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ooksgratis.com

See also ebooksgratis.com: no banners, no cookies, totally FREE.

CLASSICISTRANIERI HOME PAGE - YOUTUBE CHANNEL
Privacy Policy Cookie Policy Terms and Conditions
汉语音韵学 - Wikipedia

汉语音韵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汉语音韵学(常简称为“音韵学”、“声韵学”)是关于历代汉语音系及其发展过程的学科。这就是说,一般而言,目前學界談到漢語音韻學,其內含並不是針對漢語所做的音韻學,而是漢語的歷史語言學

它的目标为,在汉语方言隋朝唐朝反切系统的基础上,探测古汉语的发音如何,以及古今发音的演变规律。音韵学的研究最注重中古汉语(隋唐)和上古汉语(春秋、战国)两个时代。

目录

[编辑] 历史

汉语音韵学最初属于传统的语文学,后来传统语文学发展为汉语语言学,而汉语音韵学也就成为了其中的一门分支学科。

明朝学者陈第最早提出诗经押韵不準確,是因为「古今音變」;但遲至清朝顾炎武才是试图分析古代音韵的第一个学者。

[编辑] 分类

清朝学者将汉语音韵学分为:

  • 古音学:研究先秦时期的上古音
  • 今音学:研究《切韵》为代表的中古音
  • 等韵学:用图表来分析语音的发音原理和类别

现代学者则将汉语音韵学分为:

  • 断代音韵学:对各个历史时期语音的研究
  • 历代音韵学:对语音发展的研究

二者统称为汉语音韵史。

[编辑] 研究方法

汉语音韵学研究汉语的古音。现有的古音知识是利用大量的文献材料和非文献材料,通过多种方法研究出来的。由于汉字不是拼音文字,研究起来与其他语言有一些不同。

汉语音韵学最重要的研究资料是古代专门的韵书等韵图等音韵著作,因为它们包含完备的音系框架。重要的古代音韵著作:广韵中原音韵等。

此外,还有间接的古音资料如

  • 历代韵文的押韵情况、谐声字、假借字
  • 现代汉语的各个分支(方言/独立语言)的语音状况
  • 其它语言,主要是接受汉语古音较多的韩语越南语日语
  • 古代翻译自其它语言的文字资料,如佛经

汉语音韵学有一些基本的概念和方法:

  • 韵书等韵图性质、体例、功用、三十六字母
  • 以韵母成分为条件分析出的单位:韵、韵部、韵系、开合四等
  • 字母分类的概念:五音、清浊
  • 从文献材料考证古音的基本途径,如诗文押韵字的归纳方法、谐声字的演绎方法。
  • 拟测古音音值的方法。

[编辑] 汉语音韵史

汉语音韵学的研究对象--历代汉语音系及其发展过程--构成了汉语音韵史。目前学术界的共识為,将汉语音韵史分为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三个时期(但如何分期,上下限如何,学界看法并不一致)。每个时期都有其代表音系,上古、中古、近古的代表音系分别是诗经音系、廣韻音系和中原音韻音系。

这并不是说,这些时期自始至终、从南到北,无一例外地使用同一个音系的语音。汉语的语音是在一直演变着的,某一具体年代的代表音系可能与当时的语音差别很大 --例如在《廣韻》撰写成稿的北宋时期的语音,与廣韻裡所反映的语音已经相差很远了;汉语在不同地域的巨大差异也一直存在,但由於古音资料之匮乏,音韵学在研究或谈及某个具体年代的汉语语音时,往往只涉及该年代所具有的有代表性、为韵书等所纪录之语音音系 -- 即读书音,一般不涉及方言。

研究古汉语音韵,就必然涉及到通用语语音状况。但是读书音与全国通用语(或者说共同语)的实际语音状况,并不一定相同。明清时期的通用语是官话,清末官话採用北京音可确定,但在此之前,究竟是金陵音、北京音、洛阳音,各家的说法并不相同。

而更早的时候,如唐宋之际的中古时期,甚至连是否存在通用语(可能存在的称呼有通语、雅言、雅音等),是否有标准音,标准音以什么地方的语音为依据这些基本的问题,学术界都有争论。例如,作为中古代表音系的廣韻音系(包括《切韵》、《韵镜》等),一部分学者,如马伯乐,认为很可能是以唐代长安方音为基础;而另一部分学者,如罗杰瑞和柯蔚南,则认为这种说法毫无根据,并认为唐代长安音未必是全国通用语。

[编辑] 先秦音韵史

[编辑] 汉代音韵史

[编辑] 六朝音韵史

[编辑] 隋唐音韵史

[编辑] 宋代音韵史

宋代的漢語官話发生重大變化,就是入聲漸漸消失。

宋代大量的韻書仍舊記載了入聲字,連帶民間出版百科全書《事林廣記》的《初學類》也記載著「字有四聲:平聲者哀而妄,上聲者厲而舉,去聲者清而遠,入聲者直而促」。不過,似乎這些只是來自唐代韻書的承傳,是書本知識與及誦讀唐詩所需。學者從宋代人的詩詞發現到入聲正在漸漸消失。第一步是 -k 與 -t 合一,同與陰聲韻 (-ø,即以元音收尾,並無其他輔音) 相配對押,而 -p 與 -m 對押。第二步是 -k,-t 與 -p 都變成了 -ʔ。最後一同消失。

陰聲:-ø 純元音收尾

陽聲:-m, -n, -ŋ

入聲:-p, -t, -k

中古漢語是 -m 與 -p 押韻、-n 跟 -t 押、-ŋ 與 -k 押。民國學者周祖謨指出,在《廣韻》之中 -t 及 -k 是不與陰聲韻相承,但到了北宋邵雍《聲音唱和圖》卻是將入聲配入陰聲韻,證明入聲開始消失。 事實上,此時的 -t 與 -k 已經弱化為 -ʔ,只有 -p 仍舊保留、仍然與 -m 對押。

到了金末文學家元好問《飲酒》一詩,適、夕、德三個 -k 入聲字已跟 -p 入聲字「濕」相押,似乎連 -p 亦已弱化為 -ʔ。[1]

  

至此,入聲全部弱化,已經接近消失。今日,閩語客家話粵語仍完整的保留有-p, -t, -k三種尾音的入聲,吳語仍保留了弱化入聲 -ʔ。官話之中,只有晉語保留了 -ʔ,下江官話西南官話有部份地區仍留有 -ʔ。但官話語區絕大部份是完丟失了入聲。


[编辑] 元代音韵史

元代的音韻書有一猛躍,就是《蒙古字韻》的出現。此書仍是韻書,但卻標有八思巴字拼寫的漢語。由於八思巴字是來至藏文,藏文來自七世紀的梵文,八思巴字是繼承了梵文字母千年的經驗、藏文字母數百年的經驗。過往漢字只能用反切來模仿字音,只能較順利地分拆出聲母——首輔音,但韻母部份卻是介音、元音與尾輔音混合不分,漢字一直未能分拆成字母,代表漢語音韻學未臻化境。但《蒙古字韻》卻清楚寫下了如何用八思巴字母拼寫漢音,即是說漢字已經第一次被成功拆解。這也是何以元代文人儒生對八思巴字如此推崇。不過,八思巴字未能拼出漢語的聲調。而且,元朝滅亡後,八思巴字被廢棄,無人再學習研究。漢語音韻學從此錯過了一個躍進之機。一直要等到葡萄牙傳教士來華,漢語才再被完美地拆解。


元代有一本專為編寫北方戲曲的音韻書,是周德清的《中原音韻》。由於它並非是為了古典文學而成,學者都相信《中原音韻》代表了元代北方漢語。

元代的漢語北方官話終於失去入聲。《中原音韻》的四聲是平聲陰、平聲陽、上聲、去聲。入聲消失,分派到了平、上、去聲。[2]


元代的漢語北方官話更開始丟我 -m 韻尾。明朝將元朝逐回大漠,佔領元朝首都大都 (北京),獲得了蒙古王室世代相傳的金匱之書——《蒙古秘史》。朱元璋為了訓練通曉蒙古語的翻譯人材,命令投降明朝的那些通曉蒙古語的色目人篡寫教材,用精細地用漢字標蒙古詞匯的發音,編成了蒙漢對照的生字表《華夷譯語》;更將《蒙古秘史》用同樣方法——漢字意譯、標音,寫成《元朝秘史》一書。

現代學者從《元朝秘史》的蒙漢對譯發現部份 -m 字已經開始消失。比如蒙古語靜動詞的過去時態後綴 -qsan,在書中有時竟音譯為「黑三」。「三」的中古漢語是 sam,今日粵語客家話仍然保存 -m 音;但官話是 san。換句話說,元末明初,「三」在北方話已變成 san, -m 開始轉為 -n。但總的來說,元末北方話還保留著侵尋、監咸、廉纖這些 -m 收尾音。[3]

[编辑] 明清音韵史

[编辑] 用途

汉语音韵学最重要的是帮助阅读古代的文献。另外对于历史学考古学文字学文学史民族学敦煌学、中亚学等学科的研究可以提供可靠的资料。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考文献

  1. ^ 李新魁:《中古音》(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頁160-162。
  2. ^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北京:中華書局,2001),頁59-61。
  3. ^  亦鄰真:〈元朝秘史及其復原〉,《亦鄰真蒙古學文集》(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頁742。

[编辑] 参考书目

  1.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 ISBN 7-100-02644-X
  2. 潘悟云,《汉语历史音韵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ISBN 7-5320-6820-X
  3. 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 ISBN 7-100-01124-8
  4. Baxter, William ,A handbook of Old Chinese Phonology, Mouton de Gruyter, 1992 ISBN 311012324X
  5. Sagart, Laurent, The Roots of Old Chinese, Benjamin, 1999 ISBN 1556199619
  6. 马伯乐,聂鸿音译,《唐代长安方言考》,中华书局,2005,ISBN7-101-04335-6
  7. 丁邦新,《汉语音韵史上有待解决的问题》,第三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语言组
  8. 李新魁,《中古音》,商务印书馆,2005,ISBN 7-100-00119-6


汉语
书面语:文言文 | 白话文現代通行規範:現代標準漢語國語 / 普通話
漢字繁體字 | 简化字漢語拼讀系統汉语拼音 | 通用拼音
汉语方言(帶 * 的表示有争议)
十大方言:官话 | 晋语* | 湘语 | 吴语 | 徽语 | 赣语 | 客家话 | 粤语 | 平话* | 闽语
其它:粤北土话 | 湘南土话 | 瓦乡话 | 儋州话* | 汉语方言列表
官话:东北 | 北京* | 胶辽 | 冀鲁 | 中原 | 兰银 | 江淮* | 西南
闽语:闽南 | 闽东 | 闽北 | 闽中 | 莆仙 | 邵将* | 琼文
汉语语言学
语音 | 语法 | 词汇 | 古汉语 | 汉语史
传统语文学音韵上古音系 | 中古音系 | 近古音系)| 文字 | 训诂
其他语言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n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