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尼·艾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The Rt Hon. Sir Anthony Eden 安東尼·艾登爵士閣下 |
|
|
|
---|---|
任期 1955年4月7日 – 1957年1月9日 |
|
前任 | 邱吉爾爵士 |
繼任 | 麥美倫 |
英國保守黨黨魁
|
|
任期 1955年 – 1957年 |
|
前任 | 邱吉爾爵士 |
繼任 | 麥美倫 |
|
|
出生 | 1897年6月12日 英格蘭達拉謨郡西奧克蘭 |
逝世 | 1977年1月14日 英格蘭威爾特郡索爾斯伯里 |
政黨 | 英國保守黨 |
配偶 | 第一任是 派翠斯·伯吉 (Beatrice Beckett) 第二任是 克萊麗莎·史賓塞-邱吉爾小姐 (Lady Clarissa Spencer-Churchill) |
羅拔·安東尼·艾登,第一代亞芬伯爵,KG,MC,PC(Robert Anthony Eden, 1st Earl of Avon,1897年6月12日─1977年1月14日),英國政治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擔任外相,後來在1950年代出任第63任英國首相。大眾普遍認為,他要對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負上絕大部分責任。在2004年[1],一所研究機構(MORI)舉行了一場選舉,讓139位學者對20世紀的英國首相進行評分,結果艾登得分最低。同樣地,英國BBC電台早前亦進行了類似調查[2],結果邱吉爾得票最多,而艾登則得票最小。
目录 |
[编辑] 早年生涯
艾登出生於達拉謨郡(County Durham)西奧克蘭(West Auckland),一個非常保守的地主家庭,父親是從男爵,而母親(Sybil Grey)則來自諾森伯蘭郡(Northumberland)有名的格雷家族(Grey family)。艾登早年入讀伊頓公學,大學則畢業於牛津大學的基督學院(Christ Church)。他在大學主修外語,除了能說俄語和阿拉伯语外,更精通法語、德語和波斯語。艾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參軍,並獲頒贈戰功十字勳章(Military Cross)。在1923年,他獲選為保守黨的下議院議員,代表沃里克和利明頓(Warwick and Leamington)選區,從此投身於政治事業。同年,他迎娶了派翠斯·伯吉,並生了兩名兒子,可惜這段婚姻並不美滿,最後以離婚收場,成為他政治生涯上的一個污點。
1926年,艾登在外務部(Foreign Office)成為國會私人秘書(Parliamentary Private Secretary),後於1931年獲擢升為外務次官(Under-Secretary for Foreign Affairs)。1934年,他加入了鮑德溫的內閣,除了獲委任為掌璽大臣(Lord Privy Seal),又被指派為國際聯盟代表。他與其他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政客一樣,極力主張反戰,並努力以國際聯盟來維持歐洲和平。可是,他很快發現,對納粹德國和法西斯意大利推行綏靖政策,無助於推動歐洲和平。結果,於1935年,正當外相塞繆爾·霍爾爵士(Sir Samuel Hoare)企圖向意大利行綏靖政策,以平息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亞一事,艾登便私底下提出反對。最後,塞繆爾·霍爾爵士因簽署《霍爾-賴伐爾協定》失敗而辭職,艾登遂接任為外相。
在那時,艾登曾被認為是領導潮流的人物。當時的绅士階級一般愛戴圓頂硬禮帽,但艾登卻戴杭堡帽(即Homburg hat,這種帽有點像圓頂硬禮帽,但帽緣卻稍微上捲,帽冠中央有摺痕,而帽身則飾以緞帶),結果,在英國成為了新風尚。
艾登有一位哥哥和一位弟弟,分別叫提摩泰和尼古拉。但兩人不幸地在1916年的日德蘭海戰中陣亡。
[编辑] 外務大臣
艾登上任外首之時,英國正值外交政策方針的調整期,以對應日益增長的法西斯力量。故此,他支持了對西班牙內戰採取不干預政策。後來內維爾·張伯倫上任首相後,艾登亦支持他對納粹德國作合理讓步,以換取和平。在1936年,當英國和法國阻止納粹德國進佔萊茵蘭失敗後,艾登也同樣沒有提出抗議。但到了1938年2月,艾登終於因為不能再接受張伯倫與意大利展開協商而辭職。辭職以後,他變成邱吉爾的盟友,成為了與保守黨的綏靖政策大唱反調的後坐議員。當時有很多意見,認為艾登將會帶領其他意見一致的議員,起來反對張伯倫的綏靖政策。艾登雖然的確反對過《慕尼黑協定》的簽訂,但他實際上卻保持低調作風,以避免黨內出現分裂。結果,艾登雖然在國內仍是受歡迎的人物,但在政壇上的影響力卻大大下降。
在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艾登重新被邀請加入張伯倫的政府,成為自治領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Dominion Affairs),但由於這並非「戰時內閣」的職位,故此,到了1940年5月,即納粹德國入侵法國和張伯倫請辭以後,艾登沒有被考慮為接任首相的人選,結果,首相一職由邱吉爾接任。邱吉爾上任後,任命艾登為陸軍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War),後在1940年尾獲重任為外相,並於1941年成為政治戰爭行政部(Political Warfare Executive)內,行政委員會的委員。雖然艾登甚得邱吉爾的信任,但艾登的權限卻受到了限制。因為很多重要的談判,例如和羅斯福與史達林的會談,都是由邱吉爾本人所主持。然而,艾登依然忠誠地為邱吉爾擔當副手。到了在戰爭末期,艾登則主要被指派處理英國與戴高樂的關係。在1942年,艾登又兼任下議院領袖(Leader of the House of Commons)。
當英國工黨於1945年的大選勝出以後,艾登的保守黨成為了反對黨,他本人則出任副黨魁。在那時很多人認為邱吉爾應該退休,讓艾登繼任為黨魁。但一方面邱吉爾不願考慮這個問題,而另一方面艾登仍十分效忠於邱吉爾,所以他沒有為此催迫邱吉爾。反而,在這段時候,大戰雖然已近尾聲,但艾登卻因為第一段婚姻的破裂和兒子的死訊而大受打擊。
1951年,英國保守黨重新掌政,艾登第三次被聘任為外務大臣。今次邱吉爾只是為名義上的首相,而同時在冷戰氣氛日漸濃厚下,艾登則終於首次可以不受干預下,掌理英國的外交事務。縱然英國的力量在戰後已經今非昔比,但他仍能在一系列的外交危機中作出有效的應對。早於1950年,艾登已經和第一任妻子離婚,因此在1952年迎娶了邱吉爾的姪女,克萊麗莎·史賓塞-邱吉爾小姐(1920年—)─一位名過其實的天主教教徒。結果,儘管艾登的這段婚姻比第一段要美滿得多,卻仍然遭到信奉天主教的作家伊芙琳·沃(Evelyn Waugh)所猛烈評擊。1953年,艾登因為膽囊出現輕微疾病,入院進行了一連串手術。但不幸地,他的健康卻未能完全恢復,並阻礙了他日後的工作。後在1954年,他受勳為嘉德勳爵士。
[编辑] 首相
1955年4月,邱吉爾終於宣佈退休,艾登遂接替他出任英國首相。艾登憑藉著俊朗的外表、魅力和他在大戰的政績,使他在國內成為受歡迎的人物。因此當他一上任首相,便立即舉行了1955年大選,並為保守黨在下議院帶來更大的多數優勢。可是,艾登從未出任過有關本土事務的職位,故缺乏處理經濟事務的經驗。為此,艾登把這些事務一概交給他的副手們,如拉博·巴特勒(Rab Butler)等,至於自己則專注在外交事務,並和美國總統艾森豪結成緊密的同盟。而艾登的名言:「要永遠以和平為大前提。(Peace comes first, always)」更使他的受歡迎程度有增無減。
但是,這個英、美同盟在日後被證明是徒具虛名的。在1956年,艾登聯合法國,企圖阻止埃及總統納賽爾將蘇伊士運河國有化,因為蘇伊士運河自十九世紀以來,都是「蘇伊士運河公司」(Suez Canal Company)的資產,而該公司則正正由英國和法國的股東所擁有。面對著蘇伊士運河國有化,艾登根據他在1930年代的外交經驗,視納賽爾為墨索里尼的翻版,認為兩人皆如出一轍,都是急激的民族社會主義者,並會入侵其他國家。然而其他意見卻認為,納賽爾的舉動是愛國主義的表現,合情合理。
結果在1956年10月,經過了幾個月的談判和嘗試斡旋後,最終勸阻納賽爾失敗。於是英國和法國,聯同以色列出兵埃及,並佔領了蘇伊士運河地區。不過在出兵以後,艾森豪立即表示了強烈的反對,譴責這是殖民主義的死灰復燃。同時,這位美國總統是非殖民地化(Decolonization)的支持者,認為這樣除了可使殖民地得到自由以外,又有利於美國的對外貿易,而且更有助和阿拉伯與非洲地區的領導人建立良好關係。至於艾登則忽略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英國政府的財政狀況都要依賴美國,以致艾登最後不得不向美國的壓力屈服,進行撤兵。是次事件稱為「蘇伊士運河危機」,標誌著大英帝國和法國的正式衰落,脫離列強行列。
在蘇伊士的徹底失敗,使他的聲望受挫之餘,健康亦因而惡化。但他的財相麥美倫,儘管是蘇伊士運河危機的其中一位策劃人,在此時卻乘機巧妙地操縱艾登,使他終於在1957年1月辭去了首相一職,並由自己接任。艾登辭職後,成功挽留了自己的聲望,並於1961年被冊封為亞芬伯爵。
[编辑] 退休
離開政壇以後,艾登與第二任妻子在維特郡過著平靜的生活,期間又寫了一本受好評的個人傳記,名為《Another World》,除此之外,他亦寫了幾本政治回憶錄。在1977年,艾登在美國外遊時,身體狀況突然急劇惡化,在他的要求下,當時的英國首相卡拉漢派出英國皇家空軍(Royal Air Force)接他回國,最後亞芬伯爵在1977年1月14日,因肝癌在索爾斯伯里逝世,終年79歲。
艾登唯一存活的兒子,尼古拉·艾登(Nicholas Eden,1930年─1985年),在1977年以前稱為艾登子爵,也是一位政治家,曾在zh-hans:玛格利特·撒切尔夫人;zh-hant:瑪格利特·柴切爾夫人;zh-hk:戴卓爾夫人的政府供職,一直至54歲時,因愛滋病早逝。
艾登的長子,西門·艾登(Simon Eden),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英國皇家空軍在百慕達的一次行動中陣亡。艾登與西門的關係十分要好,故他的死訊對艾登造成了很大打擊。
有關艾登的文件和政府檔案,現正存放於伯明翰大學,以作特別館藏。
[编辑] 艾登內閣
- 安东尼·艾登: 首相(Prime Minister)
- 基爾穆爾勳爵(Lord Kilmuir): 大法官(Lord Chancellor)
- 索爾斯伯利勳爵(Lord Salisbury): 樞密院議長(Lord President of the Council)
- 哈利·克魯克香克(Harry Crookshank): 掌璽大臣(Lord Privy Seal)及下議院領袖(Leader of the House of Commons)
- 拉博·巴特勒(Rab Butler): 財政大臣(Chancellor of the Exchequer)
- 麥美倫(Harold Macmillan): 外務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Foreign Affairs)
- 格威林·勞合·喬治(Gwilym Lloyd George): 內務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Home Department)
- 艾倫·倫諾克斯-博伊德(Alan Lennox-Boyd): 殖民地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Colonies)
- 休姆勳爵(Lord Home): 英聯邦事務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Commonwealth Relations)
- 彼得·霍尼戈夫(Peter Thorneycroft): 貿易委員會主席(President of the Board of Trade)
- 伍爾頓勳爵(Lord Woolton): 蘭卡斯特公爵領地總裁(Chancellor of the Duchy of Lancaster)
- 大衛·埃克爾斯爵士(Sir David Eccles): 教育部長(Minister of Education)
- 詹姆士·斯圖亞特(James Stuart): 蘇格蘭事務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Scotland)
- 德瑞克·希思科特·艾默里(Derick Heathcoat Amory): 農業部長(Minister of Agriculture)
- 沃爾特·唐納·蒙克頓爵士(Sir Walter Turner Monckton): 勞工及國民服務部長(Minister of Labour and National Service)
- 塞爾文·勞埃(Selwyn Lloyd): 國防部長(Minister of Defence)
- 鄧肯·桑斯(Duncan Sandys): 房屋及地方政府事務部長(Minister of Housing and Local Government)
- 奧斯伯特·皮克(Osbert Peake): 退休金及國民保險部長(Minister of Pensions and National Insurance)
[编辑] 變動
- 1955年12月,拉博·巴特勒取代[哈利·克魯克香克,成為掌璽大臣及下議院領袖。麥美倫則接替拉博·巴特勒為財政大臣。塞爾文·勞埃接替麥美倫為外務大臣。沃爾特·唐納·蒙克頓爵士取代勞埃為國防部長。伊安·麥克勞德(Iain Macleod)獲接替蒙克頓爵士的勞工及國民服務部長一職。塞爾扣克勳爵(Lord Selkirk)取代伍爾頓勳爵為蘭卡斯特公爵領地總裁。另一方面,工務部長(Minister of Public Works),派翠克·巴肯-赫本(Patrick Buchan-Hepburn),加入內閣,而退休金及國民保險部長一職在奧斯伯特·皮克退休後脫離內閣。
[编辑] 艾登與格雷家族的關係
查里斯·格雷,第一代格雷伯爵(Charles Grey, 1st Earl Grey) = 伊莉莎伯·格雷 | ------------------------------------------ | | 查里斯·格雷,第二代格雷伯爵(Charles Grey, 1st Earl Grey) 威廉·格雷(William Grey) 英國首相= Maria Shireff | Georgina Plowden = 威廉·格雷爵士(Sir William Grey) | 威廉·艾登爵士(Sir William Eden) = Sybil Grey | 安东尼·艾登爵士 英國首相
[编辑] 外部連結
官銜 | ||
---|---|---|
前任 斯坦利·鲍德温 |
掌璽大臣 1934–1935 |
繼任 倫敦德里侯爵 |
前任 塞繆爾·霍爾爵士 |
外務大臣 1935–1938 |
繼任 哈利法克斯子爵 |
前任 托馬斯·英斯基普爵士 |
自治領事務大臣 1939–1940 |
繼任 蓋德高子爵 |
前任 奧利弗·斯坦利 |
陸軍大臣 1940 |
繼任 大衛·馬傑森 |
前任 哈利法克斯子爵 |
外務大臣 1940–1945 |
繼任 內斯特·貝文 |
前任 斯塔福·克里普斯爵士 |
下議院領袖 1942–1945 |
繼任 赫伯特·莫里森 |
前任 赫伯特·莫里森 |
外務大臣 1942–1945 |
繼任 麥美倫 |
前任 邱吉爾爵士 |
英國保守黨黨魁 1955–1957 |
繼任 麥美倫 |
英國首相 1955–1957 |
前任 新創設 |
亞芬伯爵 1955–1957 |
繼任 尼古拉·艾登 |
沃波尔 - 威尔明顿 - 佩勒姆 - 纽卡斯尔 - 德文郡 - 纽卡斯尔 - 比特 - G·格伦维尔 - 罗金汉 - 查塔姆 - 格拉夫顿 - 诺斯 - 罗金汉 - 谢尔本 - 波特兰 - 小皮特 - 阿丁顿 - 小皮特 - W·格伦维尔 - 波特兰 - 珀西瓦爾 - 利物浦 - 坎宁 - 戈德里奇 - 威灵顿 - 格雷 - 墨尔本 - 皮尔 - 墨尔本 - 皮尔 - 罗素 - 德比 - 阿伯丁 - 巴麥尊 - 德比 - 巴麥尊 - 罗素 - 德比 - 迪斯雷利 - 格莱斯顿 - 迪斯雷利 - 格莱斯顿 - zh-hk:梳士巴利;zh-hans:索尔兹伯里;zh-hant:索尔兹伯里 - 格莱斯顿 - zh-hk:梳士巴利;zh-hans:索尔兹伯里;zh-hant:索尔兹伯里 - 格莱斯顿 - 羅斯伯里 - zh-hk:梳士巴利;zh-hans:索尔兹伯里;zh-hant:索尔兹伯里 - 贝尔福 - 坎贝尔-班纳文 - 阿斯奎斯 - 勞萊·喬治 - 伯纳尔·劳 - 鲍德温 - 麦克唐纳 - 鲍德温 - 麦克唐纳 - 鲍德温 - 张伯伦 - 丘吉尔 - 艾德礼 - 丘吉尔 - 艾登 - 麥美倫 - zh-hans:道格拉斯-霍姆; zh-hant:道格拉斯-霍姆; zh-hk:杜嘉菱 - 威爾遜 - 希思 - 威爾遜 - 卡拉汉 - zh:戴卓爾夫人; zh-hans:玛格利特·撒切尔; zh-hant:瑪格麗特·柴契爾; zh-hk:戴卓爾夫人 - zh:馬卓安; zh-hans:梅杰; zh-hant:梅傑; zh-hk:馬卓安 - zh:貝理雅; zh-hans:布莱尔; zh-hant:布萊爾; zh-hk:貝理雅 - zh:白高敦; zh-hans:布朗; zh-hant:布朗; zh-hk:白高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