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巴托洛缪大屠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圣巴托洛缪大屠杀 (法文为Massacre de la Saint-Barthélemy) 是法国天主教暴徒对国内新教徒雨格诺派的恐怖暴行,开始于1572年8月24日,并持续了几个月。由于雨格诺派的不妥协的强硬态度,使该事件成为法国宗教战争的转折点.
1572年,在玛格丽特·德·瓦卢瓦和纳瓦拉的亨利婚典后发生一系列有内在关联的事件。8月22日凯瑟琳·德·美第奇指使天主教徒Maurevel, 试图刺杀雨格诺派在巴黎的领袖,海军将军科利尼. 但是仅仅使他受了伤. 这次行动激怒了雨格诺派. 在8月24日圣巴托洛缪日黎明前的几个小时, 科利尼和其他的12个雨格诺派的领袖在巴黎被暗杀,这一系列的暗杀只可能是由高层策划的. 同时这也是普遍屠杀的信号. 8月24日到9月17日, 巴黎的暴徒看似自发的掀起了屠杀雨格诺派教徒的浪潮.
从8月到10月,看似自发的屠杀雨格诺派教徒的行动扩散到其他的城镇.图卢兹, 波尔多, 里昂, 布尔日, 鲁昂, 和奥尔良都被波及. 死难者估计有10万. 历史学家通常认为是7万. 死难者中包括作曲家克洛德·古迪梅尔(Claude Goudimel,以赞美诗乐曲闻名。).
当时报道死难者的尸体堆积在河里长达数月,以至于没人敢吃河里的鱼。教皇额我略十三世对此的非常高兴: 所有罗马的钟都为感谢主的恩典而敲响,一个特别的纪念币为此而锻造。并且他委任了乔尔乔·瓦萨里(Giorgio Vasari)绘制了一幅壁画来庆祝这次屠杀。在巴黎,诗歌和音乐学院的创始人,诗人让-安托万·德·巴伊夫(Jean-Antoine de Baïf)写下了极度赞美这次杀戮的十四行诗。圣巴托洛缪大屠杀不是法国宗教战争史上的第一次屠杀的,同时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编辑] 背景
在1570年第三次战争以后,出现过和平的可能.天主教的狂热分子吉斯家族在宫廷里失宠,取而代之的是希望找到解决方法的较为缓和的天主教徒.由于1570年8月签订的圣日耳曼敕令,雨格诺派占据了强大的军事上位置. 他们控制了加固的城镇拉罗歇尔, 拉夏里泰(La Charité), 科尼亚克, 和蒙托邦(Montauban). 凯瑟琳·德·美第奇希望通过联姻取得和平, 曾提议她的儿子安茹公爵(即后来的国王亨利三世)和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结婚.
但是1571年, 和平的希望粉碎了。鲁昂三月的一个星期天,在天主教徒游行期间,40个雨格诺派的教徒因为拒绝在圣饼前跪下被杀. 由此雨格诺派和天主教徒的关系恶化.
吉斯派系被排斥出宫廷。而雨格诺派的领袖科利尼海军上将在1571年9月被参议院重新接纳. 吉斯家族痛恨科利尼有两个原因: 他是雨格诺派的领袖, 他被认为卷入到1563年对第二代吉斯公爵弗朗索瓦·德·洛林的暗杀.
天主教徒在西班牙海军名将奥地利的唐·胡安的组织下于1571年勒班陀战役中击败奥斯曼帝国的舰队。这向雨格诺派表明了天主教在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的领导下在西欧的复活。1572年4月海上乞丐('Sea Beggars')控制了布里勒(Brielle,靠近鹿特丹的小镇),进而趋向控制尼德兰. 而这对于法国则是一种压力,它必须干涉尼德兰的造反来防止西班牙干涉法国的新教活动. 科利尼是干涉尼德兰的主要支持者。这有可能成为一次针对当时西欧天主教的最重要力量的西班牙的主要战争。
表面上为了减轻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的敌意(其代表分别为波旁家族和吉斯家族),皇太后凯瑟琳·德·美第奇安排波旁家族的继承人纳瓦拉的亨利(雨格诺派的领袖)和她的女儿玛格丽特结婚。婚礼给予了将雨格诺派最重要的人聚集在一个地方的机会。凯瑟琳因而计划在屠杀为婚礼而聚集在城中的雨格诺派。但是她必须说服她的儿子查理九世,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当时他和科利尼有非常好的关系。最后通过很多的争论,查理九世变得激动并掌掴了他的母亲,但是他还是决定执行屠杀,而且一旦进行就必须非常彻底(换句话说,他不想面对任何的报复,所以他命令斩尽杀绝).
[编辑] 虚构作品
大仲马在1845年根据这段历史并结合了浪漫和冒险的元素写了《玛戈皇后》,法文名为La Reine Margot。 这部小说被翻译为英文版,名为Queen Margot。 1994年同名电影取得商业上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