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银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花旗银行(Citibank N.A.)是花旗集團屬下的一家零售銀行,其主要前身是1812年6月16日成立的「纽约城市银行」(City Bank of New York),經過近兩個世紀的發展、併購,已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也是一間在全球近五十個國家及地區設有分支機構的國際大銀行,總部位於紐約市公園大道399號。
根據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的資料,2005年3月31日,花旗集團控股的12家美國花旗銀行的國內存款總額為204,351,066千美元,資產總額為935,236,982千美元(逾九千億美元);這些數字並不包括花旗銀行的海外機構。
花旗銀行是在中國開辦業務的第一家美國銀行。1902年5月15日,花旗銀行的前身之一「國際銀行公司」(International Banking Corporation)在上海開設分行,這也是花旗銀行在亞洲的第一家機構。同年,國際銀行公司於7月1日在新加坡與馬尼拉,10月8日在横滨,12月8日在香港分別開設另外四家機構。1964年8月3日,花旗銀行在台北開設分行。花旗銀行在澳門的業務則開始於1983年5月27日。1995年,在離開45年後,花旗銀行重新在中國大陸常規辦理業務,已經在北京、 广州、上海、深圳、天津、成都、大连开设了分行。在大陆和台灣,Citibank均譯作「花旗銀行」,在香港與紐約的華人社區則使用「萬國寶通銀行」(可能源自International Banking的名字);2001年年底,香港使用的中文名改為與大陆及台灣相同的「花旗銀行」。
目录 |
[编辑] 大事記
- 1812年6月16日,後來發展成花旗銀行的「纽约城市银行」(City Bank of New York)由紐約州政府特許設立,許可資本(authorized capital)200萬美元,給付資本(paidin capital)80萬美元。同年9月14日,城市銀行在紐約市正式開業,為紐約商人服務。
- 1865年,加入新成立的美國國家銀行體系(U.S. national banking system),並更名為「紐約國家城市銀行」(The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
- 1894年,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
- 1897年,在美國的主要銀行中,首家設立外國業務部,並開始外幣交易業務。
- 1902年,業務拓展到亞洲、歐洲、印度。並在上海、馬尼拉等地設立辦事處。
- 1904年,開創旅行支票(traveler's checks)業務。銀行總部移至華爾街55號,並一直使用到1961年。
- 1913年,是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首要參股人。
- 1914年11月10日,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設立分行,成為首家在外國設立分行的美國國家銀行。
- 1915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設立辦事處。成為美國有最大海外機構網的國際銀行。
- 1918年,收購一家美國的海外銀行「國際銀行」(International Banking Corporation)。
- 1919年,成為美國第一家資產超過10億美元的銀行。
- 1921年,在美國的主要銀行中,首家採用複利法給儲蓄帳戶(savings account)計息。
- 1928年,在美洲的主要銀行中,首家給存款人提供無質押個人貸款(unsecured personal loans)。
- 1929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商業銀行。併購「農民貸款信託公司」(Farmers' Loan and Trust Company),並將之更名為「城市銀行農民信託公司」(City Bank Farmers Trust Company)。
- 1936年,在紐約市的銀行中,首家開辦不需要最低餘額的支票帳戶(checking account)業務
- 1939年,在美國以外共有分布於23個國家的100間辦事機構,成為最大的國際性銀行。
- 1945年,在一系列戰爭貸款及勝利貸款活動中,售出了56億美元的美國國庫券(U.S. Treasury securities)。
- 1955年,更名為「紐約第一國家城市銀行」(The 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
- 1961年,發明negotiable定期存款(negotiable certificate of deposit)。成立「第一國家城市海外投資公司」(First National City Overseas Investment Corporation)作為海外分支及從屬機構的控股公司(holding company)。位於公園大道399號的新總部大樓建成。
- 1962年,在銀行150週年慶之際,更名為較短的「第一國家城市銀行」(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 1964年,進軍租賃業務。
- 1965年,進軍信用卡業務。
- 1966年,在倫敦市場開辦Dollar Certificates of Deposit,是自1888年來,倫敦市場的首家negotiable instrument。
- 1967年,開辦花旗銀行的第一張信用卡「第一國家城市簽賬服務」(First National City Charge Service),俗稱「囊闊所有卡」(the "Everything" card)。
- 1968年,一家銀行控股公司「第一國家城市股份公司」(First National City Corporation,後更名為Citicorp)成為第一國家城市銀行的母公司。
- 1969年,「囊闊所有卡」改制成為「主人簽賬」(Master Charge,後更名為萬事達卡,MasterCard)。
- 1974年,第一國家城市股份公司更名為花旗公司(Citicorp),以方便其國際業務。
- 1976年,第一國家城市銀行變成「花旗銀行國家協會」(Citibank, N.A.)(N.A.表示National Association)。
- 1977年,花旗銀行開建花旗卡銀行中心(Citicard Banking Center),利用花旗卡與自動櫃員機(ATM)進行服務。24小時的自動櫃員機不再僅是供緊急提現之用,而成為正常業務的一部分。
- 1979年,成為全球的首要外幣交易代理。
- 1981年,收購「大來信用證」(Diners Club)。
- 1982年至1984年間,在加利福尼亞、佛羅里達、依利諾伊、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收購儲蓄(Savings)與貸款業務,使花旗集團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控股公司。
- 1984年,花旗銀行倫敦分行成為錢伯斯清算公司(CHAPS Clearing Company)的創始成員機構之一。錢伯斯清算公司是僅次於美國Fedwire的全球第二大實時大體結算系統(real-time gross settlement system)。
- 1985年,在紐約開辦「直接連入」(Direct Access®)服務,通過個人電腦跟花旗銀行連結。
- 1986年,在紐約與香港首次使用觸屏式自動櫃員機(touch-screen automated teller machine)。
- 1989年,成為抵押信用卡(securitized credit card receivable)的首要發行人。在紐約長島市科特廣場(Court Square)的一座新摩天大樓建成。
- 1992年,花旗銀行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花旗集團的分支機構遍佈90多個國家。
- 1993年,成為全球最大的信用卡及簽帳卡的發行人與服務提供人。將1980年代收購的各家存款銀行合併,並以「花旗銀行聯邦儲蓄銀行」(Citibank, FSB)之名統一運作。
- 1994年,開設俄國第一家外國獨資商業銀行。
- 1995年,在闊別45年後,在中國開設第一家具備全面業務的(fullservic)分行,並在越南與南非開設分行。
- 1996年,擁有亞洲最多的信用卡。台灣是美國以外第一個信用卡數量超過100萬張的國家/地區。
- 1998年10月8日,花旗公司(Citicorp)與旅行家集團(Travelers Group)雙方的所有屬下合併成為花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Citigroup Inc.)。花旗銀行繼續保持為花旗集團旗下的強勢品牌。
- 2005年7月1日,花旗銀行香港分行零售銀行業務轉移至在當地註冊成立的花旗銀行(香港)有限公司。
- 2007年4月1日,花旗銀行中國內地分行轉移至在當地註冊成立的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
- 2007年4月9日,花旗銀行宣布合併台灣的華僑商業銀行,其細節為在台灣註冊成立花旗(台灣)商業銀行,並以新註冊的花旗(台灣)商業銀行為存續銀行,華僑商業銀行為消滅銀行,於2007年12月1日完成合併。
- 2007年11月27日,阿布扎比投資局以75億美元入股花旗集團4.9%股權成為單一最大股東
[编辑] 分支機構
[编辑] 中國
- 北京
- 廣州
- 上海
- 深圳
- 天津
- 成都
- 武汉
- 大连
- 杭州
[编辑] 香港
- 金鐘
- 銅鑼灣
- 中環
- 紅磡
- 觀塘
- 美孚
- 旺角
- 北角
- 沙田
- 尖沙咀
- 荃灣
- 屯門
- 灣仔
- 元朗
- 大埔
[编辑] 澳門
- 澳門
[编辑] 臺灣
2007年12月1日起,台灣的華僑商業銀行併入花旗銀行在台註冊的子行花旗(台灣)商業銀行,但合併初期,花旗銀行在台原有的分行與花旗(台灣)銀行的營業據點仍維持獨立運作。[1]
[编辑] 美商花旗銀行據點
- 台北
- 板橋
- 桃園
- 新竹
- 台中
- 台南
- 高雄
[编辑] 花旗台灣商業銀行據點
- 台北市
- 台北縣
- 基隆
- 桃園
- 新竹
- 台中
- 彰化
- 雲林
- 嘉義
- 台南
- 高雄
- 屏東
- 宜蘭
[编辑] 亞洲及太平洋地區
- 澳大利亞(Australia)
- 巴林 (Bahrain)
- 孟加拉国(Bangladesh)
- 文莱 (Brunei Darussalam)
- 關島(Guam)
- 印度(India)
- 印度尼西亞(Indonesia)
- 日本(Japan)
- 韓國(Korea, Republic of)
- 馬來西亞(Malaysia)
- 阿曼 (Oman)
- 巴基斯坦(Pakistan)
- 菲律賓(Philippines)
- 沙特阿拉伯(Saudi Arabia)
- 新加坡(Singapore)
- 斯里蘭卡(Sri Lanka)
- 泰國(Thailand)
-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United Arab Emirates)
- 越南(Vietnam)
[编辑] 歐洲
- 比利時(Belgium)
- 捷克(Czech Republic)
- 法國(France)
- 德國(Germany)
- 希臘(Greece)
- 匈牙利(Hungary)
- 義大利(Italy)
- 波蘭(Poland)
- 俄國(Russia)
- 西班牙(Spain)
- 土耳其(Turkey)
- 英國(United Kingdom)
[编辑] 拉丁美洲
- 阿根廷(Argentina)
- 巴哈馬(Bahamas)
- 巴西(Brazil)
- 智利(Chile)
- 哥倫比亞(Colombia)
- 多米尼克(Dominican Republic)
- 墨西哥(Mexico)
- 巴拿馬(Panama)
- 祕魯(Peru)
- 玻多利格(Puerto Rico)
- 烏拉圭(Uruguay)
- 委內瑞拉(Venezuela)
[编辑] 北美
- 加拿大(Canada)
- 美國(United States)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相關條目
|
||
---|---|---|
營業中(滙豐/恒生網絡) | 恒生銀行 ·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 · | |
營業中(銀通網絡成員,香港為主要基地之一) | 中國銀行(香港) · 東亞銀行 · 中國建設銀行(亞洲) · 中國工商銀行(亞洲) · 集友銀行 · 中信嘉華銀行 · 大新銀行 · 星展銀行 (香港) · 香港富邦銀行 ·創興銀行 · 豐明銀行 · 南洋商業銀行 · 香港大眾銀行 · 上海商業銀行 · 渣打銀行 · 花旗銀行 · 交通銀行(香港) | |
營業中(銀通網絡成員,香港並非主要基地之一) | 荷蘭銀行 · 招商銀行(香港分行) · | |
營業中(其他非以香港為主要市場) | 豐隆銀行(香港分行) · 標準銀行亞洲 · 大生銀行 · 大有銀行 · 澳洲紐西蘭銀行 · 瑞士銀行 · 三井住友銀行 · 臺灣銀行 · 美國銀行 · 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 · 意大利聯合銀行 · 羅馬銀行 · 德國北方銀行 · 法國巴黎銀行 · 大華銀行 · 中國農業銀行(香港分行) · 蘇格蘭皇家銀行 · 三菱東京UFJ銀行 · 盤谷銀行(香港分行) | |
中銀香港被合併各成員 | 中國銀行 · 廣東省銀行 · 新華銀行 · 中南銀行 · 金城銀行 · 國華商業銀行 · 浙江興業銀行 · 鹽業銀行 · 華僑商業銀行 · 寶生銀行 | |
已經結業/被收購 | 國際商業信貸銀行 · 東藩滙理銀行 · 華俄道勝銀行 · 道亨銀行 · 海外信託銀行 · 遠東銀行 · 廣安銀行 · 恆隆銀行 · 大和銀行 · 南洋兄弟銀行 · 華商銀行 · 中國工業銀行 · 華僑商業銀行 · 友聯銀行 · 華比銀行 · 有利銀行 · 港基國際銀行 ·中國聯合銀行 ·第一太平銀行 ·香港工商銀行 ·香港華人銀行 ·康年銀行 ·嘉華銀行、永隆銀行 | |
註:這裡只包括持牌銀行及有限制牌照銀行,不包括接受存款公司。 |
|
---|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 · 麦加利银行 · 有利銀行 · 德华银行 · 横滨正金银行 |
华俄道胜银行 · 东方汇理银行 · 花旗银行 · 华比银行 · 荷兰银行 · 臺灣銀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