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 (台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07農曆新年頭版 |
|
類型 | 日報 |
版式 | 寬板 |
|
|
擁有者 | 壹傳媒 |
出版商 | 香港商蘋果日報出版發展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
編輯 | 陳裕鑫 |
主編 | 卜大中 |
創刊日 | 2003年5月2日 |
政治立場 | 中立 |
語言 | 正體中文 |
售價 | 新台幣15元 |
總部 | 台北市內湖區行愛路141巷38號 |
發行量 | 526,578份(2007年9月)[1] |
|
|
網站: apple.1-apple.com.tw |
《蘋果日報》(2003年5月2日—)為香港上市公司壹傳媒旗下的正體中文報紙,以香港《蘋果日報》為藍本,並由大股東黎智英所創立,負責人兼發行人為葉一堅,總經理為曾孟卓,社長為杜念中,總編輯是陳裕鑫,總主筆是卜大中,顧問是筆名司馬文武的江春男。
報紙的名稱是黎智英所想出來的,他認為:「若當初亞當和夏娃沒有咬下蘋果,世界上就不會有善惡,也沒有新聞的存在。」[2]因此將報紙命名為《蘋果日報》。
創刊當天,本報的份量遠超越當時市面上其他臺灣報紙、以全彩印刷和低價(當時大部分的主要報紙都為了與本報競爭,由售價新臺幣15元於同日降價至新臺幣10元,而本報剛上市時以新臺幣5元促銷,到下月調整至新臺幣10元)。本報的最大特色是著重圖片以及視覺化之圖表,並採用一般報紙所無的全彩印刷(包括分類廣告在內),印紙量和週末版的《紐約時報》相若。目前為中華民國境內具有影響力主要大報之一。
目录 |
[编辑] 特色
[编辑] 中立性
《蘋果日報》總主筆卜大中為臺灣有名的泛綠人士,《蘋果日報》的〈蘋論〉(蘋果日報社論)也多出自其手中。《蘋果日報》在敏感政治議題上都有詳細的報導以及尖銳的評論,但大致是以藍綠「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來作平衡。[3][4]因此,部份泛藍支持者認《蘋果日報》偏泛綠,部份泛綠支持者認《蘋果日報》偏泛藍,亦有部份泛綠支持者認《蘋果日報》僅〈蘋論〉不偏藍。另外,《蘋果日報》基於「破除偶像崇拜」的理念,尤其致力破除「政黨崇拜」。[5][6]
但於兩岸關係報導上,《蘋果日報》稱呼對岸時皆以「中國」稱呼,並未使用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觀點之「中國大陸」或「中共」,且報導對岸新聞時多屬負面消息;另《蘋果日報》之社論與國內要聞強調臺灣主體性,使得部分民眾質疑《蘋果日報》在兩岸立場上偏重獨派。而泛綠則認為《蘋果日報》還是統派媒體,只是《蘋果日報》的「統」有兩大特色:反對中共獨裁政權(在推翻或更替中共獨裁政權前,不支持中國統一),而傾向兩國論(以「國對國」模式統一)。不過,《蘋果日報》直接以「中國」一詞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代稱,顯示其立場認為台灣不屬於中國的一部分。不將中華人民共和國稱呼為大陸、中國大陸、中共甚至內地等內部稱呼內部的名稱。而是以臺灣是站在中國的外部的立場,以外部名稱中國稱呼之。
目前於《蘋果日報》〈論壇〉版中,皆有泛藍及泛綠人士為該報撰寫政論文章,例如趙少康的〈趙少康傳真〉專欄和林濁水的〈非典型論述〉專欄。另有陳文茜的〈我的陳文茜〉專欄、殷乃平等經濟學研究者輪流執筆的〈經濟人語〉專欄、柯翰默(Charles Krautham),《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的〈美國與世界〉專欄(內文經過翻譯)。
台灣國家安全會議副秘書長卸任後轉任該報顧問的江春男(司馬文武)撰寫〈司馬觀點〉專欄。
[编辑] 娛樂性
由於《蘋果日報》由香港壹傳媒管理,故帶有非常濃厚的壹傳媒風格,也就是以圖片為主、文字為輔之報導方式,且常以大版面之圖或照片置於頭版,吸引讀者;另外,《蘋果日報》亦相當重視八卦新聞,常以頭版或大篇幅報導之。
此一特色常引起很多的爭議。
[编辑] 其他
- 中華民國早期報紙在農曆新年期間大多會暫停出刊或派送報紙,或是以春節前就編撰好之內容出刊。《蘋果日報》為台灣首創全年365日皆出刊的報紙。[7]
- 中華民國大多數的報紙都會推出訂閱優惠,長期訂購會比零售價格便宜;但《蘋果日報》是第一家訂閱費用比零售價格高的報紙,之前每份售價為新台幣10元時,訂閱卻是每份15元,多出的5元是送報到府的費用。因此《蘋果日報》是以零售為主。
- 《蘋果日報》之〈暖流〉及〈投訴〉二版皆為其首創,之前中華民國報紙皆無此二版。之後《聯合報》、《中國時報》及《自由時報》紛紛跟進,讀者之媒體近用權獲得一定程度之保障,各報之正面新聞亦開始增多。
- 新聞內文中出現之非中文人名、地名會有英文標注。
- 分類廣告因對廣告格式有規範,故分類廣告版面較他報清爽。
- 《蘋果日報》每日刊出之《昨日蘋果被發現的錯與批評》專欄,使其得以隨時修正自己的錯別字與報導不當之處。除《國語日報》外,中華民國其他各報都沒有類似的專欄。
[编辑] 內容
台灣《蘋果日報》主要內容目前有六個區塊,分別為:
- 頭條要聞
- 頭條、要聞、政治、生活、社會、地方綜合、法庭、論壇、暖流、投訴與服務
- 蘋果國際
- 國際新聞、中國新聞、雙語天下
- 財經
- 財經焦點、證券、國際財經、科技、創業專欄、房地產與裝潢、金融理財以及5份周報(地產王、家居王、豪宅王、基金王及投資王)
- 娛樂
- 體育
- 副刊
[编辑] 銷售量
- 《蘋果日報》為臺灣首家接受中華民國發行公信會(ROC-ABC)稽核發行量的報社(其最大競爭對手《自由時報》亦於2007年加入)。由於ROC-ABC在稽核發行量時不列計「免費報」(即免費供不特定人士自由取閱的報紙),所以台灣各大報紙之中過去僅有《蘋果日報》在其報頭強調「本報為中華民國發行公信會唯一報紙稽核會員」(已在《自由時報》接受稽核發行量之後去除「唯一」二字),暗諷台灣其他報社祇敢宣傳閱報率有多高、卻不敢接受ROC-ABC的稽核發行量。
- 《蘋果日報》、《壹週刊》發行部商務總監陳貴明曾指出:「台灣報紙雜誌的灌水發行量,大部份來自贈閱的公關行為;但贈閱的讀者不會深入閱讀,廣告效益自然差。」[8]
- 《蘋果日報》在便利商店的銷售量非常高,比《自由時報》還高;但因《自由》、《聯合》、《中時》三報訂閱市場比《蘋果》大很多,因此台灣報紙的佔有率統計數據是:《蘋果》及《自由》互爭第一名,而《聯合》、《中時》在第三、四名間競爭。
- 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執行長盧世祥說:「很多媒體在發行量灌水,廣告主買他們的廣告,就是把廣告主當成冤大頭。」又說:「以商業的角度來看,公佈真實的發行量是對投資人負責的行為。美國曾有報社因公佈灌水的發行量,膨脹閱讀率,誤導投資人,導致投資人損失而挨告;『安隆(Enron)案』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8]
[编辑] 爭議
[编辑] 花邊消息
一般的報紙多以政治、經濟、國際等議題作為頭版新聞,但是蘋果日報的頭版則是以本地的八卦新聞、社會新聞為主,且往往以大篇幅報導此類新聞。此特色使許多公眾人物對蘋果日報抱持反感態度,也使該報多次與被報導人進行法律訴訟。
有讀者與民眾認為,《蘋果日報》的內容有過多無關緊要的花邊、八卦新聞,不但與公眾利益不相符、也傷害人權。並可能助長社會跟拍風氣,引進香港惡質狗仔文化。
《蘋果日報》經常獨家揭露各種弊端,以及社會的不公平事件,因此也有人認為蘋果能勇於揭弊、不畏強權,並能破除偶像崇拜(尤其是對政治明星的崇拜)。而對於招致負面評價的八卦內容,也有人認為這樣的新聞正滿足社會大眾需求,反應時代風氣。雖然以腥羶新聞為噱頭,不過這些新聞通常都有經過記者跟當事人再次證實,與許多未經查證就出刊的八卦報刊頗為不同。
[编辑] 圖片內容
《蘋果日報》常將傳統上認定為煽色腥(煽情、色情、血腥,sensational。譬如:走光照、偷拍照、屍骸照、血肉糢糊的照片等)之圖片刊出,甚至以大版面刊登在頭版。發生社會事件時,《蘋果日報》常以逼真的連環插圖(示意圖),巨細靡遺的描繪事件流程,自殺(最近開始收斂)、犯罪及殘暴行為也不例外。例如台中市長胡志強夫婦車禍受傷,《蘋果日報》頭版刊載邵曉鈴送醫照片,已侵犯當事人隱私權及人格權。《蘋果日報》於2006年11月23日在報上刊登聲明道歉,表示將來在車禍照片的選擇及處理上會更加謹慎。
對於《蘋果日報》過度報導社會事件,有人認為可能因此對下一代造成不良影響,或妨礙善良風俗,而且直接刊登此類照片並不尊重被攝者、也傷害了不少人的人權。 蘋果化更成為「媒體品質向下沈淪」的同義詞。
也有意見認為「煽腥色」的定義見仁見智,不該強以傳統觀念限制。而且社會大眾也有所需求,反應時代風氣。
[编辑] 參見
[编辑] 參考資料
- 中華民國發行公信會,〈平面媒體發行量的虛與實〉座談會紀錄,2005年3月17日。
- 陳明道,〈蘋果打敗番薯 台媒黯然神傷〉,《新台灣新聞週刊》第489期,2005年8月8日出刊。
- 唐湘龍,〈蘋果與自由的差異〉,2006年12月6日。
[编辑] 注釋
- ^ 根據財團法人中華民國發行公信會所公佈的資料。
- ^ 黎智英品味 挑戰台灣 - 《聯合晚報》 2000.2.21
- ^ 第一例為2007年5月24日〈蘋論〉論述蔣友柏所陳之「兩蔣(按:即蔣中正與蔣經國)確曾迫害台灣人民」一語時,批評泛藍觀點為「以蔣孝嚴為代表,是兩蔣全對,不容挑戰」,亦批評泛綠觀點為「兩蔣全錯,也不容挑戰」;同時直指,這兩種情緒化的態度是當今台灣無法進行公共政策理性論辯之最主要原因。該文認為,蔣中正之武力保台,與蔣經國之改革保台,皆為史上之功業,為不容抹滅之史實;同樣,兩蔣執政初期之高壓統治,亦為不容抹滅之史實。
- ^ 第二個例子是2007年7月16日〈蘋論〉主題〈戒嚴到解嚴的蠢話與笑話〉,以「《戒嚴法》只要存在,就是百分之百的威脅,不管真正用了多少」來反駁臺灣戒嚴期間國民黨所謂的「《戒嚴法》只實行百分之二,沒有影響人權」,又用「政治社會變遷的要素之一,就是菁英份子和領導者的誠意和意志。當時的情勢,蔣經國當然可以翻臉祭出《戒嚴法》逮捕黨外人士,審判後關押或槍決。……可是蔣經國已有了『台灣必須逐步民主化』的認知;他的決心,使強烈的反民主權力者(黨、政、軍、警、特)不敢有所動作,促成了台灣和平民主化的奇蹟」來反駁陳水扁所謂的「解嚴是環境所趨,不得不然;蔣經國沒有選擇,並非自願解嚴」。該文同時批泛綠常用語「國民黨是外來政權」為大笑話:「在第一次民主選舉總統前,這句話是對的;可是民主選舉後就沒有外來政權了。民主選舉出來的國會最大黨,會是外來政權?簡直大笑話,也是對投票給國民黨的選民最大的侮辱與輕慢。豈有此理!」
- ^ 第一例為2007年2月12日〈司馬觀點〉主題〈窩囊黨〉批評國民黨「『一面倒』的吹捧馬英九」:「『無人不可取代』,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觀念。國民黨如果相信『只有馬英九出來,台灣才有前途』,這個黨是窩囊的、比民進黨更不爭氣的黨。」
- ^ 第二例為2007年10月25日〈蘋論〉主題〈雞湯變污水〉批評民進黨罹患「選舉強迫症」:「民進黨的問題是:什麼好政策,都等到選舉才釋放;也許有利選情,但卻耽誤了時機,愚蠢到沒把『時間成本』計算進去;結果,本來的好事因為時機變化而變成壞事,一鍋雞湯被搞成污水。這種有『選舉強迫症』的政黨,還在幼稚階段,精神狀態不成熟,難怪得不到全民的信賴。」
- ^ 根據蘋果日報網頁所提供
- ^ 8.0 8.1 〈平面媒體發行量的虛與實〉,中華民國發行公信會
[编辑] 外部連結
- 壹蘋果網絡 - 蘋果日報(正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