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諸群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訴諸群眾(拉丁語:Argumentum ad populum)是一種邏輯謬誤、一種社會心理的狀態、也是一種宣傳的技巧,常被稱為「從眾」,代表人類害怕在社會中被孤立,因而向社會其他多數靠攏的一種過程。
[编辑] 從眾效應
人類經常會有一種傾向,去從事或相信其他多數人從事或相信的東西,就是所謂的「從眾效應」。為了不讓自己在社會中孤立,所以社會個體常常不經思考就選擇與大多數人相同的選擇,而從眾效應就是訴諸群眾的謬誤和宣傳的基礎。
英文中的名稱為bandwagon(樂隊花車),也就是在花車大遊行中搭載樂隊的花車。參加者只要跳上了這台樂隊花車,就能夠輕鬆地享受遊行中的音樂,又不用走路,也因此,英文中的「jumping on the bandwagon」(跳上樂隊花車)就代表了「進入主流」。
在選舉當中經常可以看樂從眾效應,例如許多選民喜歡將票投給他自己認為(或媒體宣稱)比較容易獲勝的候選人或政黨,而非自己喜歡的,藉此提高自己與贏家站在同一邊的機會,在台灣這種效應又被稱為「西瓜偎大邊」。
[编辑] 訴諸群眾的謬誤
從眾效應衍生出謬誤,又被稱為「從眾謬誤」,也就是將許多人或所有人所相信的事情視為真實,例如「大家都這麼說,一定不會錯」!
但許多事實證明,多數或所有人相信的事情,在當下或經過時間的演進,並不一定是對的事情。例如在18世紀,美國絕大多數人都認為這世界上可以有奴隸存在,但在今日美國有這樣想法的人已經很少了。或是有人可以宣稱「因為有那麼多人吸煙,所以吸煙是健康的」,但事實上許多醫學證明指出吸煙有害健康,所以應該說:「吸煙有害健康,但還是有那麼多人吸煙。」
[编辑] 宣傳法
建構於從眾效應的宣傳手法則是常見的宣傳法,宣傳者營造出一種「加入我們,否則就是與大家作對」的氣氛,要求閱聽人接受某種彷彿大家都接受的想法。訴諸群眾的宣傳也暗示閱聽人:「寧可與勝利者站在同一邊,而不要太去計較是非!」
從眾效應也常常與其他的手法合併使用,例如在廣告中經常可以看到類似「每五個醫師中就有四個推荐某种牌子的口香糖……」的文案,這種文案同時利用了從眾效應及「訴諸權威」兩種宣傳手法或謬誤。
台灣部分政治人物表達自己理念時,也經常冠以「普世價值」,藉此營造大眾支持的效果,或是將自己的看法化約成「台灣主流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