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式戰鬥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
生產廠商: | 川崎航空機(現川崎重工業) |
發動機: | 一具Ha-112-II型 空冷式發動機 |
最大出力: | 1500匹馬力 |
乘員數: | 1 |
長: | 8.82公尺 |
翼展: | 12公尺 |
高: | 3.75公尺 |
翼面積: | 20平方公尺 |
空重: | 2525公斤 |
最大起飛重: | 3495公斤 |
航程: | 2200公里 |
最大空速: | 580公里/時(高度6000公尺) |
最大俯衝速度: | 850公里/時 |
實用升限: | 12010公尺 |
爬升率: | 16.8公尺/秒 |
武裝: | 兩挺20公厘機槍(機首) 兩挺12.7公厘機槍(左右翼各裝一挺) 兩枚250公斤炸彈 |
總生產量: | 396架 |
五式戰鬥機(Ki-100)是大日本帝國陸軍的戰鬥機機種之一,由川崎航空機(現川崎重工業)負責開發及製造,主要用於支援太平洋戰爭上。
這款戰鬥機繼承了三式戰鬥機的堅固機身構造,其主翼形狀設計適合用作高空戰鬥,以迎擊飛行高度相近的美軍B-29轟炸機。
[编辑] 開發起源
由於三式戰鬥機(Ki-61飛燕)在整體設計上為當時日本陸軍航空隊中比較適合高空戰鬥之機種,面對二戰末期開始轟炸日本本土的B-29轟炸機的高空轟炸威脅,陸軍需要一款可以進行高空攔截的機種,因此對飛燕進行改裝計畫;此計劃預計讓飛燕裝上新型的Ha-140式液冷發動機,這款發動機為原本飛燕採用的DB 601發動機日本授權生產型Ha-40型液冷發動機出力增強之改良型,這款裝備新型發動機的飛燕稱之為三式戰二型,於昭和19年8月(1944年8月)測試結束並得到陸軍下單開始量產。
不過,由於日本的工業基礎不足,在生產Ha-40型液冷引擎時就已經有生產不良品過多的問題,但當時還可以藉由技術老練的技工加以彌補;但戰爭末期大量人力被抽掉到各地戰場以致於老練技工流失速度極快,外加美軍轟炸威脅,使得Ha-140引擎的生產陷入進度大幅度落後的狀況,這種狀況到昭和20年1月(1945年1月)時,川崎工廠已經生產出230架機體,卻連一具發動機都拿不到的窘境。
由於陸軍有預先設想此種狀況,因此在三式戰二型開發的同時也在昭和19年4月(1944年4月)命令川崎進行Ki-61-II型換裝氣冷式發動機的研究,川崎方面對陸軍有可能會拒絕採用他們生產的液冷發動機有所微辭,但仍然繳交了預備提案;在同年10月第一批機體出廠卻沒發動機時,陸軍預想狀況成真,同時軍需省也立刻對川崎下令將這些沒有發動機的機體換裝為三菱Ha-112引擎(同時間有和Ha-140引擎相等輸出功率的預備引擎只有Ha-112有空閒產能),這批改裝型機體陸軍命名為Ki-100,五式戰鬥機也就此誕生。
[编辑] 評價
由於四式戰鬥機「疾風」的引擎在生產技術不良的影響下機隊的妥善率偏低,當時日本陸軍空中作戰只能用舊型的一式戰鬥機撐場,缺乏新型機的日本陸軍對五式戰鬥機報與一定程度的期望。
雖然是急就章的應急機體,但在飛機設計工程師的努力下機體配重、火力、機動力的方面表現都超越以往的舊型戰機;雖然性能劣於以往的三式戰,也不如當時歐美新型戰機,對日軍而言五式戰已經是最接近歐美戰機水平又不容易出意外的機型,因此這台戰機受到前線以及高層的歡迎,以整體性能的平衡性而言屬於當時日本陸軍第一的戰鬥機。
五式戰鬥機生產期間由於已經接近戰爭末期,因此所有機體都集中在日本本島以面對即將到來的本土決戰。主要部署部隊有:
- 飛行第5戰隊(部署於中京地區)
- 飛行第59戰隊(部署於北九州地區)
- 飛行第244戰隊(部署於中京、北九州、日本首都圈地區)
- 飛行第111戰隊(由明野教導飛行師團改編)
- 飛行第112戰隊(由常陸教導飛行師團改編)
但因為本土決戰前的戰力溫存策略以及機種轉換訓練需要花費時間,五式戰出擊的次數非常少。目前可查的作戰紀錄僅有兩次:第一次為1945年7月16日111戰隊由「義肢王牌」檜與平少校、江藤豐喜少校率領24架五式戰攔截自硫磺島起飛所屬美國陸軍航空隊21st FG、506th FG的96架P-51D。在美軍絕對優勢數量下,此場空戰以美軍擊墜日軍5架、日軍擊墜美軍1架收場。不過檜與平少校的證言說對五式戰的評價是:「(與P-51的戰鬥)不超過不可能的極限下絕對不會被擊落」。飛行員對五式戰的信任由此可見。
第二次為1945年7月25日(昭和20年)飛行244戰隊於八日市市上空與美軍貝露森林號航空母艦的18架F6F地獄貓對戰;此役244戰隊派出了16架五式戰攔截,日軍被擊落2架,美軍也被擊落2架(日軍回報擊落12架,不過這場戰鬥美軍到底派了幾架地獄貓目前尚未有明確答案)。
由於五式戰的優秀表現,日軍一度有停產四式戰由五式戰全部接手的打算。不過由於1944年的東南海地震以及空襲對三菱工廠的傷害極大,金星發動機的生產順序也被排後,在發動機來源沒有著落的結果下日軍只能維持四式戰的量產決策,五式戰也就僅有少量生產而沒有大量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