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ooksgratis.com

See also ebooksgratis.com: no banners, no cookies, totally FREE.

CLASSICISTRANIERI HOME PAGE - YOUTUBE CHANNEL
Privacy Policy Cookie Policy Terms and Conditions
白色恐怖 - Wikipedia

白色恐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白色恐怖一詞起源於法國大革命時期[1],它的現代用法起源於俄國共產革命時期的共產黨宣傳。在沙俄時代,白色是皇室的代表顏色,沙皇常被冠以「白色沙皇」之稱,白色并無任何貶義色彩。在1917年后的俄國內戰中,反共的俄國白軍」與布爾什維克的「紅軍」相對。布爾什維克為了丑化對手,遂使用「白色恐怖」一詞來形容白軍的「殘暴」。後來,芬蘭美國等國反對共產黨勢力擴張的行為有一部份被稱為「白色恐怖」。中国共产党使用「白色恐怖」一詞來形容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反共行為,而行為中確實包括屠殺及迫害,在台灣「白色恐怖」一詞大多用來稱呼中華民國政府在1950、60年代的臺灣對共產黨臺獨民主改革等政治運動及嫌疑者的迫害。

目录

[编辑] 概念的來源

1870年,由於普法戰爭的爆發,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年-1870年)的拿破崙三世被俘,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0年-1940年)宣佈成立。然而,新政府不但對抵禦普魯士軍隊的入侵採取消極態度,而且還相繼鎮壓了巴黎人民1870年10月31日和1871年1月22日的兩次起義。[2]

1871年3月28日,身為「工人階級實質上政府」的「巴黎公社」正式成立,而政府軍在普魯士軍隊的幫助下,對公社成員發動攻擊。「公社成員也群起反抗。因為一時找不到代表公社的旗幟,公社裡的一名女工於是從自己身上的紅裙,撕下一塊紅布,作為公社的標誌。從此以後,紅色便引用為一切進步熱情、反抗不義的階級解放之符號。與此相對,代表反動、保守的勢力,便是『白色』,而由其發動的一切恐怖鎮壓行動,就是所謂『白色恐怖』」。[3]

所謂“恐怖主義”,是指「意在全體居民中散佈恐嚇、驚慌和毀滅的一系列行為」。它的施暴量往往不成比例,表面上是任意的、蓄意的象徵性行動,意在「殺一儆百」。「白色恐怖」一詞,通常意味著擁有政權的統治者,運用國家機器中的直接暴力手段,針對反抗現有體制的革命或革新勢力,所進行的超制度的摧毀行為。「白色」表示它保守、反動的性格。[4](白色原本指的是法國波旁王朝的徽章—白百合)

另外也有一說,白色恐怖源於1830年代法國波旁王朝復辟期間,整肅異己,由於王室旗幟為白百合,此時的恐怖統治,遂以白色名之。

[编辑] 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白色恐怖」

[编辑] 俄國的「白色恐怖」

[编辑] 芬蘭的「白色恐怖」

[编辑] 匈牙利的「白色恐怖」

[编辑] 美國的「白色恐怖」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整個世界陷入共產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的冷戰。在美國,參議員麥卡錫發動一場清除美國國內共產主義者的運動,稱為“麥卡錫主義”。期間,很多著名藝術家作家等因為言論上對共產主義的同情等等被反共勢力批判和迫害。

美國的白色恐怖相對他國文明許多、也在短期內因民意不滿而結束;卻很可能是錢學森投共的主因,中共發展「兩彈一星」或許得利於麥卡錫主義

[编辑] 台灣的「白色恐怖」

1949年5月19日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發佈戒嚴令,同年6月蔣介石潰退到台灣。該戒嚴令則維持到1987年7月15日為止,總共長達38年。

在戒嚴期間,當時的立法院為了防止中國共產黨在台灣擴散(但實際上台灣環境不適合共產黨發展)並嚇阻台灣人民追求民主,通過了《懲治叛亂條例》以及《動員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擴充了解釋犯罪的構成要件,縱容情治單位機關網羅所有人民的政治活動。國家公權力在長期戒嚴中受到濫用,人民的基本權利完全失去保障(魏廷朝 1997,1;楊碧川 1997,8)。


根據法務部立法院所提之一份報告zh-hans:;zh-hant:[來源請求]的資料顯示,在戒嚴時期,軍事法庭受理的政治案件達29,407件,無辜受難者約達14萬人。然而,據司法院透露zh-hans:;zh-hant:[來源請求],政治案件達6、7萬件,如以每案平均三人計算,受軍事審判的政治受難人,應當在20萬人以上,他們就是「白色恐怖」的犧牲者。(魏廷朝 1997,2)

光是以1950年代的前五年為例,國民黨政府在台灣至少殺害了4000個至5000個,甚至於8000個以上的本省和外省的「匪諜」、知識份子、文化人、工人和農民,並將同樣數目的人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到無期徒刑。這就是一般所謂的「台灣五零年代白色恐怖」。一直要到1984年12月,最後兩個五零年代的政治終身監禁犯林書揚與李金木,在坐滿34年又7個月以上的牢後,才釋放出獄(藍博洲 1993,21-2)。


1991年由於廢除《懲治叛亂條例》,以及1992年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的修正,終結了言論叛亂罪的法律依據,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視為臺灣白色恐怖的真正結束。

對於「白色恐怖」受難人數,白色恐怖基金會呈報行政院的數據,自1999年起至2007年6月底為止,申請補償的件數為八千五百件,已領補償金者為一萬三千人。白色恐怖基金會執行長倪子修表示,這些只是領取受難補償的人數,並非確切受難人數。

[编辑] 台灣之白色恐怖相關案件部份列表

[编辑] 1940年代

[编辑] 1950年代

[编辑] 1960年代

[编辑] 1970年代

[编辑] 1980年代

[编辑] 1990年代

該案判決時是台灣已經解嚴,而台灣民意也反對以國家暴力反台獨,而民意也逼迫立法院廢除各項限制言論自由的法令。


(許多隻身來台的外省人也有遭到白色恐怖、但他們不太可能有親人替他們平反,因此許多悲劇已經消失於歷史)

[编辑] 注釋

  1. ^ 白色是法國皇室和保皇黨人的代表色。「白色恐怖」(法文:Terreur blanche)一詞通常出現於研究法國大革命的歷史著作中,特指法國東南部地區的保皇黨人在1795和1799年時對雅各賓派所進行的報復。(Tulard:《Histoire et dictionnaire de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
  2. ^ 藍博洲 1993,13-4
  3. ^ 引自藍博洲 1993,15-6
  4. ^ 藍博洲 1993,17

[编辑] 和台灣之「白色恐怖」相關的史料及研究書目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 柏楊,1996,柏楊回憶錄,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 許雪姬,2001,林正亨的生與死,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 柯旗化,2002,台灣監獄島:柯旗化回憶錄。高雄市:第一出版社。
  • 藍博洲,1991,幌馬車之歌。台北:時報文化。
  • 藍博洲,1993,白色恐怖。台北:揚智。
  • 藍博洲,1997,高雄縣二二八暨五○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高雄縣:高雄縣政府。
  • 藍博洲,2000,天未亮:追憶1946年四六事件。台北:晨星出版。
  • 李禎祥等編撰,2002,人權之路:台灣民主人權回顧。台北:玉山社。
  • 李鎮洲,1994,火燒島第一期新生:一個白色恐怖受難者的回憶。台北:時報文化。
  • 林書揚,1992,從二二八到五零年代白色恐怖。台北:時報文化。
  • 呂芳上計劃主持,1999a,戒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件相關人士口述歷史:白色恐怖事件查訪(上)。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 呂芳上計劃主持,1999b,戒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件相關人士口述歷史:白色恐怖事件查訪(下)。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 任育德,2003,從口述史看1950年代政治案件的女性受刑人,近代中國第154期。
  • 施明雄,1998,白色恐怖黑暗時代台灣人受難史。台北:前衛。
  •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98a,台灣地區戒嚴時期五零年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一):中外檔案。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98b,台灣地區戒嚴時期五零年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二):個案資料。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98c,台灣地區戒嚴時期五零年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三):個案資料。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98d,台灣地區戒嚴時期五零年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四):個案資料。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98e,台灣地區戒嚴時期五零年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五):附錄。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 王歡,1999,烈火青春五○年代白色恐怖證言。台北:人間。
  • 魏廷朝,1997,台灣人權報告書,1949-1995。台北:文英堂。
  • 葉石濤,1991,一個台灣老朽作家的五零年代。台北:前衛。
  • 葉怡君,2000,台灣「五O年代白色恐怖」集體記憶的保存、復甦與建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 張光直,1998,蕃薯人的故事:張光直早年生活的回憶及四六事件入獄記。台北:聯經。
  • 張炎憲、高淑媛,1998,鹿窟事件調查報告。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 張炎憲、陳鳳華,2000,寒村的哭泣:鹿窟事件。台北縣板橋市: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 曾薰慧 ,2000,臺灣五O年代國族想像中「共匪/匪諜」的建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 朱德蘭,2001,崔小萍事件,南投:省文獻會。
  • 胡慧玲、林世煜,2003,白色封印。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

[编辑] 參考書目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 黃徙,1992,台獨的社會真實與新聞真實。台北縣板橋市:稻香。
  • 藍博洲,1993,白色恐怖。台北:揚智。
  • 邱榮裕,nd,台灣客家典型的白色恐怖政治事件:1950年代桃園縣的「客家中壢事件」[online]。台北: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引用於2005年5月10日]。全球資訊網網址:[1]
  • 魏廷朝,1997,台灣人權報告書,1949-1995。台北:文英堂。
  • 楊碧川,1997,台灣歷史詞典。台北:前衛。
  • 朱德蘭主編,2001,戒嚴時期臺灣政治事件檔案、出版資料、報紙人名索引,南投:省文獻會。共2冊。

[编辑] 相關項目

[编辑] 外部連結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n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