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婆罗洲(英文:Borneo),印尼人稱加里曼丹岛(印尼文:Kalimantan)是世界第三大岛,排在格陵蘭及新幾內亞之後。面积为736,000平方公里。
目录 |
[编辑] 地理
[编辑] 四面環海
[编辑] 临近岛屿
[编辑] 河流
自古以來,婆罗洲島內陸地區的交通主要靠河流運輸,有些內陸地區河運更是唯一對外交通方式。婆罗洲島北部的河流可通航里程很少超過160公里,許多河運不通的內陸地區仍與現代社會隔絕。
以下為婆羅洲重要的河流。
中文 | 英文 | 馬來文 | 長度(公里) | 介紹 |
---|---|---|---|---|
卡普阿斯河 | Kapuas River | Sungai Kapuas | 1010 | 婆羅洲最長河流,在印尼西加里曼丹境內。 |
馬哈坎河 | Mahakam River | Sungai Mahakam | 715 | 婆羅洲第二長河流,于東加里曼丹境內。 |
巴利多河 | Barito River | Sungai Barito | 650 | 婆羅洲第三長河流,于中加里曼丹境內。 |
拉讓江 | Rejang River | Sungai Rejang | 563 | 在砂勞越州,是馬來西亞最長河流,但祇有下游150公里利於航運。 |
京那峇達岸河 | Kinabatangan River | Sungai Kinabatangan | 483 | 馬來西亞沙巴州最長河流。 |
峇南河 | Baram River | Sungai Baram | 402 | 馬來西亞砂勞越州第二長河流。 |
魯巴河 | Lupar River | Sungai Lupar | 229 | 馬來西亞砂勞越州境內。 |
林夢河 | Limbang River | Sungai Limbang | 196 | 位於砂勞越州,分隔汶萊領土的林夢省境內。 |
[编辑] 山與山脈
馬來西亞第一高峰在婆羅洲島上,即在島的東北端,沙巴州境內的哥打京那峇魯山(馬來文:Kota Kinabalu),海拔4095.2公尺。
婆羅洲島上有幾條山脈。
從東北端的哥打京那峇魯山開始,往西南延伸出一組連接的各山脈,另一端在島的西南端,西加里曼丹境內。整組山脈東北,西南走向,穿過島的中部。
- 哥打京那峇魯山開始
- 先是伊蘭山脈(Iran)。
- 接著是馬勒山脈(Muller):為西加里曼丹與中加里曼丹二省的天然分界線。
- 然後是斯赫瓦納山脈(Schwaner):也是西、中加里曼丹二省的天然分界線,此山脈上有加里曼丹地區第一高峰Gunung Bukit Raya,高2278公尺,在中加里曼丹境內。
在馬勒山脈與斯赫瓦納山脈交接處附近,向西延伸出一條卡普阿斯胡盧山脈(Kapuas Hulu),是西加里曼丹與馬來西亞沙勞越州的天然交界。
在婆羅洲東南部,南加里曼丹境內有一條Meratus山脈。
[编辑] 氣候
盛行赤道气团,为赤道多雨气候。平均氣溫24-25℃,赤道在島中間穿過,若以赤道將婆羅洲島分南北二部份,會發現面積剛好差不多。
雖然在赤道上,卻不干燥,連降雨量最少的地區Sangkulirang,年降雨量也有1625毫米。11月到次年3月是降雨多的月份,7-8月少雨。依統計,越往島的東部,降雨量越少;內陸地區的降雨量比沿海地區多。
[编辑] 歷史
[编辑] 早期華人接觸
- 約414年(晉安帝隆安14年),中國憎侶法顯由印度求得佛法,回歸中國途中經過南洋,曾有一提及耶婆提(Ye-po-ti),根據史家的意見,認為此地是現今的婆羅洲。
- 和中國最早的通航紀錄是出現在《梁書》裡,520年(梁武帝普通原年),在中國古籍中,當時被稱為渤泥(Poni)、婆利(Poli)、或婆羅(Polo),後來演變成婆羅乃(Brunei),也就是現在通用的汶萊一名。
- 在梁、隋、唐三朝裡,婆利都有遣送信使向中國朝貢方物,直至宋代這種接觸繼續保持,到了明朝一系列史無前例的官方航海便在此時開始,最著名的要算是鄭和的七下西洋,據記載曾兩次經過渤泥。
- 約1375年(明洪武8年),14、15世紀時華人曾在沙巴的今那巴打岸河(Sungai Kinabatangan)居住,有一明朝使者王森屏傳說還做過沿岸地區的統治者-拉者(Rajah)。
- 約1772年(清朝乾隆37年),華人活動逐漸轉移到島西部,主要集中在一些金礦開採地區,如坤甸(Pontinak)和三發(Sambas),近百名客家人抵達坤甸,可說是開發此地的先軀者。
- 1777年華人羅芳伯在婆羅洲島上(今加里曼丹西部)成立了世界第一個由華人所創立的共和國-蘭芳共和國。國家元首稱「大總制」。
- 1820年(清道光元年),估計約有三萬六千名華人居住在此礦區內。1823年(清道光四年)已達十五萬人之多。
- 在荷蘭殖民勢力進入自印尼蘇門達臘北移至南婆羅洲之後,他們開始忌妒華人在金礦區的利益,並使用權力限制華族移民和貿易,爾後逐漸減少,不少礦工也被迫遷徙至沙捞越。
[编辑] 西方殖民背景
[编辑] 政治
- 北部为东马来西亚全境,行政区为沙巴与砂勞越二州,及纳闽联邦直辖区。(所佔面积第二,地圖橘色部份。)东马来西亚地區原稱北婆羅洲,是前英國殖民地,在1963年9月16日加入馬來西亞。
- 在沙巴、砂勞越中间为汶萊國,全境均在婆罗洲岛内,包括临近岛屿。(所佔面积最小,地圖绿色部份。〕
- 馬來西亞的砂勞越、沙巴及汶萊國合稱“北婆三邦”,簡稱“砂汶沙”。面積共有196,500平方公里。
- 南部为屬于印尼的加里曼丹地區,面積有539,500平方公里,分東加里曼丹、南加里曼丹、中加里曼丹、西加里曼丹四省。加里曼丹1949年以前是荷蘭殖民地。(所佔面积最大,地圖黃色部份。)
[编辑] 經濟
島上經濟以林木業為主,另外有藤等森林資源,礦物有黃金、鑽石、煤、石油、鈾等。
[编辑] 人口
婆羅洲島人口分佈不均勻,差別極大,人口主要集中在各大城市及沿海地區,內陸人口稀少,居住在內陸的多是當地土著達雅族,多沿河岸居住。
[编辑] 岛上的稀有生物
- 大花草或莱佛士花(Rafflesia),世界最大的花,目前已知有16種,本島即有3種,包括凱依西大花草(Rafflesia Keithii)直徑達80公分,為三種最巨大的。另有普利契大花草(Rafflesia Pricei)及唐古禮尼大花草(Rafflesia Tengku Adlini),花型較小。
- 婆罗洲象
- 犀鸟:為马来西亚砂拉越州的州鸟。
- 人猿
- 長鼻猴
- 雲豹
- 婆羅洲金貓(Borneo Bay Cat)
- 婆罗洲犀牛(即东苏门答腊犀牛)
[编辑] 文獻來源
- 《馬來西亞華人經濟地位之演變》,海外華人經濟叢書第五種,劉文榮,臺北:世華經濟出版社。
- 《Ensiklopedi Nasional Indonesia Jilid8》:是印尼文的國家百科全書,1990年由PT Cipta Adi Pustaka出版,翻譯引用了裡面的Kalimantan、Dayak Suku等條目。
[编辑] 相关条目
太平洋岛屿 |
主要岛屿:钓鱼台列岛 | 香港島嶼 | 库页岛 | 千岛群岛 | 琉球群岛 | 台湾岛 | 舟山群岛 | 海南岛 | 崇明岛 | 加里曼丹岛 | 菲律宾群岛 | 苏门答腊岛 | 新几内亚岛 (伊里安岛) | zh:新西蘭; zh-hans:新西兰; zh-hant:紐西蘭; zh-hk:新西蘭群岛 | 马里亚纳群岛 | 爪哇岛 | 小巽他群岛 | 苏拉威西岛 | 摩鹿加群岛 | 廖内群岛 | 新加坡岛| 阿留申群岛 | 温哥华岛 | 夏洛特皇后群岛 | 雷维利亚希赫多群岛 | 科隆群岛 | 复活节岛 | 火地群岛 | 彼得一世岛 | 亚历山大一世岛 | 塔斯马尼亚岛 | 独岛 | 纳土纳群岛 | 马都拉岛 | 查塔姆群岛 | 鬱陵島 |
波利尼西亚群岛 |
夏威夷群岛 | 中途岛(美) | 威克岛(美) | 埃利斯群岛(图瓦卢) | zh:湯加; zh-hans:汤加; zh-hant:東加; zh-hk:湯加群岛 | 社会群岛(法属波利尼西亚) | 土布艾群岛(法属波利尼西亚) | 土阿莫土群岛 (法属波利尼西亚) | 马克萨斯群岛(法属波利尼西亚) | 纽埃岛(新西兰) | 萨摩亚群岛(分属萨摩亚)和美属萨摩亚 | 托克劳群岛(新西兰) | 库克群岛 | 莱恩群岛(基里巴斯) | 菲尼克斯群岛(属基里巴斯) | 约翰斯顿岛 | 瓦利斯群岛(法) | 富图纳群岛(法) | 皮特凯恩群岛(英国) |
美拉尼西亚群岛 |
俾斯麦群岛(巴新) | 所罗门群岛 | 圣克鲁斯群岛(所罗门群岛) | 新赫布里底群岛(瓦努阿图) | 新喀里多尼亚岛(法) | 斐济群岛 |
密克罗尼西亚群岛 |
马里亚纳群岛(属北马里亚纳和关岛) | 加罗林群岛 (属帕劳与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马绍尔群岛| zh:瑙魯; zh-hans:瑙鲁; zh-hant:諾魯; zh-hk:瑙魯岛 | 吉尔伯特群岛(属基里巴斯) |
南海诸岛 |
东沙群岛 | 西沙群岛 | 中沙群岛 | 南沙群岛 |
日本列島 |
本州岛 | 四国岛 | 九州岛 | 北海道岛 | 对马岛 | 隐歧岛 | 伊豆诸岛 | 淡路岛 | 佐渡岛 | 小笠原群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