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婆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濕婆經(梵語: Mahośvara sūtra महेश्वर सूत्र) 包含了用來組織 Pāṇini 的梵語文法 Aṣṭādhyāyī 的音素標記系統。這個標記系統介入了在梵語構詞學中充當特定角色的不同的音素簇,并在整個文本中引用了它們。每個簇,叫做一個 pratyāhara 都結束于叫做 anubandha(所謂的 IT 索引)的一個‘啞聲’或‘標號’,它充當這個列表的符號指示。在文本中,這些簇通過 anubandha 來提及,并有關于與各種文法功能。
這種類型的首標記韻文采用了經方式的標準結構,它關注于建立編碼復雜規則的簡短、易記的韻文。經常向這些索引增加額外的聲音來使得整個簇能被念誦出來。
例如,列表 13,符號化為 r,提及了三個咝擦音。列表 4,標記為 c,提及了雙元音 ai 和 au。
為了保持列表簡潔,指名一個音素和一個標號,指示所有涉及的音素的列表,允許文法只用一個音節來提及一類聲音。這些提及音素列表的音節叫做 pratyāharas,而頌自身也叫做 pratyāhara-vidhāyaka-sutrāṇi(形成 Pratyaharas 的經)。
例如,al 提及所有音素的列表(因為 a 是第一個字母而 l 是最后的標號。ac 提及所有元音,hal 提及所有輔音,而 ñam 提及所有鼻音 - hal 中的 a 的作用是易于讀出。
在正文中,一個規則讀作: iko yNa aci (韻文 6.1.77)。這里的符號 ac(在 Aṣṭādhyāyī 中都如此)提及所有元音,而結尾的元音 i 使它可讀。這個規則處理第六和第七 vibhakti (karaka 格標號,并指定在這些情況下這些如何被替換為合適的聲音如 y。
[编辑] 歷史
Nrittāvasāne Natarājarājō nanādadhakkām navapanchavāram |
uddhartukāmah sanakādisiddhān etadvimarshe sivasūtrajālam ||
依據傳說,這十四經句是濕婆傳授給 Pāṇini 的,他接著依據它們來編寫他的文法。它們也叫做 Māheshvara 經,使用了濕婆的另一個名字。傳說聲稱這些聲音是在濕婆舞蹈的時候從他的手鼓中迸發出來的。
[编辑] 濕婆經正文
14 經句為(IT 聲在每經句的結束處,用粗體表示):
IAST | 天城體 |
---|---|
1. a i u ṇ (簡單元音) |
१. अ इ उ ण् | |
這 14 經句包含了梵語的所有音素。前 4 經句包含了所有元音,而后 10 經句包含了所有輔音。還有,在這些經句中以這種方式排列了梵語的所有元音和輔音使得可以引用它們而不需要單獨的提及它們。
在理論上可以從這些經句形成數百個 pratyahara,Panini 使用到了 41 個(而后來的文法家介入了第 42 個,raṇ={r,l})。
注意某些 pratyahara 是有歧義的。例如 IT ṇ 在列表中出現了兩次,這意味你可以給 pratyahara aṇ 指派兩種不同的意義(包括或排除 ṛ etc.);事實上,在文法中這兩個意義都在文法用到了。在另一個方面,pratyahara hal 總是用來表示“所有輔音” - Panini 從不用 pratyahara 來提及由一個單一音素組成的集合。
[编辑] 參見
- Shiksha
- The Pratayahara Decoder at [1] explains them paradigmatically using the Devanagari 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