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濁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語音學中,將發音時聲帶振動的音稱爲濁音(又稱有聲),聲帶不振動的音稱爲清音(又稱無聲)。輔音(子音)有清有濁,而多數語言中元音(母音)均爲濁音,鼻音、邊音、半元音也是濁音。
普通話以及多數漢語方言沒有濁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漢語拼音p [pʰ](ㄆ)和b [p](ㄅ)均爲清音,其分別在於送氣(aspirated)與不送氣(unaspirated),是兩個音位(phoneme)。英語pin的p是送氣清輔音,spin的p是不送氣清輔音,但是英語母語者往往察覺不出兩者有甚麼不同,而且這種區別也沒有分辨詞義的作用,所以算是同一個音位。
目录 |
[编辑] 分辨
在說“啊——”aa--- /a/的時候,用手觸摸喉部,可感覺聲帶振動,因此這個元音/a/是濁音。而在說漢語的“巴巴巴……”bababa.../papapa/時,在字間停頓閉口時會發現既沒有聲音發出,手也感覺不到聲帶振動,因此這個/p/是清音。而在說“媽媽媽……”mamama... /mamama/時,在閉嘴發/m/音的時候也可以感到聲帶在振動,所以這個/m/(鼻音)也是濁音。
如將發音錄下,觀察相應的波形圖,會發現清塞音和塞擦音在輔音除阻前有個無聲區,而在發濁音的過程中一直能看到波形。
[编辑] 漢藏語系
[编辑] 漢語
中古漢語中,聲母分爲四類:全清、次清、全濁、次濁。全清如幫([p])、精([ts])、心([s]),次清如滂([pʰ])、清([tsʰ]),全濁如並([b])、從([dz])、邪([z]),次濁如明([m])、來([l])、以([j])母。按照學術界的擬音,全清聲母包括不送氣的清塞音、塞擦音以及清擦音,次清包括送氣的清塞音和塞擦音,全濁包括濁塞音、塞擦音和擦音(全濁聲母送氣性質尚有爭議),次濁包括鼻音、邊音和半元音。
在現代漢語的多數方言中都缺乏濁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即中古全濁音。在官話和粵語等方言中,中古全濁聲母清化成相應的清聲母。官話中塞音和塞擦音依平仄,平聲送氣同次清(如“同”dung字漢語拼音tóng /tʰʊŋ/),仄聲不送氣如全清(如去聲“洞”dungh字漢語拼音dòng /tʊŋ/,和入聲“讀”duk字漢語拼音dú /tu/)。粵語基本同官話,但白讀中上聲字同平聲送氣。吳語和老湘語的塞音和塞擦音仍保留全清、次清、全濁三分的特徵。閩語情況複雜,其中閩南語中古的全濁音清化,但中古的鼻音(次濁音)塞化爲濁塞音(或者變成邊音)。如“閩南語”三字的聲母中古漢語本來是/m/, /n/和/ŋ/,而現在成了/b/, /l/和/g/。漢語的聲母清化過程通常也伴隨聲調的分化,以保持原先的區別,通常清聲母字變成陰調而濁聲母字變成陽調(不一定發生在所有聲調,如普通話只有平聲區分陰陽)。
上古漢語的情況目前尚不明朗。有些學者認爲和中古漢語類似,塞音和塞擦音三分,還有人認爲四分的,即清濁各分送氣不送氣。
[编辑] 藏語
藏文(代表9世紀時的藏語發音)和中古漢語類似,也是塞音三分爲送氣和不送氣的清音,以及濁音。現代的安多方言仍然保持這種分別。而拉薩話等一些衛藏方言發生了和漢語官話相當類似的變化:全清和次清聲母保留,成爲陰調,全濁聲母當無前加字或上加字時送氣,而帶有前加字或上加字時不送氣,並成爲陽調。
對比漢語和藏語:
中古漢語和藏文 | 北京話等官話方言 | 拉薩話等衛藏方言 | 上海話等吳語 | 藏語安多方言 |
---|---|---|---|---|
全清 | 不送氣清音,平、上聲爲陰調 | 不送氣清音,陰調 | 不送氣清音,陰調 | 不送氣清音 |
次清 | 送氣清音,平、上聲爲陰調 | 送氣清音,陰調 | 送氣清音,陰調 | 送氣清音 |
全濁 | 清化,平聲送氣,陽調,仄聲不送氣,上聲先歸入陽去後和陰去合併,入聲變陽平 | 清化,無前、上加字者送氣,有前、上加字者不送氣,均爲陽調 | 濁音(清音濁流?),陽調 | 濁音 |
次濁 | 仍爲次濁,平聲陽調,上聲同清聲母上聲 | 仍爲次濁,無前、上加字者陽調,有前、上加字者陰調 | 仍爲次濁,陽調(偶爾陰調) | 仍爲次濁 |
[编辑] 印歐語系
英語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區分清濁,如p /p/和b /b/。英語的清塞音,尤其在詞首和詞中的重音前送氣很強,如pin裏的p是[pʰ],同漢語的p。在s後面的清塞音不送氣,如spin中的p [p],發音同普通話的b,有些英語教師稱其爲“濁化”是完全錯誤的。而英語的b [b]也是不送氣,以沒有濁塞音的漢語方言爲母語的人聽起來和不送氣清塞音沒有區別,學習時會受母語影響而將英語的濁塞音清化成不送氣清塞音,須注意清濁音的區別並多加練習才能將濁塞音發好。德語情況和英語類似,也是區分清濁音,而清塞音通常送氣,而s後面的清塞音送氣較隨意,但南部一些方言,如奧地利德語清塞音也傾向不送氣。此外,德語詞尾的濁音字母清化,如Tag [tʰa̙ːkʰ]。瑞典語的清塞音詞首以及詞尾送氣,而s-後及詞中不送氣。
現代羅曼語族(包括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羅馬尼亞語等)、俄語、荷蘭語等語言也區分清濁音,但其清塞音不送氣,如ta發音類似普通話的“搭”而非“他”。在母語沒有濁塞音的人聽起來,ta和da的發音難以區分。而以上述語言爲母語的人說英語時,也經常帶有將清塞音不送氣化的口音。荷蘭語和俄語詞尾的濁音聲母也發生清化。
梵語的塞音四分,清濁各有送氣和不送氣,如क ka, ख kha, ग ga, घ gha。
拉丁語分清濁而沒有送氣音,但拼寫時希臘語借詞用ph, th, ch來表達原來希臘語中的φ /pʰ/, θ /tʰ/, χ /kʰ/,但目前歐洲各國的拉丁語讀音多只有兩套,ph, th, ch有時擦化成/f/, /θ/, /x/,有時和p, t, c混同。
[编辑] 東方語言
日語的塞音和齒齦(有噝)擦音也有所謂的清濁音之分,一般而言,日語的清塞音不送氣或僅有些許的送氣。另外,在日語當中,若在書寫中,要表示濁音,通常是在相對應的清音字的右上方加上濁點,以表明此字為濁音。
除此之外,一些東南亞的語言,像泰語、緬甸語、越南語和高棉語等,也或多或少有清濁音分別,不過在這些東南亞語言當中,清濁音的狀況比較複雜,除了清濁音以外,送氣和不送氣的清塞音與清塞擦音在某些音位有時也是個別獨立的音素,也就是說,這些語言的塞音,在某些發音部位,事實上是三分的,而非二分的。
另外,在越南語和高棉語當中,僅唇音和齒齦音處有清濁音的分別,同時這兩個語言的唇音與齒齦音的「濁音」事實上是內爆音,而不是一般的濁輔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