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湖之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鹅湖山,原名荷湖山,位于江西北部上饶市铅山县。鹅湖山上建有鹅湖寺,鹅湖之会即在此举行。后人为纪念鹅湖之会,于此立四贤堂,设有朱、吕、二陆四个牌位,又有一个题着“顿渐同归”字样的匾额。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呂祖謙為了調和朱熹“理學”和陸九淵“心學”之間的理論分歧,使兩人的哲學觀點“會歸於一”,於是出面邀請陸九齡、陸九淵兄弟前來與朱熹見面。六月,由呂祖謙邀請,朱熹與陸九淵、陸九齡等人參加的一次學術會議,名之為「鵝湖之會」,首開書院會講之先河,是一場中國哲學大辯論,列席旁聽者有劉子澄、趙景明、潘叔度等江西、浙江、福建官员及学者百余人。朱、陆双方的朋友和门生弟子都参加了。
在這場大辯論中,雙方「相與講其所聞之學」,朱熹侧重“道问学”,他认为,治学的方法,最好是居敬和穷理,二者相互把持运用。陆九渊、陆九龄侧重“尊德学”,力主发人之本心。陸九淵從“心即理”出發,提出「堯舜之前有何書可讀」,認為只要「明心見性」即可,所謂「苟為知本,六經皆我註腳」;致使「朱熹不慊」,朱熹強調“格物致知”,認為格物就是窮盡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極。
雙方爭議了三天,辩论非常热烈。陸氏兄弟略佔上風,但誰也不能說服誰。最後未曾明定结果,也谈不到消除歧见。陸九淵門下朱亨道有一段記載:“鵝湖講道,誠當今盛事。伯恭蓋慮朱、陸議論猶有異同,欲會歸於一,而定所適從。……論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觀博覽而後歸之約,二陸之意欲先發明人之本心,而後使之博覽。”[1]。會後,張栻寫信給朱熹問到:“陸子壽兄弟如何,肯相聽否?”[2],朱熹回書說:“子壽兄弟氣象甚好,其病卻是盡廢講學而專務踐履,卻於踐履之中要人提撕省察,悟得本心,此為病之大者。要其操持謹質,表裏不二,實有過人者。惜乎其自信太過,規模窄狹,不復取人之善,將流於異學而不自知耳。”[3]。後來朱熹給呂祖謙的信中說道,鵝湖之會以後,「吾痛不得自鵝湖,遂入懷玉,深山靜坐數月」。四年之後,又爆發了「皇極之辨」。
明末清初史学家、思想家黄宗羲评价“鹅湖之会”说:“(朱陆)二先生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即使意见终于不合,亦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4]其子黄百家也说:“二先生之立教不同,然如诏入室者,虽东西异户,及至室中,则一也。”
後代的理學家為紀念朱、陸二人的辯論,便建立“鵝湖書院”。後來的辛棄疾和陳亮也有過“鵝湖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