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ooksgratis.com

See also ebooksgratis.com: no banners, no cookies, totally FREE.

CLASSICISTRANIERI HOME PAGE - YOUTUBE CHANNEL
Privacy Policy Cookie Policy Terms and Conditions
埃里希·瑪利亞·雷馬克 - Wikipedia

埃里希·瑪利亞·雷馬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埃里希·瑪利亞·雷馬克Erich Maria Remarque(1898年6月22日1970年9月25日)本名埃里希·保羅·雷馬克Erich Paul Remark,二十世紀德裔美籍著名作家

雷馬克
Erich Maria Remarque
出生 1898年6月22日
德國威斯特伐利亞奧斯納布呂克市
去世 1970年9月25日
瑞士提契諾州洛迦諾
身份 作家
配偶 1925-1930,1938-1957第一任妻子伊爾莎·尤塔·察姆博納 1958-1970第二任妻子波利特·戈達德

目录

[编辑] 早年生活

埃里希·(保羅)·瑪利亞·雷馬克(Erich Maria Remarque)於1898年下午誕生於德國威斯特伐利亞奧斯納布呂克市地方產科醫院,身世背景是一個有天主教背景的工人家庭。父親彼得·法蘭茨·雷馬克(Peter Franz Remark),母親安娜·瑪利亞·雷馬克(Anna Maria Remark)。祖先是法國人,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遷移到了萊茵蘭,家境貧寒,父親在當地普雷勒工廠當書籍裝訂工人,雷馬克青少年時期一直在天主教會,小時候經常在天主教教堂的唱詩班裡唱歌。從1912年起,他在讀完八年制公立學校後,雷馬克讀了天主教會辦的師範預備班,1915年正式進入當地的初等師範學校明斯特師範學院,他受到愛國老師的影響,半強制勸煽中,與同班同學一起志願入伍,加入德國陸軍,決定投筆從戎,1916年11月從學校唸書直接應徵入伍,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奧斯納布呂克的卡普里維兵營接受較長時間的軍事訓練後,於1917年6月12日到達西線戰場。一個多月後,雷馬克在一次戰鬥中手臂、腿和脖頸受了傷,八月中旬到杜伊斯堡一家天主教野戰醫院養傷。9月9日雷馬克的母親死於癌症,雷馬克回鄉奔喪。1918年10月31日,他作為“可以用來駐防的”軍人回到奧斯納布呂克,幾天以後,雷馬克被授予一級鐵十字勳章。在西方戰線(第一次世界大戰)西線中他五次負傷,特別是最後一次在佛蘭德戰役中,他從火線救出一位受傷的戰友時,在英軍的突然襲擊下,自己被好幾顆手榴彈所炸傷,傷勢相當嚴重,經過較長時間的治療,總算只在右腕節上留下一個無法消褪的疤痕。還是18歲的青少年,就投入莫名所以的殺戮戰場中,可以想見戰爭的荒謬,對他影響有多深巨。日後由於目睹戰爭的殘酷及戰後家園的殘破,加上妻子病倒,生活窘困,其思想上便逐漸傾向於反戰。戰後,他改用其祖父的姓氏Remarque,1919年回到原來的學校,修畢規定的課程,9月通過小學教師任職資格考試,並曾從事許多不同種類的工作。

首先在靠近荷蘭邊境的一個村子裡當了一年小學教師。他和小學生相處得很好,但是卻感到長此以往,接觸面比較狹窄,對這個工作感到失望,覺得志趣不合,又認為教書不過在為國家培養新一代士兵,隨即就辭去了教職。二十年代,對戰後德國的年輕人來說,是一個十分艱難的時期,通貨膨脹,經濟蕭條,日子很不好過。在那段時間裡,雷馬克在奧斯納布呂克市先後當過商店職員、會計、墓碑經銷商、鋼琴教師、風琴師,直至1922年離開該市。雷馬克自己說是"幹過各種各樣的營生:有時候我到處闖盪,拿著一隻手提箱,販賣零星雜物……後來,我又做過石匠,幹過其他一些事情,還在一家精神病院裡當過風琴手"。生活並不穩定。之後,他為《大陸回聲報》撰寫廣告稿和評論文章,1922年秋天,去漢諾威大陸橡膠廠公司正式擔任廣告部主任兼《大陸回聲報》主編,為這個刊物寫了許多作為輪胎、摩托車、汽車廣告的短小而幽默的文字。由於撰寫這類文字所顯示的才能,他被聘擔任《體育畫報》的編輯,在1922年至1928年間,雷馬克主要為《大陸回聲報》撰寫文章,在漢諾威多家報紙上發表短篇小說和評論,為柏林《體育畫報》和其他報紙撰寫體育、賽車和時裝方面的文章、隨筆和新聞報導,他自己寫道:「我寫了許多文章都是關於輪胎、汽車、折疊式帆布艇、馬達以及我知道的所有東西,很簡單,因為我必須以此為生」。這些所謂的文章大都是廣告詞,但這方面的生活積累,以及他對賽車運動的鐘情使他先後創作了一些有關這方面的作品,如賽車手范德維爾德(1924)、一部小型汽車小說,或格溫和汽車等。他的生活開始好轉,所以有更多時間開始寫作。於1925年移居柏林。10月14日,雷馬克與伊爾莎·尤塔·察姆博納(Jutta Ilse Zambona)結婚(1930年代曾一度離婚,為了讓她獲得瑞士的入境簽證以及後來到美國避難,他們於1938年復婚,後又於1957年離婚)。1926年,雷馬克通過貴族胡戈·馮·布赫瓦爾德的收養手續獲得了“馮·布赫瓦爾德男爵”的稱號。

[编辑] 作家生涯

雷馬克早年即勤奮好學,孜孜不倦地博覽群書,探索人生的真諦,早期對叔本華尼采哲學的興趣,在文學創作上有所反映出來。 1929年11月26日,他在與威廉·舍爾普的談話中曾這麼說道:“我讀得很多,毫無計劃地讀。我讀了成千本毫無價值的書,直到後來我才發現了凱勒(Gottfried Keller)的《綠衣亨利》。以前我區別不了低級趣味的消遣性讀物和優秀文學,但是這本書有許多頁我能整頁整頁地背誦出來。”1915年至1917年間,他與畫家和哲學家弗里茨·赫爾斯特邁爾交往甚密,後者在當時被稱為崇尚美和生活哲學的“導師”。很可能是由於讀書和結交朋友而受到影響的緣故,雖然雷馬克一心“想成為音樂家、作曲家、鋼琴演奏家”,“最主要的興趣是飼養動物 狗和魚”,但他很早即開始寫作,而且開始“寫詩,當然是非常嚴肅的關於對世界看法的詩歌”。(“想成為……”和此後的引語均出自1929年11月26日《科隆日報》上的《雷馬克談自己》。)1916年6月,雷馬克在奧斯納布呂克市的《故鄉之友》上發表了他的第一篇作品《青年軍人的歡樂和辛苦》。1917年至1918年,雷馬克在杜伊斯堡養傷期間仍然閱讀文學著作,創作詩歌短篇小說,並著手創作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1918年至1922年間,雷馬克在《奧斯納布呂克地方報》、《奧斯納布呂克日報》、《施德特貝克》、德勒斯登的《美》這些刊物上發表了詩歌、短篇小說和遊記。在《體育畫報》這個刊物上,1927年至1928年,他曾連載過一篇題名為《地平線上的車站》的小說,分七期連載發表,反映了他對汽車和賽車的愛好,雷馬克的研究者,也是雷馬克全集的出版者托馬斯·施納德寫道:「除了戰爭、流亡和迫害,置身於眾多女人之中的賽車手是雷馬克作品的一個主題」。《地平線上的車站》即是這個主題中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長篇小說。這部小說以賽車為場景,描述了賽車手卡依與三個女人之間的戀情和糾葛。其中不乏一些生活哲理的表述,卻顯得有些做作,但是也像1920年在德勒斯登自費出版的另一本小說《夢之窩》一樣,寫得"實在很糟",雖然極力實驗寫作手法,無論是在題材的捕捉上還是在藝術的表現手法上,都表明了他在創作上的求索,卻自己都覺得沈悶蒼白,一點也不滿意。《地平線上的車站》一直沒有成書,直到1998年才由托馬斯·施納德和梯爾曼·威斯特伐倫整理出版。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雷馬克對中國就已表現出濃厚的興趣。1923年,他在慕尼黑的《青年》雜誌第十三期上發表了《揚子江剪影》,翌年在《漢諾威信使》第一四六期上發表了《考問孔子》。這是兩篇以中國為題材的短篇小說。《揚子江剪影》通過第一人稱敘述的方式,寫幾個外國人(包括第一人稱敘述者)在中國官員陪同下到南京城南一家茶館品茶和抽煙,隨後花錢買下茶館一名舞女陪同他們到小船上暢遊長江,最後舞女縱身跳進了波濤洶湧的大江。小說歌頌了這個舞女的高尚氣節,鞭撻了見錢眼開的店老闆、低三下四而又顯赫的官員和在中國作威作福的洋人,字裡行間流露出雷馬克對中國下層人民(挑夫和舞女)的同情。《考問孔子》的故事情節如下:周朝皇帝洛陽舉行盛宴,招待從函谷關回來的老子孔子攜弟子和一姓劉的詩人赴宴。席間有一戴龍形首飾的舞女翩翩起舞,老子即問孔子:舞女身上何物為永恆?劉詩人搶先回答:美麗。老子微笑。孔子的得意門生答道:她的首飾。孔子說既非美麗,也非首飾,而是藝術。老子仍然微笑,久久凝望著先前飛到他鬍子裡的一只螢火蟲,說如他問舞女身上最易逝的為何物時,你們一定會說是她身上反射的光。接著老子侃侃談到對立面,說永恆在易逝之中,隨後他獨自到河邊去了。我們閱讀雷馬克這篇小說,當然無須考證故事和人物的真實性(姓劉的詩人雷馬克寫為Liu tse ki,老子孔子時代沒有這樣的詩人。舞女名叫Kyngyo san,身穿和服,無疑是個日本女人),我們要注意的是雷馬克對中國古典哲學和文化的興趣和研究。

第一次世界大戰持續了四年多時間,終於以德國的失敗而告終。對於這場戰爭,戰後人們的看法迥然不同,作家們寫出的作品也很不相同,例如阿諾·茨韋格(Arnold Zweig)的長篇小說《格里沙中士案件》》(Der Streit um den Sergeanten Grischa)(1927)、雷恩(Ludwig Renn)的長篇小說《戰爭》(Krieg)(1928)等旗幟鮮明地反對戰爭;恩司特·榮格爾(Ernst Juenger)的長篇小說《在槍林彈雨中》(1920)則迴避戰爭的政治背景,把戰爭只看做一種帶有神秘色彩的自然現象;漢·格林(Hans Grimm)的長篇小說《沒有生存空間的民族》(1926)鼓吹民族沙文主義,為德國法西斯後來發動戰爭製造輿論,許多作品美化戰爭,歌頌“英雄主義”,“愛國主義”……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期,威瑪共和國的民主體制面臨崩潰,希特勒法西斯越來越猖獗,上台也只不過是時間問題。在這種形勢下,在事業上已經取得成績的雷馬克(他已經發表了兩百多篇作品,已升為《體育畫報》編輯部的負責人)想必知道撰寫反戰作品要冒一定的風險,但他卻在1927年秋天(雷馬克另一次說是1928年)書寫並於1929年,他的傑作《西線無戰事》以埃里希·瑪利亞·雷馬克的名字發表(中間名“瑪利亞”用以紀念其母親,是雷馬克母親的第二個名字),完全利用業餘的晚上,他僅僅花了六個星期就把小說寫成了,可是那份手稿卻在抽屜裡擱置了半年。雷馬克才通過朋友把手稿送到菲舍爾出版社。戈特弗里德·貝爾曼·菲舍爾只用一夜時間就讀完,認為可以採用。但是老菲舍爾卻認為不合適。於是書稿轉到烏爾施泰因出版社,印刷發行部主任佐施卡也是一夜就讀完,並且立即寫了評語。他把雷馬克這本書和巴比塞(Henri Barbusse)的《戰火》(Le Feu)(1916)、恩司特·榮格爾(Ernst Juenger)的《在槍林彈雨中》(Stahl gewittern)和雷恩(Ludwig Renn)的《戰爭》(Krieg)作比較,並對馬克斯·克雷爾說:「您別把手稿退回去。如若出版社領導拒絕,我想單獨出這本書,不怕不會成功」。1928年8月29日,出版社和雷馬克簽訂了合同。合同由出版社下屬的《福斯報》文藝副刊負責人簽字,但合同仍規定,若西線無戰事連載數日後不受讀者歡迎,則改用另一部小說連載,而且已預支的稿費要退回。《西線無戰事》連載才兩天,雷馬克的《體育畫報》編輯部負責人的職務即被無限期解除。於1928年11月8日先在《福斯報》上連載,隨後做了一些修改,印成單行本出版,該報同時刊登了一篇評介文章。文章稱雷馬克「不是職業作家,是個三十歲出頭的青年人」,說《西線無戰事》「不是戰爭小說,也不是日記。它是經歷過的生活……是‘無名士兵’第一座真實的紀念碑……它是一部沒有傾向性的書,但卻是一座比石頭還要牢固、比礦石還要持久的紀念碑,這紀念碑激動人心,充實人的頭腦,給後幾代人展示了最恐怖的戰爭的真實圖像。《福斯報》把向公眾推出這部強大和真實的作品它的書名叫《西線無戰事》視為自己的責任」。連載的時候,那份報紙的銷數一下子增加了三倍,連載於12月9日結束。1929年1月31日(一說1月29日)全書由柱廊出版社出版出版以後,更引起了德國以及世界其他許多國家的轟動。僅在德國國內,第一年就銷售了120萬冊。同年3月,首先被譯成英文在英國出版,第一次印刷五萬冊,一下子售罄,六周之內銷售了27.5萬冊。5月7日該書售出第50萬冊。1930年6月1日售出第100萬冊。把其他許多語種的譯本一併計算在內,此書總發行量當在500萬冊以上(估計現今至少已被譯為五十八種文字出版,總印數超過兩三千萬冊),這在出版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西線無戰事》與法國巴比塞的《炮火》(1916)德國雷恩的《戰爭》(1928)等被列為具有世界影響的優秀反戰小說。隔年馬上在好萊塢美國環球影片公司拍成同名電影,由劉易斯·彌爾頓(Lewis Milestone)執導,影片編導忠實而有力地再現出原著的主題,有力地譴責了帝國主義戰爭。正因如此,此片被德國納粹黨於1930年12月11日下令禁映。1931年1月26日,德國人權協會在柏林舉行集會,柏林文化界名流發表講話或書面聲明,一致抗議禁演,認為這是共和國對納粹街頭恐怖的投降。集會的高潮是先前一直保持沉默的雷馬克的一份書面聲明。雷馬克寫道:「很久以來我就一直在尋找一種解釋:經歷過戰爭的人們在十二年後的今天,對戰爭的現實情況怎麼還會有如此完全不同的看法?毫無疑問,即便是最恐怖的經歷,由於已經被克服,多少也會帶有點英勇歷險的光澤。沒有哪個人會而且想要貶低德國士兵的巨大成績,但是必須堅決反對現在還片面地利用對這種成績的回憶來美化戰爭,並因此縮小戰爭所造成的無限痛苦。」聲明引用自他的作品《戰後》一書中的話「死者的遺囑不是說要報仇,而是說永遠不再有(意為:永遠不再有戰爭)!」為結束語。這部電影被前蘇聯電影藝術大師愛森斯坦(Sergei Mikhailovich Eisenstein)譽為「優秀的博士論文。」獲第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奧斯卡最佳導演,在1962年美國西雅圖世界博覽會評選的電影誕生以來的14部“最偉大的美國影片”中名列第3位,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戰爭故事片。此後至今仍多次改編成電影,聲勢始終不衰。

著名作家恩斯特·榮格爾(Ernst Juenger)曾評論說:「雷馬克和我只是描寫了一件事情的兩面,在《在槍林彈雨中》中我更多描寫的是陣地戰,而雷馬克在《西線無戰事》中更多描寫的則是掩蔽所戰壕中的情況。」

西線無戰事》的德文原文為Im Westen nichts Neues。這個德文語句,直譯為中文是:“西線沒有任何新的情況”。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後兩年,人們在德國軍方的報道中可以成百次地讀到這個語句。以往和現在官方安撫人心的報道也都喜歡用這種比較生硬的軍士語調。對此,有人相信,有人懷疑,可是只有少數人知道,在這文牘式的句子背後隱藏著更多的悲哀、痛苦和毀滅。雷馬克選擇軍中這麼常見的詞句作為自己的書名,是經過一番思索的,含義相當深刻。 

關於《西線無戰事》這本書,歷來有人認為雷馬克是受了美國作家海明威的影響。對此雷馬克在1963年答弗里德里希·盧夫特時說道:「我認識他本人,但沒受他影響,因為我沒讀過他的作品。我當時不會英語。我想,他的第一本書是在西線無戰事之前兩三年問世,我當然是在很久以後才讀到的。我們之間也根本沒有那麼多的相似。」 

這種意外的成功,使雷馬克從一個無名小卒,一躍而成為世界聞名的作家,蜚聲世界文壇,奠定了他在德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使他在經濟上有了豐厚的基礎,同時也使他後來遭受到希特勒法西斯的迫害。但他始終抱著置身世外的態度,既不願意接見為此而來訪的客人,更不願意參與有關他作品的爭論而且他從來都以不問世事自居,他也確實從來不參加任何社會運動。繼《西線無戰事》後,雷馬克的作品主要反映法西斯專制統治下被毀掉的德國青年一代人的遭遇,描寫他們所遭到的苦難和痛苦的精神狀態,其中很大一部分以流亡者作為主人公。1929年至1930年,雷馬克回到故鄉奧斯納布呂克居住,創作《西線無戰事》的續篇《戰後》。這部小說完成後也是先在《福斯報》上發表,1931年單行本出版。《流亡曲》(1941)和《凱旋門》(1946)描繪了逃出納粹德國的流亡者的不幸遭遇。《凱旋門》成為當時的暢銷書,出版時聲名大噪,立刻被譯成十五種文字,當年在世界各地就被銷售了近千萬冊,並由好萊塢於1948年改編成電影搬上銀幕,轟動世界影壇,並於1985年又再度被拍成電影,是作者又一部獲得巨大成功的長篇小說。類似的作品還有60年代的《里斯本之夜》,1971年雷馬克逝世後出版的小說《天堂裡的陰影》也屬這一類主題。雷馬克在50年代寫的《生死存亡的年代》(1954年)和《黑色方尖碑》(1956年)描繪的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以簡練深沉的筆調描繪了法西斯德國人民所帶來的災難以及青年一代在生活道路上所作的痛苦的探索。總結雷馬克一生主要的小說作品除《西線無戰事》專寫第一次世界大戰外,其餘幾部,如果按題材來劃分,那麼有些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後果以及通貨膨脹年代生活的,如《戰後》(1931年)、《三個戰友》(1937年)、《黑色方尖碑》(1956年)、《上帝沒有寵兒》(1961年);有寫流亡生活的,如《愛你鄰人》(即《流亡曲》)(1941年)、《凱旋門》(1946年)、《里斯本之夜》(1963年);有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如《生命的火花》(1952年)、《生死存亡的年代》(1954年)以及作家逝世後一年由波利特·戈達德·雷馬克整理發表的最後一部小說《天堂裡的陰影》(1971年)。雷馬克的作品是滿懷著深情的,他同情被戰爭毀掉的一代人。他把這部書獻給被戰爭毀掉的那一代人,讓他們重新認識自己,放下多年來鬱積在他們心頭的思想包袱,振作起來,通過對被毀掉的一代人的描寫,譴責了挑起戰爭的人,表明了自己反對戰爭的和平主義立場。 雷馬克認為戰爭是神話,如雷馬克在《西線》和《紐約時報》記者克理斯·亥吉斯(Chris Heges) 在《戰爭是賦予我們意義的力量》(War Is a Force That Gives Us Meaning)裡所說:「社會要求少數士兵為多數平民去殺人或被殺,但人能理解戰爭嗎?尤其在飛揚的砲火和沙塵裡,在民主自由的口號和自衛愛國的旗幟下,戰爭能從抽象理念還原為人的真實嗎?社會和國家總有辦法為戰爭辯護為自己卸責,也總有御用喉舌和文化打手以輝煌的理由美化戰爭、號召勇士。如何在榮譽與勛章的空洞和虛偽下揭開戰爭神話?如何穿透重重謊言一瞥真相?除了耐心在黷武的政客軍人的講詞和媒體的報導言論裡披沙瀝金外,只有訴諸文學,撕去神話的外衣,由硝煙下的士兵之眼向外看。」其作品大多帶有一些自傳性質,以語言簡鍊、抒情,描寫客觀、冷峻著稱,形成了他的獨特風格。

[编辑] 政治迫害

在1930年,納粹黨找到他頭上來了。他們攻擊他在對待第一次世界大戰問題上採取反對英雄主義的態度,西線無戰事這部反戰小說受到納粹勢力的激烈攻擊,說它是對前線戰士的誣衊,面對著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雷馬克不得不離開柏林,甚至不得不離開德國。雷馬克於1931年與格奧爾格·米登多夫到了法國,1933年,雷馬克移居瑞士提契諾,居於馬喬列湖上的龍科港(Ronco),納粹政變的消息就是從那裡聽到的。但繼續同托馬斯·曼在内的許多德國作家保持聯繫,並接待了許多從德國逃出的流亡者,結識了卡爾·楚克邁爾(Carl Zuckmayer)、伊爾絲·拉斯克許勒(Else Lasker-Schuler)、恩斯特·托勒爾等著名德國作家。他的小說帶有强烈的反戰情绪,1933年纳粹當政後,他的作品不但遭到查禁,他也成為納粹蓋世太保緝捕的焦點人物,跟托馬斯·曼亨利希·曼布萊希特等作家的作品一起被公開燒燬,並被清除出書店和圖書館。在龍科港雷馬克的住所,猶太青年新聞工作者費利克斯·馬努埃爾·門德爾松被暗殺,很可能是刺客誤把他當做了雷馬克。納粹主要頭目之一的戈培爾通過特工人員勸說非猶太族出身的雷馬克回國,把西線無戰事的責任推給烏爾施泰因出版者康采恩,遭到雷馬克拒絕。 1935年雷馬克在巴黎參加流亡者會議。1935年至1938年間,雷馬克漫遊了巴黎薩爾茨堡威尼斯,在各地都逗留了一段時間。1937年6月,他持巴拿馬護照到比利時居留。1938年7月4日,雷馬克堅決回國被褫奪德國公民權。同年,他放棄了德國國籍並於次年同妻子移居美國。1939年3月,雷馬克與才復婚沒多久的夫人一起到達美國。5月他在紐約出席流亡者會議。此後直至1943年9月,他與夫人都住在洛杉磯。雷馬克大部分時間都在好萊塢忙於把自己的作品改編成電影。其間,1940年3月和4月,他們曾到墨西哥城暫住,1941年獲准在美國長期居留。1942年5月15日,托馬斯·曼利翁·福伊希特萬格雷馬克等六位知名流亡作家聯名致信美國著名作家厄普敦·辛克萊爾,請求他呼籲美國政府給予經濟困難的德奧流亡者每月二十五美元資助。1943年10月,雷馬克夫婦移居紐約。在美國,他結識了利翁·福伊希特万格布莱希特玛莲娜·迪特里茜政治流亡者。1947年他們成為美國公民。雷馬克雖然已經流亡國外,但是納粹政權並沒有放鬆對他的政治迫害。1943年12月,他那仍在德國的妹妹埃爾夫莉德·雷馬克(Elfriede Remarque夫姓Scholz)以莫須有的罪名「渙散國防力量罪」(誣控他不想信德國會取得勝利)被納粹法庭宣判了死刑。當時人民法庭的主席羅蘭德·弗萊斯勒(Roland Freisler)在判了她幾年的徒刑後,順便又瀏覽了她的檔案。他忽然注意到“來自奧斯納布呂克,娘家姓雷馬克?”被判刑的那位女士承認是如此。“那麼,您和奧斯納布呂克的那位寫作西線無戰事的雷馬克是否有親屬關係?”那位女士說:「他是我的兄弟。」於是,弗萊斯勒沒有讓她進監獄,而是直接把她處死,以示對雷馬克的報復。直到今天為止,沒有人再談起這件事情,也不知道弗萊斯勒的下場如何。雷馬克則出於對戰後籠罩著德國社會的精神和思想的厭惡再也不想返回德國

[编辑] 晚年生活

從1945年起,雷馬克常在瑞士居住。 1948年,雷馬克返回歐洲,到奧斯納布呂克接他父親去瑞士龍科港暫住。從這一年起至1966年,雷馬克輪流在龍科港和紐約兩地居住。1954年6月,雷馬克的父親去世,他回奧斯納布呂克料理喪事。1955年1月他在維也納逗留,參與電影最後一站的拍攝(雷馬克寫電影劇本,格奧爾格·威廉·帕布斯特導演)。1956年4月30日,雷馬克在倫敦《每日快報》上發表他的政論文章《你們要警惕!》(Seid wachsam!!)。1957年9月和10月,雷馬克參加電影生死存亡的年代(雷馬克寫劇本,道格拉斯·西爾克導演)的拍攝工作,雷馬克在該劇中扮演了教師波爾曼。1958年,他最终同卓别林的前妻、好萊塢電影明星波利特·戈達德(Paulette Goddard)结婚。戰後,雷馬克只回過德國一次,並且只住了一夜。那次,為了出席他一生唯一一個劇本的首演式,雷馬克和他美麗的妻子波利特·戈達德女士晚上飛到柏林的文藝復興劇院,第二天一早就又飛回了蘇黎士。此後他們一直生活在他的第二故鄉瑞士提契諾。1963年四五月間,雷馬克去倫敦旅遊。1964年11月1日,奧斯納布呂克市政府代表團在龍科港授予雷馬克默澤爾獎章。1965年9月雷馬克去羅馬居住,以後幾年冬天均在羅馬度過。1967年6月20,聯邦德國政府授予雷馬克聯邦德國大十字勳章,以表彰他對人類的卓越貢獻。1968年6月22日,即雷馬克七十歲誕辰,設在達姆施塔特的德國語言文學科學院授予他通訊院士稱號。同日他成為龍科港和洛迦諾的榮譽市民。1968年12月10日,奧斯納布呂克市政府通過決議,在該市一條道路命名“埃爾夫麗德·朔爾茨(Elfriede Scholz)路”,以紀念雷馬克的妹妹這位反法西斯戰士。1969年9至10月,雷馬克最後一次去威尼斯暫住。六十年代中期,他突然發作了幾次心臟病,健康情況越來越差,雷馬克1970年在瑞士提契諾州洛迦諾逝世,享年72歲。

1971年6月15日,奧斯納布呂克市政府決定將該市一條路命名為“埃里希·瑪利亞·雷馬克環形路”。  

1991年,其家鄉奥斯納布吕克設立了埃里希·瑪利亞·雷馬克和平獎Erich-Maria-Remarque-Friedenspreis。

[编辑] 發表作品

長篇小說

  • 西線無戰事Im Westen nichts Neues (1929)
  • 戰後Der Weg zurück (1931)
  • 三個戰友Drei Kameraden (1937)
  • 愛你鄰人(英文版譯為流亡曲)Liebe deinen Nächsten (1941)
  • 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1946)
  • 生命的火花Der Funke Leben (1952)
  • 生死存亡的年代Zeit zu leben und Zeit zu sterben (1954)
  • 黑色方尖碑Der schwarze Obelisk (1956)
  • 上帝沒有寵兒Der Himmel kennt keine Günstlinge (1961)
  • 里斯本之夜Die Nacht von Lissabon (1963)
  • 天堂裡的陰影Schatten im Paradies (published posthumously, 1971)

電影劇本

  • 最後一站Die letzte Station(1956)
  • 生死存亡的年代(1957年由同名小說親手改寫)

並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主要是西線無戰事)。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 Thomas F. Schneider, Erich Maria Remarque, John W. Chambers II, Andrew Kelly, Jan-Christopher Horak, Heinrich Placke: Das Auge ist ein starker Verführer. Erich Maria Remarque und der Film. (Schriften des Erich Maria Remarque-Archivs, Band 13). Rasch, Osnabrück , ISBN 3-932-147-51-0
  • Remarque Schwerpunktheft der Zeitschrift Text und Kritik Nr. 149, München. Darin eine Hommage an R. von Edgar Hilsenrath
  • Reue ist undeutsch E. M. Remarques "Der Funke Leben" und das Konzentrationslager Buchenwald. Bramsche, 1992 ISBN: 3-922469-73-6

[编辑] 外部连接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n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