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婆罗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摩诃婆罗多(天城文 महाभारत、Mahabharata),一譯「瑪哈帕臘達」,是古印度两大著名梵文史诗之一,另一部是《罗摩衍那》。
摩诃婆罗多有74,000对以上的对句,此外还有一些散文句,总共有180万个单词,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之一,是《罗摩衍那》的四倍。相当《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总合的10倍。世界上只有藏族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和吉尔吉斯族的史诗《玛纳斯传》可以与之媲美,如果持续不断地念颂,得两个星期才能念完。
摩诃婆罗多对于印度的哲学和宗教有很重要的作用,其中第六章中的《薄伽梵歌》已经成为印度教的经典。
“摩诃婆罗多”意思是“偉大的婆羅多王後裔”,摩訶(Maha)是偉大的意思,讲述的据说是创立印度王国的婆罗多王后裔的故事,在古代印度以口頭吟誦的方式創作流行,後來流傳到亞洲各國如印尼、柬埔寨、泰國、寮國、緬甸、斯里蘭卡等國度,是亞洲文化的遠古源頭之一。
摩诃婆罗多成书于公元3世纪到5世纪之间,作者为广博仙人,但可能只是他收集整理的,原始故事一直在民间流行,最早可以上述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
目录 |
[编辑] 影响
摩诃婆罗多对印度文化和印度教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正如书中第一句说的:“这里有的东西,在所有地方都存在;这里没有的东西,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德國語言學家洪堡曾無比推崇:「《摩訶婆羅多》的這個插話是最美的,或許也是我們所知一切文學中,唯一真正的哲學詩」
摩诃婆罗多不仅仅是讲述一个故事,广博仙人在书中说,本书的目的是阐明人生的四个目标:爱、财、法和解脱,许多印度人相信人生的最终目标是达到解脱,其中业和法在摩诃婆罗多中占据了主要位置。
摩诃婆罗多中包括了大量的印度神话和哲学观念,有许多神灵和哲学寓言故事。
[编辑] 成书历史
《摩诃婆罗多》是经过很长时间逐渐积累成书的,早期以口頭吟誦的方式創作流傳,最早的证据显示在公元533年的抄本中已经收集了10万对对句,有20卷。最早的抄本可能追朔到公元200年,所以可能在3到4世纪已经编成18卷本了,目前存在的是18卷本。
卷 | 卷目 | 章 | 内容 |
1 | Adi-parva | 1-19 | 前言,王子们的诞生和成长。 |
2 | Sabha-parva | 20-28 | 宫廷中的生活和游戏,般度家族被放逐。 |
3 | Aranyaka-parva (also Vanaparva, Aranyaparva) | 29-44 | 在森林中被放逐的12年生活。 |
4 | Virata-parva | 45-48 | 被放逐期间在维拉他宫廷中的一年。 |
5 | Udyoga-parva | 49-59 | 准备战斗。 |
6 | Bhishma-parva | 60-64 | 战争的第一阶段,毗湿摩为俱卢族司令。 |
7 | Drona-parva | 65-72 | 战争的第二阶段,多罗那指挥战斗。 |
8 | Karna-parva | 73 | 战争的第三阶段,卡尔那指挥战斗。 |
9 | Shalya-parva | 74-77 | 战争的最后阶段,沙尔雅指挥战斗。 |
10 | Sauptika-parva | 78-80 | 阿沙吠他玛和残余的俱卢人如何在般度人睡眠时杀死他们。 |
11 | Stri-parva | 81-85 | 甘达里和其他妇女哀悼战死者。 |
12 | Shanti-parva | 86-88 | 坚战王子加冕,毗湿摩对他进行指导。 |
13 | Anushasana-parva | 89-90 | 毗湿摩最后的指导。 |
14 | Ashvamedhika-parva | 91-92 | 坚战组织皇家庆典。 |
15 | Ashramavasika-parva | 93-95 | 持国、甘达里和昆蒂到森林中去寻找仙人,最终死在森林中。 |
16 | Mausala-parva | 96 | 雅达瓦人为了争夺权杖而斗争。 |
17 | Mahaprasthanika-parva | 97 | 坚战和他的兄弟们死亡之路的第一阶段。 |
18 | Svargarohana-parva | 98 | 般度们回到天堂。 |
khila | Harivamsaparva | 99-100 | 黑天的生平。 |
第一卷还讲了加雅麦加雅用蛇做献祭,解释了其中的动机,为什麽想要消灭所有的蛇和为什麽现在还有蛇存在。这个故事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可能是来自吠陀。
[编辑] 故事梗概
故事主要讲俱卢家族的兄弟,持国和般度的后代,为争夺王位进行的战斗,最终导致发生俱卢之野的大战。故事以黑天的死,王朝覆灭,般度家族的兄弟升入天堂为结尾。意味着印度历史上第四阶段黑铁时代的开始,这时人们失去尊贵的价值观,丧失了道德、勇敢和公正的行为。在摩诃婆罗多中,许多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为了自己的价值观和持国家族战斗在一起,例如毗湿摩,发誓一直保护国王难敌,不管他的地位怎样变化,虽然他知道般度家族最终会胜利。
[编辑] 作者
根据书中叙述,原书作者是当时王朝中的一位主要人物广博仙人叙述,由象头神写下来的。象头神提出的条件是叙述不能停止,广博仙人提出的条件是象头神必须明白他叙述的内容,在这种条件下一个说一个写完成这部著作,但是由于大量迅速的书写,象头神的神笔都用坏了,他折掉自己的右象牙继续书写完成。(在印度神话中,象头神没有右牙)。
[编辑] 毗湿摩
诃斯提那普尔的国王善塔努和恒河女神生了一个英勇的儿子天誓。多年以后,善塔努在行猎过程中遇到一个渔夫的女儿(贞信)。萨雅瓦里并沉入爱河,但渔夫提出的条件是如果要和他的女儿结婚,必须让他女儿生的孩子继承王位。天誓为了孝顺父亲,发誓放弃王位继承权,并要一生独身。这样萨雅瓦里的儿子就可以继承王位。天誓由此得到一个绰号:“宣可怕誓言者”----毗湿摩。
[编辑] 般度家族
可是萨雅瓦里的儿子年轻时就去世了,因此由她的孙子接替王位。她的长孙持国双目失明,所以她的次孙般度即位为王。但国王被诅咒不能有孩子,因此般度放弃王位,到森林中召唤神灵,最后他的第一位王后昆蒂为他生了三个儿子:坚战、毗摩和阿周那,第二位王后玛得里为他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子:无神和偕天。般度和玛得里在森林中去世,昆蒂和她的儿子们回到诃斯提那普尔。但持国的儿子们,以难敌为首的俱卢人敌视般度的儿子们。但般度人在教师多罗那的教导下,一个个成长的非常出色,坚战是最有道德和最聪明的;阿周那是最勇敢的勇士;毗摩最强壮;无神和偕天出色的漂亮。
王子们成人后,举行了一次比赛,阿周那射箭获得第一,一位驾战车手的儿子卡尔那不服气,要和阿周那决胜。难敌偷偷地答应要将安嘎瓦达纳王国送给他,从此卡尔那成为难敌的亲信。
[编辑] 黑公主
难敌想要消灭般度家族,秘密给他们宫殿放火。但预先般度们已经接到警告逃跑,在逃亡过程中,阿周那遇到般庶的黑公主并娶了她,回来见到母亲昆蒂说他带回一件珍贵的东西,昆蒂以为是食物或物品,要求阿周那与兄弟们分享,阿周那为证明母亲是正确的只得和兄弟们分享一个妻子。在逃亡的过程中,他们还遇到了黑天(毗湿奴神的化身之一),成为他们终生的战友。
[编辑] 难敌的诡计
难敌在他朋友卡尔那的帮助下,东征西讨,征服了整个印度。但坚战被加冕成为皇帝。难敌非常生气,他的舅父沙昆尼认为他还鬥不过般度兄弟,因此出了一个主意:强迫持国王子邀请般度兄弟玩掷色子游戏,在过程中出老千赢了属于坚战的所有物品,包括他自己、和他兄弟们甚至黑公主。但持国等长辈们出面干涉,要他们归还一切。可是后来他们又玩了一次,坚战又输了,被要求放逐13年。
[编辑] 俱卢之野战争
般度们要求在放逐中,起码给他们五兄弟五个村庄,但被难敌拒绝了。黑天想为他们说和也失败了。战争已经不可避免,双方准备了大军在俱卢之野会战。双方都有许多盟国加入,据说中国也派兵加入难敌的俱卢家族一方。黑天为阿周那驾驶战车,阿周那看到叔公毗湿摩和自己的老师多罗那由于要遵守自己的誓言都站在敌对的军队中,心中非常难过。黑天和他进行了一场对话,鼓励他要认清自己的责任,这部分就是著名的《薄伽梵歌》,后来成为印度教的经典。
经过了18天的残酷的战斗,最终只有般度兄弟们、毗湿摩和俱盧家族的几个老战士活下来了。
[编辑] 般度家族的结局
俱卢家族的母亲甘达里,看到自己的儿子们全部死光,她诅咒黑天作为一位神,本来可以阻止这场战争,但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族毁灭。黑天接受这种诅咒36年,离开这个世界。般度们也感到厌倦,放弃所有一切,到喜马拉雅山去,在登山过程中一个一个的死去,到达天堂。只有坚战,曾经尽力试图阻止这场杀戮,最终是肉身到达因陀罗天堂。
阿周那的孙子接替王位,最后被蛇咬伤致死。他的儿子加雅麦加雅非常愤怒,决定发动一个以蛇献祭的仪式,希望以此方法消灭所有的蛇。就是在这种献祭仪式上,加雅麦加雅的长辈为他讲了这个全部的故事。
[编辑] 俱盧家族譜系
|
|
|
|
|
|
|
|
|
|
|
|
|
|
|
|
Kuru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arashara |
|
|
|
|
|
|
|
Satyavati |
|
|
|
Santanu |
|
|
|
|
|
Gang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Vyasa |
|
|
|
|
|
|
|
|
|
|
|
|
|
|
|
Bhishma |
|
|
|
|
|
|
|
|
|
|||||||||||||||||||||||||||||||||||||
|
|
|
|
|
|
|
Ambalika |
|
|
|
Vichitravirya |
|
|
|
|
|
|
|
|
|
Ambik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Kunti |
|
|
|
|
|
Pandua |
|
|
|
|
|
Madri |
|
Dhritarashtraa |
|
Gandhari |
|
Shakuni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Yudhishtirab |
|
Bhimab |
|
Arjunab |
|
Nakulab |
|
Sahadevab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Karnac |
|
|
|
|
|
|
|
|
|
|
|
|
Duryodhana |
|
Dussala |
|
Dushasana |
|
(98 sons) |
|
|
|
|||||||||||||||||||||||||||||||||||||||||||
關鍵符號
- 男: 藍色框邊
- 女: 紅色框邊
- Pandavas: 綠色盒子
- Kauravas: 紅色盒子
注意
- a: Pandu 與 Dhritarashtra 是父執輩;
- b: The Pandavas 是Pandu之子,特別是:
- Yama 或 Dharma (Dharmadeva), 對 Yudhishtira而言。
- Vayu,對 Bhima而言。
- Indra,對 Arjuna而言。
- Nakula 和 Sahadeva 是雙胞胎,由Madri所生。
- c: Karna由Kunti所生,在她嫁給Pandu之前。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中譯本
- 《摩訶婆羅多》黃寶生 譯,台灣貓頭鷹出版社2005年6月初版,ISBN 9867415442
- 《摩訶婆羅多》毗濕摩篇,黃寶生 譯,中國譯林出版社1999年6月初版,ISBN 7805679304
- 《摩訶婆羅多》全譯本(共六冊),黃寶生、金克木、趙國華、席必莊 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12月初版,ISBN 7-5004-5246-2
- 《摩訶婆羅多》導讀,黃寶生 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12月初版,ISBN 7500452470
|
||
教義 | 輪迴 • 轉世 • 解脫 • 業 • 達摩 • 吠檀多 • 虛幻 • 素食主義 • 种姓制度 | |
體系 | 提婆 • 提毗 • 阿修罗 • 纳加 • 夜叉 • 迦樓羅 • 罗刹 • 三相神 • 方位護法 | |
男神 | 梵天 • 毗濕奴 • 濕婆 • 因陀羅 • 阿耆尼 • 伐楼拿 • 双马童 • 伐由 • 閻摩 • 俱吠罗 • 蘇利耶 • 楼陀罗 • 格涅沙 • 哈奴曼 • 黑天 • 陀湿多 • 生主 • 祈祷主 |
|
女神 | 辯才天 • 吉祥天 • 薩蒂 • 帕尔瓦蒂 • 杜爾嘎 • 迦梨 • 剛迦 • 伐楼尼 • 馬里安曼 • 迦耶德麗 • 乌莎斯 | |
經典 | 吠陀 • 梵书 • 森林书 • 奥义书 • 往世书 • 罗摩衍那 • 摩诃婆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