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两弹一星,是对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简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几十年科技实力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两弹一星也时常被用来泛指中国近代在科技、军事等领域独立自主、团结协作、创业发展的成果。两弹一星年代中国在导弹、人造卫星、遥感与制控等方面的成就,也为以后中国航天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1][2]
目录 |
[编辑] 内涵
关于两弹一星的内涵,存在以下几种不同的解释:
事实上,两弹一星最初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3];后来随着氢弹、中子弹等的相继诞生,前一“弹”逐渐演变为核武器的合称即核弹[4][5]。
[编辑] 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五六十年代面对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大国的核讹诈。1956年在周恩来、陈毅、李富春、聂荣臻的主持下,制订了《1956至195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
而毛泽东则在1958年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即便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从此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
“两弹一星”是对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的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统称,并没有明确具体指哪两颗弹和哪一颗星。
邓小平说过:“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江泽民在表彰“两弹一星”科技专家大会上的讲话提到: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一九六七年六月十七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编辑]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为了替未来的科教兴国政策铺路,确定未来政策主轴,中国于1999年成立50周年时,由中共中央、 国务院及中央军委制作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授予或追授给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等23位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上述获奖的23位中国科学家均被称为两弹一星元勋。
[编辑] 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诸多「精神」及政治语汇中的一个,象征了在欠缺良好环境下,从事科学技术开发研究的精神,也是科教兴国政策的开端。对于中国而言,两弹一星是在非常艰苦、没有外援的环境下所开发出来的成果。而「两弹一星精神」象征了中华民族自立更生、在社会主义之下集中力量从事科学开发研究,并创造「科技奇迹」的态度与过程,组合的元素则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与「科学精神」,并可以衍生至「科技创新」、「知识经济」等领域。两弹一星精神,当成政治语汇可以用在科技发展、高等教育、人才培育等领域上,例如:「用两弹一星精神创建一流大学」等。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前院长周光召在回顾两弹一星成就时认为,当时全社会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相对宽松民主的研究氛围,科研工作者们报效国家、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的强大凝聚力和团队精神,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其战略部署等,都是两弹一星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6]
[编辑] 资料来源
- ^ 中国航天50年纪念特稿:开天辟地 创建航天基业
- ^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组图)
- ^ 张劲夫: 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
- ^ 向“两弹一星”功臣致敬(社论).人民日报.
-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弹一星”功勋榜.中国文化信息网.
- ^ 周光召:今天的科技界民主氛围太少
[编辑] 参见
[编辑] 外部连结
|
|
---|---|
火箭、导弹、人造卫星与航天技术 | 王希季 · 孙家栋 · 任新民 · 杨嘉墀 · 钱学森 · 屠守锷 · 黄纬禄 · 赵九章 · 姚桐斌 · 钱骥 |
原子弹、氢弹、核武器与核工业 | 于敏 · 朱光亚 · 吴自良 · 陈能宽 · 周光召 · 程开甲 · 彭桓武 · 王淦昌 · 邓稼先 · 钱三强 |
两弹一星、国防科技多重或综合贡献 | 王大珩 · 陈芳允 · 郭永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