúrbhyas | catasṛ́bhyas | ||
離格 | tribhyás | tisṛ́bhyas | catúrbhyas | catasṛ́bhyas | ||
屬格 | triyāṇā́m | tisṛṇā́m | caturṇā́m | catasṛṇā́m | ||
方位格 | triṣú | tisṛ́ṣu | catúrṣu | catasṛ́ṣu |
[编辑] 影響
在中國唐朝時期中印交流密切,如著名的玄奘取經,當時用悉曇體梵文書寫的梵文佛經隨而傳入了中原,后來在佛教密宗傳入之后,由于此宗派嚴格要求用梵語語音念誦真言,導致了對印度教學用的音節表悉曇章的研習,現存于《悉曇字記》中[12]。此後傳至日本,其傳習可參見《大正藏》中的《悉曇部》,因此中日兩國還保存着已經不用的梵文字體——悉曇體。在中國宋朝時期,城體的梵字曾在漢地、遼、大理流行過,現存于公元1035年刊印的《景祐天竺字源》中[13],並且東傳到韩国、日本。
蘭札體流行于西藏和尼泊爾,並且隨著中國清朝統治階層對藏傳佛教的信仰,流行於中國漢地。西藏同時還使用一種叫做瓦德體的字體來書寫梵文,其實它只是蘭札體的一種無頭化變體。藏文、蒙文、托忒蒙文、滿文、錫伯文都有用各自的文字轉寫梵文的體系。
許多漢语和藏語的辭匯,是從梵文佛典直接音譯過來的,例如「剎那」、「菩薩」、「覺悟」、「涅槃」等。由於對梵語語音的研究,引起了中國隋唐以來對中文音韻的研究,漢語語音的反切方法,就是由分析梵語聲母與韻母的結構而產生的。通过梵字的讀音来了解汉字的發音,是汉语音韵研究的一种方法,详見对音。
[编辑] 參考書目
- Abhyankar, Kashinath V.(1986).A dictionary of Sanskrit Grammar,,Gaekwad's Oriental Series.Oriental Institute.
- Briggs, Rick(1985).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in Sanskrit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Burrow, T.(2001).Sanskrit language.Motilal Banarsidass.
- Chatterji, Suniti Kumar(1960).Indo-Aryan and Hindi.Firma K. L. Mukhopadhyay.
- Edgerton, F.(1953).Buddhist Hybrid Sanskrit grammar and dictionary.Yale University Press.
- van Gulik, Robert(1956).Siddham; an essay on the history of Sanskrit studies in China and Japan.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Indian Culture.
- MacDonell, Arthur Anthony(2004).A History Of Sanskrit Literature.Kessinger Publishing.ISBN 1417906197.
- Mahadevan, I(2003).Early Tamil epigraphy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sixth century Common Era.
- Minkowski, Christopher(2004).Nīlakaṇṭha's instruments of war: Modern, vernacular, barbarous,365-385.
- Monier-Williams, Monier(1898).A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 Oberlies, Thomas(2003).A Grammar of Epic Sanskrit.Walter de Gruyter.
- Pollock, Sheldon(2001).The Death of Sanskrit,392-426.
- Staal, J.F. (1963), "Sanskrit and Sanskritizatio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2 (3): 261-275
- Tiwari, Bholanath(1955).भाषा विज्ञान (Bhasha Vigyan).
- Warder, A.K.(1972).Indian kāvya Literature,Literary Criticism.
- Whitney, William Dwight(1889).Sanskrit Grammar: Including both the Classical Language and the Older Dialects.
- Zoetmulder, Petrus Josephus(1982).Old Javanese-English dictionary.Nijhoff.
- Salomon, Richard(1998).Indian epigraphy: a guide to the study of inscriptions in Sanskrit, Prakrit, and the other Indo-Aryan language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ISBN 0195099842.
[编辑] 參見
[编辑] 注解
- ^ Pollock (2001:393)
- ^ Oberlies (2003:xxvii-xxix)
- ^ Edgerton (1953:?)
- ^ Tiwari (1955:?)
- ^ Tiwari (1955:?)
- ^ Salomon (1998), p. 7
- ^ Whitney (1889:?)
- ^ 8.0 8.1 Salomon (1998), p. 86
- ^ 9.0 9.1 Masica, Colin(1991).The Indo-Aryan Languag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 135.ISBN 9780521299442.
- ^ 在北印度有確定日期公元前3世紀的婆羅米文碑刻,其中最古老的出現在著名的阿育王俗語石柱刻字中。使用泰米爾婆羅米文的最早的南印度碑刻屬于同一時期。(Mahadevan (2003:?))
- ^ Abhyankar (1986:?)
- ^ 佛藏輯要,第三十二冊 [1]
- ^ 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第七十二冊 [2]
[编辑] 外部鏈接
- Samskrita Bharati
- Transliterator from romanized to Unicode Sanskrit
- Sanskrit transliterator with font conversion to Latin and other Indian Languages
- Sanskrit Alphabet in Devanagari, Gujarati, Bengali, and Thai scripts with an extensive list of Devanagari, Gujarati, and Bengali conjuncts
- Academic Courses on Sanskrit Around The World
- 梵語文檔
- Sanskrit Documents: Documents in ITX format of Upanishads, Stotras etc. and a metasite with links to translations, dictionaries, tutorials, tools and other Sanskrit resources.
- Read online Sanskrit text (PDF) of Mahabharata, Upanishada, Bhagavad-Gita, Yoga-Sutra etc. as well as Sanskrit-English spiritual Dictionary
- Digital Sanskrit Buddhist Canon
- GRETIL: Göttingen Register of Electronic Texts in Indian Languages, a cumulative register of the numerous download sites for electronic texts in Indian languages.
- Gaudiya Grantha Mandira - A Sanskrit Text Repository. This site also provides encoding converter.
- Sanskrit texts at Sacred Text Archive
- Clay Sanskrit Library publishes Sanskrit literature with facing-page text and translation.
- 初級讀本
- Sanskrit Self Study by Chitrapur Math
- Discover Sanskrit A concise study of the Sanskrit language
- A Practical Sanskrit Introductory by Charles Wikner.
- A Sanskrit Tutor
- Ancient Sanskrit Onlin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 梵語自學教程
- 語法
- An Analytical Cross Referenced Sanskrit Grammar By Lennart Warnemy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