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ooksgratis.com

See also ebooksgratis.com: no banners, no cookies, totally FREE.

CLASSICISTRANIERI HOME PAGE - YOUTUBE CHANNEL
Privacy Policy Cookie Policy Terms and Conditions
臺灣民主國 - Wikipedia

臺灣民主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臺灣民主國

1895年
國旗 徽章
國旗 民主國之寶印
臺灣的位置
台灣民主國的版圖
首府 臺北 (1895年5月-6月)
臺南 (1895年6月-10月)
語言 官話閩南語客家語
政府 共和國
總統
 - 1895年5月 - 6月 唐景崧
 - 1895年6月 - 10月 劉永福 (事實上)
歷史年期 新帝國主義
 - 馬關條約 5月24日1895年
 - 廢除 10月23日1895年
人口
 - 1895年 est. 2,980,000 人
貨幣

臺灣民主國,為1895年5月23日起短暫成立於臺灣的一個共和國政體。起因於甲午戰爭戰敗,清廷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澎湖割讓給日本。台灣人民為免於被割讓,丘逢甲倡議建立「台灣民主國」,推舉台灣巡撫唐景崧總統。不久,唐景崧內渡中國大陸。同年6月下旬,民主國餘眾又在台南擁立大將軍劉永福為民主國第二任總統。1895年10月,劉永福總統亦兵敗內渡。存在時間僅僅184天。

目录

[编辑] 簡史

日本於1874年出征台灣之前,聘用美國人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為外交顧問。李仙得參與出征台灣的計劃,同時向日本政府進言:「除非將北自樺太島、南至台灣的一連串列島加以佔有,把中國大陸以半月形勢包圍,再在朝鮮與滿州兼持立足點,否則不足以保障帝國之安全、制御東亞」。他的建言給與日本政府很大刺激,影響所及種植了日本領台的野心。日本後來的大陸政策,幾乎都是根據李仙得的建議而訂的。

為了朝鮮獨立,日清兩國於1894年8月1日發起戰端,同年年底,眼見勝利在望,前樞密顧問井上毅,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遞呈漢文意見書,陳述:「世人皆知朝鮮主權必爭之,卻不知台灣之佔有尤為必爭。朝鮮究竟無力獨立。而且,為其保護國雖有義俠美名,並無富殖實益,台灣則然。不但能扼黃海、朝鮮海、日本海航權,亦可開闔東洋門戶。況且與沖繩(琉球)及八重山群島相連,一臂伸處,得以鉗制他人出入。若此一大島落入他人之手,我沖繩諸島將受鼾睡之妨礙,利害相反不啻霄壤。若失此機會,二、三年後台島必為他一大國所有。不然又必成為中立而不可爭之地」,井上說明領有台灣的重要性,並指出如失此良機,再沒有機會。當時,兼任海軍教授、隸屬大本營的中村純九郎,也向海軍軍令部長樺山資紀提出「有關佔領台灣島的建議」,極力主張:「台灣為南中國海的咽喉,日本非把它納入版圖不可」。

台灣歷史系列
台灣歷史系列條目

台灣歷史年表

史前時期
大肚王國
荷西時期
明鄭時期
清治時期
台灣民主國
日治時期
戰後時期

台灣政治史
台灣經濟史
台灣外交史
台灣文化史
台灣社會史
台灣教育史
台灣媒體史
台灣軍事史
台灣交通史
兩岸關係史
台灣體育史
台灣棒球史

台灣古蹟
台灣考古遺址

另見:
中国历史
中華民國歷史
地理大發現
新帝國主義時期
台灣統治者

其他台灣系列

文化 - 經濟 - 地理
政治 - 教育 - 軍事
台灣主題首頁

大本營接納井上與中村的意見,於1895年1月,決定佔領澎湖列島,同年3月26日,日清兩國尚在下關進行和談時,派遣比志島支隊把澎湖島加以佔領。為封鎖清國政府對台灣的支援,佔領澎湖島不但必要而且是有效的戰略。此佔領給台灣官民帶來衝擊,對日本佔領台灣的企圖感到不安。雖然日清兩國於同月30日簽署了停戰協定,因為台灣與澎湖列島被排除在停戰區域之外,不安情緒更為增高,台灣與澎湖列島割讓的傳說也增加了真實感。清國政府將和談會議上有關遼東半島與台灣割讓之事極力隱瞞,不過,台灣官民由外國人洋行得到情報,和談會議的內容約略已知。

1894年10月,日清開戰之初,英國政府已覺察到日本政府對台野心,促使「倫敦時報」報導此事以引起各國注意。法國也極力反對日本佔領台灣,表示不辭使用武力加以阻止。清朝兩江總督張之洞被這些行動所鼓舞,於翌年3月透過駐倫敦的清國公使,欲以台灣作抵押向英國借貸數千萬兩,但被拒絕。同一時期,法國艦隊來到澎湖島,告知日本軍不久即將進攻澎湖島的消息,法國政府並向清國政府提議將台灣暫且讓給法國,戰後再歸還。但是,此提議被清法戰爭時防守台灣的劉永福激烈反對而未實現。隨後,澎湖島則被日本軍佔領。

由於中日甲午戰爭(1894年—1895年)的失敗,清廷於1895年4月17日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澎湖割讓給日本。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台灣住民中引起了軒然大波。5月15日,台灣巡撫唐景崧丘逢甲等人以「全臺紳民」的名義發電:「臺灣已為清廷棄地,百姓無依,唯有死守,據為島國,遙戴皇靈,為洋屏蔽。」

當時部分台灣官員反對割讓,遂與一些台灣士紳共同合作,於5月23日發布「臺灣民主國獨立宣言」,24日將宣言譯成外國語並送至各國駐台領事館,25日上午9時舉行獨立典禮,宣佈成立「台灣民主國」。唐景崧被推為台灣民主國的總統、劉永福被推為大將軍、丘逢甲則為義勇軍統領。

臺灣民主國制定藍地黃虎的「黃虎旗」為國旗、刻有「民主國寶印」文字的國璽、以及建年號為「永清」、臺北首都。台灣第一富豪林維源,雖被推為國會議長,但堅持婉拒,捐獻銀一百萬兩給民主國後,在獨立慶典的第二天就潛逃至廈門

未料,日軍在5月29日澳底(今臺北縣貢寮鄉境內)登陸,6月3日就攻陷基隆。於是台灣民主國政府的首腦們,6月4日唐景崧化妝成老婦,帶著銀子,搭上德國商輪鴨打號(Arthur),逃往廈門,丘逢甲得知唐景崧逃走,攜帶公款十萬元,倉徨逃往廣東嘉應

6月下旬,餘眾又在台南擁立大將軍劉永福為民主國第二任總統,後臺南為首都,設總統府於大天后宮。為籌措經費,劉甚至曾經發行鈔票、郵票。有些學者將劉永福在台南所建的政權稱之為「台南共和(Tainan Republic)」(Lung-chih Chang 1995, 7)或「第二共和(Second Republic)」(Long 1991, 26)。之後三個月,民主國和日軍發生不少規模不小的血戰,史稱乙未戰爭。但到十月下旬,劉永福也棄守內渡中國大陸,日軍佔領台南,這個只存活184天的短命政權,終於完全劃下了句點(王育德 1979,107;周明峰 1992,67)。

[编辑] 台灣民主國大事紀

1894年7月:因朝鮮問題引起的日清甲午戰爭爆發。

1894年11月:清透過美國傳達求和意願。

1895年1月:日首相伊藤博文提出直衝威海衛,攻略台灣主張。

2月:北洋艦隊全滅,台灣海防失去屏障。日本揚言攻打北京

3月13日:日下令攻佔澎湖。

3月24日:比志島支隊兩天內登陸並佔領澎湖,日軍以霍亂病死二千人。

3月30日:甲午戰爭停戰。停戰範圍不包括台灣。

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除賠款外,清國割讓台灣與遼東半島給日本。台灣巡撫唐景崧上書表示,台灣民眾不服,其約(馬關條約)可廢。

5月8日:馬關條約批准並正式生效。

5月10日:日本派樺山資紀作為首任台灣總督及接收台灣。

5月15日:因三國干涉日本接收遼東半島成功,台灣士紳主張以台灣的樟腦做保,要求他國干預日本。該主張史稱「台民佈告」。

5月19日法國派出兩艘巡洋艦抵達基隆。

5月23日:台灣發表「台灣民主國自主宣言」。

5月25日:台灣民主國正式授印於民主國總統唐景崧,台灣民主國正式成立,號永清。總統府則設在台南天后宮的後廂房。

5月29日:日軍定錨三貂角,近衛師團登陸澳底。

5月30日:唐景崧下令民主國部隊(包含部分廣勇[1])扼守瑞芳龍潭堵及基隆獅球嶺砲台。

6月1日:清國代表李經芳與日本國代表樺木完成台灣交接,民主國議長林朝棟搭船前往中國。

6月3日:獅球嶺砲台與基隆相繼陷落,民主國正規軍瓦解,戰死者在200人以上。

6月4日:唐景崧與丘逢甲棄職前往淡水,6日渡海內渡中國。帶有台灣民主國的軍餉銀數十萬兩(台灣通史)。部分史學家,將此日定為台灣民主國的亡國日。

6月6日:因為民主國少數廣勇與部分暴民奸淫擄掠,造成台北治安崩潰,辜顯榮等商人們商議迎日本棄民主國。

6月11日:因台北人期待日軍恢復治安,日本幾乎在未遭受抵抗(甚至受到歡迎)的情況下進入並佔領台北[2]

6月17日:日本的台灣總督府在台北舉行“始政典禮”,不過其實當時日本人僅控制基隆、滬尾(今淡水)及台北三地。

6月:民主國義勇軍副將吳湯興(客家人)接收傅德陞及邱國霖等部隊。吳湯興被推舉為台灣民主國全民義民統領。

6月-7月:台灣民主國吳湯興與三角湧義民營,相繼突襲日軍。

6月18日:日於淡水遣送3000清朝軍人回大陆。

6月22日:日軍攻陷新竹

6月26日:劉永福繼任台灣民主國總統。將台灣民主國中部以北防務委由台灣知府黎景嵩指揮,派遣統領楊戴雲、提督李惟義、督辦吳澎年扼守苗栗尖筆山與彰化八卦山

6-8月:劉永福於台南設「官營錢票總局」發行壹圓,伍圓及拾圓的官銀票。共約發行80萬圓。後來,該官銀票,也出現百文,五百文與千文的銀票。

7月:民主國台灣知府黎景嵩資助吳湯興軍餉。

7月9日:台灣民主國義軍於新竹城敗,將領姜紹組自殺。

7月29日:為殲滅民主國軍隊,日本實行「無差別掃蕩」

8月8日:日軍進攻苗栗

8月14日:日軍攻佔苗栗。

8月28日:彰化八卦山之役。民主國將領吳湯興及吳澎年死亡,台灣知府黎景嵩募集之新楚軍全滅。民間或謠言日軍將領北白川宮能久戰死於此役,但未經考證。

8月29日:台灣知府黎景嵩逃亡。

8月29日日軍攻陷彰化,日軍第二師團五分之四兵力染熱病。

9月:廈門發行「台灣民主國股份票」,票上明記時局穩定後,台灣民主國將以票面金額三倍償還。

台灣民主國為籌湊龐大軍需而發行的「股分票」。
台灣民主國為籌湊龐大軍需而發行的「股分票」。

9月1日:雲林知縣羅汝澤招募雲林兵勇。哨官簡義駐防斗六斗南。

9月1日:日軍佔領雲林,羅汝澤敗逃中國,簡義持續與日軍游擊。

9月7日:日軍以「不宜孤軍深入」為由,退守彰化。

10月7日:日軍重新攻佔雲林斗六。簡義敗逃雲嘉山區,自立「鐵國山」。

10月10日:日軍第四旅團數千援兵於台灣南部的嘉義布袋港登陸抵台。

10月11日:日本援軍第二師團一萬餘兵士登陸台灣南部的枋寮,將領為乃木希典

10月11日:佳冬巷戰,晚,日軍佔領佳冬。

10月12日:民主國駐東港管帶吳光忠未戰逃。

10月12日:東石,布袋,日第四旅團與黑旗軍巷戰。

10月15日:再度於雲嘉一帶實施無差別掃蕩。日軍佔領嘉義。

10月16日:日軍第二師團佔領鳳山

10月18日:日軍三方包抄台灣民主國唯一據點台南市。

10月19日:台灣民主國總統劉永福內渡中國。

10月20日:因為台灣民主國的重要領導階層皆逃出島外,使得台南城內一片混亂,於是台南商人們便循“台北模式”請求日本軍隊進城協助維持秩序。

10月21日:日軍進入台南城,“台灣民主國”抗日行動正式瓦解。

11月17日:日本台灣總督府公佈“台灣刑罰令”與“台灣住民治罪令”。

11月18日:日本台灣總督府宣告:“全島悉予平定”。

[编辑] 台灣民主國總統

台灣民主國大總統是台湾民主国的国家元首,名义上统领台湾全岛。

任別 姓名 任期
第一任 唐景崧 1895年5月25日1895年6月5日
第二任 劉永福 1895年6月5日1895年10月21日

[编辑] 臺灣民主國組織結構

連橫臺灣通史》卷六〈職宮志〉記載民主國政府的組織結構:除了府、州、廳、縣如舊外,另外設置大總統、軍務大臣、內務大臣、外務大臣以及遊說使。

[编辑] 台灣民主國宣言

獨虎票以老虎為圖案,是1895年時,台灣民主國為籌措抗日軍餉而發行的郵票。左方的「士擔幣」三字即是「郵票」的音譯。
獨虎票以老虎為圖案,是1895年時,台灣民主國為籌措抗日軍餉而發行的郵票。左方的「士擔幣」三字即是「郵票」的音譯。

該宣言係由陳季同所起草,於1895年5月24日將宣言的英文譯文送給在台北的各國領事館。宣言內容主要為:

日寇強橫,欲併台灣。台民曾派代表詣闕力爭,未蒙俞允。局勢危急,日寇將至。我如屈從,則家鄉將淪於夷狄;如予抗拒,則實力較弱,恐難持久。業與列國迭次磋商,儉謂台灣必先自立,始可予我援助。台灣同胞,誓不服倭,與其事敵,寧願戰死。爰經大會議決,台灣自立,改建民主國;官吏皆由民選,一切政務秉公處理。但為禦敵及推行新政,必須有一元首,俾便統率,以維持秩序而保安寧。巡撫承宣布政使唐景崧為萬民所敬仰,故由大會公推為台灣民主國總統……。(引自楊碧川 1997, 265)

[编辑] 學界對民主國的解讀

對於這個短命的政權,學者之間對其本質一直存在著不盡相同的看法。首先,大多數的西方學者(以及一些傾向台獨的學者),似乎均不約而同地強調這個所謂「共和國」的「人工性(artificiality)」。他們認為,民主國不過是中國及台灣官方上層領導階級用來尋求國際支持、藉以嚇阻日本攻台的權宜作法罷了,他們不但還維持其對清廷的忠誠,而且也完全沒有得到一般台灣人民的支持(e.g., 李筱峰 1995,78;吳密察 1996,42;Davidson 1988, Chapter 19;Meisner 1964, 149-50;Mendel 1970, 16)。以李筱峰的看法為例,他說:「台灣民主國不能算是一次真正的台灣獨立運動。清廷的官吏在甲午戰敗後,想以台灣作為和談的籌碼,但恐台民不服,因而必須在台灣製造抗日行動,使台民覺得是日本來佔領台灣,而不是清廷將台灣出賣」(李筱峰 1995,78)。

第二,比較傾向中國民族主義的作者,則認為民主國的抗爭是中國人民對抗日本帝國主義之鬥爭的一環。為了強化其對台灣主權屬於中國的結論,他們通常會強調「抗日運動」當中的中國性(Chineseness)(e.g., 黃秀政 1992;賴建國 1997,52-7)。賴建國(1997,57)就對「民主國」有這樣的評論:「台灣民主國的政治定位,是設計屬於清朝或中國之下的,並不具備一種獨立自主的地位;加上它是一種過渡性的短暫組織,當台灣歸還中國的任務達成後,它就自行結束。」

有趣的是,也有一些支持台獨的學者持十分類似的看法。史明(1980,254)認為:「『台灣民主國』雖說以獨立自主為宗旨,但是,其所代表的思想意識,並不一定和台灣本地人大眾相吻合…… 所指向的政治目標也脫離不了老一套的滿清統治下封建中國之圈內。」另外,王育德(1979,101)也認為台灣民主國的獨立宣言格調不能算高,主要是宣言中的「恭奉正朔,遙作屏籓」這句話,令他懷疑民主國的獨立精神。

最後,某些支持台獨的學者,雖然在某種程度上也不一定不同意上述兩種對民主國的解讀方式,但是,他們還是試著將民主國視為一個「事實(de facto)」獨立的國家,而將其放在台灣人民從十七世紀以來反抗異族統治的脈絡下來解讀(e.g., 黃昭堂 1993;施敏輝 1985,10)。

黃昭堂就認為,和台灣歷史上之前的政治運動相比,台灣民主國有以下三大特點:

  1. 在獨立宣言中主張:「所有的國務都由公民公選出來的官吏來推動」。關於這一點,不管是出於歐美人士的建議,或是為了得到外國承認而採取的一種手段,用公民(People)這個詞彙來宣揚台灣住民的意志有其特別的意義。
  2. 台灣民主國是第一個明確地表達了以台灣作為領土的建國運動。
  3. 不論實際的情形如何,它是首次嘗試亞洲任何其他國家所未曾經歷過的共和體制」。(黃昭堂 1996,87)

[编辑] 關於台灣民主國的英文名稱

「台灣民主國」所用的英文名稱似乎是「The Republic of Formosa」。後來以劉永福為首的「第二共和」政府也併用「The Taiwan Republic」這個名稱(黃昭堂 1993,60)。

然而,在英文文獻中,相關作者對「民主國」採用的譯名卻相當不一致,除了「The Republic of Formosa」(I-te Chen 1968, 57-60;Mendel 1970, 16),以及「The Taiwan Republic」(Lung-chih Chang 1995;Lamley 1968; Mei-ling Wang 1999, 40)以外,我們可以發現到的名字還包括「The Formosan Republic」(Davidson 1988, 275-89);「Republic of Taiwan」(Su 1986, 101);以及「The Formosan Democratic Republic」(Meisner 1964, 149-50)。

民主國的英文郵戳則有使用「Formosan Republic」 [1]

[编辑] 共和國

「臺灣民主國」的誕生早於同樣採取共和制的「中華民國」16年,因而被某些學者以及教科書認定為「亞洲最早的共和國」(Goddard 1966,140)。然而因抵抗倒幕運動而於1868年成立於日本北海道函館,移植了美國政府架構的蝦夷共和國,才是實質上亞洲最早成立的共和國。

另一方面,比台灣民主國晚了3年,在菲律賓也出現了同樣短命之奧格那都(Don Emilio Aguinald)的菲律賓共和國。繼1912年的中華民國之後,1920年在極寒地帶之西伯利亞,也出現了另外一個短命的遠東共和國。其後,亞洲地域新的共和國的出現,就要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了(黃昭堂1993,226)。另參見蘭芳共和國

[编辑] 注釋

  1. ^ 為之前台灣民主國所招募而來的廣東士兵(一般稱 作為「廣勇」)
  2. ^ 台灣人民迎接的是日軍,還是華軍(管仁健/著)

[编辑] 和台灣民主國相關的研究書目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 Chang, Lung-chih(1995).The 1895 Taiwan Republic: A Centennial Reassessment.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North America Taiwan Studies Conference, 2-4 June, New Haven, Conn. 
  • 陳偉芳。《台灣乙未戰紀》[M]。西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 黃秀政。《台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M]。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 黃昭堂。《台灣民主國之研究》[M]。廖為智,譯。台北:台灣現代學術研究會,1993年。
  • Lamley, Harry J(1970年). “The 1895 Taiwan Republic: A Significant Episode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27(4):739-62.
  • Lamley, Harry J(1970).“The 1895 Taiwan War of Resistance: Local Chinese Efforts Against a Foreign Power”,Leonard H. D. Gordon 编:Taiwan: Studies in Chinese Histor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3-77. 
  • Lamley, Harry J(1973).“A Short-lived Republic and War, 1895: Taiwan's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Paul K. T. Sih 编:Taiwan in Modern Times.New York:St. John's University Press,241-316. 
  • 梁華璜。《光緒乙末台灣的交割與保台》[M]。高雄:庚子出版社,1974年。
  • 林憲。簡論邱逢甲詩並對連橫著「台灣通史」及其他有關邱逢甲事蹟評論的覆議//台灣史研究會。《台灣史學述研討會論文集》:第一集[C]。台北:台灣史研究會出版,1988年:26-50。
  • Morris, Andrew(2002).“The Taiwan Republic of 1895 and the Failure of the Qing Modernizing Project”,Stephane Corcuff 编:Memories of the Future: National Identity Issues and the Search for a New Taiwan.Armonk, N.Y.:M. E. Sharpe,3-24. 
  • 施家順。《台灣民主國的自主與潰散》[M]。屏東:現代教育出版社,1984年。
  • 吳密察。1895年「台灣民主國」的成立經過//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台灣史論文精選(下)》[C]。台北:玉山社,1996年:11-54。
  • 徐博東。邱逢甲乙末抗日保台鬥爭述論//台灣史研究會。《台灣史學述研討會論文集》:第一集。台北:台灣史研究會出版,1988年:310-336。

[编辑] 參考出處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 Chen, I-te(1968).Japanese Colonialism in Korea and Formosa: A Comparison of Its Effects upo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ism.Ph.D. dis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 Davidson, James W(1988).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Taipei:Southern Materials Center, Inc. 
  • Goddard, W. G.(1966).Formosa: A Study in Chinese History.East Lansing: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 黃秀政。《台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M]。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 黃昭堂。《台灣民主國之研究》[M]。廖為智,譯。台北:台灣現代學術研究會,1993年。
  • 黃昭堂。第二次大戰前「台灣人意識」的探討//黃昭堂。《台灣淪陷論文集》[C]。台北: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1996年:81-109。
  • 賴建國。《台灣主体意識發展與對兩岸關係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 Lamley, Harry J.(1970年). “The 1895 Taiwan Republic: A Significant Episode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27(4):739-62.
  • 李筱峰。一百年來台灣政治運動中的國家認同//李筱峰。《台灣,我的選擇!:國家認同的轉折》[M]。台北:玉山社,1995年:73-145。
  • Meisner, Maurice(1964).“The Development of Formosan Nationalism”,Mark Mancall 编:Formosa Today.New York:Frederick A. Praeger,147-62. 
  • Mendel, Douglas H(1970).The Politics of Formosan Nationalism.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施敏輝。注視島內一場「台灣意識」的論戰//施敏輝。《台灣意識論戰選集》[C]。Irvine,Calif.:台灣出版社,1985年:1-18。
  • 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上、下冊)(平裝普及版)》[M]。San Jose,Calif.:蓬島文化公司,1980年。
  • Su, Bing(1986).Taiwan's 400 Year History: The Origins and Continuing Development of the Taiwanese Society and People,translated by Kuo-tsi Tai,Washington, D.C.:Taiwanese Cultural Grassroots Association.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史》[M]。台北市:衆文圖書,1990年。
  • Wang, Mei-ling T(1999).The Dust that Never Settles: The Taiwan Independence Campaign and U.S.-China Relations.Lanham, Md: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 王育德。《台灣:苦悶的歷史》:中文修訂版[M]。黃國彥,譯。東京:台灣青年社,1979年。
  • 吳密察。1895年「台灣民主國」的成立經過//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台灣史論文精選(下)》[C]。台北:玉山社:11-54。
  • 楊碧川。《台灣歷史詞典》[M]。台北:前衛,1997年。
  • 周明峰。《台灣簡史》[M]。台北:前衛,1994年。

[编辑] 相關條目

[编辑] 外部連結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n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