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7: |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
8: | 俞任袁柳 酆鮑史唐 |
9: | 費廉岑薛 雷賀倪湯 |
袁姓是一个中文姓氏,在《百家姓》上排59名。袁姓人在四川、华北和江南地区最有影响。总人口大约650万,占了当代中国人口的0.54%.
目录 |
[编辑] 来源
对于袁氏来源的记述,许多古籍内容差不多一致:袁氏是舜的后裔,出自妫姓。周武王灭商朝以后,追封前代圣王舜的后人妫满(史称胡公满)于陈。胡公之十三世孙辕涛涂赐邑阳夏(今河南太康),以其祖父庄爰的字为姓。袁氏自立姓之后,一直为陈国的大夫。春秋末年,袁侨、袁克都是辕涛涂的后裔。
古时袁、爰、辕、榬、溒、援等字相通。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据《新唐书·宰相世系》,到秦末时,辕涛涂的裔孙辕告避难与黄河、洛河之间。辕告之少子政,以袁为氏,正式普遍地使用袁姓。
袁姓的第二个来源来自外姓和少数民族的改姓。东汉末,分布在近四川东部及重庆一代的板楯蛮,有杜、朴、袁三大姓巴夷王。袁姓同其他的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的血缘交流。清朝初满洲八旗中有袁姓,世居沈阳。到清末民初,旗人融化入汉族,袁姓旗人同样也回归了汉族,但其族人中已经混合了满族的血液。
[编辑] 历史分布和迁移
自春秋末,袁姓一直活跃在河南一带。到汉朝,形成了以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为中心的大姓。从袁安以下的四代人都做到太尉、司徒、司空的高位。汝南和陈郡的袁氏自东汉,曹魏,晋朝至南朝梁、南朝陈,人才辈出,权势显赫。
宋朝时期,袁姓大约有26万人,以人数算宋朝第六十四位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于现在的四川、浙江、山西、江西四省。其次分布于江苏、河南、安徽和湖南。
明朝,袁姓大约53万,为明朝第三十六大姓。袁姓人口增长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宋、元、明600年袁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部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的袁姓人口萎缩严重。明末,袁姓也进入了台湾。最近600年期间,袁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西部、华中、华北强劲的回迁。
其中有一支做珠宝生意的袁姓祠堂,从河南汝南的“汝南堂”迁移至湖南长沙,后因战乱迁移到保庆(今湖南邵阳)。这一支袁姓祠堂,起名为“时登公发派”,新的班名是“时尚嘉以(易) 开国成洪(绪) 兴贤肇庆 世奉大昌 家声克振 孝友啟光”。
[编辑] 当代袁氏分布
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北两省,大约占袁姓总人口的23%。江西、江苏、河南、浙江、湖北,这五省又集中了38%。袁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
[编辑] 名人
- 袁盎 - 西汉大臣
- 袁安 - 东汉政治家,官拜司徒
- 袁绍 - 東汉末年军阀
- 袁术 - 東汉末年军阀
- 袁宏 - 文学家、史学家
- 袁崧 - 史学家
- 袁崇焕 - 明末抗清名將,军事家
- 袁枚 - 清朝文學家
- 袁江 - 画家
- 袁世凯 - 北洋军阀
- 袁亚湘
- 袁隆平 - 雜交水稻之父
- 袁雪芬
- 袁守謙 - 前台灣交通部長
- 袁則留 - 台灣戰後的技術官僚之一
- 袁木 - 政治家
- 袁文才 - 中國工農紅軍早期領導人之一
- 袁义达 - 科学家
- 袁詠儀 - 香港演員
- 袁和平 - 香港知名電影導演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外部连接
王 李 张 刘 陈 杨 黄 赵 吴 周 |
徐 孙 马 朱 胡 郭 何 高 林 罗 |
郑 梁 谢 宋 唐 许 韩 冯 邓 曹 |
彭 曾 蕭 田 董 袁 潘 于 蒋 蔡 |
余 杜 叶 程 苏 魏 吕 丁 任 沈 |
姚 卢 姜 崔 钟 谭 陆 汪 范 金 |
石 廖 贾 夏 韦 傅 方 白 邹 孟 |
熊 秦 邱 江 尹 薛 阎 段 雷 侯 |
龙 史 陶 黎 贺 顾 毛 郝 龚 邵 |
万 钱 严 覃 武 戴 莫 孔 向 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