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世稱遺山先生。金、元之际著名文学家。
目录 |
[编辑] 生平
祖先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隨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大同市)南遷洛陽,是唐代詩人元結後代。五歲時跟隨叔父住掖縣(今屬山東),七歲能詩,被稱為神童。宣宗貞祐二年(1214年),蒙古軍陷秀容城,避兵鄰縣陽曲北山。興定五年(1221年)進士及第。曾任国史院编修、南阳令、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正大八年(1231年)蒙古軍包圍汴京,圍城期間任尚書省掾,五月在亂離中攜友人幼子白樸,北渡黃河。金朝灭亡后,被元政权长期拘管於聊城(今屬山東),由聊城移居冠氏(今山東冠縣),編有《東坡樂府集選》、《唐詩鼓吹》,並致力於保存金朝文化,編成金詩總集《中州集》10卷、《金源君臣言行錄》、《壬辰雜編》等。晚年回到家乡,筑“野史亭”,致力于保存金代文献。1257年卒於獲鹿(在今河北省),葬於故鄉繫舟山下山村。
[编辑] 诗文
辑有《中州集》,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学作品。著有《遗山先生文集》四十卷、《续夷坚志》四卷、《遗山先生新乐府》五卷等。现有清光绪读书山房重刊本《元遗山先生全集》。
其诗刚健、其文弘肆、其词清隽,缺點是“往往自蹈窠臼”。今存诗1361首,内容丰富。一些诗篇生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乱和百姓苦难,如《岐阳》、《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诗,沉郁悲凉,追踪老杜,堪称一代「诗史」。其写景诗,表现山川之美,意境清新,脍炙人口。诗体裁多样,七言是其所长[1]。元好问之文继承唐宋大家传统,清新雄健,长短随意,众体悉备,为金代文学批评之巨子,仿杜甫《戏为六绝句》体例所写《论诗绝句三十首》,在文学批评史上影响颇大。
今存词377首,艺术上以苏、辛为典范,兼有豪放、婉约诸种风格,当为金代词坛第一人。今存散曲仅9首,用俗为雅,变故作新,具有开创性。《续夷坚志》为其笔记小说集,为金代现存的优秀短篇小说。
[编辑] 注释
- ^ 《金史·元好问传》称:“其诗奇崛而绝雕刿,巧缛而谢绮丽。五言高古沉郁,七言乐府不用古题,特出新意,歌谣慷慨挟幽并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