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ooksgratis.com

See also ebooksgratis.com: no banners, no cookies, totally FREE.

CLASSICISTRANIERI HOME PAGE - YOUTUBE CHANNEL
Privacy Policy Cookie Policy Terms and Conditions
等效原理 - Wikipedia

等效原理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廣義相對論
G_{\mu \nu} + \Lambda g_{\mu \nu}= {8\pi G\over c^4} T_{\mu \nu}\,
介紹
數學形式
我為它的存在感到極為驚奇,並且猜想其中必有一把可以更深入了解慣性和引力的鑰匙。
-- 愛因斯坦


等效原理(或等價原理),尤其是強等效原理,在廣義相對論引力理論中居於一個極重要的地位,它的重要性首先是被愛因斯坦分別在1911年的《關於引力對光傳播的影響》及1916年的《廣義相對論的基礎》中被提出來。

等效原理共有兩個不同程度的表述:弱等效原理強等效原理

目录

[编辑] 弱等效原理

弱等效原理原是指觀測者不能在局部的區域內分辨出由加速度所產生的慣性力或由物體所產生的引力,而它是由引力質量與慣性質量成正比例這一事實推演出來,這個關係首先是由伽利略牛頓用一系列的實驗斷定出來。

[编辑] 伽利略及牛頓的實驗

早在17世紀,伽利略已利用物體從斜面滾下不同的距離所需要的時間,去證明物體於地球上的自由下落的加速度是一個常量;另外,伽利略亦發現單擺的週期只與擺長有關,而與擺錘的質料無關。稍後的牛頓則做了兩個等長而同形狀的單擺,其中一個的擺錘是用金做的;而另一個擺錘用等重的銀、鉛、玻璃、沙等不同物料製成。而牛頓在多次實驗均未能觀察到它們之間的週期差異。

從牛頓力學來說,質量本身被付予兩種不同的意義:一個從動力學方程式(牛頓第二定律)引入:

\mathbf{F}=m_I\mathbf{a}

m_I\, 是指慣性質量,代表著物體運動的慣性,即是物體抵抗運動變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從牛頓萬有引力定律

\mathbf{F}_G=-G{M_Gm_G\over r^2}\mathbf{e_r}=m_G\mathbf{g}

可知m_G\, 是代表物體引力大小的一個參數,稱作引力質量。

至此可從定量分析去理解兩種不同物理量的關係:

從斜面的落體運動分析,可知

m_I\mathbf{a}=m_G\mathbf{g}\sin\theta
\mathbf{a}=\left( \frac{m_G}{m_I} \right)\mathbf{g}\sin\theta

由於實驗結果是:自由下落的加速度是一個常量,所以:

m_I=m_G\,

但這個實驗的精確度不及單擺那麼高,從小幅單擺的分析可知:

m_Il\ddot{\theta} = m_Gg\theta
\ddot{\theta} =\left( \frac{m_G}{m_I} \right)\left( \frac{g}{l} \right) \theta

則週期T\,則表示為:

T = 2\pi\sqrt{\frac{m_Il}{m_Gg}}

由於實驗的結果是:單擺的週期只與擺長有關,而與擺錘的質料無關;所以牛頓以\frac{m_G}{m_I}=1 + O(10^{-3})\,的精確度於1680年接受了m_I=m_G\,的結論。

在牛頓之後,厄阜於1890年25年間,以鉑為基準用八種不同的材料去進行攏扭實驗,去測量引力質量與慣性質量的比例與1的偏離,從實驗的精確度,厄阜的結論是:

\frac{m_G}{m_I}=1 + O(10^{-8})\,

到了1962年,迪克改進了厄阜攏扭實驗之精確度至10 − 11;到了1971年,布拉金斯基及潘洛夫等人又將實驗之精確度推至10 − 12。此外還有別的科學家用實驗測定了原子和原子核的結合能所對應的引力質量與慣性質量之比,亦沒有發現對1之偏離(雖精確度不及厄阜攏扭實驗)。因此,在目前的精確度甚高之下,可證實:

m_I=m_G\,

從兩種質量的觀念上來說,他們是本質不同的物理量;但如果兩者的值之比例對一切物體相同,在實用上可把他們當同一個量來對待(即是物體的質量),這就是引力質量與慣性質量成正比例;在適當的單位制下,即令比例常數成為1,引力質量與慣性質量相等。

[编辑] 愛因斯坦的思想實驗

自牛頓至愛因斯坦的200余年間,人們對引力質量及慣性質量相等的事只是當成偶然的事件,並沒有深刻去研究,直至愛因斯坦完成狹義相對論後,要處理引力理論和相對性原理的調和問題,方始注意。愛因斯坦曾說:


引力場中一切物體都具有同一的加速度,這條定律也可表述為慣性質量同引力質量相等,它當時就使我認識到它的全部重要性。我為它的存在感到極為驚奇,並且猜想其中必有一把可以更深入了解慣性和引力的鑰匙。


愛因斯坦用一個假想實驗來說明:在遙遠的宇宙深處(慣性參考系),有一個密封的太空船+ z方向向上加速,其加速度為9.8ms − 2,假設密封的太空船內有一個太空人及一個鉛球,該太空人在太空船內拿起一塊鉛球,他感受到鉛球有重量;不單如此,他自己亦感受到自身有重量,他認為這有兩個可能性:一是太空船在太空中正在 + z方向向上(相對於太空人)加速,雖然附近沒有任何星球或重力場,太空人仍會感覺到因鉛球及自身的慣性關係有下墜的傾向,這就是慣性力。另一個可能性是太空船可能停在一顆行星上,其引力場強度是9.8Nkg − 1,它利用萬有引力來拉扯著鉛球及自己,使他感到鉛球及自己的重量。

另一個假想實驗是:在大廈內的升降機不幸地斷了鋼索,升降機正以加速度9.8ms − 2向下加速,假設升降機槽無限長,升降機內有乘客及一個鉛球,裡面的乘客可觀察到鉛球及自己會浮在半空,即是“失重”。他認為這有兩個可能性:一是升降機在升降機槽中正在 z方向向上(相對於乘客)加速,乘客及鉛球正跟著升降機加速。另一個可能性是升降機可能在遙遠的宇宙深處,其引力場強度是0Nkg − 1,沒有萬有引力來拉扯著鉛球及自己,使他感受不到鉛球及自己的重量;由於乘客認為沒有任何力施加在自己及鉛球上,所以加速度為0ms − 2,是慣性參考系。

現在可從定量的分析去討論上述兩種情況,從第一個假想實驗可知:

\mathbf{R}=m_I\mathbf{a}(從太空船外)
\mathbf{0}=\mathbf{Rm_G\mathbf{g}^\prime}-(從太空船內)

由於m_I=m_G\, \mathbf{a}=\mathbf{g}^\prime\,,所以法向反作用力\mathbf{R}\, 相同,密封太空船內的太空人不可能分辨出重力所做成的重量或由慣性做出的“重量”。

由第二個假想實驗可知:

m_I\mathbf{a}=m_G\mathbf{g}(從升降機外)
\mathbf{a}^\prime=\mathbf{0}\mathbf{g}^\prime=\mathbf{0}(從升降機內)

由於m_I=m_G\, 及法向反作用力\mathbf{R}=\mathbf{0}\, (任何物體沒有與升降機接觸),升降機內的乘客不可能分辨出加速度所抵消的引力場強度(假慣性參考系)或由真正為零的引力場強度及加速度(真慣性參考系)。

由此可見,無論任何動力學方法,只要有m_I=m_G\, ,是不能分辨引力場強度及加速度的動力學效應;甚或至是慣性參考系和非慣性參考系的動力學效應都是不能分辨,其中的兩類觀察者都是能用各自的方式去正碓描述事實,所以這兩種分析方法是等效的,這就是弱等效原理。

[编辑] 引力、慣性、狹義相對論及弱等效原理

弱等效原理的論證,一直只是用經典力學的方法去嘗試分辨慣性參考系和非慣性參考系,並沒有提及用其他方法,如電磁學方法;另外,慣性質量及重力質量的關係能否再用狹義相對論的方式再驗証一次?畢竟只用上述方法是不足以說明在經典力學不適用的情形下慣性質量及重力質量依然有比例的關係。愛恩斯坦於是利用質能關係E=m_Ic^2\ 去說明在相對論的效果被考慮的情形下,若果假定一點的引力場(-z方向)及一點的加速參考系(+z方向)的物理學效應完全一樣,那麼不但慣性質量及引力質量依然有比例的關係,而且時間、空間都受到引力場的影響。

愛因斯坦的論証如下:設兩個備有量度儀器的物質體系 S1 和 S2,位於存在重力的慣性參考系 K 之 z 軸上,彼此相隔為 h \, m ,令 S2 的引力勢比 S1 大 gh \, m2s-2(即是 S1 比 S2 更近引力源)。有一定的能量E\, 以輻射形式從 S2 發射到 S1。這時可利用量度儀器去量度 S1 和 S2 的能量,將這些裝置帶到 z軸的同一位置之上去進行比較,結果理應完全一樣。但我們不能先驗地論斷引力場對於輻射傳遞能量的過程沒有影響。但我們可以用一個均加速、沒有引力的參考系 K' 去代替存在重力的慣性參考系 K 去進行測量。我們用 K' 相對一個沒有加速的 KO 去運動,去分析由 S2 輻射能量至 S1 的過程。當 S2 輻射能量至 S1 的瞬間,設 K' 相對於 KO 的速度為 0,當時間過去了{h \over c}\, ,輻射會到達 S1 而 K' 相對於 KO 的速度為  v = g {h \over c}\, ,根據狹義相對論和多普勒效应, S1 所得到的能量不是 E_2\, 而是比E_2\, 大的 E_1\, 。因为K'做均加速运动,根据狭义相对论,当物体的速度越接近光速,越难加速,因此正在做均加速运动的K'的速度必定远小于光速。E1和E2的關係是

E_1 = E_2  \gamma (1+ {v \over c})= E_2 \gamma  (1+ {gh \over c^2})\,

由于K'的速度远小于光速,γ近似于1,故E1和E2的关系为

E_1 = E_2(1+ {v \over c})= E_2 (1+ {gh \over c^2})\,

根據以上的假定,同樣的過程發生在存在重力的慣性參考系 K 之上會有同樣的效果,可用引力勢差-\Delta\Phi > 0\, 去代替 gh\, ,只要設 S1 關於引力的任意常數為 0 即可,結果是

E_1 = E_2 - {E_2 \over c^2}\Delta\Phi\,

在式子中,E_1\, E_2\ 多了 {E_2 \over c^2}\Delta\Phi\, 的引力勢能,而輻射本身就相當於多了一個引力質量 m_G = {E_2 \over c^2}\ ,但由於E=m_Ic^2\ ,這個引力質量不但必與慣性質量有關,而且必需要相等。愛因斯坦再用以下的過程詳細說明這一點:

  1. 把能量 E\, (在 S2 量度出的)以輻射形式從 S2 發射至 S1 ,用上述之結果,可知 S1 吸收了能量 E(1+{gh \over c^2})\, (在 S1 量度出的)。
  2. 把一個具有引力質量 m_G\, 的物體 W 從 S2 下降至 S1 ,這過程中 物體 W 向外作了功 m_Ggh\,
  3. 當物體 W 在 S1 時,能量 E\, 從 S1 輸送至物體 W ,使物體 W 的引力質量增加至 m'_G\,
  4. 把物體 W 升回至 S2 ,外界需要作功,其值即是 m'_Ggh\,
  5. 把能量 E\, 從物體 W 送回至 S2 。

這個過程的結果只是能量在 S1 增加了 E({gh \over c^2})\, ,而能量又以作功的形式 m'_Ggh - m_Ggh\, 給出,所以

E({gh \over c^2}) = m'_Ggh - m_Ggh\,

或者

{E \over c^2} = m'_G - m_G\,

引力質量的增加值等於能量的增加值,能量的增加值又要等於慣性質量的增加值。

其實這等效性可從參考系 K 及 K' 之間的等效性得出的:由於 K 中的引力質量完全等於 K' 中的慣性質量,因此能量本身必然有引力質量,其數值等於它的慣性質量。如果在 K' 中(即是均加速參考系)有一個物體,質量為 M_0\, 的掛在測力計上,由於物體的慣性,測力計會得出表觀重量 M_0g\, 。如果把能量 E\, 附加至物體之上,測力計必然會得出表觀重量 (M_0 + {E \over c^2} )g\, 。根據假定,在參考系 K 中 (在均勻引力場中) 重作這個實驗時,必然會有相同的結果。

所以,慣性參考系和非慣性參考系的任何效應都是不能分辨,其中的兩類觀察者都是能用各自的方式去正碓描述事實;而非慣性參考系的效應可以歸於慣性參考系中引力的效應,反之亦然,而這兩種效應是等效的

[编辑] 弱等效原理、光的引力偏折與引力紅移—時空彎曲的本質

從弱等效原理,可以推論出光的引力偏折及引力紅移這二個經驗的結果,並可證明用平直幾何去描述存在引力的時空之不適用性。

[编辑] 光的引力偏折

假設有一個“靜止”的升降機中的觀察者看到外面射進去的光是直線進行的;當升降機向上加速時,他會發現光會沿向下的彎曲曲線行進,光沿向下的曲線彎曲是因為參考系被加速;由於等效原理成立,光在引力場中必然有相同的現象。

[编辑] 引力紅移

再用剛才參考系的 K' 去說明,現在 S1 和 S2 分別換上了測定頻率的裝置,有一輻射的頻率為f_2\, 由 S2 向 S1 輻射,在 S1 其頻率不會再是f_2\, 而是較大的f_1\, ,即是“藍移”,並且

f_1 = f_2 (1+ {v \over c}) = f_2 (1+ {gh \over c^2})\,

因為我們可以再引入一個沒有加速度的參考系 KO,在輻射開始發射時, S1 相對 KO 的速度為 0;在輻射到達 S1 後, S1 相對 KO 的速度為 g {h \over c}\, 。根據多普勒效應及狹義相對論,作一級近似,便會得到上述藍移結果。 由於 K 及 K' 的等效性,可知這方程式對 K 參考系亦有效,只要這座標系中亦有這輻射輸送過程。由此可知,一個輻射在 S2 於一定的引力勢\Phi_2\, 之下發射至 S1 (引力勢為\Phi_1\, ),引力勢差為\Delta\Phi = \Phi_1 - \Phi_2 = -gh < 0\, 。在應用位於 S2 的鍾測得輻射的週期為T_2\, 而得知頻率為 T_2^{-1} = f_2\, ,在 S1 所測得的頻率為f_1 = f_2 (1 - {\Delta\Phi \over c^2})\, ,而週期為

 T_1 = f_1^{-1} = (f_2 (1 - {\Delta\Phi \over c^2}))^{-1} = T_2 (1 + {\Delta\Phi \over c^2})\,

即是在 S1 的週期比 S2 的週期短,由此可知靠近引力源的地方的時間比遠離引力源的地方的時間慢。

其實藍移及紅移是相對的,如果輻射從 S1 向 S2 發射,便會得到紅移的結果,習慣上會把這現象稱為“引力紅移”。

[编辑] 時空彎曲的本質

Schild 在 60 年代提出一個論據,等效原理的成立表明自洽的引力理論無法在狹義相對論的框架內完成。

他的證明如下:考慮一個觀察者在地球表面上高 z_1\, 處,有另一個觀察者在地球表面上高 z_2 = z_1 + h\, 處彼此相對靜止(即是上述的 S1 和 S2 )。觀察者可通過觀察來得知彼此相對靜止,並且他們相對於地球的洛侖茲參考系也是靜止的。在這條件下在 S1 發出固有頻率 f_1\, 的電磁訊號,在 S2 接收到,頻率為 f_2\, ;為了識別訊號, S1 和 S2 的觀察者約定訊號有 N\, 個週期長的脈衝,則發射時所需的時間是 \Delta t_1\,  N = f_1\Delta t_1\, 定出。而在 S2 的接收者所需要的吸收時間 \Delta t_2\, 是由 N = f_2\Delta t_2\, 定出。由於根據引力紅移: f_1 > f_2\, ,所以必然有 \Delta t_1 < \Delta t_2\, ,時間間隔也就不同了,而人們可在固定的 \Delta t\, 後再發射多一次訊號。把這個情況用狹義相對論的時空圖去分析,光在時空圖沿 45° 的零線移動,在上述的情況下在時空圖中已畫了一個平行四邊形,但它的對邊不對等,即是 \Delta t_1 < \Delta t_2\, ;在平直時空中,這是不可能的。有人提出一個問題:既然光在引力場傳播,光線必然彎曲,而不會沿 45° 的零線移動。但重要的是:引力場是靜止的,質驗者也沒移動,所以實驗中沒有裝置隨時間變化,所以甚麼的光線移動的路徑必然是全等的,結果仍是 \Delta t_1 < \Delta t_2\, 。即是該平行四邊形無法合攏,如要合攏即要平行四邊形“拱”起來,但在平直時空中是是不可能的。

以上論証並未提供引力場所需的彎曲時空,但已說明了如果等效原理要成立,平直時空中要完成引力理論是不可能的;甚至是用全域的加速參考系去正確描述引力也是不可能的。

[编辑] 強等效原理

強等效原理是指在時空區域的一點內的引力場可用相應的局域慣性參考系去描述,而狹義相對論在其局域慣性參考系中完全成立。

弱等效原理並不能推演出強等效原理,而只是弱等效原理的一個抽象結果。利用廣義相對論幾何方式(時空度規張量、時空曲率張量)去描述引力(引力場強度、引力勢)的基礎即在此原理之上。由於引力場本身是與引力場源的距離有關,形成了引力場在時空分佈中並不均勻,是不能用一個全域的加速參考系去描述,即是用一個全域的加速參考系去抵消各時空點上的引力。但每一點的引力場是有一個相應的引力場強度,可用有一個與之相等的加速度(相對於靜止的觀察者)的局域的加速參考系,亦即是局域慣性參考系(相對於加速的觀察者)去描述,即是用一個局域的加速參考系去抵消各相應的時空點上的引力,然後將各個局域慣性參考系的關係統合起來(即是曲率和能動張量的關係),就可對全域的時空作抽述(例如運動定律)。

例如在狹義相對論中成立的能量-動量守恆定律有以下的形式:

T^{\mu\nu}_{,\nu} = 0\,

廣義相對論中有以下的形式:

T^{\mu\nu}_{;\nu} = T^{\mu\nu}_{,\nu} + \Gamma^{\mu}_{\rho\nu}T^{\rho\nu} + \Gamma^{\nu}_{\rho\nu}T^{\rho\mu} =  0\,

後兩項可看作加速度或引力場對守恆定律的影響。

[编辑] 等效原理的实验验证

16世纪伽利略在意大利进行了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数百年来,物理学家进行了众多实验对等效原理进行检验。1971年,执行阿波罗15号登月任务的宇航员大卫·斯科特在月球上当着电视摄像机的面,将锤子和羽毛同时扔出,两样东西同时掉到了月球表面。他喊到:“你们知道吗?伽利略先生是正确的。”

当代测量激光从月球反射回到地球的时间得到的结果是等效原理在10-12的精度上成立。法国计划在2010年发射MICROSCOPE卫星,测量精度可达10-15。意大利计划发射伽利略·伽利雷卫星(GG)将在10-17的精度上对等效原理进行检验。斯坦福大学和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合作的等效原理卫星检测(STEP)计划测量精度将达到10-18

[编辑] 參見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n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 -